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943贴子:73,660,723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粱河之战的失利后遗症颇多,这之后的25年里宋辽双方长期陷于战争的泥潭中。宋太宗贸然挑起的战争不但没有收复失地,反而使得这之后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难度加大,也使得日后宋朝谈和时陷入被动,经济也随之受到严重影响。
在幽州被围后,辽国加强了对幽州的防务,并主动发起对宋的攻击,以攻代守,使宋朝无法再对幽云地区发动新的攻击。
高梁河之战两个月后,辽景宗想起幽州曾被宋军围攻就恨得牙痒痒,于是决定报仇。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九月,辽景宗准备兵分两路攻宋,一路由韩匡嗣(韩德让的父亲)、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率领进攻镇州;另一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辽军进攻至满城,遇宋朝大军,史称“满城之战”。


IP属地:广东268楼2018-07-10 15:34
回复
    二十七章——满城之战
    当时刘廷翰已率军列阵于徐河(河北保定市满城区北),崔彦进率军北上黑芦堤(今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西南)后北转向西进,沿长城口(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北)潜伏辽军侧后,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
    没过几天,李汉琼和崔翰也领兵抵达徐河,同时也带来宋太宗的命令,即按照宋太宗所授的八阵图列阵。
    八阵图是战国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IP属地:广东269楼2018-07-10 15:35
    回复
      然而实际上宋太宗并不善于用兵。宋太宗擅长的是玩弄权术和以文治国,他在任开封府尹十六年里培植了一大批亲信,在官场斗争中积累的是丰富的政治经验,而且宋太宗在宋太祖时的战争也多是留守京师,没有直接参与,因此并没有行军带兵的经验。
      宋太宗对此也没有认识到,反而认为自己已经博览群书,就觉得“我书读得多,我不会骗你的”,总是将最高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喜欢用从兵书上学来的阵图作战,要求军队作战时按照自己预设的阵图布防对敌。
      宋太宗列下的阵图在作战时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局形势,他所指挥的战争往往以失败告终,高粱河之战是他亲自督战指挥,结果是失败,后来他指挥的雍熙北伐更是败得一塌糊涂。


      IP属地:广东270楼2018-07-10 15:35
      回复
        不过宋太宗在军事上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高梁河败后还知道在边境要地置将屯兵做好抵御辽军南犯的准备,任都钤辖刘廷翰为统一指挥官。
        这个指挥官的设置实际上大有文章,宋太宗知道统一指挥权的重要性。宋朝从开国以来就对武将的防范心极重,他留下的各路屯军将领中,孟玄喆、崔彦进、李汉琼都是节度使,崔翰是殿前都虞侯,地位也与节度使基本相当;而刘廷翰是观察使,比节度使官低一级,军中威望也很一般。
        给刘廷翰便宜行事的权力,宋太宗很放心。


        IP属地:广东271楼2018-07-10 15:36
        回复
          还好,满城之战终归是宋军赢了,不过这胜仗跟宋太宗的阵图一点关系都没有。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见辽军势盛,冒着违诏改阵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对敌,监军李继隆也附议,但刘廷翰不敢违抗诏命,崔翰见反对阵图的声音很多就做主折中了一下,改八阵为两阵。
          由于上次高粱河战役宋军输得太过狼狈,辽军就有了轻敌之心,宋军利用辽军不可一世的心态,遣使赴辽军营中诈降。


          IP属地:广东272楼2018-07-10 15:36
          回复
            辽国的耶律休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面对假装投降的宋军,他劝燕王韩匡嗣严阵以待,不可掉以轻心,但韩匡嗣没有听进去,放松了戒备。
            宋军趁着辽军放松戒备发动突袭,几路部队因有统一指挥的部署,配置得当,崔彦进在北,崔翰、李汉琼在西南,刘廷翰在东形成三面夹击之势,辽军仓促应战,指挥失措,被宋军打得大败。
            韩匡嗣引兵向西溃逃,又遭到早已等候多时的崔彦进伏击,死伤甚众,残部逃往遂城(河北保定一带)西。
            宋军乘胜追击,又斩杀辽兵万余人,生擒将领三人,俘虏三万人,获战马千余匹,兵器军帐不计其数。


            IP属地:广东273楼2018-07-10 15:37
            回复
              耶律休哥在大军溃退之际,无法发起反击也只得随着奔逃,一直退到遂州后站稳脚跟来整军抵抗宋军追击,宋军才罢休。
              杨业当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口驻泊兵马部署,戍守雁门。辽西路军也屡次被杨业所率的部队所挫,前进不得,同时又闻知韩匡嗣大败,只得无奈收兵回家。
              宋师大获全胜,宋太宗大喜,也不计较赵延进等人违抗诏令,封赏了有功战将,宋军自高梁河败后,士气复振。


              IP属地:广东274楼2018-07-10 15:37
              回复
                辽景宗耶律贤吃了这次的败战,心有不甘,半年后又再举兵南下报仇。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西京大同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统兵十万人进攻雁门关。
                辽军这次一路南下直奔雁门关是因为分析了上次战败原因的,上次主力大军进攻镇州结果遭到了惨败,人数甚少的西路军却只是小挫小败,于是辽军认为集中火力进攻兵力薄弱的雁门关倒会轻松些。
                然而,呵呵……不好意思,雁门关的守将是杨业。


                IP属地:广东275楼2018-07-10 15:37
                回复
                  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一边急遣信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一边率领一千余名骑兵西出雁门关,从小路包抄到辽军后方。
                  一千余兵力对阵十万人马,唯有出奇制胜才会有所收获。
                  杨业判断辽军的统帅必定在旌旗簇拥之处的中军,于是率军猛攻辽军中军。
                  辽军对于后方突然出现的宋军猝不及防,惊慌之下也搞不清楚对方有多少人马,军队很快就被冲散。杨业看到辽军旗簇拥之处有一人似是主帅,当即率众袭击。
                  在宋军的猛烈冲杀下,萧咄李左右卫兵都被冲散,萧咄李竟然就这样被宋军斩杀!


                  IP属地:广东276楼2018-07-10 15:38
                  回复
                    身为主帅的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乱成了一盘散沙。恰逢此时潘美率援兵而至,辽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杨业继续追杀,又擒获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此战后,杨业升领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知代州事。自雁门之捷后,辽国军队远远望见杨业的军旗就跑了,避免与他正面冲突,时人称之为“杨无敌”。


                    IP属地:广东277楼2018-07-10 15:38
                    回复
                      一个归宋不到一年的降将,立功边关,扬威朝野,受到宋太宗的重用,却也招来了宋朝诸多旧将的妒忌。树大招风,从此,“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有人暗中向宋太宗写奏疏诬告杨业,宋太宗没有责怪杨业,而是将告状的奏章交给杨业。
                      表面上看似乎宋太宗是支持杨业的,但实际上会玩弄权术的宋太宗才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友好。宋太宗将告状的奏章给杨业,可以说是既给了个甜枣,也打了一棒子。
                      你看,有人告你的状,我是挺你的,我才不会理他们;另一方面也是敲打杨业,收敛点儿,我有很多你的黑料。


                      IP属地:广东278楼2018-07-10 15:39
                      回复
                        二十八章——李继捧献地
                        连吃两次败战让辽景宗意识到夺取河东“失地”(当初被周世宗夺回,现归宋朝管辖的瀛、鄚二州等地,也就是“关南十县”)并不容易,但他仍不死心,得知宋与交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六月,遣孙全兴、侯仁宝等伐越南)开战,就集合辽阳府、临湟府、大定府的军队,开赴南京析津府,准备趁机亲征南下。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月,辽景宗会集诸军南下亲征。然而宋太宗早于十月初就已经完成了加强边境的战略部署,关南地区、镇州、定州均派兵力增援,加强戒备。


                        IP属地:广东279楼2018-07-10 15:40
                        回复
                          十月底,辽军包围雄州。为援救雄州,宋将张师引兵出战,后被耶律休哥击败,张师战死,剩余的军队退入城中坚守。
                          宋援军高阵刚率兵到易水河南,耶律休哥就率骑兵渡河作战,宋援军战败南退。耶律休哥率兵追击至鄚州,关南守将崔彦进率部阻击,耶律休哥才率军北还。
                          宋军没有气馁,再次北上救援雄州,又被辽军击败。


                          IP属地:广东280楼2018-07-10 15:40
                          回复
                            辽景宗见虽然多次击败宋军,但仍未能攻占雄州,而宋军又一再来援。在战斗越来越艰险的情况下,再继续战斗下去很有可能会使自家军队损失殆尽,他权衡一番之后遂决定退兵。于十一月下旬下令大肆掠夺宋朝边境之后班师回京,南侵结束,史称瓦桥关之战。
                            这次战役,实际上是辽军胜多败少,不过,辽军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宋军虽胜少败多,损失还比辽军大,不过幸好雄州是守住了。因此,宋辽双方在史书记载上都各执一词说自己大败敌军是瓦桥关之战的胜利者。


                            IP属地:广东281楼2018-07-10 15:41
                            回复
                              宋太宗看辽朝退兵,就想再提收复幽云的事情,翰林学士李昉极力谏阻,只好作罢。既然不打幽州,那先做好防御工作。宋太宗下令通雄州至鄚州水路,筑大堤坝作为军事上的屏障,遏制辽国骑兵。第二年,又派人疏通关南水道,以巩固防线。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正月,辽景宗闻知宋廷在边境的河道、城池上大作文章,觉得很不爽,遂多次令数千骑辽兵对易州发起进攻,均被宋军击破。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月,辽景宗再次南征,分三路攻宋。中路军于雁门被潘美、杨业击败,追到辽境内又破其三十六寨;东路军被崔彦进败于唐兴口,斩首两千余级;西路军攻府州,在新泽寨被折彦卿击败,擒获甚众。
                              辽军碰了一圈钉子,三路出师全部败还。


                              IP属地:广东282楼2018-07-10 15: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