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53贴子:953,171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弥陀经》是精简版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精简版的《华严经》。《华严经》为经中之王,《华严经》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归《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归一句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正助双行:念佛为正行,念经和念咒为助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0楼2017-09-03 19:42
收起回复
    这两天打坐时念佛念得慢了,不主动去念,尽量让佛号自己发出,身意柔软,清虚之感,不造作。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1楼2017-09-04 08:57
    收起回复
      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殊胜的法门,是至圆至顿的法门,就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都要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往生西方净土证不退转或成佛后是要回来度众生的。印光大师说:“已证等觉者,尚需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国。” 有人说往生西方净土是有所求,其实,无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求而无求,求了就像是没有求一样。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而无念。无修无证不是没有修、没有证,而是修而无修,证了无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2楼2017-09-05 09:09
      回复
        “无事而生定”,真正打坐修定,就是说你的心里一天到晚觉得无事,心中无事嘛,就真正得定了。为了达到心中无事的境界,打坐是训练自己的初步方法,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就是修道;如果打起坐来,心中还是很忙,又念咒子,又搞什么气脉啊,守什么窍啊,这里守那里守,生怕身上跑掉一块骨头那样!这不是在修道,是坐在那里心中开运动会,坐驰!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孔子这一句话,把修道的方法也告诉你,“无事而生定”。
        真正的定,所谓做到无事,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才真得到定了。定啊!并不是说你万事不管,盘腿坐在山上,心中无事那叫道;那个是半吊子道,半道;要于事无心,能够入世做事情,心中没有事,这就是工夫了。
        一天到晚地忙,可是心中没有事,于事无心,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过了就没有了;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心中不留事,这样才是真做到无事。无事嘛,就是定了。
        ——南怀瑾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3楼2017-09-06 09:52
        收起回复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为佛法。但是真正的佛法需要有一定根性的人才能体悟, 所以需要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先让人们明白接受仁、爱思想,仁者爱人,然后一步步回归无为大道,回归本来面目。《清净法行经》云:光净菩萨,彼称孔子;迦叶菩萨,彼称老子。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4楼2017-09-07 08:26
          回复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无量寿经》·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5楼2017-09-07 20:06
            回复
              若一念念佛,可一念悟;念念念佛,念念悟。口虽如此说,心中众生之执著放不下,总觉得佛是我念之佛,为我见所缚;又有你我男女之相,是为人见所缚、众生见及寿者见种种缚著。
              若能将佛念成自心,则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相皆空。念佛时如此想,则知万法唯心,但切不可妄自承当,须切实用功。一念念佛一念现,念念念佛念念现。
              法身报身化身,皆一体一心故。非回光返照念佛不可。念佛报身显自心佛宝,念佛法身显自心法宝,念佛化身显自心僧宝。法宝即法身,佛宝即报身,僧宝即化身故,不要当面错过。
              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杂念一起,即成障碍。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那怕念上千句万句,念不归一,只能种些许善根而已。
              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约位说,须经十信三贤,你我连十信位都够不上,所以要著力的扫,务必扫清方见太平。
              何谓杂念呢?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华严经十地品云:“从初地乃至十地,尚须念念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凡夫乎?
              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你我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若信不真,愿不切,一生到老也不得真实的受用。
              ——慈舟大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6楼2017-09-07 20:10
              回复
                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不为真修。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悟前,虽则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但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一段盲修瞎炼的过程。待打开桶底明识本来后,就路还家,随缘了习,任运双修定慧,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方是无修之真修。《修心诀》云:“即或劣机,见性后烦恼浓厚,习染深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有,甚或被境缘昏乱淆惑,昧却本来者,虽亦藉种种对治方便,除其劣习,去其污染,不无有功之修,但以念念无疑,不落留碍,日久月深,力极功纯,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与前胜机,更无差别。”故学佛者,必先以明心见性为期,待明心后除断习气,方为真修。亦余之所以大声疾呼,不需参究刻板死煞话头,只由师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学人当下悟去,再着手真修,以免唐丧光阴也。
                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不需再事修习,还要现种种神通变化,大异常人,所谓大机大用,神变莫测,今何故反谓悟后方是真修?
                答曰:今时学道人有两种过错:一者以为悟后即是圣人,应现种种神变。如不能变现,即为非悟,只是口头禅,空说真理而已。因之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则谓宗下原本无修无得无证,一悟便休,何须再事修治?以致虽以理悟,而习气依旧,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轮回。关于这一点,前面本已谈过,似不需再讲,但以关系修道人成败至钜,且又系眼下学道者错会病根所在,故不嫌辞费,再详论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7楼2017-09-08 08:42
                回复
                  修行途中常见误解:着死空,以为空而不动是道,不识这真实起作用的是真性。
                  不用功的人勿论。真肯用功者往往着空相,以为空而不动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识得本来,不着相,不为境转而能活泼泼地起用方得真实受用。
                  如云际参南泉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如来藏?”泉曰:“与汝往来者是。”(意即妄念来去不停之处也)际曰:“不往来者如何?”(意指空而不动也)泉曰:“亦是。”际进问曰:“如何是珠?”(此问是正着)泉召曰:“云际。”际应诺(急需在此处着眼,这应诺的是谁?),而不识(可惜许,这汉竟懵然错过)。泉呵曰:“去!汝不会我语!”
                  由此可见,只住空而不识本来者只是金而非宝珠。欲得真实受用,须于识得本来后绵密保任,除尽旧习,方能渐臻玄奥。常住空中只能炼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见性者绝不常住死空也。
                  ——元音老人《禅 海 微 澜》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9楼2017-09-09 09:30
                  回复
                    师兄 《净土禅入门》 这本书在哪里买的,想看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70楼2017-09-09 16:49
                    收起回复
                      仰光:无俗事挂心清净念佛固然好,可未必人人都有此福报。凡夫就是“烦夫”,世人就是事人。在家人私有私事,公有公事。
                      寺院僧人也要承担执事,要出坡。砍柴担水,撞钟添香,洒扫待客,无不是事。无论在家出家,谁能整日清闲不做一事?
                      印祖在文钞中开示弟子: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 (文钞三编:《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文钞三编:《复智正居士书二》)
                      事情再多,其轻重缓急总有次第。寺院丛林中,朝暮功课为首要大事,早课未了不吃饭,晚课未了不睡觉,日复一日晨钟暮鼓。
                      非特殊因缘,无论住持和尚,还是普通清众,都要按时上殿礼拜诵经念佛。祖师定此规矩,无非是提醒大众从朝至暮,莫忘修道。事大不过生死,法大不过净土。
                      母鸡孵卵,须使暖气相续,卵才有生机。念佛人但能将念佛切挂在心,作事也不碍念佛,佛气不断,往生自可期盼。
                      即使作须费心思之事,不能专心念佛,事情一过也能立刻回到佛念。能回头,佛念便未全断,若全断,事后必不能立刻回头。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1楼2017-09-09 20:24
                      回复
                        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人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
                        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基于此点,净土宗人常常说禅宗不好:纵然明心见性,生死也不能了,还不如净土宗念佛稳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生死的好。
                        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坎,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炼心,把多生历劫执著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他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2楼2017-09-10 08:54
                        回复
                          的确是真修行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3楼2017-09-10 12:33
                          回复
                            麻烦问一下就是自然呼吸加念佛对吗


                            IP属地:河北274楼2017-09-10 12:38
                            收起回复
                              教师节,致敬一切先师、祖师、人天导师!虽然没有在形式上皈依任何一位师父,但确向许多老师学习过,比如南怀瑾、宣化上人、元音老人、印光大师、虚云禅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蕅益大师、永明延寿禅师、憨山大师和莲池大师等。佛家讲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佛陀是我们的本师,也称本释;法是佛陀在四十九年里说的法,里面包含了脱生死的各种法门;僧是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他们说的话也是对我们修行的指导。所以不仅要念佛,还要念法、念僧。菩提心发不出来不名真开悟。不能了生死、断烦恼的法门很难说的上是究竟的法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5楼2017-09-10 18: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