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61贴子:6,157,002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郭珊 1998-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一个“优等生癌”晚期患者的自白
2001年9月,我在北大中文系上大四。有一天,食堂的电视机周围站满了人。忽然,有人吹了声口哨,喊了句:“老美***了!”底下噗嗤一片喷饭声。
电视屏幕上,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烟尘滚滚,轰然坍塌。
BBS上热闹非凡。有人说这是对两年前美国“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报应”。那一年北京高校学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游行,示威人群用砖头把美国大使馆的玻璃砸得稀巴烂,外墙上满是墨水瓶和颜料瓶空袭留下的爆裂涂鸦。
这一幕总是让我想起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风暴在天空里激荡,船舶在水面上颠覆,死亡横行,而孩子们在大千世界的海滨集会。他们欢呼、跳跃、嬉戏。
“爱国派对”结束后,大家又老老实实去啃砖头一样厚的GRE词汇表,上新东方补习班,寄留学申请材料。
次年春夏,美国高校对华录取率及奖学金大幅锐减,一度风传签证拒签率达到99%。无论911究竟是我拿不到全奖offer的元凶,还是仅仅是一块遮羞布,我21年来的人生规划就此中断。
在此之前,我的成长轨迹就是一场真人版的闯关游戏。目力所及之处只有华山一条路,在通往朱门金榜的途中,白手翻红刃,十步杀一人。
升入北大,游戏进入为特殊玩家制定的Hardcore模式。这些人并非都是些“高分低能”的家伙,但毫无疑问,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训练有素的竞技高手——除了京沪地区,一个专业在一个省数十万考生中通常只招收2人。以我为例,我做过的模拟试卷、用过的参考书,后来卖了90斤废品。
刚入学那会儿我常常做一个噩梦:迎新会上,前后左右的人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对我说:你好,我是XX省的状元、榜眼、探花,请问你是第几名?
在TOEFL满分还是677分的年代,按照这所大学流行的标准,650分以上才算及格。有的人通过发疯、轻生、辍学等方式提前按下了ESC键,多半是因为一朝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成为第一,甚至可能排名垫底。
我常听见同一栋宿舍楼的一个女孩,在夜里鬼哭狼嚎,咯吱怪笑。那声音就像一个人的灵魂在唾弃自己笨重的肉身。
我深知,我未来的履历将像当初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样,被长辈们当成祭品在祖坟前火化。因此,我必须保证履历上的每一项都漂亮到无可争议,从社团活动、奖学金到文体竞赛。
唯一的一个“污点”,是我当时在和一个六七门功课红灯高挂的外校男生谈恋爱。每次去他宿舍,看见7、8个男生一起抽烟、喝酒、打牌、联机打网游时,我便会生出一种仿佛乾隆微服私访、考察民情的奇妙心境。那间宿舍有8张床铺,最多的一晚有5个女生留宿。熄灯之后,上下铺一起地动山摇,吱嘎乱晃,如疾风骤雨一般,暗喘声此起彼落,真是难言的壮观。
我常想:所谓青春,就是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悬着一颗气球,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膨胀到爆炸。只不过别人的气球里装的是荷尔蒙,而优等生的气球里却灌满了一种叫做“挫败感”的剧毒气体。
而在我的学校,环顾四周都是凿壁借光的现代版本。大考前,宿舍廊道和厕所里都是温习苦读的人。我的室友阿娟来自河南农村,她到北京的路费是全村人募集的,三个亲戚合起来才凑了100块。夏天她只有两件换洗衬衫,同时做两份家教。 她经常揣着馒头咸菜,在教室和图书馆泡上一整天。笔记本里、书的扉页还有糊墙的白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格言。
4年后,她被保送汉语专业的研究生。
不论怎么说,中文系的日子还是要比外系好过得多。我的朋友Dora所在的国际金融专业是各省高考状元的集中营。第一名各科平均成绩与最后一名只差6分左右,中间排着四五十号人。那个只消在临考前一晚熬夜翻翻书就能拿第一的人,就是她。她是我们那年全国文科高考状元,创下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分纪录。
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高考状元演讲团”之类的活动邀约,尽管报酬相当诱人——一次1000元,等于每月大学生生活补助的20倍。
有一次我同她谈到,高考结束后,全班同学在教室里集体撕书,将电风扇开到最大档,把书本抛上去绞成漫天雪花。她呵呵笑着说:哦,原来你们也这么干呀?
我们都来自普通市民家庭,也都很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科举制度是一项简单粗暴、成本低廉的普惠性福利,以牺牲心智为代价,实现社会重新分层。作为既得利益者,最好保持沉默。
老实说,她的留学申请以失败告终,给了我莫大的安慰。那段时间,我常和她窝在宿舍里嘻嘻哈哈地看《蜡笔小新》,从傍晚看到凌晨。现在回想起来,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两个重伤的病号正抱着氧气瓶大口呼吸。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99楼2017-05-03 23:13
回复
    因为申请留学我和Dora都放弃了保研,我去了广州一家媒体,而她进入了北京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新的评估指标摆在了我们面前。她的一位女同学拿到了一家外资银行的offer,将被派至伦敦工作,年薪折算成人民币高达30多万,轰动全校。
    毕业前夕,我和同学们去什刹海划了一次夜船。大家在船上又是吟诗、又是唱歌的,疯到大半夜才回去。那时,北京地铁还只有一个圈和一根线,我们还不知道,待建的四五六环,将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分界线。
    工作之后,Dora总是在加班,常常夜里10点才能打车回家,周末也难得安宁。用她的话来说,她就是一个成天和财务报表打交道、私人空间被压榨到所剩无几的技术工人。与她的留学梦一同夭折的还有她的初恋。有一次,她在电话上和我谈到那个远在大洋彼岸的人,哭了一个小时。
    我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她。房间里只开床头的一盏小灯,她一脸倦容地躺在床上不停地回复手机讯息,给客户写E-mail,要么挂在Msn上聊天,在网络露水情缘中寻求慰藉。周末的午夜,我们关上灯,在一片漆黑之中,一人抱着一只猫,看一部叫Sex and Lucia的艺术片。
    屏幕上是地中海清澈、灿烂的海岸。片子里说,海滩上有一个洞,掉下去的话,就能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我们置身于一片幽蓝的反光中,久久不语,仿佛被一千个夜晚所包围。她出神地望着前方,任由另一个世界的阳光在脸上跃动,眼里空空荡荡。
    3年后,她辞了职,远赴北爱尔兰攻读教育学,随后进入瑞士银行工作。她说,她想知道,为什么一个被教育体制证明是最优秀的人,却丧失了选择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同一年,阿娟实现了她自幼以来的心愿,考上了北大的博士。同学会上,她还是老样子,扎着一个马尾,朴素得像个打工妹,害羞而沉默。和她说什么都是嘿嘿地憨笑。
    也是在这一年,传统纸媒迎来最后的余晖,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业绩大幅下滑,“报业寒冬论”尘嚣日上。我很快发现,出入音乐厅和美术馆、与权贵名流谈笑风生、每年领回一摞奖状那点虚无飘渺的优越感,在剧烈缩水的工资单面前,沦为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往后几年每况愈下,减薪、裁员、离职乃至歇业潮蔓延全国报界。每隔几年,就迸出来一个让人心惊胆寒的新生事物,微博、微信、自媒体、App。在混沌的互联网时代,许多东西都在开天辟地,取代学历、户籍、编制、职称等等日趋过时的分类标签。如今,一个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可能起薪不如农民工,也可能通过开网店、办自媒体、甚至网络付费直播吃喝拉撒,秒杀一名中年企业高管的薪水。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改变命运的头号力量不再是知识、技术、经验,甚至不是人脉,而是被网络放大的“颜值”(容貌数值)。
    在从业多年以后,我第一次遭遇失业的危险。曾经困扰父辈的那个词“下岗”,现在有了一个更动听的说法,叫“转型创业”。然而,我依然不敢选择辞职。我害怕一无所有,害怕从头再来,哪怕我上的学校、入职的单位,都以“敢于卓越”著称于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我逐渐疏远了昔日的交际圈,有4、5年时间通宵达旦地沉湎于网游,停止了写作。
    2010年末,我去欧洲出差,抽了一天时间去苏黎世见Dora。她还是一个成天和财务报表打交道的人,但身上发生了某种显著的变化:已婚、怀孕、吃素。更重要的是,她看着我的样子,那种略略皱着眉笑的眼神,分明是一个清晰地看到生活方向的人所独有的。
    天气晴朗,我们在旧城区的圣母教堂分别。她转身轻轻地拥抱了我,拍了拍我的肩。她对我说,祝你成为一个unique的写作者。她的滑雪服摩挲间发出像沙砾一样细微而温柔的脆响。
    从苏黎世返回卢塞恩的大巴上,我坐在最后一排,一直埋头无声地痛哭。我似乎又听到了大学时代那个女生半夜发出的哀嚎。
    我戒掉了网瘾,重新尝试写作。生活依然没有什么起色。身为一个“优等生癌”晚期患者,我开始思考一个听上去很可笑的问题:假如余生我都只能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观众,而不是赛道上享受掌声的英雄,我该怎么办?
    去年8月,我生平第一次上了手术台。出院之后,每当听说有同龄人因为癌症、抑郁、过劳猝死等原因离开人世时,我的心情都有如张爱玲小说中描写的情形:女主角听见甘西迪总统遇刺消息的那天,正在水槽上洗盘碗,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说:“甘西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
    我开始去干一些按照我以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评判体系会被界定为“无用”的事,例如练习长跑,参加公益活动,还有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我怀疑,我此前30多年的时间一直追寻的,不过是一种平等的错觉,而我却对那些生而为人真正平等的事物视而不见。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00楼2017-05-03 23:17
    回复
      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成功?拿什么去衡量一个人的杰出?所谓“成功”是不是就像王朔说的,不就挣点钱,被傻X们知道吗?还是像Dora所说的,是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摸着良心说,我还没有藐视财富的底气。我其实很想发财,想得要命。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我的朋友们令我深深怀念的,其实与她们的“优秀”无关。有一年冬天,阿娟顶着寒风走了十几里山路去镇上卖玉米。然后在长途电话亭前排了2个钟头的队,给我们几个室友挨个打电话拜年。
      还有若干年前,Dora曾诚挚而郑重地向我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读完这本书,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将会有所不同。
      这些经历,在今时今日从“点头之交”没落退化为“点赞之交”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显得如此罕有,无论是脸书还是微信朋友圈。
      记得分别那天,Dora曾指引我,沿着利马特河的河渠一直走,走到尽头,就会看到苏黎世湖。
      那一天,利马特河泛着金波,从密密麻麻的建筑、站台、广场中穿过,像拨开两旁垂挂的厚绒幕布一样,露出远处那一线仿佛是静止的烟蓝色。
      我还没有看到那片属于我的苏黎世湖。我仍在路上。
      唯一确信的是,我可不要英年早逝。:)
      全文完。转载已获作者许可。应作者要求附上来源公众号信息:
      珊珊来吃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01楼2017-05-03 23:18
      收起回复
        5月3日开始读《这一代的事》董桥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02楼2017-05-03 23:38
        回复
          你好,能推荐一些关于世界史的书籍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4楼2017-05-07 23:00
          收起回复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
            这本书虽然名为《爱情心理学》但是一半篇幅是讨论性异常病理、心理发展以及原欲理论。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的所有内容都包括进来。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我会说“弗洛伊德把过去无解的现象—同性恋、恋物症、虐待症所谓性异常归结到心性发展受到挫折、发生障碍而停滞、固置在早期幼稚阶段,或把早期性目的扩大表现的结果,因此性异常与正常之间差别并不大,或者用弗氏的话说,现代文明性道德下的异常是普遍现象。”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有关性的心理学分析,尤其是“泛性论”为现代心理学、病理学所诟病。甚至他自己早期的学生也纷纷离开他,创立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弗洛姆、卡丁纳、沙利文等等)。所谓“泛性论”就是人在个体发展时,每一阶段都存在性欲,并不是青春期之后才开始。而人身上的原欲(力比多)在不同阶段满足不同快感区(有些书翻译成动情区),因此产生现代人熟悉的“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性学三论》中“性变态”、“幼儿性欲”、“青春期的改变”较系统的概括上述过程,并且把固置与升华作用穿插其中。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的第四版序言中说“性欲乃一切人类成就之泉源”。弗洛伊德后期的文化观基本就是继承这种“性本能升华作用说”。
            毋庸置疑,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弗洛伊德没有区分出心理症中的器质性神经疾患与心因性的精神疾患。并错误的认为精神心理症是化学效应产生的神经衰弱症。这些早已为临床医学所否定。所以弗洛伊德“泛性论”中到底有多少他说的“科学”成分,我很是怀疑。
            我觉得毋宁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冲击了传统“性道德”— "自然的"性道德与"文明的"性道德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自然的"性道德乃是一个种族为保持该种族健康的发展和旺盛的活力而对其成员施行的控制,而"文明的"性道德则意在激发人们更加辛勤,更加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化活动。如果把人类的天性与他取得的文化成就相对比,就很容易辨认这两种性道德之间的不同。 可以设想,当"文明的"性道德占压倒优势时,个人生命的健康发展与活动就会受到损害,而这种牺牲个人、伤害个人以照顾文明的倾向一旦超越了某一界限,必然反转过来,有害于原来的目的。 性道德造成的种种恶果会加速了现代人的紧张不安,这种现象在迄今的社会状况下扩散得尤为迅速。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产生于20世纪最初20年,一个从政治经济到人心都“变形”的世界,理论尚有缺陷的弗洛伊德(受医学发展所限),至少帮助接下来一个世纪的“性科学”扫除了陈旧观念,这一点不应被现代人忘记。


            IP属地:辽宁605楼2017-05-09 18:07
            收起回复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第一版,86年出版,内部发行。【书评34】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06楼2017-05-09 18:10
              收起回复
                楼主写的很不错,继续加油哦,能帮我看下这是哪本书籍嘛,蟹蟹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7楼2017-05-10 22:5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8楼2017-05-10 22:54
                  收起回复
                    为了新中国,顶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09楼2017-05-12 11:29
                    收起回复
                      写的特别棒。我有一个以来长久的问题,传习录 曾国藩家书 诗经 周易 四书这样的古籍,总是看不长久,看一次下次就想拿着别的书了。我又特别想把中华古籍尽可能的看得多。然后,这些古籍如何真正吸收,不能像小说一般看个大概体会吧,楼主诗经如何看的?总览一遍,时时翻看?诸如此类,敬谢回答。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0楼2017-05-14 19:09
                      收起回复
                        水瓶给我推荐些历史类的精品,明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2楼2017-05-15 13:36
                        收起回复
                          雷诺兹、威尔逊《抄工与学者》
                          用了一周多时间看完这本《抄工与学者》,其实我可以看上一个月。因为这本书算是我国从校勘学与文献学角度审视西方古典著作的典范之作,收获非常非常大。
                          古典学是西方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问,主要目的就是研读与整理古代希腊拉丁文献,所以这门学问至少要会古希腊文与拉丁文。18世纪之后,古典教育逐渐成为西方人文教育的核心。所以欧洲有人文传统的大学更占优势,因为文本的整理不是一代人的事。
                          中国接触这门学科的时间到底是哪一年说不清,民国时梁启超尤其是周作人不遗余力的介绍希腊文明,鲁迅也撰写过《斯巴达之魂》来呼唤中国的武士精神。这些算不了系统介绍不是科学对待这门学科,真正做到引介与研究的是陈康的希腊哲学研究、周作人晚年专事的希腊文学翻译,以及把一生献给希腊文学的罗念生。再晚一点就数张竹明与王焕生的拉丁文译介。本书译者苏杰也属于这一学脉—长期从事古典校勘学研究。所以这本书可以算上上乘的学术研究之作。
                          全书可以划分两大块,第一章到第五章,作者完整勾勒出希腊拉丁文献保存的历史过程。在写本时代文本曾经面临的危险,同时展示了古代和中世纪学者与读者在何种程度上与古典文本的保存和传播相关。第二部分可以说是针对懂得古希腊文与拉丁文的读者。作者举出很多校勘学例子来说明谱系法的重要性与不足。虽然本人看不懂古希腊文与拉丁文,但是凭借译者的注释与字母对照还是整理出一些头绪。
                          校勘学与文献学一大部分就是关于去伪存真的学问。所以找出错误或者说异文对于版本溯源非常重要。而抄工的失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把异文分成了几大类
                          【A】古代与中世纪的字体字形导致的错误,再细分有五种情况
                          (1)古代典籍没有标点,如果碰到没有切分的文本,会出现异文
                          (2)在某种字体中某几个字母近似会出现抄工的失误(作者举了很多例子,安色尔字体等等)
                          (3)缩写的误读,比如基督教文献中“圣名”是需要缩写的,用几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容易出现失误
                          (4)古希腊文与拉丁文的书目全部用字母表示,造成讹误。
                          (5)词形拼写相近
                          【B】拼写与发音的变化引起的讹误。比如晚期拉丁语的ae与e发音接近,造成的混淆。
                          【C】脱文
                          (1)脱漏字母
                          (2)跳读导致的讹误
                          (3)一整行的脱漏,这种情况在诗歌文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
                          【D】衍文
                          (1)字母的重复
                          (2)注文的窜入,前代研究家的注文并入原文的情况
                          【E】舛倒
                          (1)字母舛倒
                          (2)诗歌中诗行顺序的颠倒
                          (3)各种文本中词序经常舛倒
                          (4)拜占庭讹变
                          【F】上下文感染
                          (1)一个词的词形变化导致相邻词语的变化
                          (2)抄写者本人受到刚抄写过或者将要抄写词语的影响
                          【G】基督教影响,比如佩特罗尼乌斯的《宴会》中Athana(雅典娜)被基督徒改成Sathana(撒旦)等等
                          【H】有意改动,这种情况在印刷时代也是存在的,出版社把作家手稿改动就是最大的例子。
                          在古典校勘学中这些可以说是常识中的常识,但是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很多异文的校勘用作者的话说是“概率性事件”。所以谱系法也好,其他校勘原则也好并不能使文本回到原型。正因为此,才可以体会古代学者包括抄工(有时两者合二为一)是多么的伟大。
                          最后多说一句,这本书的注释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作者补充的庞大书目在中文世界能译介百分之一我就庆幸了。在古典学的道路上,我们连门外汉也算不上。


                          IP属地:辽宁614楼2017-05-18 23:27
                          收起回复
                            雷诺兹、威尔逊《抄工与学者》
                            用了一周多时间看完这本《抄工与学者》,其实我可以看上一个月。因为这本书算是我国从校勘学与文献学角度审视西方古典著作的典范之作,收获非常非常大。
                            古典学是西方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问,主要目的就是研读与整理古代希腊拉丁文献,所以这门学问至少要会古希腊文与拉丁文。18世纪之后,古典教育逐渐成为西方人文教育的核心。所以欧洲有人文传统的大学更占优势,因为文本的整理不是一代人的事。
                            中国接触这门学科的时间到底是哪一年说不清,民国时梁启超尤其是周作人不遗余力的介绍希腊文明,鲁迅也撰写过《斯巴达之魂》来呼唤中国的武士精神。这些算不了系统介绍,因为他们毋宁说借希腊精神改造国民性。而不是科学对待这门学科,真正做到引介与研究的是陈康的希腊哲学研究、周作人晚年专事的希腊文学翻译,以及把一生献给希腊文学的罗念生。再晚一点就数张竹明与王焕生的拉丁文译介。本书译者苏杰也属于这一学脉—长期从事古典校勘学研究。所以这本书可以算上上乘的学术研究之作。


                            IP属地:辽宁615楼2017-05-18 23:29
                            收起回复
                              全书可以划分两大块,第一章到第五章,作者完整勾勒出希腊拉丁文献保存的历史过程。在写本时代文本曾经面临的危险,同时展示了古代和中世纪学者与读者在何种程度上与古典文本的保存和传播相关。第二部分可以说是针对懂得古希腊文与拉丁文的读者。作者举出很多校勘学例子来说明谱系法的重要性与不足。虽然本人看不懂古希腊文与拉丁文,但是凭借译者的注释与字母对照还是整理出一些头绪。
                              校勘学与文献学一大部分就是关于去伪存真的学问。所以找出错误或者说异文对于版本溯源非常重要。而抄工的失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把异文分成了几大类
                              【A】古代与中世纪的字体字形导致的错误,再细分有五种情况
                              (1)古代典籍没有标点,如果碰到没有切分的文本,会出现异文
                              (2)在某种字体中某几个字母近似会出现抄工的失误(作者举了很多例子,安色尔字体等等)
                              (3)缩写的误读,比如基督教文献中“圣名”是需要缩写的,用几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容易出现失误
                              (4)古希腊文与拉丁文的书目全部用字母表示,造成讹误。
                              (5)词形拼写相近
                              【B】拼写与发音的变化引起的讹误。比如晚期拉丁语的ae与e发音接近,造成的混淆。
                              【C】脱文
                              (1)脱漏字母
                              (2)跳读导致的讹误
                              (3)一整行的脱漏,这种情况在诗歌文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
                              【D】衍文
                              (1)字母的重复
                              (2)注文的窜入,前代研究家的注文并入原文的情况
                              【E】舛倒
                              (1)字母舛倒
                              (2)诗歌中诗行顺序的颠倒
                              (3)各种文本中词序经常舛倒
                              (4)拜占庭讹变
                              【F】上下文感染
                              (1)一个词的词形变化导致相邻词语的变化
                              (2)抄写者本人受到刚抄写过或者将要抄写词语的影响
                              【G】基督教思想影响,比如佩特罗尼乌斯的《宴会》中Athana(雅典娜)被基督徒改成Sathana(撒旦)等等
                              【H】有意改动,这种情况在印刷时代也是存在的,出版社把作家手稿改动就是最大的例子。
                              在古典校勘学中这些可以说是常识中的常识,但是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很多异文的校勘用作者的话说是“概率性事件”。所以谱系法也好,其他校勘原则也好并不能使文本回到原型。正因为此,才可以体会古代学者包括抄工(有时两者合二为一)是多么的伟大。
                              最后多说一句,这本书的注释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作者补充的庞大书目在中文世界能译介百分之一我就庆幸了。在古典学的道路上,我们连门外汉也算不上。


                              IP属地:辽宁616楼2017-05-18 23: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