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吧 关注:80,458贴子:2,553,341

回复:开一个楼,记录我的读书与看番日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姚崇新这本论文集相当精彩,如果熟悉他学术生涯的人会看得更加津津有味。他1994年考入北大,师从荣新江研究中外交流史,本书中有关高昌佛教史的文章就是那时候写的,其中一篇是硕士论文。以此延伸到北凉时期佛教问题,因为北凉对于后来高昌国的影响至深且巨。同时他和吴宗国学习隋唐历史,本书中有关西州教育制度的文字就是那时写的。后来又延伸到医学与中外交流这个题目。1998年姚崇新考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师从马世长,本书中有关佛教考古的文字就是那时写的,巴蜀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还是马世长给姚崇新定的博士论文,后来又根据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北齐青州出土的石造像,中山大学馆藏卢舍那佛等等进行研究都是佛教考古学范畴。虽然书中按照类别把时间顺序打乱,但是我还是根据作者学术履历看出他一步步走的道路。


IP属地:辽宁532楼2021-04-25 17:49
回复
    今年第19本《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 商务印书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3楼2021-04-26 23:10
    回复
      今年第20本《“山中”的六朝史》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5楼2021-04-30 19:27
      回复
        五一看书


        IP属地:辽宁536楼2021-05-01 12:18
        回复
          五四精神



          IP属地:辽宁537楼2021-05-04 22:43
          回复
            今年第21本《伊西斯的面纱—自然的观念史随笔》皮埃尔.阿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立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8楼2021-05-05 22:40
            回复
              在西方文化中人是如何认识自然的,或者换种说法从古希腊以降到现代西方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如何。阿多的这本书非常的有名,虽然名为自然的观念史随笔,但是书中对于古希腊到现代自然观念的梳理与旁征博引,令每一个热爱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之称赞与激动。事实上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所起的书名往往沉稳低调一点也不张扬,比如这本书,作者自谦为随笔,其实对于观念史如果不研究几十年是写不出这种文章的,起码你对于西方古典文献必须熟悉到家才能梳理出来。而我们现在看到动辄论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学的文章题目,大多数是花架子,简单说年轻人总喜欢起一个非常酷炫的名字来充当自己论文的题目,结果文章配不上这个题目。或者说他们的学识承载不了,这种文章读一读开头就知道作者是否有才学了。阿多在写这本书4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这本书的框架,他作为研究科学哲学与古代思想史的学者,很早就在搜集相关文献,这种硬实力和钱钟书陈寅恪一样,虽然阿多研究的偏向哲学,但是古今中外好的学者在某些素质方面是相通的,这是我读书20多年的经验。


              IP属地:辽宁539楼2021-05-09 21:36
              回复
                这本书中有三条互相交织的线来贯穿主题,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自然爱隐藏”,一个是自然的秘密,一个是由阿尔忒弥斯与伊西斯所代表的蒙着面纱的自然形象。阿多通过展示古希腊以降西方历代思想家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解释,来说明西方文化中自然观念的演变。我在几个月前刚刚看完库尔提乌斯的名著《拉丁文学与欧洲中世纪》,那本书可以看做类型学在文学研究上运用的经典。阿多这本书读下来在方法论上给我感觉和库氏走的是一个路子,不同的是库氏研究的是古典文学,阿多论述的则是哲学认识论问题。有意思的是,我在阅读本书中在一个注释中发现阿多引用过库尔提乌斯,或许这就是读书多的好处与乐趣。


                IP属地:辽宁540楼2021-05-09 21:42
                回复
                  “自然爱隐藏”这句话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由于古希腊的思想与现代相隔了2000多年,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需要回归古希腊当时的历史语境。首先希腊语爱的意思,指的不是情感(现代人都这么理解)而是指的是一种习惯性的趋向。自然的古希腊语意思可以是组成事物的本性,或者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所以“自然爱隐藏”的意思可以还原成在某一事物固有组成方面习惯于隐藏。自然也可以作动词来使用,如果这么使用则必须理解为出生,起源等等。所以阿多在词源学的考证下,认为赫拉克利特这句话最初的意思是“使事物出现的东西也趋向于引起死亡”。这则箴言表达了面对变化的奥秘,以及生与死深刻同一性的震惊。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理解赫拉克利特的原意,简单说我们已经不是古希腊人。但是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在接下来的观念变化中,影响了西方人对于自然的态度。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的史诗《奥德赛》中,一直到公元前5世纪,这个词的意思都与起源出生有关,到了苏格拉底、智者派的时代这个词开始拥有了本性,本质的意思。就像我们现在说研究自然,研究事物的本性一样。这次转变在自然观念史上意义非凡。因为后来不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斯多亚派都是在本性上来使用自然一词,他们的观点虽然在细节上各个不同,但是这一点是一致的。到了公元1世纪,自然开始被人格化,这个观点是从斯多亚派开始流传开来,阿多引用了很多诗篇来论证这个结论。从奥维德到克劳狄安,从西尔维斯特到里尔的阿兰。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人格化这一观念的历史非常长,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伊西斯的面纱本身代表了自然的秘密,而伊西斯是埃及的神,这种神经过人格化代表了自然,像欧洲很多雕塑、插画中都有这个隐喻的主题。


                  IP属地:辽宁541楼2021-05-09 21:44
                  回复


                    IP属地:辽宁542楼2021-05-09 21:55
                    收起回复
                      在自然观念发展之前,古人认为神的秘密是人类无法参透的,因为它把不可见的事物隐藏了起来,在哲学概念出现之后,自然的秘密代替了神的秘密。阿多认为从文献学上来看,公元前1世纪是自然的秘密开始出现的时代,出现于希腊化时代的这个隐喻将在2000年的时间里支配自然研究,物理学以及自然科学。
                      接下来阿多区分了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被称为普罗米修斯态度,一种可以称为俄耳甫斯态度。前者是唯意志论,后者是沉思的。普罗米修斯从众神处盗火给人类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火则象征着技术与文明,在近代科学开端培根的著作中,普罗米修斯成为了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普罗米修斯式的人则拥有着统治自然的权利,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自然,现代文明的一个基础就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这种态度在古代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力学、魔法与实验,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这三种活动相互影响产生了实验科学。这里面多说一句,一般人认为科学与宗教水火不容,其实基督教的一些哲学基础,恰恰促成了科学的诞生,很多观念交叉出现在科学与宗教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圣经》中上帝让人成为自然的主宰者,这种取向直接导致了近代机械论科学的兴起。


                      IP属地:辽宁543楼2021-05-10 20:28
                      回复


                        IP属地:辽宁544楼2021-05-10 20:30
                        回复


                          IP属地:辽宁545楼2021-05-10 20:33
                          回复
                            反观俄耳甫斯态度,它在发现自然的秘密时,用的不是技术而是感知。具体说运用哲学的和诗意的言说或者绘画艺术的资源。柏拉图在他的《蒂迈欧篇》中对于这种俄耳甫斯态度已经有所勾勒,后来到了塞内卡以及斯多亚派对自然研究的著作中则更加明显。俄耳甫斯态度指的是人类根本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揭开自然的面纱,只能理解通过自己的技艺制造的东西。从这种观点来看,哲学进路与审美进路才是认识自然的最佳途径,理性言说和艺术这两种态度都以自身为目的,都预设了一种无私欲的进路。因此,除了科学真理,我们还需要一种审美真理,它提供了真正的自然认识。


                            IP属地:辽宁546楼2021-05-10 20:33
                            回复
                              我在前面说过自然人格化在观念史上非常重要,因为从此开始自然秘密开始蕴含着可见外表与隐秘内核的区分。但是到了机械论科学兴起,这种二元对立被打破。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使得哲学家离开了传统物理学领域,开始思考存在的问题。就像阿多写的塞斯女神从18世纪后取代了伊西斯女神。自然的秘密已经不再重要,如果伊西斯还有面纱的话,那么这个面纱指的是存在的本质。人类面对这个面纱时的心理则是恐惧与惊异,因为无论科学如何解释自然现象运作的具体问题,它都无法解决整个实在的涌现中真正成问题和神秘的东西,那就是存在。从卢梭到康德,从歌德到谢林,从尼采到海德格尔都被这个问题迷住。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我们今天研究哲学最后都会回到这个问题。


                              IP属地:辽宁547楼2021-05-11 17: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