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53贴子:953,171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加你QQ了,你确认一下!梦幻泡影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76楼2017-09-10 19:21
收起回复
    问:昏沉、昏定与正定的区别?
    答:昏沉是睡着了,手倒下,手印散了。昏定头有点低,手不倒,手印不散,如昏如寐,但有知觉,有迷糊的感觉。而正定没有迷糊的感觉,清清楚楚,没有念头。正入定时,什么声音都听不到。定深了就要发神通了,连蚂蚁爬的声音都能听到。由昏定到正定有个过程,慢慢会明了,昏久了有时会转为正定。
    问:入定了出不来怎么办?
    答:不会的,一时不会到灭受想定,到灭受想定就要一坐坐几天。要出定也很方便,用引磬在耳边敲一敲就出定了,没有引磬可用金属的器皿,因为金属声尖利。这种定是祸害,是用功时硬压念不起造成的。有个居士,平时用功是用压念的方法,有一天在庙里入定了,人家以为他死了,就将他埋了。要定,但不能死定,对境不动心才是真定。
    ——《元音老人问答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7楼2017-09-11 10:21
    回复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
      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进;见乱心众生,教之以禅定;见痴心众生,教之以般若。所以,布施度悭贪,持戒度邪恶,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此乃六度对治法门之义也。
      今念单此一句阿弥陀佛,即能包藏此六种波罗蜜门,何也?念佛之人,一心念佛,万缘放下,取舍两忘,是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消灭,万善从生,即是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自心柔软,嗔恚不起,即是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不休不息,永不退转,即是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无诸乱想,流念散尽,即是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不受邪惑,即是般若波罗蜜。
      今时有人不识念佛功能,反视为浅近法门者,却是错会不少,自陷陷人。一句佛不念,单单参个“谁”字话头。殊不知念佛法门,兴于禅宗之前,因时人但知口念,不识其心,故教以念佛带参禅。
      夫用心之人,贵在参究、追寻、问讨。若是上根利智之师,便能直下承当。倘或钝根渐次之人,必须先要念佛,待念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再向无念之中起一参究,且看这个念佛是谁。要看“谁”字话头者,先当以念佛为缘起,后以参禅为究竟,缘念佛而参禅,是故名曰禅净并修。
      古人曾有譬喻云:念佛之人,如母子相忆,自然相近亲。母喻所念佛,子喻能念人。能念之人,即有情身心;所念之佛,即是自性弥陀。自性弥陀并有情身心,不隔丝毫。能念之人与所念之佛,无二无别。须要长久用心,精练纯熟,打成一片。或口念,或心念,或有念,或无念,念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向这里参究,若能得个入处,通一消息,始知禅净不二,庶几念佛有益,方不负一七辛苦。即今佛七将终,诸位还有得入处、通消息者么?如其有者,须要自己承任的当;其或未然,还要认真念佛。(摘自虚老所辑《垂语大体略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8楼2017-09-12 08:06
      回复
        南怀瑾先生:最佳简明静坐法
        普通静坐在那里,简单明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回过来听自己的呼吸。……这个“听”字注意,不是耳朵听,而是感觉。不说像今天下午打雷这个情况,乃至在千军万马里都可以听到自己呼吸,那么这个人静定的工夫就很高了,普通人是感觉不到自己呼吸的。所以初步你最好有意地做呼吸。还有肺部不好的人,更要注意呼吸,有意地用鼻窦这里强迫呼吸南师示范)。……
        当呼吸慢慢静下来,中间有没有思想?一定有思想。这时你就体会到生命一个是呼吸,一个是思想,一个是知道呼吸、知道思想的“知”。你由此也可以知道老子的话,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三个初步动相,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一个是心物一元发生的作用。……
        当你静下来后听自己的呼吸,思想还在转动,不要怕,因为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知道呼吸在动,但后面那个能知道的没有动过,你把握那个能知道的就静下来了。可是静下来你就发现身体有问题,哎呦!我腰这里不舒服。哎呦!腿痛,头胀。刚才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个原则,你已经检查了自己的身体。假使绝对健康的人,眼睛一张开,整个身体是轻爽的,思想是清明的,而且记忆力越来越强;智慧的分析,不是用脑筋,而是那个知觉的观感增强,很多书原来读不懂的,一看都懂了,不必去想。想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那是普通的聪明,而智慧的话,原来不懂科学的,看一下就懂了,那是智慧。现在翻译西方哲学的名词叫直观、直觉,那只是智慧的表层,深层还有东西。……
        静坐的方法很简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都不用,说静就静了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不过杂念妄想的纷扰怎么办?现在大家眼睛闭着体会一下,你看自己的思想念头可以分三段。注意哦!看自己的思想,第一个念头早已经跑了,未来的念头还没有起来嘛!说现在,现在又已经过去了,这个思想是空的,骗你的,这个道理有个名词,叫做“三际托空”。我讲过的《金刚经说什么》,其中也讲这个问题,佛说“过去心不可得”,过去抓不住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心不可得”,刚说个现在,现在就立刻成为过去了;“未来心不可得”,未来还没有来,还没有动嘛!这个思想念头是这样,三段都空的,因为空,所以能够起一切的作用,你不要被杂念妄想骗住了。特别注意啊!所谓“三际托空”,这个“托”字,也是假设的联系词,并没有一个托的现象,三际是本空的,要静就静了,用这个方法假名“观心”,自己看自己的思想念头,前一个念头早跑掉了,后面的还没有起来,你不要去引发嘛!等到念头一旦起来变成现在,说个现在也没有了。大家学佛的想求一个空、求一个静,我说哪里有个空、有个静啊?它是本空的,是本静的,不是你去空它的,你若认识这个,当下就空灵、就宁静了。越宁静,越定得久,你身心的健康就越好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9楼2017-09-13 07:59
        回复
          阿弥陀佛


          IP属地:辽宁280楼2017-09-13 19:12
          收起回复
            感恩师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2楼2017-09-15 01:53
            回复
              昌臻法师:
              ※ 要改变命运,并不是依靠别人,也不是求菩萨,而是依靠自己。佛菩萨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就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待人接物;不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而只是求佛菩萨保佑,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 首先明确念佛的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而不是其他。至于平素大家所关心的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和人天福报,这些只是念佛的副产品,会不求自得。这样,目的明确,才能发得起厌离娑婆、求生净土和自度度人的大愿,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是平时的功夫,也是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的主要条件。反之,如果平时念佛的目的只求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和人天福报,当然不能往生。
              ※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他逢凶化吉。
              ※ 如果我们不懂得因果,就不算真正明白佛法;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 以无我之伟大精神(就是大智慧),做种种之利生事业(就是大慈悲)。
              ※ 只要我们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有了菩提大愿这个动力,一切都能成就,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 如果我们在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却在追求个人的名闻利养,必然是烦恼重重。
              ※ 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了十方一切诸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求健康长寿,自会健康长寿;不求消灾免难,自然灾难远离。
              ※ 一切法门,都要一门深入,才能有成就,净土法门当然也不例外,要想有成就 ,必须一门深入,必须专修,不能杂修,杂是错误的,认为法门要多修些才保险,那是凡夫的看法。
              ※ 修行,也可以说修正我们的三业,关键是修心,就是要消除妄想执着,所以修行应该修到起心动念处。赶快要把这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染业转变为净业。你会转,这就是修行,这是真正的修行。
              ※ 学佛就是修心,念佛就是要消除我们的妄想执着,修心的要务就是折服现行烦恼。我们能用这一句佛号伏得住烦恼习气,你的言论、行动就不会造业了,念佛功夫就能成片,你当下就得到大受用,将来临命终时,就能安详往生。
              ※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行、住、坐、卧都持名念佛,将这一句佛号作为净化剂,将我们这个千头万绪、杂念丛生的心逐渐净化,只要掌握好“心念耳闻”这个方法,一直念下去,念到妄念消除,清净心显露,你就成功了,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方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3楼2017-09-15 08:09
              回复
                参禅之士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尚须时时提防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
                这里所说的禅病,主要是指在修行过程中所有障碍修行的邪知邪见、虚妄执着和不正确的用功方法。禅病的具体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根本的病因却不外如下几种:
                一是远离中道,落入二边。
                这是导致禅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妄立二边,取一舍一,不能圆融,偏执过度、不肯回头。
                二是不知方便,执药成病。
                祖师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无法,心亦无心,心法两空,是真实相。诸佛出世、祖师相传,初无实法与人,皆应众生之病而示方便之教。
                如《净名经》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又如《楞严经》中,佛谓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如来藏即此心此性,而佛权指色空相倾相夺为非,以妙明不灭不生为是。这两段话都是药语,治迷悟二病的,非佛之定意。(参见《示妙道禅人》)。
                可是,学道之士往往不解方便,不明佛意,执药成病:或因执着“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而落入狂禅;或因执着“离淫怒痴为解脱”,而住于清净意识之髑髅禅,或因执着“色空相倾相夺为非,妙明不灭不生为是”而落在生灭与不生不灭之二边中。
                殊不知,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若世间若出世间,若生灭若不生不灭,俱是假言,非实有之定法,目的都是帮助人解粘去缚,然亦不可因此落入虚无,拨无因果。
                三是心有所得,求玄求妙。
                佛法说到底是要回到本分上来,本质上是归无所得的。若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便免不了要追求文字知解,追求奇特神异。若不肯回头,沉溺于其中,定入文字魔障和五阴魔窟中。
                四是将心待悟,欲求速效。
                在修行过程中,心不平常,亦缺乏长远心,一心只求快速开悟,这样一来,不是犯了急躁的毛病,就是中途退失道心,或者沉溺于路途风光以为究竟,或者饥不择食而误入邪门。
                五是欲心未断,无决定志。
                生死心不切,贪于世间名闻利养,以染污的欲心来学佛,斗争心重,贡高我慢。本想除人我,人我愈高;本想除无明,无明愈大。顺利的时候便将修行抛在脑后,不顺的时候便火急要开悟。以这样的心态修行,落入魔障是必然的,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上述五种病因中,前三项属于见地不透,影响面最广,也最难对治。
                ——文/望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4楼2017-09-16 11:37
                回复
                  雪公老人净业修行十首偈
                  一首
                  应知散乱念弥陀,空费工夫难解脱。
                  人生寿命呼吸间,一失机缘苦万劫。
                  (故应时常警觉无常来临,印祖教导我们把一个“死”字贴在额头上,警策自己当争分夺秒念佛求往生,念念不令间断。只因轮回可畏,三途尤可怖)
                  二首
                  六字以外皆非一,难与弥陀感应时。
                  圣量是佛亲口说,愿汝快刀斩乱丝。
                  (“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总该一切法,乃真是智慧无为法身,当人本有自性)
                  三首
                  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乱。
                  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都不算。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四首
                  万法精华六字包,圣言真量拔心茅。
                  持名容易难除慢,无价宝珠从此抛。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唯以清净心念佛,方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五首
                  净宗资粮信愿行,二力感交功始成。
                  经文最重同居土,但得伏惑便往生。
                  (念佛法门乃大悲慈父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与无量劫行持功德所成就之特别法门,究竟方便,普度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无间地狱罪苦众生,无有遗漏。吾人但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成就菩提)
                  六首
                  心一分明断惑时,往生证果尚何疑。
                  虽然常说惑难断,忏悔玄门惜不知。
                  (印祖教导我们,要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忏悔乃灭罪的要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是最好的忏悔)
                  七首
                  净土难信却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
                  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
                  (功夫成片,念念不间断,就能伏惑,即是烦恼不再起现行)
                  八首
                  杂念皆是平素罪,若不造业念不生。
                  从今切莫再造业,一心不乱自然成。
                  (应落实净宗五门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
                  九首
                  佛在心中莫外求,贪嗔放下是真修。
                  年光三十仍如旧,势至观音代发愁。
                  (修学要在换心、净心。唯真正放下贪嗔痴慢疑、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方可能成就净业,若有一分一毫贪著,信、愿资粮皆已缺失。蕅益大师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吾人当知要在扎根信、愿!)
                  十首
                  刑警十个常跟随,前头牵引后头催。
                  诚心念佛冲他散,六字停时他又回。
                  (刑警: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此十种惑犹如十个刑警,终日跟随我们,看我们造业,把我们拉入轮回受苦)
                  人身不易得,三途真可怕。 极乐人人去,三毒心放下。 念佛不改心,等于说空话。 心口若相应,立见佛菩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5楼2017-09-16 17:57
                  收起回复
                    凡事当于事上磨,对境炼心。触事无心是非常难的,世事如幻如梦,修行是借假修真,修而无修,不修而修。当于一切时、一切处保持善念,智慧和慈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智慧的慈悲不是真慈悲,没有慈悲的智慧不是真智慧,所谓“悲智双运”“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方为大乘菩萨道。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6楼2017-09-16 20:51
                    回复
                      问:梦中觉自己的身体没有了,随即知道提醒自己“此时了了分明的是谁?”然而终不见好消息到来,只是听到从头到脚的一种杂响声,直至醒来。
                      答:有此一念即是好消息,放下这一念便是到家。
                      问:睡觉前我念咒,念着念着就睡着了,感到一个小人出去了。心里都知道,也有喜欢心。就说“回来!”小人就回来了,又念咒了。一会儿“哄!”一下又出去了。我想老出去不行,“回来!”小人很听话就回来了。请师父指示。
                      答:那不是真正的意生身,是六识的幻影。纵然能出意生身,并不表示开悟。因为他没有明了本性,还著相,我们做功夫时会有这种情况。从前破山祖师在宁波天童寺用功,他很年轻,喜欢玩。在坐禅时,意生身出去偷人家的鸭子,被发现后,密云悟禅师说:“你游戏神通有了,但佛法还未梦见。”破山祖师原以为自己成道了呢,此时便跪下来请师父开示。密云悟禅师让他参“父母未生前是谁?”后来他开悟了。相是缘起的,因缘合成的。没有佛性不能显相,明了本性的人一点不住著。如果执著神通,显神通,那就成魔有份了。良山祖师说:“神通不能求,求也不能得,得了也不能用。”所以要韬光养晦。
                      问:夫妻生活不断除的话,修座是否难打开本来?
                      答:这怎么说呢?夫妻淫欲不断,怎么打开本来?但如能应付而不动心,则又当别论了。
                      ——《元音老人问答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7楼2017-09-17 08:12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288楼2017-09-18 09:01
                        收起回复
                          印光大师: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0楼2017-09-18 19:53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1楼2017-09-19 13: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