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充是西晋开国功臣,《晋书》一改历代正史对于功臣褒多于贬的写法,把贾充当做反面人物来描写。“无公方之操,不能正身率下,专以谄媚取容。”除了对于他“抽戈犯顺”一事的道德谴责之外,西晋短促而亡的历史,也被归结为贾充和贾南风,这就是正史中常见的恩幸标签。传统史学界认为贾充的出身是寒族,因此在魏晋嬗代时候,可以不讲原则。但是随着史料研究的加深,我们发现贾充的父亲虽然少孤家贫,但是却为著姓,即河东贾氏,他们家和司马氏早年应该差不多,以兵学见长,算诸生。贾充是颇有一些文化素养的,晋初的律令的主要制定者是他,在《隋书.经籍志》中除了《晋令》40卷,贾充还是《刑法律本》21卷的作者。晋代的法律在中国法治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开始儒家化。这从侧面又说明贾氏不能算寒族,应该是有文化的儒家家族。贾逵那一代就和司马朗关系好,贾充更是帮助晋武帝获得世子地位。传统史学界认为贾充是晋武帝的亲信,这么说忽略了贾氏从司马懿一代就在曹魏官僚集团中的作用,贾充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和后来晋武帝提拔的杨骏不一样,贾充家族世代帮助司马氏,这是政治资本的积累。所以不能把贾充单纯看成一个恩幸。贾充后来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与晋武帝有矛盾,在武帝朝后期逐渐边缘化。日本学者小池直子近年研究贾充、贾南风与武帝关系的文章很有名,这位学者指出,贾南风的婚姻的主导者是晋武帝,而不是《晋书》中说的贾家,正史这么写有女祸论的影响,用来突出西晋灭亡和贾充有关。如此书写就是一种标签化写作。忽略了历史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