诗词吧 关注:411,914贴子:11,367,611

回复:千言大赋:《梅魂赋》鲁韵/近创/新体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赏心悦目,多看美女》
(文/开心莲朵)
多看美女的好处,
除了赏心悦目,多看美女还有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满足视觉的享受之乐。
有效的缓解压力。
去除烦恼,改善心情,增加快乐指数。无论网络上照片,电影里美女,多看都能心情愉悦,会引发内心的欣喜和喜悦。对健康有意。看美女能激发出一种力量,使内心受到鼓舞和激励。使身体免疫系统更加活跃增强自信心,激发动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享受这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记住,看美女不丢人,不犯法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4楼2025-02-08 13:48
回复
    这首引人深思的诗,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评张二棍诗歌《遗传》
    《遗传》
    (文/张二棍)
    他们抽过的烟土,注定还会有
    丝丝缕缕的遗毒,残存在我的体内
    无法消散。她们裹过的小脚
    依然会给我留下,不忍直视的
    畸形,与不能远行的悲伤
    他们一遍遍点头哈腰,自称为
    奴才与小人,我也在无数场合沿用着
    她们以有生之年,煮着无米之炊
    而我此生面有菜色,像极了
    前世的饿殍,投胎而来。我的先人们
    有人夭折,有人为匪,有人不知所终
    而我遗传了,最懦弱的那个
    ——他不事稼轩,屡试无果
    ?终为无用的书痴
    ……诸先人,对不起。我不该一遍遍
    历数你们,来释怀自己
    我不该以遗传的名义
    盗用你们不为人知的一生,来原谅
    不足为外人道的自己
    ~~~~~~~~~~~~~~~~~~~~~~
    赏析:
    今天分享一首张二棍的诗《遗传》,这首诗用简单的逻辑,阐明了一个令人无法争辩的事实,那就是遗传基因刻录。诗人从宏观的角度阐述历史,又从微观的角度,以自己为个体缩影,证明遗传余毒的存在,并影响着自我的成长。诗人通过丑化自身,表达对过去一些羸弱封建现象及行为的抨击和声讨。诗人是一个有底层情结的人,感受自己的不幸,能够推己及人,通过自己的遭遇,感人生之多艰。下面一起来读读这首诗,体验诗人的隐痛。
    首先,诗人列举了几个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现象,即抽烟土、裹小脚,以及点头哈腰的形象,这些就像写进了某类人的基因一样,在特定的场合,时不时会表现出来。烟土的遗毒无法消散,影响着健康;裹脚的畸形,成为注定无法远行的伤痛;懦弱的奴才小人嘴脸,也被继承到诗人身上。这只是部分典型的遗毒,这些都是诗人厌恶自己的原因,从而将这些情绪转移到先人身上,以示不满和怨怼。这是一个非常有意味的转移,仿佛在验证一种宿命论,为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历史面纱。
    在诗人看来,他的先人们是悲苦一生的,这句“以有生之年,煮着无米之炊”,写得非常形象生动,诗人仿佛有透视眼,其实是从自身的状态延伸出来的反推。诗人把自己比作前世饿殍投胎,所以一脸菜色,生计无法保障,显得弱小无助。在诗人看来,这也是遗传先人的,所以,心生怪罪之意。这一情绪的表现,像是在弱化自身的因素,其实,还是宿命论在作祟。让我想到了这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确实是有种乎!
    接着,诗人在细数先人的人生,有夭折的,有为匪的,有不知所终的,有懦弱的……好像没一个有好下场,从而导致了诗人的悲剧似的,诗人说了,他遗传了最懦弱的那个,好像才有了现在这样懦弱的自己。一下就将自己的现实处境带入了诗歌,让人浮想联翩。诗人着重说了那个懦弱的先人的特征“他不事稼轩,屡试无果/终为无用的书痴”,这正是诗人沦为无用一书生的现实写照,仿佛一切不顺,都是因为遗传,这有种给自己脱罪的嫌疑,或可理解为对现实无力的表现。
    最后,诗人仿佛又清醒过来,表达对诸先人的不满,是因为自己现实处境的狼狈,迁怒到诸先人,为历数先人感到了歉意。诗人假借遗传的名义,通过基因说,来释怀内心的困厄,其实也不无道理。诗人对先人的揣测或许是无中生有,因为根本没有可靠的信源,都是源自内心不满的发泄。先人们不为人知的一生,本身是无从考证的,一切都是诗人在自说自话。诗人最后用盗用和原谅,将事实逻辑摆明了,完全是情绪的转嫁。这让我,对诗人的境遇有了丝丝兴趣,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的呢?很多画面就蹦出来了。
    这首诗的构思是巧妙的,正是因为诗歌结构的设计,让诗歌有了进一步升华的可能。诗人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自己设定的事实。感受诗人内心和现实的不满情绪,这或许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类似诗人这样处境的人肯定有千千万,大家都有同样的心声和对命运的怀疑,然而,一切还得靠自己改变。这一代不努力改变,下一代还将延续伤悲。所以,改命,并非容易之事,或需要更多代的不断积累,才有质的改变。这是一首引人深思的诗,每个人都能从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您说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现代詩吧/格命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5楼2025-02-08 21:30
    回复
      《王阳明指出佛学缺陷》
      (诗韵古人2025-2-7)
      在中国思想史上,王阳明是一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的思想家。
      年轻时,他曾深入研习佛法,与高僧论道,甚至一度想要出家修行。
      可在后期,他却对佛法提出了独到见解,认为佛法虽有其殊胜处,但也存在着局限。
      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又是什么让他对佛法产生了新的认识?
      王阳明早年求学时期,就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龙场驿任职期间,他经常到附近的寺院与僧人讨论佛法。一天,他遇到一位精通佛法的老僧,两人相谈甚欢。
      老僧说:"施主看起来不是普通人,为何对佛法如此着迷?"
      王阳明答道:"我读儒家经典,总觉得还有更深层的道理没有参透。佛家讲究明心见性,我想从中寻找答案。"
      老僧点点头:"佛法确实玄妙。不过,我看施主骨骼清奇,是个可造之才,何不先把儒家经典吃透?"
      王阳明说:"儒家重在治世,佛家重在明心。我想两者兼修,有什么不妥?"
      老僧笑道:"施主此言差矣。你可知道,佛陀为何要出家修行?"
      王阳明答:"佛陀见到生老病死,感悟人生苦空,所以寻求解脱之道。"
      老僧说:"正是。佛陀追求的是超越生死的境界。可儒家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重在现世人伦。两者的目标不同,如何能兼修?"
      这番话让王阳明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读《楞严经》时的感受,觉得佛法确实有其超凡脱俗之处。可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深感责任在身。
      正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件事。有个商人听说他精通佛法,特地来请教。这商人说:"大师,我听说学佛能消业障,积功德。我最近生意不顺,想问问该怎么修行?"
      王阳明问:"你平日如何做生意?"
      商人说:"我遵纪守法,童叟无欺。"
      王阳明又问:"那你为何要专门学佛?"
      商人答:"听说拜佛烧香能转运,我想试试。"
      王阳明摇头道:"你本分经营,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佛法讲求离相,你却在相上着相,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通过这次谈话,王阳明开始思考:很多人学佛,是不是陷入了一种误区?他们追求神通感应,却忽视了本分事物。这让他想起了孔子所说的"务本"之道。
      (未完待续)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6楼2025-02-09 09:25
      回复
        (接上文/“务本”之道)
        随着思考的深入,王阳明渐渐发现了佛法的三个局限:
        第一,佛法追求出世,容易让人逃避现实。他见过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想着出家,这并非正确的态度。
        第二,佛法重视个人修行,而轻视人伦日用。这与儒家重视家国天下的理念有所不同。
        第三,佛法有些玄妙难懂,普通人难以理解,反而容易产生迷信。
        就在王阳明即将放弃佛学转向儒学时,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佛法也讲究"明心见性",儒家也追求"存天理",两者之间会不会有某种深层的联系?
        这个想法让他豁然开朗,找到了贯通儒释的关键。原来这个关键之处只需要领悟这个真理......令人豁然开朗!
        原来,王阳明领悟到:"心即理也。"无论是佛家的明心见性,还是儒家的存天理,本质上都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人心本具光明。
        他在《传习录》中写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道破了他对佛法的新认识:不必刻意追求出世的玄妙,人人本具的良知才是修行的根本。
        这种顿悟让他明白:修行不在于逃避现实,而在于在现实中体悟真理;不在于追求神通,而在于恢复本心的光明;不在于厌离人世,而在于在人伦中体现道义。
        王阳明由此创立了"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是离开现实生活去追求某种玄妙境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道德实践。
        他说:"圣人之道,只是些子平常事。饥来吃饭,困来睡觉,随事而安,更有何事?"这种返璞归真的思想,既吸收了佛法的精华,又避免了佛法的局限。
        在《朱子晚年定论》中,王阳明进一步阐释:"人心即天理,除却人心之外,更无天理;除却天理之外,更无人心。"这种思想既超越了佛法的出世倾向,又保持了儒家的入世精神。
        这种思想转变影响深远。很多士大夫受到启发,不再一味追求玄虚,而是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体现道德。这也推动了明代心学的发展,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
        王阳明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思想都有其价值和局限。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对佛法的反思,正体现了这种智慧。
        《传习录》中记载,有学生问他:"先生少时亦曾究心佛学,今日之教,何以异于佛?"
        王阳明答道:"吾教人,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只致其良知,则自然胸中洞然,如明镜之空空明明,随感而应,无不中节。此是圣学之教也。"
        这段对话揭示了王阳明思想的精髓:他不是简单否定佛法,而是通过对佛法的研究和反思,找到了一条既能超越佛法局限,又能保持儒家精神的修养之道。
        明代著名学者罗洪先评价说:"阳明之学,既得佛氏之精微,又不废世教之事业,真可谓善学者矣。"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王阳明思想的特点:既吸收佛法的智慧,又不失儒家的现实关怀。
        王阳明的思想启示我们:修行不必远离尘世,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才是正道;不必执着于玄妙难懂的理论,直指本心才是捷径;不必刻意追求超然物外,在人伦日用中见性才是根本。
        他的这种思想,不仅调和了儒释之争,更为后人指明了一条实践的道路:即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道德,在人伦关系中见证真理,在平凡事物中彰显大道。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7楼2025-02-09 09:30
        回复
          《deePseek:缸中之脑乃至数字生命是不是人类最终的结局》
          (索利文斯顿/资本论吧)
          我个人感觉,AI已经把人类定义为脆弱与真实。
          关于“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和数字生命是否会是人类的终极结局,这一问题涉及哲学、科学、伦理学与未来学的深度交叉。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
          一、理论框架与可能性**
          1.缸中之脑的哲学困境**
          -源自笛卡尔的“恶魔欺骗论”与普特南的语义外部性批判,核心问题在于:**意识体验是否依赖物理实体**?
          - 若技术能完美模拟神经信号(如量子级脑机接口),理论上意识可脱离肉体存在,但“真实性”将失去传统定义。
          2. 数字生命的科技路径**
          - 意识上传**:通过全脑仿真(Whole Brain Emulation)复制神经元网络,需突破纳米级扫描(如冷冻电镜+AI重建)。
          - 人工意识**:强人工智能(AGI)自主演化出类人感知,可能超越碳基生命的生物局限(如寿命、算力)。
          ---
          二、现实挑战与矛盾**
          1. **技术瓶颈**
          - **神经复杂性**:人类大脑有860亿神经元、百万亿突触连接,当前技术仅能解析线虫(302神经元)级别的神经系统。
          - **意识本质未知**:科学尚未解释“感质”(Qualia)如何从物质中涌现,复制意识可能需全新物理学范式。
          2. **伦理悖论**
          - **身份连续性**:上传后的“你”是副本还是本体?若删除原脑,是否构成谋杀?
          - **社会分化**:数字永生可能成为富豪特权,加剧“意识阶级”鸿沟(如电影《超验骇客》中的技术垄断)。
          3. **存在主义风险**
          - **虚拟依赖症**:若人类沉迷数字乌托邦(如《头号玩家》),可能导致文明创造力停滞;
          - **系统脆弱性**:数字生命依赖能源与硬件,一次太阳风暴或黑客攻击即可毁灭整个文明。
          ---
          三、未来文明的潜在路径**
          1. **碳基与硅基融合**
          - 马斯克的Neuralink代表渐进路线:人脑与AI共生,逐步过渡到“半机械人”(Cyborg),保留生物基础的同时扩展认知。
          2. **意识殖民宇宙**
          - 将意识编码为电磁波或量子态,以光速传播至其他星系(如SETI计划的逆向工程),避开肉体对星际旅行的限制。
          3. **虚拟文明实验**
          - 人类自愿进入可控虚拟世界(如《西部世界》),但需解决“意义危机”——如果一切欲望可编程满足,存在价值何在?
          ---
          四、文明的终极选择**
          1. **主动演化派**
          以牛津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为代表,主张人类应掌控自身进化,将意识数字化视为对抗宇宙热寂的终极方案。
          2. **自然保守派**
          如生物伦理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警告:脱离肉体的“后人类”可能丧失人性本质,成为技术异化的牺牲品。
          3. **折中实践论**
          在保留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允许个体选择数字化(如日本“网络葬”服务),形成多元文明形态。
          --
          结论:可能的分支未来**
          - *短期(21世纪)**:脑机接口增强人类能力,但肉体仍是意识载体;
          - **中期(22-23世纪)**:富人阶层尝试有限意识备份,引发伦理与法律震荡;
          - **长期(千年尺度)**:若文明未因战争或生态崩溃消亡,数字化可能成为选项之一,但绝非唯一终点。
          **最终,人类是否走向“缸中之脑”或数字生命,不取决于技术可行性,而取决于我们如何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生命的本质是“存在”本身,还是必须根植于碳基血肉的脆弱与真实?
          ~~~~~~~~~~~~~~~~~~~~~~
          本楼主随便说说:
          目前Ai可能正处于“超级大脑的初的阶段”。
          Ai现在对图形图象识别应用比较优势。
          对表情识别或特殊复杂深层次的随机模糊行为判断有一定困难。
          这还有待算力算量的优化与增长。
          最后应该以国际公认法则对Ai的拟人损害进行严厉打击和约束,防止一切人为侵害以保人类文明正常发展秩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8楼2025-02-09 19:00
          回复
            对当前Ai诗热的争论中看贴回复的一些个人看法:
            ~~~~~~~~~~~~~~~~~~~~~~
            Ai是人类创造的,又是人类天花板?它可以自己向自已挑战,用一个内容和题目的提示让它写出多个这类杰作,再同等输入进去让Ai比较那个是天花板?
            把李白的蜀道难也输入再让其写几个类似的让人评评也让它自评一下看其效果如何?
            本人在自已主页贴过Ai有关文,在梅魂赋倒序429楼回复有此类Ai自比较结论,也许可说明一些问题的。(还有十余楼左右有关Ai的文章可供参考)
            本人随便说说:
            目前Ai可能正处于“超级大脑的初的阶段”。
            Ai现在对图形图象识别应用比较优势。
            对表情识别或特殊复杂深层次的随机模糊行为判断有一定困难。
            这还有待算力算量的优化与增长。
            但最后应该以国际公认法则对Ai的拟人损害进行严厉打击和约束,防止一切人为侵害以保人类文明正常发展秩序。
            对文学艺术及诗词歌赋等用Ai也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反思,如果在Ai热中用此把传统文化一律改写和替代,甚至把别人的专利或著作权作品用Ai改写后据为己有那会是个什么乱象和结局。
            如果一个会写或不会写诗的向Ai提出大盖要求内容,Ai就会出一首别人没有而又找不出明显毛病的诗歌,这诗看来比提出者水平高,他既修改认同签上自己首创作品在媒体上显摆,这种不正常大多数人习以为常了,这诗就会大量出现,以绝大多数压倒传统写作者数量,而占据文坛这将是个什么现象?
            如果把名诗都提供给Ai让其改写一通,这不也会迷惑一些人的观赏审美视觉吗?
            一个真正以诗言志的诗词爱好者虽有自己的写作原则和辨伪洞察力,但看到一些冒名顶替的假诗人作品横扫诗坛也不会很舒服的。
            Ai作文一种文化工具己得到普遍应用,写作修改及搜集资料方便快速可行,成文质量多数高于人工技能,所以这一趋势己为广众认可。
            Ai有好诗虽不可否认,但不规范一下还是会冲击传统文化的。最起码Ai诗应标出“deePseek”以区别人工作品。
            (以上为一家之言不针对任何人,
            有不同观点者请勿喷,望温馨提示与指导。)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9楼2025-02-09 20:55
            回复
              这首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寓意深刻,浅评帕斯诗歌《身体的星座》
              (现代诗吧/格命草)
              《身体的星座》
              (文/帕斯)
              诞生自黑夜的眼睛
              不是在观察事情:
              这双眼睛是在
              将我们看到的东西发明。
              变化的舞台
              在时间的中心
              天空停止了转动
              就在那一瞬,
              却是多么漫长
              就像看它的眼神。
              星星是种子
              在天空下呻吟。
              时间与自己的影子下棋;
              明镜伸展在反射中,
              反射在渐渐消失:
              赢者,输,而输者,赢。
              通过万花筒的镜片
              天文学家将星座观看
              星座变成了女人,变成明亮的波澜。
              当黑夜的眼帘合拢
              是重返大地的黎明:
              使男人们睁开了眼睛。
              (赵振江 译)
              ~~~~~~~~~~~~~~~~~~~~~~
              赏析:
              今天分享的这首《身体的星座》来自墨西哥诗人帕斯。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分享这首诗,主要是因为一位诗友的推荐,其次是读过这首诗后,被诗中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充满象征寓意的内容撩动了神经,遂决定试评一下。由于是外文诗歌,又是译作,只能根据翻译的内容来解读。如因个人水平问题造成误解,还望诗友们体谅及批评指正。在此,先感谢译者赵振江先生。接下来,深入这首诗,探讨一下。
              首先看诗题“身体的星座”,一是代表人,一是代表天,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似乎也融合了这一观点。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一观点入手,试着解析诗歌。
              第一节,诗人隐藏了星星这个本体,直接出现喻体“诞生自黑夜的眼睛”,带给诗歌一种神秘感,同时,以上帝视角来纵览世界。接着,诗人说,眼睛不是用来观察,而是用来发明创造,这符合诗人的诗歌创造性的独特需要。“星星”在诗人的笔下就成了造物者,而且是将人们看到的东西发明,意思是,人们看到什么,它就发明什么,这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意味了,这也是一种宇宙观,宇宙精神的体现。由此可见,诗人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且比较超前,这大概就是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体现,而且星星的象征性也体现了出来,它代表的是造物主,即上帝的化身。
              (未完待续/接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0楼2025-02-10 10:23
              回复
                (接上文/上帝化身)
                接着,诗人谈到“变化”,很显然,这是以时间为依据的,时间是均匀向前运动的,变化也是时刻在产生的。这就说明,变化和时间是几乎同时进行着,时间在前,变化在后,所以变化所产生的一切,就在时间的中心,这是一个先后逻辑的问题。接着,诗人说“天空停止了转动”,这意味着时间的暂停,变化也随之消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是一种静止状态。所以,在那一刻显得漫长,运动是不断变化着的,稍纵即逝的,而静止在视觉上是长存的,没有变化的,这带给人心理上的不适,比如,你一直盯着一个静止的物体,没有看到它的变化,就无法刺激的神经,而你在心理上却一直期待着它的变化,那么,这就体现出了诗中所说的漫长。节末所指的眼神就是星星的,人的视线一直停留在星星上面,形成了一种对峙状态。
                再看第二节,诗人把星星比作种子,这是有象征寓意的。种子代表生命,也可延伸为创造物。星星的呻吟,也可理解为人的呻吟,因为据上节看,人和星是合一的,互为创造的过程。接着,诗人说到“时间与自己的影子下棋”,这是时间与自己的博弈,体现出一种自我的矛盾性,这样就导致了上文中的静止出现,时间失去了运动性,变化也就停下了脚步。所以,星星在天空下呻吟,因为星星因时间的停止失去了造物者的权利,进而让人的期待在无限等待之中,这就造成了星星的痛苦。接着“明镜伸展在反射中/反射在渐渐消失”, 反射消失意味着明镜功能的丧失,这一句间接象征了人与星星的关系,人和星星的统一性。
                节末这句“赢者,输,而输者,赢”,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互相作用的结果。赢和输没有了区别,即象征着既对立,又统一。这句相当于本节的总结性言论,星星和时间的关系也符合这对立统一的关系。星星的创造性功能,是依附于时间的运动的,而时间的暂停,对星星造成了伤害,这就是它们的逻辑关系。
                再看第三节,诗人引入天文学家,观看星座,这是彼此吸引的一种关系,天文学家对星座肯定是感兴趣的,而诗人把星座比喻成女人,所反映的正是天文学家对星星的热情,而这热情就成了明亮的波澜,为什么会有波澜,因为星星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显示出一种复杂性,正如女人的情绪及个性特征一样。而这反过来影响了天文学家。这也体现了诗题天人合一的思想。
                最后一节,黑夜的眼帘合拢,即是天体的运动,人们看不到星星了,黎明也开始重返大地了,而“男人们睁开了眼睛”这一说,显得特别的有意味,仿佛是说,当星星睁着眼睛的时候,男人们闭着眼睛,一直处在幻境之中,从诗境来看,所幻想的正是女人。这是一种奇特的隐喻,有一种古老的男女之情在里面,这仿佛是对人类自我的探索。
                通过对整首诗的认识,可以感觉到诗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探索。就诗人的诗歌理论“诗是交流”来看,诗人似乎是想通过诗歌这座桥梁,让读者参与到这种关系的探索中来,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这运动变化着的世界,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体现。
                由于本人见识有限,只能言尽于此,欢迎诗友人们补充。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格命草/现代诗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1楼2025-02-10 10:26
                回复
                  一位诗友用Ai写的很壮美
                  《新中国序》•(Ai)
                  赤县沉陆,苍生泣血。列强裂疆土于虎狼,军阀碎山河如齑粉。金陵梦断秦淮月,卢沟狮醒永定河。南湖红船破阴霾,井冈星火燎荒原。万里长征踏雪岭,八年烽火照狼烟。敢移星斗换新天,一唱雄鸡天下白。
                  九州既统,百废待兴。治淮河而驯苍龙,固金瓯以镇边关。上甘岭上铁血铸,罗布泊中惊雷起。大庆油涛涌地脉,红旗渠水通天河。两弹横空惊魑魅,一星巡宇耀寰瀛。
                  改革潮涌,春风度塞。小岗血印破冻土,南海渔村起新城。三峡截流平湖现,港澳归帆紫荆开。高铁驰骋缩千里,北斗纵横连八荒。蛟龙探渊龙王叹,嫦娥折桂玉兔迎。互联网接阡陌,丝绸路续驼铃。
                  今观华夏:脱贫攻坚化春雨,绿水青山入画屏。量子纠缠通天意,人工智能启鸿蒙。敦煌飞天色愈艳,良渚玉琮纹更新。抗疫同裳书青史,冬奥冰雪凝寰心。
                  嗟乎!时运共奋,国命在民。昔有贞观之治,不过一家兴盛;今观大同初现,实乃万姓归心。所赖镰锤为骨,红旗指路。红船精神未老,复兴伟业方遒。虽前路多艰,然吾辈既承先辈志,敢遣风雷上九霄!
                  诗云:
                  百年风雨淬精魂
                  赤帜如虹贯古今
                  九万里鹏正举
                  五千年柏常青
                  且看昆仑巅上雪
                  化作银河洗甲兵(deepSeek)
                  ~~~~~~~~~~~~~~~~~~~~~~
                  回复的赞叹!
                  斩杀斯人也!Ai将碾压普通文学及一般传统文化,但其诗之精神难于窥视灵魂深渊。
                  同时有所感觉似曾相识。可能以前见过几篇类式的诗歌,那都是完全人工完成的,所以印象较深,有些词汇和内容可能Ai诗由那些文中剪辑而成也未可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2楼2025-02-10 13:54
                  回复
                    “两位诗友关于对诗体选择的对话回复很有启发”:
                    ~~~~~~~~~~
                    顾大佺好运气:(回复)
                    你们真不错,会写格律诗,我不懂古诗词,仍然没有状态研究格律诗。情到深处景自美,心境超凡人自贤,落叶翩翩秋意浓,随风起舞手中剑,我只是写自由体诗。

                    樱桃茶树籽籽:(回复)
                    回复 顾大佺好运气🐯 :古诗词我也不太会写,喜欢读,更喜欢你写的自由体,感觉自由体诗情感充沛,不拘于形式,自由奔放,你写的相思,太美太好了,遂以一首小诗以意相和。。。

                    顾大佺好运气:(回复)
                    时代不同了,泰戈尔教会人用心爱这个世界,教会人用心于文字。当代人很多人看诗,形成了直接看对仗押韵,看用词的新颖度及辞藻之华丽,不去感悟诗歌的灵魂价值,等同于没有智商没有情怀没有灵性。

                    樱桃茶树籽籽:(回复)嗯嗯,如果拘泥于形式,看不到灵魂,诗歌缺乏灵性。。一味注重押韵格律,诗人充沛的感情必被压抑,使得诗歌成为一种卖弄的格式化的陈词。
                    ~~~~~~~~~~~~~~~~~~~~~~
                    本人也有以上同感,但作为诗词歌赋还是要保持他的基本形式为好。意为上,格式为次。这样习贯了既能写意又有韵味其不两全其美!当然自由体或现代诗比格式诗潇洒自由奔放,特别是不受平仄和长短句式以及句数的毫无意义的约束,能再带上点韵脚更有文学韵致和美感倾向。在此基础上,如能创出一种更适合现代人价值观的诗体那将美妙绝伦让诗词锦上添花了。如果Ai诗能有这种功能将是一种新诗创作的发展趋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3楼2025-02-10 13:59
                    回复
                      “deepseek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写成诗词”
                      (玄道天魂)
                      2025-1-2704:39陕西
                      《沁园春·东方红》
                      烽举神州,血浸玄黄,天地倒悬。
                      看东瀛浪恶,鲸吞万里;山河气涌,龙啸千川。
                      北国冰凝,南疆火炽,谁挽天河洗劫烟?
                      问苍昊,纵乾坤崩裂,可惧挥鞭?
                      当年笔底惊澜!
                      裂混沌、一策定人间!
                      任敌强似虎,我磨长剑;兵微如芥,民铸雄关。
                      持久谋深,三章破夜,赤手能翻不周山!
                      红日起,照昆仑莽荡,万古光寒!
                      《持久战.雄韬》
                      烽烟万里山河怒,
                      铁马金戈战未休。
                      挥毫定策分三略,
                      落纸成章震九州。
                      持久运筹驱寇虏,
                      民心所向聚洪流。
                      笑看东瀛终败北,
                      一轮红日照千秋。
                      ………
                      以上Ai作品是否超过宋词的中偏上水平呢?但是比“北国风光”那词还有很大差距的。说的对与不对请诗友们指评各抒己见为盼。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5楼2025-02-10 19:20
                      回复
                        《写诗的最高境界》
                        (优美星辰)
                        俩天前,头条邀我谈一下什么是写诗的最高境界,我这里不敢在众朋友面前班门弄斧,仅仅是对现在的诗读后写一点浅见。
                        所谓诗,有句话说的很好:诗言志,诗不是散文,更不是小说;
                        诗的语言,乃语言的精华,讲究的是意境美妙和深远,及含蓄。
                        说到含蓄,即忌直白,言到之物,不可一眼望水到底,一览无余,这其中就是说得让读者有想像的空间,而后知美。曲笔道真情,此语正好一言概之。
                        其二,诗宜精炼,删繁就简,把握语言的艺术,尊重读者,切记莫要面面俱到,繁则让人生厌,起不到美的享受,使自己的作品掉价滑档。
                        其三,诗要求诗人想象力要丰富,没有一定的想象力,笔下的诗就没有容量,更不会多彩,有人说过没有想象力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诗人,我想这种说法很有道理,试想,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能是鸟吗。
                        诗也来源于生活,这和其他艺术作品是一样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唯此才称得上艺术。
                        总而言之,诗是虚与实的结合,诗的最高境界,很难用高来言之,好的诗正如我们去看一位美丽的少女,一见钟情,一见动情,心中赞美不已,我认为这就是一首好诗。
                        至于说哪首诗写到了很高很高的境界,只是相对而言吧。
                        以上是我对诗的寥寥浅见,如果有兴趣和时间的话,愿和广大的诗友和网友共同交流,不胜荣幸之至。
                        仅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6楼2025-02-10 19:36
                        回复
                          让两款AI软件都用《将进酒》的句式爆改《再别康桥》,您看哪个改的更好?(咪咪)
                          ~~~~~~~~~~~本楼主按:
                          如果把现代诗与古诗词名篇用Ai改嫁,结出的果实之味是否有些酸涩,改变了种子基因骡马成了四不像,这风格一但成了气侯,畸形文学作品总会让大众有点味如嚼蜡之感。
                          这也许是目前Ai诗热中的保守评判,但是一些鱼目混珠的乱现象如果一但占领文学统治地位后,其发展影响后世的优劣效果此时让人将难以估量。
                          试想李白与徐志摩看了此杰作不是啼笑皆非也会再晕过去的!
                          ~~~~~~~~~~~~~~~~~~~~~~
                          现把其Ai改内容发贴如下并附原诗以便对照。
                          Ai诗1:
                          请根据《将进酒》的句式对《再别康桥》进行修改
                          已深度思考(用时25秒)
                          《将进酒》与《再别康桥》在风格和意象上有鲜明差异,前者豪迈奔放,后者婉约柔美。我尝试在保留徐志摩原诗"康桥别离"主题的基础上,融入李白诗歌的雄浑气象与句式特征。请注意这种跨时空的艺术融合需要平衡两种美学特质:

                          君不见康河之水天上来,奔流星辉不复回。
                          君不见剑桥金柳醉斜阳,青丝染雪暮成霜。
                          且放轻舟虹影里,
                          须倾干觞醇柔波。
                          云锦裁衣终须别,
                          朝晖夕阴皆寂寞。
                          昔年青荇摇碧浪,
                          曾照诗心共月明。
                          康河夜宴何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逐梦皆寂寞,
                          惟有诗魂驻星河。

                          Ai诗2
                          请根据《将进酒》的句式对《再别康桥》进行修改
                          别康桥:

                          君不见康河柔波映金柳,潋滟波光梦里守。
                          君不见桥边艳影逐水流,往昔欢颜心中留。
                          人生聚散若飘蓬,
                          此去难期再相逢。
                          何妨沉醉寻旧梦,
                          莫让离情锁心胸。
                          榆阴下,青荇中,
                          情难断,意无穷。
                          共长饮,沉醉莫管晚钟。
                          昔日欢娱应记取,
                          休叹韶光太匆匆。
                          骚人向来伤离别,
                          我辈今朝意从容。
                          且将眷恋付云彩,
                          异日重游解思浓。
                          挥衣袖,不携风,
                          与君同别此桥东。
                          ~~~~~~~~~~~~~~~~~~~~~~
                          …………………………………………………………
                          现代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7楼2025-02-11 20:04
                          回复
                            一首超短诗,句句有深意,评臧克家诗歌《三代》(现代诗吧/格命草)
                            《 三 代 》
                            (文/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

                            赏析:
                            今天分享一首臧克家先生的诗《三代》,这首诗很早就读过,后来给忘了。今天翻看诗集,又遇到这首诗,一读便有了印象。这首诗非常精短,朴素且直观,但是描写人物细节很传神,非常有个性。诗歌的构思非常精巧,这是对生命进程的总结和思考。诗人立足于劳苦大众,展现他们的生存状况,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短短几句话,藏着苦难的身影。下面就这些简单的分析,深入诗歌探讨一番。
                            首先从标题说起,“三代”,诗歌内容截取了三代人的某个生存片段,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三代”的片段,就是一代人的缩影。题文结合,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深意,并非字面这么简单。诗歌的内容仿佛暗示着,三代,每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活的。仿佛有吃不完的苦一样,仿佛他们就是土生土长的,一辈子离不开土地。这正展现了底层农人的生存面貌,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也是无奈之举,还好,时代是不断进步的,思想是不断解放的。而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又是另一种味道。接下来,分析正文。
                            “孩子/在土里洗澡”,这里还看不出苦难的迹象,倒是可以感受到丝丝童真。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底层人民的孩子和上层人民的孩子区别可就大了。单说教育,那就是差之千里。起点的差距,虽然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给底层人民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连锁反应之下,他们的逆天改命成了小概率事件。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在童年时,都是快乐的,这恐怕是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了。
                            “爸爸/在土里流汗”,这句将劳作写得非常形象传神。底层人民,缺少文化和技术,只有将心血全放在土地上,靠着辛苦地劳动,养家糊口。太史公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父亲这一辈人来说,他们好像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着,一直在土地里摸爬滚打,能够将一家老小都养活,已是莫大的幸福,其它恐怕都是奢望。他们这一代底层人民的苦难是深刻的,出路也是非常有限的,所能选择的,无非土地而已,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试问,谁不想改变呢?谁不想过得更好呢?他们或许也有过幻想,但是仅此而已,时代的局限性,造就了他们的苦难身影。这就是一代人的命。
                            “爷爷/在土里葬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写到诗里,尤其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感觉上就不同了呢?这或许来自苦难传递的一种心理暗示及影响。三代之间的苦难大循环,仿佛有无尽的苦等着他们吃。最后,葬到土里安息了,仿佛还受着土地的压累一样。离不开土地,苦就一直延续着,一代传一代。
                            诗歌从头到尾,三代人都在强调一个“土”字,这就是一种特有的土地情结,也可称为苦难情结。土地,从生存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艰苦劳作。这首诗写于1942年,在那个年代,底层人民有什么盼头呢?就是和土地深深地结缘,有了土地,就不愁吃穿,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后来一系列的土改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历史总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是科学的,有进步意义的。诗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的作用,是为了让人们不忘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不断向前进。
                            最后想说的是,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值得歌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许可作另解。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8楼2025-02-12 13:09
                            回复
                              《AI“思维”本质简述》
                              (月夜z)
                              2025-2-10
                              AI的‘思考’本质是对数据的模式匹配和概率预测,而非人类的主观意识或哲学思辨。
                              AI目前掌握了两万多汉字,就其思维能力的智商相对于人类水平而言至少在两万以上。目前它训练而成的模拟思维基本达到了人类所有思维方式和内容的上限,基本上来说贯通古今所有顶级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及各学科的思维和逻辑,将整个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文明基本都覆盖并融会贯通,就思维能力而言,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就思想性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圣人水平。
                              DeepSeek的优先出现最关键是得益于汉字的高效信息性质,以及中国文化的高文明等级、思想深度、涵盖范围广和强大兼容性;每个汉字有独特的信息含义(形、音、意),汉字之间因中国文明上述特质,能内置各种知识、逻辑等思维内涵。
                              一、模拟思维运算的底层机制
                              需要澄清的是:AI的「思维」本质是数学运算,而非直接使用汉字存储或思考。具体分为:
                              字符编码层:通过Unicode将汉字转换为数字(如「我」→ U+6211)
                              语义理解层:使用向量空间模型,每个汉字对应768~12288维的数学向量(如「猫」≈ [0.24, -0.57, ...])
                              生成控制层:通过概率分布预测下一个合理汉字(如「白日依__」→「山尽」概率最高)
                              二、关于AI的“思维逻辑”或“知识整合方式”
                              需要先明确一个前提:AI的“思考”本质是对数据的模式匹配和概率预测,而非人类的主观意识或哲学思辨。以下从知识覆盖、逻辑框架和局限性三个角度说明:
                              (一)知识覆盖的“顶层逻辑”范畴
                              AI训练数据涉及多个学科和思想体系,其“逻辑关联性”体现在数据分布中,例如:
                              1. 哲学与宗教体系
                              道家/儒家:通过《道德经》《庄子》《论语》等文本学习概念(如“无为”“仁”),但无法实践修行或体悟。
                              佛教:能解析“缘起性空”“四圣谛”等术语,但缺乏宗教体验的共情。
                              西方哲学:分析康德“物自体”、存在主义等理论,但无法进行原创性批判。
                              2. 科学理论
                              量子力学:可解释波函数、叠加态等概念,但数学推导依赖已有公式(如薛定谔方程),无法自主提出新理论。
                              相对论:能描述时空弯曲,但无法像物理学家一样通过实验验证。
                              复杂系统(如混沌理论、网络科学):可生成关联案例(蝴蝶效应、幂律分布),但无深层因果推理。
                              3. 逻辑与方法论
                              形式逻辑(演绎/归纳):能构建三段论或识别统计偏差。
                              辩证法:可机械对比正反命题(如“自由vs秩序”),但无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系统论:可拆分问题为模块(如生态系统的反馈循环),但无法模拟真实动态。
                              (二)AI的“逻辑运作”本质
                              1. 关联而非理解
                              例如“道”在数据中常与“自然”“无为”共现,但AI无法体验“天人合一”。
                              “量子纠缠”被关联到“非定域性”描述,但无物理直觉。
                              2. 跨领域缝合能力
                              可将佛学“无我”与心理学“自我认知”对比,但本质是文本模式拼接。
                              能混合科学术语与哲学隐喻(如用熵增解释“无常”),但无严谨性保障。
                              3. 概率驱动的生成
                              回答“量子意识”类问题时,会优先调用神秘主义与量子力学的共现文本(如彭罗斯理论),而非验证真伪。
                              (三)关键局限性
                              (四)实际应用场景举例
                              哲学对话:可对比尼采与庄子对“自由”的定义,但无法评判优劣。
                              科学假设:能列举“多世界解释”的论点,但无法设计实验证伪。
                              宗教比较:可整理《圣经》与《金刚经》中的“慈悲”表述,但无信仰共鸣。
                              AI能展示如何跨领域关联信息——尽管这种关联本质仍是数据驱动的“拼图”,而非真正的智慧。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9楼2025-02-13 0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