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56贴子:953,186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离沉、掉、无记,而令等、持、惺、寂”,离就是离开。沉,是昏沉、打瞌睡。“懒牛上路睡事多”,就象那懒牛,不上路睡事倒不来,一上路就瞌睡起来了。有的人不打坐还好,一打坐就昏沉,呼、呼地睡。掉是掉举、妄念多。坐在那里七上八下地打妄想。这样做功夫绝对不行。我们要做到不昏沉、不掉举,但也不能落入无记。无记就是连正念也没有了,象块木头、石头,这样也不行。要了了分明,正念昭昭。我们常说观心、观心,要观住它,不能落入无记,正念还是要有的。
等即平等、持即均持,惺惺就是观、就是慧,寂寂就是止、就是定。所谓“定慧等持”,就是寂寂和惺惺均等,没有偏高或偏低。不是惺惺多些、寂寂少些,或者寂寂多些、惺惺少些,而是等量、均持。既是了了分明,又是寂然不动;既是寂然不动,又是了了分明。定和慧一体,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一体,才可能等持。
——元音老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3楼2017-10-24 10:29
回复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住。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着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我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4楼2017-10-25 09:44
    回复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
      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此心体虽然妙明,但被重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
      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
      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生脱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三途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
      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瞋、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饿鬼,下品十恶堕**。
      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
      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
      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
      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想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着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
      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
      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他好饮食,它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
      古来有一则公案,说明古人怎样直截断除妄想的。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是佛!”
      师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茅住静。
      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师曰:“作么生?”
      曰:“又道非心非佛!”
      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古来祖师作为,如何直截了当,无非都是教人断除妄想。现在你我出家,行脚参学,都是因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
      “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觉,觉即是道,道即妙心,当知此心本来具足圆满,无稍欠缺,今须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发心。如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
      在二六时中,莫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虽说修行一世,终是劳而无功,腊月三十日到来,临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
      我说的虽是陈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体会这陈言罢!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6楼2017-10-26 09:50
      回复
        “打坐前和打坐后,都需要运动和按摩做辅助。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暖身运动: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容易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
        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修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打坐结束,起坐出定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身体跟着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度的摇动,把每个关节都摇动后,才将腿放开,然后做全身按摩。”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7楼2017-10-27 12:47
        收起回复
          为什么要打坐?
          1,打坐是修行禅定的最好姿势
          打坐有三种用途:一是静坐,能使身心安宁;二是修定,能使心念统一;三是禅悟修行的基本坐姿。
          禅宗主张初学者应当从练习打坐着手,因为打坐的姿势能够健身,也最容易集中心念而祛除妄想杂念。
          2,目的是训练自己的心
          真正的禅宗修行,不在修炼身体,而是训练自己的心,不要被环境的刺激所困扰及摇动,这种功夫称为“心不随境转”。虽然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可是打坐能帮助人修行。
          3,禅坐能让身心平衡
          禅坐的方法能集中注意力,将散乱的心收到方法上,减轻身体及精神上的压迫感,感到放松舒适。特别是现代很多疾病都是长期身心不调所致,禅修可以帮助人调整这些情况,纾缓心理与身体的不适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9楼2017-10-28 13:16
          回复
            《大智度论》:如何正思维除遣瞋心?
            问曰:
            菩萨诸漏未尽,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诸恶?
            答曰:
            我先言:得此陀罗尼力故能尔。
            复次,是菩萨虽未尽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声边,恶声着谁?又如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
            复次,若人能知诸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若有人闻殊方异语,此言为好,彼以为恶,好恶无定,虽骂不瞋。
            若有人知语声无定,则无瞋喜。如亲爱骂之,虽骂不恨;非亲恶言,闻则生恚。如遭风雨,则入舍持盖;如地有刺,则着鞾鞋;大寒燃火,热时求水;如是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骂詈诸恶,亦复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诸恶,不生瞋心。
            复次,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谁瞋谁骂?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0楼2017-10-29 10:59
            回复
              明月影千江
              清风漫娑婆
              灵台处处在
              徐徐事上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1楼2017-10-29 21:26
              回复
                梁山缘观禅师座下,有个园头,是管菜园子的,种菜供大家吃。他是个开悟的人。有一天,有个僧人去挑逗他,要他露个消息。说他:“你怎么不去问堂头和尚?问一、二则话,结结缘嘛。”园头说:“除非我不去问,我要去问,须教堂头和尚下禅床立地在!”
                第二天,梁山禅师上堂,园头站出来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就是说,妄念纷飞,不可收拾的时候,怎么对付?梁山说:“识得不为冤。”意思是,你既已知道妄念纷飞,不必睬它,任它自生自灭,不跟它跑。跟它跑是流浪,压制它是“搬石头压草”,都不行。跟它跑、压制它,都是用的冤枉功夫,认识清楚,不跟它跑,就不冤枉了。园头说:“识得后如何?”认识清楚了,怎么处理这妄念啊?梁山说:“贬向无生国里!”本来无生,有就是没有,不睬它就是了,久久妄念自然不起,这就是贬向无生国里。
                园头说:“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么?”意思是,妄念不起就是安身立命处吗?这样就究竟了吗?梁山说:“死水不藏龙。”意思是,死住于念头不起的境界,是走了错路。死定就像一潭死水那样,不藏龙——没有什么用处。园头说:“如何是活水里龙?”梁山说:“兴波不作浪。”什么事都可以做,就是“兴波”。但毫无挂碍,一点也不往心里挂,做了就等于没有做,这就是“不作浪”。园头接着说:“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倾湫倒岳,把山岳都冲倒了,好大的波浪啊!就是说忽然大发脾气,怎么样啊?
                梁山果然从法座上走下来,一把抓住园头,说:“阇黎!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发脾气只是“菩萨心肠罗刹面”,吓吓对方,教育他人而已,毫无嗔怒之心。看似倾湫倒岳之势,还不曾弄湿袈裟角呢!看他古人一问一答,相续得恰如其分,如箭锋相拄。若非见地透彻,焉能如是?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2楼2017-10-30 08:15
                收起回复
                  佛说三藏教,谓诸修行人修因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期,才能成功。独禅门修证很快,可以“不历僧祇获法身”。两相比较,前者要经千辛万苦才能成功,真是为难。后者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当下顿断无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
                  其实条条蛇都会咬人,不论小乘大乘,渐教顿教,想真正到家都不容易。诸位千山万水,来到云居,都是为办道讲修行而来,总以为打了叫香,在蒲团坐下来,止了静就叫修行。开静的鼓声响了去睡觉,打三板起来上早殿,又是修行。开梆吃粥后,坐早板香,又是修行。打坡板出坡,掘地种田,搬砖挑土,屙屎放尿,认为打闲岔,就忘记修行了。
                  《坛经》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单以坐香上殿为修行,出坡劳动时功夫往那里去了呢?坐香上殿时功夫又从何处跑回来呢?以出坡劳动为打闲岔,有一处不能用功,则处处都不是话头,都不能用功了。
                  古人说:“道向己求,莫从他觅。”我年轻时,在外面梯山航海,踏破铁鞋,也是为了修行办道看话头。心中只求贪多,如猿猴摘果一般,摘了这个,丢了那个,摘来摘去,一个都不到手。现在眼光要落地了,才知道以前所为都是不对。楚石老人净土诗云:“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抛却净土不思归。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人生七十,古来已稀,更难望人人百岁。几十年中,所作所为,人我是非,今日回想过去的事,尽觉全非。何以觉得非呢?
                  拿我来说,自初发心,为明自己的事,到诸方参学,善知识教我发大乘心,不要作自了汉,于是发心中兴祖师道场,大小寺院,修复了十几处,受尽苦楚烦恼磨折。天堂未就,地狱先成,为人为法,虽是善因而招恶果,不是结冤仇,就是闹是非,脱不了烦恼。在众人会下,又不能不要脸孔,鹦鹉学语,说几句古人典章,免被人见笑,而自己一句也做不到。现在老了,是业障缠绕逃不脱,仍然开单接众造业。说了住茅蓬,又搅这一套。就是说得到,做不到,放不下,话头又不知那里去了,脱出那个牢笼,又进这个罗网。
                  寒山大士诗曰:“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夏天冰未释,就是说我们的烦恼放不下。即如前几天总组长为了些小事闹口角,与僧值不和,再三劝他,他才放下。现在又翻腔,又和生产组长闹起来,我也劝不了。昨天说要医病,向我告假。我说:“你的病不用医,放下就好了。”
                  我这些话只会说他人,不会说自己,岂不颠倒?修行虽说修了几十年,还是一肚子烦恼,食不下,睡不着,不知见什么鬼,误了自己还是误谁。临插秧他就去了。我自己也不是的,说易行难,莫造来生业,回头种福田,前生没有脚踏实地做功夫,没种好善因,所以今生冤家遇到对头,都来相聚了。年轻人要留心,不要学我放不下。我痴长几岁,有点虚名,无补真参实学。各位要种好因,须努力自种福田。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3楼2017-10-31 12:39
                  回复
                    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
                    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
                    ——印光大师(净土指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4楼2017-11-01 19:46
                    回复
                      雪峰义存禅师,为道辛勤,曾三上投子、九到洞山,得法于德山宣鉴,后在鳌山成道,是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识。禅宗“一花开五叶”,共有五宗。他的后代子孙就创立了云门、法眼两宗。雪峰禅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
                      有一次,他问来僧:“甚处来?”来僧答:“近离浙中。”雪峰禅师接着就问:“船来?陆来?”你是坐船从水路来的呢,还是走道从旱路来的?来僧答:“二途俱不涉。”这两条路与我都没关系。看来这僧却识得机锋,不是个“石头人”。雪峰禅师说:“怎得到这里?”那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来僧说:“有什么隔碍?”还有什么间隔、什么分别吗?雪峰禅师便打,这僧挨了打,跑掉了。
                      十年后这僧又来了,雪峰禅师还是问他:“甚处来?”他答:“湖南。”雪峰禅师接着问:“湖南与这里,相去多少?”他答:“不隔。”这与十年前的问答同一个意蕴。雪峰禅师竖起拂子,问:“还隔这个么?”这一问是什么意思呢?禅宗的宗旨,赤裸裸、净洒洒,一法不立。因为学人不知不觉地就落入光影、落入概念之中,一有落处就有隔碍、就有分别了。所以说:“挂得一丝,不名解脱”。这是考他是否还有落处。这僧答:“若隔,即不到也。”若有隔碍,我就不会来到这里了。这明明是在强调无隔碍,不知不觉地落到“不隔”里去了。雪峰禅师又打,他又跑掉了。
                      这僧后来也坐了道场,见人就骂雪峰禅师。他的一个同参为此登门专访,问他:“雪峰有何言句?便如是骂他。”这僧便把上述“不隔”的公案举出。同参狠狠地批评了这僧一顿,并点破了“不隔”的落处。这僧以后常常悲痛流泪,常在半夜向着雪峰道场的方向烧香礼拜忏悔。
                      近代有一位无穷禅师,是镇江金山寺挂牌开悟的和尚,曾在四川成都闭“生死关”。有人举上述“不隔”公案问无穷禅师:这僧过(过就是过错)在什么处?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还有个“不隔”在,就是还有东西没销干净啊!你若肯了他这个不隔,就是“宾看宾”。明眼祖师正是在此时行棒行喝。他若真彻,必有转身处;他若不彻,必死于棒下(就像“不隔”公案里的那僧)。这时行棒行喝是极妙的手段,一下子就检验出真假来了。
                      再讲一则发生在汉阳对岸的古公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意思是,没有开悟以前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若真的了彻,便没有迷和悟、悟前和悟后等种种隔碍、种种分别。应该是横亘十方、竖穷三际,不别不隔,浑然一体。答:“此去汉阳不远。”这个答语不彻。虽然不远,也还有一江之隔,这“一江”却是“天堑”哪!被人称之为“机锋”的禅宗语录,是活泼泼的佛性现量,丝毫也不粘滞于古人的窠臼,当下就截断学人的思维葛藤,引导学人契入佛性。“不隔”公案里的那僧是粘滞于“不隔”,去问无穷禅师的人是粘滞于公案。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若问者伶俐,当下便可透了这个公案。进而,如何使问者顿契自己的佛性呢?
                      有人将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的公案举问师公大愚阿阇黎,愚公改答:“过在一问!”直下截断问者的思维葛藤。若能在愚公语下透得出,不妨是“英灵的汉”,从此“天堑变通途”;若透不出,即使以后坐得道场,也只能是“魔魅好人家男女”。不别、不隔,要真的无分别、无隔碍才行。还有迷和悟、悟前和悟后等等差别,早已“隔”了也。
                      ——元音老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5楼2017-11-02 08:38
                      回复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告诫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
                        “敦伦尽分”,犹为重要。大家要知道它的含义。
                        “敦”就是敦厚,做人一生一世就是要敦厚。再说白一点,就是要厚道,做人不厚道,到头来会自食其果。
                        “伦”,就是伦理。此话还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信佛未必要出家。
                        敦伦的“伦”,就是说,你是一个在家信佛的人,当媳妇的,就把媳妇当好;当婆婆的,就把婆婆当好;该煮饭的煮饭,该上班的上班;该干啥,就干啥。
                        千万不要脱离现实生活,非要跑到庙里去信佛。不要背离人类正常的生活规律,关键是修好自己的清净心,慈悲心和智慧心。
                        什么叫“尽分”呢?这里头就又有因果了。
                        “尽人事而知天命”。人都会死的,每个人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是他迈向死亡的起点。
                        我们活在世间,要努力随缘,随缘努力,尽人事而知天命。该我努力的事情,我就努力去做。
                        比如说,对爹妈的尽孝事宜。我告诉大家,应该“尽孝不守孝,尽心不伤心”。爹妈总会死,他们活着的时候,我有一个馒头分一半给他们吃,他们的需要,我尽心尽力地去办。决不让他们操劳、担心、伤心,要让他们生活得安心、顺心、放心、开心。每个人能力有大有小,尽到我们的孝心即可,这就是“尽心不伤心”。
                        “闲邪存诚”也十分重要。
                        邪者,邪念、邪心、邪行。闲者就是把邪念、邪心、邪行摒除。
                        那些不真实的想法,想了也是白想。那些虚妄的社会行为,做了等于白做,忙也是瞎忙。因为它只会开花,不能结果。
                        “存诚”二字,含义更深了。我们都可扪心自问一下,我对佛的心诚不诚?又如,我学儒学,从内心深处,真的与孔子相应吗?按孔子的教导去做了吗?我信佛,心里真的清楚明白佛法吗?
                        很多人,在形式上很下功夫,岂不知,更重要的是一念心要诚,诚到感天动地。老百姓很淳朴,信奉“心诚则灵”。对人对事,心都要诚,心诚则灵,所言不虚。
                        最后,还得“老实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话,虽然很简单,但它是利钝全收,万般理和事都难以超越其中。它是公开的秘密神咒。
                        有空就念“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当下就是妙药,当下就得清凉自在。
                        反之,如果你没有念佛的心,没有念佛的念,不提醒自己念佛的话,心地就会长草。闲下来就会东长西短说是非,白白荒废时间。
                        由于平时不明佛法,不用功,到临命终的时候,财、色、名、食、睡放不下,面对死亡的逼迫,自然就会心烦意乱。
                        ——妙华法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6楼2017-11-03 08:37
                        回复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中。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于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发起众生之信仰。
                          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后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念佛之净行。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
                          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
                          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于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圆瑛法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7楼2017-11-04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