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0,938贴子:73,727,629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27)【爱新觉罗·福临卷】
有了大清做后盾,吴三桂终于底气十足,又杀回山海关坐镇。
临行前,多尔衮一再嘱咐,让其手下士兵以白布系肩,以免和流贼弄混。
吴三桂自幼习武,做事比较直率,干脆下令全军剃发,以示决心。只不过,不像现在还有电动工具,当时剃头完全靠手艺。军营里哪来那么多剃头师傅,士兵们只好现学现卖,互相练手。手艺不精,进度自然跟不上。实在来不及剃头的,只能按照约定,用白布系肩。
有些书上说,最后连白布不够了,就用裹脚布来凑。大概有点讽刺吴三桂的意思,因为当时正在为崇祯服丧,白布应该还比较充足。
一座围城,城里的人忙活剃头,城外的人卖力攻城。可惜,大顺军明显攻城能力不行,废了半天劲仍毫无进展。当初他们能一路顺畅攻占京城,多半因为沿途官兵主动献城。现在遇到不主动的,还有点不太习惯。
“高瞻远瞩”的李自成改变策略,调动部队在关前一字排开,并留出空间,示意要与吴三桂一决雌雄。
同样登高望远的多尔衮,看到李自成的排兵布阵,暗自高兴。若论野战,试问天下谁能与满洲骑兵争锋。
于是,多尔衮传令吴三桂,将计就计,出城迎战,以吸引敌人主力。
对于这个任务,吴三桂执行的相当到位。刚一出击,就被大顺军主力团团围住。
大顺军早有准备,越围越多。
吴三桂几次突围,都未能得逞。
眼看双方激战已到白热化,多尔衮感到时机成熟,立刻下令清军全线出击。阿济格、多铎亲率两白旗骑兵,奋勇当先,杀入战场。
决定历史走向的“山海关大战(一片石战役)”,正式打响。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5楼2019-06-12 22:00
收起回复
    (228)【爱新觉罗·福临卷】
    大顺将士本来正在围攻吴军,结果突然变成腹背受敌。他们显然有点懵逼,没有迅速转换角色,纷纷败退。
    此时,大顺军中一员勇将,不畏强敌,左冲右杀,带领手下精兵拼死抵抗,总算暂时稳住阵脚。
    突然,吴军中有一人大喊:“此人便是闯贼大将刘宗敏,千万不能让他跑了。”
    周围士兵一听刘宗敏,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于公,他是吴大帅的仇人;于私,抓他定有重赏。大伙放下手中的活儿,一窝蜂朝他围过来。
    清兵虽然听不懂汉语,但也能看出意图,于是搭弓射箭,全往他身上招呼。
    俗话说,好虎架不住群狼。
    刘宗敏实在躲不开,身中数箭,直接被放躺。幸好他手下的亲兵,关键时刻,不抛弃,不放弃,奋力救主,才让他捡回一条命。
    失去主将的大顺军全面崩溃,损失惨重。
    高岗之上的李自成见此局面,正准备亲自上阵。身边有明白人赶紧提醒他,后杀进来的并非吴军,而是清军,应该赶紧逃(宜急避之)。
    李自成一听,二话没说,带头就跑。
    见对方崩溃,多尔衮下令乘胜追击。
    清军也不含糊,反正骑马的不怕光脚的,一口气追出四十多里。沿途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甚为惨烈。
    多尔衮论功行赏,封吴三桂为平西W。继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之后,成为第四个封王的汉人。不仅如此,还提前许诺,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嫁给他的儿子吴应熊,择日完婚。
    或许有人疑惑,吴应熊娶的不是建宁公主吗?没错,她就是。金庸先生笔下的她除了名号之外,其它情节纯属虚构。
    按现在的看法,吴三桂等于从臣子变成了儿女亲家。但在当时来讲,属于笼络人心的常用手段。
    既然成了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多尔衮让他带兵南下,一鼓作气,消灭李自成。
    当然,这也符合吴三桂的意愿,毕竟他全家三十余口还在李自成手上。


    IP属地:辽宁370楼2019-06-14 22:31
    收起回复
      (229)【爱新觉罗·福临卷】
      进京称帝
      四月二十三日,吴三桂“率领”多铎、阿济格等人,先行追击李自成。
      出师之前,根据范文程的建议,多尔衮与诸将约法:此番南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
      同一天,李自成逃到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恼羞成怒,将吴襄斩首示众。
      顶着国仇家恨,吴三桂一路狂追李自成,逐渐逼近京城。在此期间,他和刘宗敏所部又大战一场。结果,刘宗敏再次重伤。
      眼看大势已去,李自成突然想起忘了一件大事。进京以后光忙活抢钱,钱没抢完又去打仗,结果到现在还没有登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在京城登基,就不算真正皇帝。
      他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混个“到此一游”。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登基仪式,同时封赏功臣。当然,此时任何的爵位恐怕都只是“空头支票”。
      当天夜里,李自成下令火烧皇宫以及九门城楼。到别人家里抢完东西,然后一把火烧毁宫殿。做这种事,属实有点不地道。能跟他“媲美”的,前有项羽,后有八国联军。
      次日凌晨,李自成便仓惶逃离京城。从乘兴而来,到败兴而归,前后不过四十天。
      有吴三桂打着“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在前面开道,多尔衮率领清军主力一路势如破竹。
      途中他们四处张贴安民告示,表示此次为讨贼而来,绝不骚扰百姓。事实上,他们确实也能说到做到。因为之前多尔衮已经三令五申,士兵大多不敢违抗。
      很多时候,清军甚至都不入城,而在城外扎营。相比之前的大顺军,简直天壤之别。
      城中百姓,尤其当地士绅,十分欢欣鼓舞,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五月初二,多尔衮抵达北京。
      此前,吴三桂希望一同进京,并拥立前明太子继位。
      这个时候还有这种想法,有点想多了。
      多尔衮当场拒绝,并严令禁止其在京城停留,继续追击李自成。
      大明的官员预备好车驾、仪仗,打算迎接太子,以及护驾的吴三桂,结果发现来的只有大清的军队。
      这帮人在官场混迹多年,见过世面,转变也快。短暂的诧异之后,他们仍然热情地将多尔衮迎回宫内。
      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堂议事,接受台下百官跪拜,现场三呼万岁。
      关于多尔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想法,历史上存在争议。但我想,至少此时此刻,作为正常人应该对皇位有所向往。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71楼2019-06-17 21:28
      收起回复
        (230)【爱新觉罗·福临卷】
        此时的京城,一片破败,不光民不L生,官更不聊生。
        初来乍到,百废待兴,不过,按照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多尔衮最先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替崇祯皇帝发丧。
        要知道,当时的士大夫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视君王如父母。如今“父母”去世了,可后世却一直没人料理。没想到多尔衮肯出面解决,自然受到大家拥护。尽管这显得有点虚情假意,也总比没人管强。
        第二件,更实际,直接涉及到个人利益。
        多尔衮代表朝廷宣布:前朝宗室如果愿意归顺的,可以保留原来的爵位;京官愿意投降,原职录用;地方官投诚,官升一级。
        从这两件事,足以说明,范文程他们的水平已经提高了太多,能够在纷繁复杂中抓住重点。一手抓精神,一手抓实惠,使得大明的官员短时间投入大清的怀抱。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看似简单的政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停止剃发。
        前面也说过,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大清一直坚持让归降的汉人剃发。对此,大明的官员和百姓抵触情绪比较大。
        可今时不同往日,刚进前朝首都,立足未稳,如果强剃,恐怕会引起激烈的冲突。因此,多尔衮决定先缓一缓。按他的原话叫作,各随其便。说白了,愿意剃更好,不愿意拉倒,反正不强求。
        相比之下,这项政令似乎更受欢迎。
        在发型的问题上,中原的士大夫们绝对的一根筋。让他们剃头,比要命都难。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血可流,坚决不剃头。
        其实,任何事都可以被时间冲淡。比如放在今天,别说扎个辫子,一脑袋小辫儿的,都大有人在。
        不管怎么说,可以不剃发,在很大程度上让前朝的官员放下了包袱。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京畿顺天府一带暂获稳定。对于下一步统一全国,多尔衮也信心十足。


        IP属地:辽宁372楼2019-06-19 21:56
        收起回复
          (231)【爱新觉罗·福临卷】
          所谓入乡随俗,中原乃礼仪之邦,儒家传统一直强调“名正言顺”。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若要成大事,进一步统治中原,大清必先为自己正名。从目前来看,时机已经成熟。多尔衮完全可以宣布,大清将成为中原新的主人。
          这将是历史性的一刻,无限的荣光,想想就令人激动。
          然而,激动了半天,发现操作不了。
          大清可以是中国的主人,可惜多尔衮并不是大清的主人,至少表面上不是。
          想要底定中原,还缺一个皇帝。
          于是,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商议,准备迎顺治进京。
          此次进京,也就意味着迁都,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八月份,顺治才从盛京出发。由于拖家带口、家当过多,一路行进缓慢,几百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月。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福临在英武殿再次登基,并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从此,他正式成为中原地区的皇帝。
          年幼的顺治并不无知,明白自己两次登基,全得仰仗多尔衮。于是,他主动提出将多尔衮的功绩可在石碑上,永传万世。同时,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表面看就多了叔父两个字,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之前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只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这次的登基同时也意味着,大清成为正统的中原王朝。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73楼2019-06-20 22:10
          收起回复
            (232)【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三章 逐鹿中原
            剿灭李自成
            上一章说到,顺治入关称帝,使得大清成为中原正统。
            然而,正不正统这种事,自己说了不算,还得大家认可。
            一个新兴政权,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并不容易。
            当时,不认可大清的,大有人在。
            就在李自成躲避追杀的时候,同为起义军领袖的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国号大西。
            前明势力拥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应天府)继位,改元弘光。
            作为朱元璋创业之初的都城,大明一直以来都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除了皇帝,“北京”有的,“南京”几乎都有。有点类似于计算机服务器的双机冗余备份,一旦“北京”宕机,“南京”可以立即启动,理论上应该没有影响。
            当然,仅限于理论上。
            这样一来,总的来说,在中原大地,形成了大清、农民起义军、前明势力“三足鼎立”的局面。
            既然大清已经宣布入主中原,就必须得拿出统治者的样子。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敢于反抗的人,只能予以消灭。
            不过,朝廷对待另外两股势力的态度,却有所不同。
            对弘光政权,比较柔和。只要朱由崧愿意取消年号,可以给予藩王待遇,永享富贵(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对农民军就不一样了,没啥可商量的,赶尽杀绝。这倒也可以理解,不管怎么样,大清跟原来的大明之间,也属于政府间的对话。农民军就不一样了,属于反政府武装,坚决不能与之妥协。
            基于这一方针,多尔衮始终没有停止对李自成的追击。定都京城之后,更进一步加大力度。
            他下令,以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带着平X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率领数万八旗军,向大顺政权的老巢西安进发;以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一起,带领原定南下的兵马,调头西进。
            两路大军上下包抄,对李自成余部展开合围。


            IP属地:辽宁376楼2019-06-22 21:35
            收起回复
              (233)【爱新觉罗·福临卷】
              面对严峻的形势,一路逃跑的李自成非但没有太过窘迫,反而焕发了生机,似乎又找到了当年的感觉。
              对他来说,被人追着打,反倒是常事儿。在跑路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进攻方向,更加轻车熟路。
              这种以撤退为主的战术,后来有个文雅的名字叫,转进。大约三百年以后,有一个名叫蒋介石的人,将它发挥到极致。
              按照之前的习惯,李自成又一次“转进”到了河南,选择进击怀庆(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所辖部分地域)。开始比较顺利,相继攻陷几座城池,直指怀庆首府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
              接到河南巡抚的紧急求援,多尔衮一面调动山东兵马西进,一面传令多铎全速前进。
              多铎接到命令,并没有全速前进,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快,也快不过李自成,还不如保持队形,按照原计划,集中力量直扑潼关。
              潼关自古为陕西咽喉,兵家所必争。谁控制了它,就等于扼住了三秦大地。
              多铎认为,一旦杀向潼关,李自成不可能置之不理。更何况,他还知道,即便自己主力不到,也一定有人能阻止李自成。
              因为在沁阳附近,的确有能人——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固山额真),领右都督衔,时任卫辉(今河南省新乡市北部)总兵,祖可法。
              带着那么多头衔,一看就不一般。事实上也如此,他是祖大寿的养子,跟随大清的时间比祖大寿还长。通常来讲,虎父无犬子,养子就更不用说了。毕竟亲生的无法选择,谁愿意收养个无能之辈。
              祖可法果然没有让多铎失望,第一时间赶到前线,拖住了李自成的脚步。
              李自成使出浑身解数,忙活了半个月,依然毫无进展。进退两难,等待转机的他,却等来了清军主力进军潼关的消息。
              毕竟也算当过皇帝的人,这点战略眼光还是有的。李自成也能看出潼关不能有失,于是立刻带队回救。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77楼2019-06-23 21:37
              收起回复
                (234)【爱新觉罗·福临卷】
                十二月,当多铎赶到潼关时,大顺军已经提前就位,挖好沟壑,修好防御,严阵以待。
                多铎看占不到便宜,就没有马上进攻,原地扎营,等待重要的攻城武器—红衣大炮。尽管行军速度已经很慢,炮队还是被甩在后面。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期间,李自成多次偷袭多铎大营,均没能成功。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十二日,多铎下令集中火力,炮轰潼关。
                在红夷大炮的掩护下,清军全力攻城,于当日攻克城池。
                潼关失守,无可奈何的李自成,只好退守长安(西安)。
                按理说,另一路的阿济格,此时应该已经占领长安,至少也该抵达长安城外,断了李自成的退路。
                可惜,并没有。
                我们这位英亲王不知道咋想的,非要绕道蒙古,去索要马匹和粮草。可能抢东西习惯了,朝廷严令禁止抢汉人的,就去抢蒙古人的,反正“贼不走空”。
                等他回头再扑向陕北,显然有点晚了,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
                当然,李自成还算冷静,明白大势已去,决定放弃西安,继续转进。
                十八日,多铎进入西安城,与阿济格会师。
                全陕基本解放。
                消息传回京城,多尔衮对前方将士的功劳表示肯定,但同时严厉批评阿济格贻误战机,令其戴罪立功,继续负责追剿李自成。而多铎则不再配合,改去执行最初任务,南下消灭弘光政权。
                本来朝廷对于弘光政权的态度是安抚,还接待了史可法派来的代表团。可随着谈判的深入,多尔衮发现对方坚决不肯“削号归藩”,而妄想“割地求和”。
                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一切“自治政权”都是绊脚石。
                于是,多尔衮再令多铎、阿济格改为两路出击,分别去铲除它们。(其实三路,何洛会入川剿灭张献忠)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78楼2019-06-25 21:57
                收起回复
                  (235)【爱新觉罗·福临卷】
                  受到批评的阿济格不敢再耽误,一路疯狂追击李自成。
                  眼看陕西、河南都混不下去,李自成带领大顺军转进湖广。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襄阳府(今湖北省襄阳市)他又遭到了“民军老对头”左良玉的阻击。
                  这回倒不是左良玉主动找他麻烦,纯属李自成自找的。
                  大明亡G以后,失去朝廷节制,佣兵数十万的左良玉,成了地方军阀。而他的势力范围,正在湖广。以前替朝廷剿匪,他一直养寇自重,如今守卫自己的地盘,积极性大不一样。
                  不过,这大概也成为他为事业而斗争的最后一战。此后不长时间,他便因病身死军中。
                  左良玉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抗过清(后金)、剿过匪、讨伐过弘光,到死也只认大明正朔。或许他有些缺点,但至少保持了忠诚。
                  然而,死后没多久,他唯一的儿子左梦庚,就带着他的全部家当,投降了大清。
                  有时候,一个人的奋斗,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格外可悲,争来争去为了啥?
                  也许唐伯虎在《桃花庵歌》的最后几句,看得才比较透彻: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千秋功业,到最后不过一捧黄土。
                  只不过,当局者一般比较迷茫。李自成依然想东山再起;阿济格就契而不舍地追。
                  双方在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又干了一仗。
                  这一次,阿济格可谓大获全胜。其实数量上的胜利都是小事,关键这一次俘获了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首席军师宋献策等人(一说阿济格谎报)。对于大顺军来说,此二人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李自成本人。
                  之后,逃亡的大顺军溃不成军,半路还遭遇了自然灾害。
                  阿济格见形势大好,立功心切,居然给朝廷上书,说李自成已死。
                  多尔衮兴奋了,顺治也兴奋了,立即祭拜祖先,昭告天下。
                  兴奋没几天,又收到了阿济格的第二封奏疏,称李自成可能还活着,逃往江西。
                  多尔衮出离愤怒,痛骂阿济格竟敢如此儿戏。
                  再次被骂之后,阿济格更不敢怠慢,全力寻找李自成的踪迹。终于,在通山县九宫山(今湖北省通山县境内)一带,彻底解决问题。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李自成是被迫自杀的。
                  而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他死于地方武装程九伯之手。
                  据说当时他只带了二十多个亲兵勘查地形,没想到遇到伏击。这似乎有点不太科学,什么地形那么复杂,还得皇帝大人亲自去勘查。
                  也有说由于军中断粮,他亲自跑去村里找粮食。这倒比较可信,人饿极了,也就顾不上什么帝王的面子。关键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人家只好跟他拼命。
                  又或许他想像从前一样,带着少数人钻山沟。没想到,此山非彼山,山中有大(dai)王。
                  还有一种民间传说,说他出家当了和尚。
                  先不说有没有证据,首先就不太符合李自成的性格。当年比这惨的时候太多了,只剩十几个人,老婆也跟人跑路,他都到了挺过来了。怎么现在突然想不开,或者说想开了呢?
                  不管真相如何,结论只有一个,李自成就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这个结论,阿济格应该相当满意。了却心头大患,他轻装上阵,相继攻占湖广、河南、江西等地六十余城。
                  节节胜利,朝廷上下都很满意。作为亲兄弟,多尔衮也决定不计前嫌,派出慰问团赶赴前线犒劳将士。
                  眼看皆大欢喜,阿济格又一次犯了错误,私自下令班师。
                  问题严重吗?
                  相当严重。
                  从前有一个禁军统领,本来奉命出兵抵御外敌,结果没走出多远,就私自折返,班师回朝,逼迫皇帝禅位。
                  折返的地点名叫陈桥驿。
                  相信大家也能猜到,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而这个禁军统领就是赵匡胤,大宋的开国皇帝。
                  任何时代,将领不遵照朝廷的指令,私自调动军队,等同于造反。
                  问题很严重,但处理结果并不严重。回去之后,阿济格只被从亲王降为郡王。对清初的皇亲国戚来说,属于常事儿。
                  毕竟人家亲弟弟是摄政王,待遇肯定不一样。不过,人不可能永远那么好运,摄政王弟弟也总有不在的时候。终有一天,阿济格会为自己轻率的性格付出代价。


                  IP属地:辽宁379楼2019-06-27 21:29
                  收起回复
                    (236)【爱新觉罗·福临卷】
                    一个发型引发的血案
                    再说回多铎这边,相对来说,就比较省心。他自西向东,出虎牢关,横扫河南。
                    一时间,前方的捷报如雪片般飞回京城。多尔衮也为有这样的弟弟感到骄傲,回复中不吝赞美之词。当然,赏赐自然也少不了,多半以顺治的名义,赠给其宝刀、金靴等物。
                    多铎继续南下,顺利渡江,兵锋直指江南地区。
                    可以说,一路上,他都没有碰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直到扬州城(今江苏省扬州市),史可法的出现。
                    当时,史可法以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衔,督师北上,其目的在于“联虏平寇”。可惜没走多远,就在半路遇上了“队友”。
                    多铎并不知道自己被“队友”,由于听过史可法的大名,决定先礼后兵,写信劝降。
                    史可法收到来信,知道“北伐”的希望已经破灭。然而,他不肯放弃,又写了一封信。只不过,不是回复多铎,而是写给“朝廷”。
                    这封信比较特殊。
                    其特殊之处不在于文笔,而在于写信的原材料,是血。
                    之所以写血书,无非为了向“朝廷”表达,此事已万分危急,希望赶快支援。
                    结果,一腔热血没有换来任何回应。其实,朱由崧倒挺想救他,可惜底下的藩镇根本不听指挥。唯一愿意听从调动的,恰恰是写信的史可法本人。
                    那就没有办法了,史可法只能自救。
                    而多铎这边,迟迟没有接到回信,倒也不气馁,还很有耐心,派人回京要来了多尔衮的亲笔信。
                    不过,史可法对他们兄弟,一视同仁,坚决不降。
                    四月二十四日,多铎下令向扬州城开炮。只开了几炮,并没有发动进攻。名为试炮,实为武力威胁。
                    在仍然没有收到对方任何投降信号的情况下,清军于当夜开始攻城。
                    由于兵力太过悬殊,扬州城很快被攻破。
                    不过,多铎发现,与以往不同,城破并不代表胜利,对方又展开了巷战。
                    在此过程,八旗军的死伤比攻城还多。
                    由于抵抗过于激烈,居然导致一个贝勒在战斗中不幸身亡。
                    可惜,两军对垒,意志可以作为影响胜负的因素,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逐渐平息了城内的抵抗,并最终活捉了史可法。
                    对这位史督师,多铎倒还比较客气,仍然以劝降为主。
                    对于官兵和百姓,多铎就没那么有耐心了。
                    必须投降,没有商量。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80楼2019-07-01 21:18
                    收起回复
                      (237)【爱新觉罗·福临卷】
                      既然降与不降,真情假意,难以分辨,那么只好采取老办法,剃发。这招曾在辽东屡试不爽,只要愿意剃发的,就算自己人。
                      然而,扬州不同于辽东,处于中原腹地,长期作为帝国交通枢纽。当时如果统计GDP,它也应该在全国名列前茅。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程度也相对比较高,老百姓的氏族认同感更强。
                      绝大多数人,坚决不肯剃发,因为他们相信,法不责众。只要坚持到底,哪个朝廷也没有办法,难道还能把所有人都杀了不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应该没有错。
                      然而,反过来也一样,哪里有反抗,哪里也会有更强烈的压迫。
                      在三令五申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多铎下令,凡不肯剃发归降者,一律斩首。
                      根据某些非官方记载,此次杀戮前后持续十天,称为“扬州十日”。前明方面,死难人数达到八十余万。
                      这个数字显然有点夸张,当时扬州城有没有那么多人都不好说。就算多铎把自己人也砍了凑数,也不见得能凑齐。
                      最关键的一点,几乎所有相关的记录都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大家也知道,那场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因此,在那种时候,集中出现那么多类似的言论,大有抹黑清廷、煽动民族仇恨的嫌疑。
                      当然,我也没有为大清开脱的意思。不管真实的数字是多少,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也是泯灭人性的。
                      也可以说,大清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对当地军民进行了血腥的镇压。
                      同时还想强调,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因此,我一贯认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向往战争。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
                      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动战争的念头。因为它的残酷还在于,可以让美好的事物转瞬间毁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牺牲品。
                      “毁灭你,与你何干。”—《三体》(刘慈欣)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81楼2019-07-05 13:49
                      收起回复
                        (238)【爱新觉罗·福临卷】
                        在扬州推行剃发的同时,朝廷内部,对于发型的问题,也产生了分歧。
                        我们之前提到过,刚进京时,多尔衮允许官民“各随其便”,事到如今便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有的剃头了,有的却没剃。
                        在中原传统的思想里,向来喜欢统一。对于这种局面,连汉官也觉得不伦不类。按他们的逻辑,要么不剃,要么全剃。
                        因此,在汉官集团中,出现了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大清入主中原,就应该以满洲的礼仪为天下正统。代表人物,冯铨、孙之獬、李若琳等,主张剃发易服、礼仪制度一切从满。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既然大清已经入主中原,就应该沿袭中原历代成法。代表人物,除持前一种观点之外的绝大多数汉官,主张蓄发汉服,连满洲官员也一同汉化。
                        之所以冯铨等人先站出来,除了刻意谄媚之外,其实也属于本职工作。冯铨时任礼部尚书(部长),孙之獬为礼部侍郎(副部长),“议礼”本属于分内之事。李若琳则就职于礼部的下级部门,国子监,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大学校长。在此之前,他曾倡议为孔子正名,受到朝廷认可。最终,孔子被定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少有他的一点功劳。
                        换句话说,在礼仪这一领域,他们算专家。由此可见,有时候,专家的话不能信。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多尔衮信了。
                        当“尊孔”的李校长再次提出剃发时,大多数汉官坐不住了,纷纷上书反对。有人说道:“大清底定中原,四海归一,正应该以正统礼仪治天下。可有些人为加官晋爵,以剃发易服谄媚主上,意在扰乱朝纲,居心不良。”
                        多尔衮看过之后,十分气愤,直接批驳道:“简直一派胡言,难道本朝没有礼仪?中华数千年,服装发饰难道没变过?遵照前朝制度才算正统?”
                        时任兵部侍郎金之俊,也觉得很多人措辞不当,赶紧出来和稀泥。他表示,无论满汉,剃发与否,皆为大清臣子,不影响人品和忠诚度。其实,这是以退为进,保住现有成果。
                        不过,多尔衮并不傻,一眼就看出他的伎俩,没有对此表态。
                        汉官们眼看事情要偏离轨道,赶紧选择避开这个话题,转而对倡议剃发者进行个人攻击。
                        原来除了喜欢“议礼”之外,冯铨等人还有个共同特点,以前混过“阉党”。尤其冯铨,当年在“阉党”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汉官们以此为突破口,把他们之前的破事儿全抖落一遍。
                        不过,冯铨比较老道,看透了任何斗争的胜负决定权只在“老大”手里。只要得到那个人的支持,其他的无所谓。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在哪朝哪代,无论皇帝,太监,或者摄政王面前,都吃得开。
                        而且像他这种所谓小人,通常政治嗅觉比较灵敏,很容易找到对手的弱点。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那些攻击他的官员本身也有软肋,其中大多数人都投降过李自成。
                        对于清廷来说,投降“流贼”自然比当过“阉党”更为可恶。比如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的龚鼎孳,就被多尔衮当面骂过“无耻”。
                        冯铨抓住这个把柄,展开反击。
                        一时间,你“无耻”,他“小人”,互相弹劾的奏折满天飞。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82楼2019-07-08 21:29
                        收起回复
                          (239)【爱新觉罗·福临卷】
                          在朝廷内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官员们还在唇枪舌剑的争论不休。
                          而真正的战场上,多铎一路挺进,于五月十六日占领南京,并在随后生擒了弘光帝朱由崧。至此,前明的两座都城已经完全处于大清的控制之下。
                          进入南京之后,多铎恩威并施。
                          一方面,他告诫官民,如果拒不投降,维扬可鉴。
                          而另一方面,他下令严肃军纪,不准骚扰百姓,派人四处张榜,打出“奉天伐罪、救民水火”的口号。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拜谒明孝陵,态度极为恭敬。
                          这样一来,效果显著,南京的百姓对大清没有太多抵触情绪。甚至多铎去报恩寺上香,还引发了群众围观。南京并没有战斗,却死了人,就因为围观人数太多,造成了踩踏事件。
                          鉴于已经南京和平解放,弘光政权覆灭,多尔衮决定结束朝中的口舌纷争,正式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以顺治的名义颁布诏书,提出“…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为显示此次推行态度之坚决,关于如何治罪的口号也相当惊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抛开恐怖程度不讲,其意思有点类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碰到这样的问题,孟子告诉我们,“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有些时候,人要懂得取舍。
                          正常情况下,“头”和“发”之间,似乎不难选择。可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这件事却向相反的方向偏离。
                          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情节,也不难判断,大多数汉人会选择“留发”。
                          也许正应了孟子后面那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者,比比皆是。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85楼2019-07-11 22:09
                          收起回复
                            (240)【爱新觉罗·福临卷】
                            当“剃发令”下达到地方之后,尤其给前线的多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当地的百姓,无论阶级成分、社会地位如何,都自动自发地组织起来,反抗这一政策。
                            结果,在江南地区,又上演了跟所谓“扬州十日”一样的惨剧。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
                            细节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想到,如果确有其事的话,场面应该非常惨烈。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两个地方的杀戮,就算真有,领军人物其实也都是汉人,李成栋和刘良佐。
                            李成栋早先参加农民军,后来随高杰(给李自成带绿帽子的人)降明,后又支持弘光政权,如今降清,再后来还会背叛大清。他的一生,可以说反复无常。作为叛徒,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还有一个,刘良佐。大清南下时,刘良佐佣兵自重,不肯抵抗。随后,他率领十万之众降清,充当了大清统一大业的急先锋。
                            从大明的角度来讲,这两个人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汉奸”。比起其他投降的将领,他们对自己人下手,比外人还要狠一点。
                            经过血腥的洗礼,大军所过之处,中原地区的百姓被迫接受了满洲的发型。但暗中的抗争,一直没有停歇。以至于清末,反清先驱的首要标志,便是剪掉落后的辫子。百年恩怨,翻来覆去,就跟一个发型过不去。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在推行剃发的过程中,有个叫孙之獬的人,可谓功不可没。据说他因为率先剃头,被汉官集体鄙视。于是,他本着“我不好谁也别想好”的心态,极力劝说大清统治者将剃发政策扩大到全国。
                            也正因如此,反抗剃发的义士对其恨之入骨。后来把他从老家揪出来,并在他头上凿出几个洞,插上头发。
                            最终,孙之獬落得暴尸街头的下场。
                            有趣的是,两百年多后,有一个人,领导了一场革命,使得全国人民剪掉了辫子。碰巧这个人也姓孙,全名叫孙文,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孙中山。
                            一条辫子,无论去留,都跟姓孙的有关。
                            好像“亡建州者必叶赫”一样,说它巧合也好,定数也罢,反正就那么诡异的存在着。
                            有时候我们感慨人生无常,下一秒的事都无法预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历史的乐趣在于,可以作为旁观者,一眼看尽沧海桑田。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86楼2019-07-15 21:45
                            收起回复
                              (241)【爱新觉罗·福临卷】
                              席卷西南
                              为消除前明势力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多尔衮下令废除南京的副都城地位,设立江南承宣布政使司(行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改个名字,有多大影响,不好估量,但有一点,值得一提。后来朝廷在此设立一个官职,称为“驻扎江宁织造郎中”,简称“江宁织造”。首任郎中,名叫曹玺。这个人跟皇家的关系,后文中应该会提到。他有个曾孙,很可能算得上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曹雪芹先生。直到今天,还有个数百人的官方组织(红学会)和不可计数的民间组织,专门研究他的作品。
                              “江宁”这个名称,不是大清发明的,自古就有。之所以取此古称,大概因为顺治,或者说多尔衮,希望江南安宁。
                              可惜,事与愿违。
                              本来想搞定了弘光政权,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安抚百姓、改善民生上。结果一纸“剃发令”,闹得举国汹汹。更何况,前明势力并不甘心放弃。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俗话说的,按下葫芦起了瓢。
                              浙东义军张国维、张煌言等人,奉迎朱元璋的后人朱以海,以鲁王身份监国。
                              与此同时,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除此之外,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长期占据着四川。尽管何洛会拼尽全力,也无法踏进川蜀之地半步。倒不是张献忠的部队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入川的道路实在太难走。
                              李白曾经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话有些夸张,但不算太假。看过“栈道”朋友应该不难明白,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那就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如果换成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想入川,你咋不上天呢?”
                              多尔衮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状况,想要一举消灭所有的敌对势力,绝无可能。于是,他下令多铎暂时班师回朝,从长计议。
                              十月,多铎率大军凯旋而归。顺治亲自迎于郊外,犒赏将士。随后,又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
                              从地位上来看,多铎显然已成为朝臣中的二号人物。而与多尔衮同样拥有“摄政王”称号的济尔哈朗,早已名存实亡。
                              当然,撤回多铎,并不表示就此停战。下令班师的同时,多尔衮就以爱新觉罗·勒克德浑(代善之孙、萨哈廉之子)为平南大将军,作为替补,继续南下。他并没有指望能扩大战果,别把现有的胜利果实弄丢了就行。
                              不过,这位替补的表现,倒也不俗。在浙东,他与鲁王手下的马士英和方国安连战数场,均大获全胜。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93楼2019-07-18 22: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