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出土的造像为例,作者总结了青州系石造像的几个特点,首先在材质上选用青州当地青石灰石为主,也有少量汉白玉。在文章后半段,作者说明了汉白玉是河北定州系石造像的特点。第二现存石造像以单体圆雕居多,很少出现背屏的装饰。佛衣紧窄,轻薄贴体,表面光滑,很少出现衣纹。佛衣表面彩绘居多,通肩式着装。第三人物以螺发为主,肉髻低矮,佛面短腮微鼓,立式佛显得很修长。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在地图上画出一个青州系的分布图,其分布范围东南到今天山东的诸城,西北到惠民,东到昌邑。以青州为界线,北部分布在黄河入海的冲积平原上,南部分布在鲁山、沂山东麓和胶莱平原。总体呈东南西北走向,以行政区划来看属于古代青州范围。这篇论文较精彩的地方是,传统史学界研究陆上丝绸之路佛像类型影响很多,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青州系石造像,不同于河北(定州系)、西域和南朝(主要以成都为主,因为南朝造像迄今发现成都地区保存完好)。青州系石造像和这些都不一样,它的特征与印度本土的(秣菟罗佛教艺术)的相似。如果假设不错的话,这种文化传播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可能性更大。比较著名的文献资料是东晋时法显登陆的地点在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距离诸城不远。《高僧传》中提到的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则是在青州北缘胶州湾登陆。而且诸城是青州系石造像的中心之一,姚崇新提出的这个假设拥有一定的可能性,北齐是北朝中佛教最兴盛的朝代,青州又是北齐的重要行政区域。从政治与文化角度来衡量,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