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63】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
说到隋唐时代,人们大多会想到高度发达的文化、先进的政治体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些词语。还有人会说,这个时代是女性的世界,什么武后、杨贵妃、武韦之祸、和番公主等等等等。可以说隋唐三百多年,随便拿出一条能写一本书也不过分。但如何把这些东西融入一本书,让普通读者看完不觉得烦难,让专业学者看完也能有所收获,则不是很容易。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做到我说的这一点,则有阅读价值。
通观气贺泽保规这本书,我觉得布局做到了合理。首先与之前几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系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用了三章篇幅把隋唐总体历史概述完了。三章的题目非常清晰,分别是【1】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2】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3】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局势。在这一部分,读者会大体了解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比如隋唐政治制度的一脉相承,安史之乱之后两税法与藩镇体制的出现,作者选取安史之乱而非武周革命为转捩点也是不错的。武周革命其实并没有打破唐朝前期的路线,只是一场主导权的转移。真正晃动唐朝根基的是安史之乱。由安史之乱才能讲清楚皇权的质变、才能说明藩镇的出现缘由以及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政与党争频仍的原因。再往大的方面说才能看清楚律令制与贵族制的变迁。所以我说前三章看似很简单,其实奠定的框架是阅读本书的钥匙。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进入了专题研究,这也是本书的特别之处,涉及到专题研究。第四章—律令官僚制、第五章分析唐代女性活跃各种因素、第六章属于交通史方面的专题,有关丝绸之路的论述、第七章则是有关隋唐300多年兵制的研究、第八章作者以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为切入点,通过佛教来一瞥唐朝后期的社会、第九章作者则站在东亚各国的角度来阐释隋唐历史、第十章是纵论隋唐文化百态。在这里我认为最见作者功力的,是第四、七、八、九章。从学术背景来看,气贺泽保规长于佛教史与府兵制的研究、以及对生活史的研究。比如他之前写过《府兵制之研究—府兵兵士及其社会》,也写过《中国佛教石经之研究—以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中心》。由于作者对出土墓志非常精通,所以连带着他写的唐朝社会生活史,也是有看头的。所以我阅读这本书时特别注意这几章。拿律令制来说,这个问题和贵族制分不开(日本学界用贵族来代替中文世界的门阀,以下尊重原作的情况下,我使用“贵族制”一次)。律令制简单说就是基于“律”与“令”这一双驾马车式的法体系的官僚制。律令制在传统史学研究中与贵族制可以说是对抗的形式。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但是仔细观察唐朝社会,我们会发现唐朝虽然几经战乱动荡,能持续将近300年的原因恰恰在于此时的律令制并没有完全脱离贵族制。两个制度处于互相影响之中,即使是科举制也非宋代之后的科举形态,唐朝科举制中进士科的比重很大,这里面要考核文学才能,包括体貌、言辞、书法、文章。这些都是贵族子弟搜拥有的才能。所以隋唐科举在本质上与宋代以后不同。即便是以恩荫系统和科举系统对立的牛李党争也有更复杂的因素。唐朝保持这么长时间得力于“柔性结构”的体制,律令制与贵族制在这一时期融合程度最好,所以我们印象中唐朝最开放、唐朝社会生活最宽松甚至散漫,当然也有危险,比如正因为这样统治权力不稳定,给后期宦官专权钻空子。这些只是我粗略的概括,我认为作者在本书中有关制度史的探讨,有阅读价值。后面的佛教史研究更是细致入微,作者第八章只选取《入唐求法巡礼记》做文本解读,读着虽然没有前面几章恢弘大气,但是收获反而是最多的。
最后作者明显站在康德笔下“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审视隋唐文化。也就是说隋唐帝国的世界性离不开当时东亚国家文化流动。甚至拿最后两章完全可以反思一下现代东亚的关系。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对于隋唐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把它放入专题书单中了。
说到隋唐时代,人们大多会想到高度发达的文化、先进的政治体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些词语。还有人会说,这个时代是女性的世界,什么武后、杨贵妃、武韦之祸、和番公主等等等等。可以说隋唐三百多年,随便拿出一条能写一本书也不过分。但如何把这些东西融入一本书,让普通读者看完不觉得烦难,让专业学者看完也能有所收获,则不是很容易。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做到我说的这一点,则有阅读价值。
通观气贺泽保规这本书,我觉得布局做到了合理。首先与之前几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系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用了三章篇幅把隋唐总体历史概述完了。三章的题目非常清晰,分别是【1】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2】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3】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局势。在这一部分,读者会大体了解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比如隋唐政治制度的一脉相承,安史之乱之后两税法与藩镇体制的出现,作者选取安史之乱而非武周革命为转捩点也是不错的。武周革命其实并没有打破唐朝前期的路线,只是一场主导权的转移。真正晃动唐朝根基的是安史之乱。由安史之乱才能讲清楚皇权的质变、才能说明藩镇的出现缘由以及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政与党争频仍的原因。再往大的方面说才能看清楚律令制与贵族制的变迁。所以我说前三章看似很简单,其实奠定的框架是阅读本书的钥匙。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进入了专题研究,这也是本书的特别之处,涉及到专题研究。第四章—律令官僚制、第五章分析唐代女性活跃各种因素、第六章属于交通史方面的专题,有关丝绸之路的论述、第七章则是有关隋唐300多年兵制的研究、第八章作者以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为切入点,通过佛教来一瞥唐朝后期的社会、第九章作者则站在东亚各国的角度来阐释隋唐历史、第十章是纵论隋唐文化百态。在这里我认为最见作者功力的,是第四、七、八、九章。从学术背景来看,气贺泽保规长于佛教史与府兵制的研究、以及对生活史的研究。比如他之前写过《府兵制之研究—府兵兵士及其社会》,也写过《中国佛教石经之研究—以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中心》。由于作者对出土墓志非常精通,所以连带着他写的唐朝社会生活史,也是有看头的。所以我阅读这本书时特别注意这几章。拿律令制来说,这个问题和贵族制分不开(日本学界用贵族来代替中文世界的门阀,以下尊重原作的情况下,我使用“贵族制”一次)。律令制简单说就是基于“律”与“令”这一双驾马车式的法体系的官僚制。律令制在传统史学研究中与贵族制可以说是对抗的形式。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但是仔细观察唐朝社会,我们会发现唐朝虽然几经战乱动荡,能持续将近300年的原因恰恰在于此时的律令制并没有完全脱离贵族制。两个制度处于互相影响之中,即使是科举制也非宋代之后的科举形态,唐朝科举制中进士科的比重很大,这里面要考核文学才能,包括体貌、言辞、书法、文章。这些都是贵族子弟搜拥有的才能。所以隋唐科举在本质上与宋代以后不同。即便是以恩荫系统和科举系统对立的牛李党争也有更复杂的因素。唐朝保持这么长时间得力于“柔性结构”的体制,律令制与贵族制在这一时期融合程度最好,所以我们印象中唐朝最开放、唐朝社会生活最宽松甚至散漫,当然也有危险,比如正因为这样统治权力不稳定,给后期宦官专权钻空子。这些只是我粗略的概括,我认为作者在本书中有关制度史的探讨,有阅读价值。后面的佛教史研究更是细致入微,作者第八章只选取《入唐求法巡礼记》做文本解读,读着虽然没有前面几章恢弘大气,但是收获反而是最多的。
最后作者明显站在康德笔下“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审视隋唐文化。也就是说隋唐帝国的世界性离不开当时东亚国家文化流动。甚至拿最后两章完全可以反思一下现代东亚的关系。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对于隋唐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把它放入专题书单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