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35贴子:952,998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凡夫众生自认打坐坐得好,清净境界啊!我悟道了!好多人狂而妄之,没得办法!自己在习气业力中,自己都看不清楚,那还叫悟道吗?佛者菩提,菩提翻译过来是觉悟,你那个觉性不高,一点警觉性都没有,怎么叫修行呢?修行就是理性的警觉性特别强,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清清楚楚;是罪是福、是功是过,自己要看得很清楚,这才叫修行。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7楼2017-08-18 08:55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手机贴吧228楼2017-08-18 14:56
    回复
      净界法师:净土宗是一种佛力加被的法门,如果按照密宗的说法,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
      净土宗修行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要你能够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在净土宗当中,不管你是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观想,你的所观境都是弥陀的功德,因为这个法门的重点是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
      阿弥陀佛的功德甚深广大,谁又能够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呢?
      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以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来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故弥陀圣号又称作万德洪名。
      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我们在忆念佛号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9楼2017-08-18 16:02
      回复


        230楼2017-08-18 17:54
        回复


          231楼2017-08-18 17:59
          收起回复
            虚云老和尚: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时,我自知之。知而不随,是谓不相续,不相续则我不为妄转;纵有妄念起灭,亦不过如浮云之点太虚,而太虚固不变也。
            佛说一切法皆为对治妄念,妄念若无,则法不必用。然凡夫流浪生死,无始劫来习染已深,若不假佛法修治,则生死无由解脱。但习那一法就要尽此一生习去,不可朝三暮四,徒费心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2楼2017-08-19 08:51
            收起回复
              师傅我打坐时心里有一处白光,有时是黑色混沌 有时时一团白光,我只能盯着他看,请问这是进去什么状态了?这样打坐对不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3楼2017-08-19 09:02
              收起回复


                234楼2017-08-19 14:01
                回复
                  南怀瑾:假如一定说打坐、学佛、学道,清净无为就是好的,可是许多年轻人,一天到晚跑寺庙,学佛打坐,而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清净,一点也不无为,更谈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烦,把腿子也搞坏了,不但佛没有学好,道没有学好,连做人也没有做好,学得稀奇古怪。这就是“正复为奇”,学正道学成了神经,就糟了。
                  “善复为妖”,人相信宗教本来是好事,信得过度了,反而是问题。所以我的老师、禅宗大师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就说过,世间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个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来一脸的佛样,一身的佛气,一开口就是佛言佛语,这最可怕,所以不要轻易去碰这些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6楼2017-08-21 10:39
                  收起回复
                    圆瑛大师:身即众苦之本,生老病死,一切诸苦,此身受之。以此现前之身,再起惑造业,依业受苦,惑业是因,苦报是果,因果不昧,成轮回性,沉溺苦海,可不痛哉?
                    今欲脱离苦果,定要不作苦因,欲绝苦因,惟有一心念佛,众善奉行。
                    以念佛为正修,以行善为助道,所有众善,回向发愿,求生西方;如永明大师,一心专念弥陀,万善庄严净土,横超生死,永断轮回。
                    即此念佛一法,以一念而除一切妄念,既不起惑,自不造业,苦因既断,苦果自除;则一句弥陀,万善具足矣。
                    普宁陈君步康,善根宿植,佛理深明,欲以文字般若而作广长舌相,著有自求多福一书,而与世道人心大有裨益。
                    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必以多善多福,方可得生西方,永断生死。余阅是书,不胜欢喜赞叹,乐为之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7楼2017-08-22 18:52
                    回复
                      不要以为这个初悟没用处,将来发大神通成大道就靠这个初悟。因为不明白这个真性,就无从下手用功。要认识这个本性,保护这个本性,才好用功,所以叫做悟后真修。保护自己,就像婴儿刚刚生下来,一切作用不能起,要靠大人保护他。但你不能因婴儿不起作用而说他不是人。他是人,保护他长大就行了。
                      所以说悟道这一点最重要,大家不要轻视这一点。绵密保护,念头一起就把它斩断。有些人弄错了,以为清清楚楚看见这个念头就是了,这大错特错!清清楚楚住着这个念头,是妄上加妄,不是本性,要念头断处了了分明的才是本性。看见念头起这不相干,假如看见念头起,着相,这是凡夫,把这个念头看成是真的,这就走到错误道路上去了。看见念头起,不跟着念头跑,把这个念头斩断才对,千万不要弄错!做保护功夫,保护得愈绵密愈好。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9楼2017-08-24 11:35
                      回复
                        南怀瑾: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
                        如今社会,许多人学佛却反而学的一身“佛气”。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真正学佛先要学做人,人都没做好,不要谈佛了。真正的大乘道是不用装成学道的样子的。且听听南老如何开示学佛之路。
                        就像我说许多学佛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有同学讲电话,跟对方说要“供养”什么东西,我在一旁听了就骂,讲什么“供养”,讲把东西给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养”,为什么满口佛话。学佛久了以后,讲起话来就用另外一套术语,这就是学佛不通。
                        大乘菩萨学通了的,嘴里没有这些术语。什么“般若”、“供养”、“布施”、“因缘”都是术语,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这套,要用普通的话来讲。很多朋友对我说,来这里跟你聊聊很好玩,可是你那些学生不正常。我说,对!这些学生不正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非要作个庄严的样子出来不可,多讨厌!所以社会常看我们这一群人是疯子。
                        学了佛法容易被法困住的,任何一行干久了就有职业病。像我当老师当久了,就爱骂人了,看人都不对劲。我一出去到外面就随和得很,像前一次,人家一定要请我吃饭,还请了教育部的次长作陪。吃完了饭,这位次长对我说,“老师啊!我学了个东西,你终席没有喝过一杯酒,没有吃过一点东西,没有说过一句话。”人家敬酒我也要举杯作个样子,每一道菜我也沾一点就放下了,人家说什么我就说“好,好,是啊,是呀,谢谢”。我决不会像你们一样,摆个道貌岸然的死相,犯职业病。人家恭维我世界闻名,我就说没这回事。说我学问好,我就说我是跑江湖的。说我懂禅,我就说“我只懂馋,来来来,快吃,快吃”。
                        我一再说,学佛是学解脱,学道是学逍遥,结果很多学佛的人既不解脱又不逍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要解脱要逍遥,怕你被法困住了,所以他跟着说,“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你学佛学得满嘴佛话,满脸佛气,那就是众生颠倒。本来好好一个人,又油漆上这么多东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0楼2017-08-25 08:32
                        回复
                          印光大师: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即大便),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IP属地:山东241楼2017-08-26 10:31
                          收起回复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六祖坛经》


                            IP属地:山东242楼2017-08-26 15:30
                            回复
                              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人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
                              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基于此点,净土宗人常常说禅宗不好:纵然明心见性,生死也不能了,还不如净土宗念佛稳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生死的好。
                              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坎,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炼心,把多生历劫执著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他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3楼2017-08-27 1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