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61贴子:6,156,996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暖贴那个抄袭你贴的事怎样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667楼2017-06-15 20:45
收起回复
    最近工作忙连书都没时间看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68楼2017-06-16 12:14
    收起回复
      楼楼我想学看外国名著,可是总是看不太懂。比如上次看了《树上的男爵》,心里没什么感觉,看了你的帖子后才知道这本书道理那么深。。。


      669楼2017-06-16 16:40
      收起回复
        这次618是没希望了,下个月入手一套《卡尔维诺经典》


        IP属地:江西670楼2017-06-16 18:40
        收起回复
          不安之书,解体概要,这种纯粹绝望的书有没有推荐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1楼2017-06-16 20:34
          收起回复
            要升升升升...升级了赶紧来一发助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72楼2017-06-17 10:59
            收起回复
              帖子快要破三千,书评也写了几十篇。突然就想到一个词,叫文化空间。乍看之下空间这个词挺大,挺唬人的。细想想空间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space在过去铅字排印时代指铅字间的空铅,现在老的排字工直呼“司配斯”,而在印刷中最小的“司配斯”是一个老五号字的八分之一,小到落地无声的“司配斯”。在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文化空间我想也就是这种“司配斯”。更有一说,说这个“司配斯”不在中心,而在边缘。至少商品大潮的时代是这样,而边缘的英文margin又是一个编书匠熟悉的词,一本书的天地空白就是margin。做出版学的人第一天就会接触这个“天地空白”。很巧妙的两个词,胡思乱想中竟然跟文化空间联系上,我想我这个帖子,就像是在一本书的空白处,找几个“五号字的八分之一”按里面,然后名之为文化阁楼。没有文化广场那般广大,也不是文化殿堂那般神圣。只是几个疯疯癫癫的爱书人在这阁楼中研讨、商酌疯言疯语而已。


              IP属地:辽宁674楼2017-06-18 23:03
              收起回复
                读谢其章两本书话的一些随想《书鱼繁昌录》与《风雨谈》
                书话类的书我自己看得太多了,不下几百本的样子。以至于我现在认为这类文章好写,书名难起,因为好名字都被前人占去了。像知堂老人的《自己的园地》、《过去的工作》、《秉烛谈》这种没什么专属性的书名,在书话界没有人用。因为书话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文体,至少要拿《且介亭杂文》这种任谁也用不了的私人东西来做名字才能凸显藏书家爱书人的情趣。以至于民国时期的大藏书家周越然为这个头疼的问题,干脆给自己书起名曰《书 书 书》,对于在古书版本领域发出过“寡妇野鸡”论的周越然此举,我不奇怪他的奇崛。但是书话的名字在我看来最好能一眼让读者明白你的藏书收书类别才是高境界,至于书香、书海、书之爱这一类的名字,基本第一轮就会淘汰,我觉得也只有中国人能想得出来。(本篇文章作者兰陵笑笑生水瓶)
                谢其章这两本书的名字起的就属于上品。第一《风雨谈》可以是周作人的书名,也可以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文学期刊柳雨生主编的《风雨谈》的杂志名,我在其他书中还碰到过《疯雨昙》的写法,后来证实是手民之误。这说明作者的爱好在民国老期刊、老画报、新文学之间,不会差太多。其次《书鱼繁昌录》又告诉我们作者收书的过程,所谓录,无非类似日记一样的记录,后来我翻这本书时果然看到两部日记。一部是柳雨生在上海孤岛时期的日记《沦陷日记》(这又证实了作者对沦陷区新文学的研究);一部是自己的《搜书札记》。于是仅仅是两个书名就让我摸清作者的癖好。都说人无癖好不可爱,我觉得谢其章就很可爱。对于自己的爱好一点也不隐晦,而是“明目张胆”告诉你,告诉你还不行,我发现他自己收藏的书籍杂志都经过仔细研究。像《风雨谈》中的两篇文章《卸了<古今>编务之后的朱朴》、《朱省斋后半生之四城记》都是根据自己收藏的《古今》杂志与《朴园日记》整理勾画出来的,而如果你没有《古今》(很多公共图书馆就没有),即使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也是惘然。谢其章的文章往往注意到这些细节,比如《<鲁迅在厦门>的纸型》一篇文章最后联系到了现代出版界“绝版”的真正概念。这就不仅仅达到书话有趣的要求,还很让人长见识。在这里可以说谢其章收藏已经进入精神空间的境界,就是藏为我学,而不是仅仅插架放在那装门面的一类。曾经看某某氏的文章提到“中国毛边党四大金刚八大护法”之说。谢其章赫然在“护法”之列,我一直很好奇他对毛边书的看法,很巧。《书鱼繁昌录》收的第一篇正文就是《毛边书的前世今生》,收书的都知道毛边党的核心人物是鲁迅,而这种曾经被我国新华书店退货的“残次品”流行起来也只是五四之后的事情。鲁迅的毛边光边和尚尼姑之说我想早已人人皆知。而八十年代以来第二次热潮开始的这些年,却没多少人注意,遑论写了。谢其章算第二代热衷毛边的一员,把身边书友、编辑的故事出来。仿佛应征了那句老话“书既可读,亦应可爱”的道理。我觉得新生代喜欢毛边书的朋友这篇文章不得不看。
                夜静无人、心凉如水。自己仿佛忘记外面扰攘的疯狂世界。拉拉杂杂在电脑旁边敲了这么多字,也该收键了。我想谢其章的书有一种魅力,把人从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拉回来,捡起那份雅致情怀、悠闲心境。


                IP属地:辽宁675楼2017-06-21 23:03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76楼2017-06-21 23:06
                  收起回复
                    好棒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77楼2017-06-25 13:26
                    收起回复
                      最近都没看书了,倒是在重温鲁路修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79楼2017-06-25 16:27
                      收起回复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这句话是柯布西耶的名言。略微熟悉现代建筑学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位功能主义的旗手,这番话背后代表什么。
                        《走向新建筑》这本书是在20世纪20年代勒·柯布西耶(旧译考柏西埃,我喜欢旧译)与一帮新派画家(所以后人把他称为建筑学的毕加索,我是颇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种比喻既无用又愚蠢,无助于理解柯氏的理论),诗人合编的一本杂志—《新精神》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原本杂志囊括的领域很多文学,音乐,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绘画,雕刻,政治,还有建筑。勒·柯布西耶经常在这里发表“新建筑”的文章,后来结集出来就是我手头这本—《走向新建筑》。而这本书中罗列的很多貌似与建筑无关的东西,比如飞机、汽车、轮船甚至烟斗,但是这些设计无一不体现出现代建筑共同的精神—机械美学。这些东西都是科学时代的产物,而酝酿于20年代的“新精神”正是对功能的推崇,对古典主义的摒弃。柯布西耶在写下这些文章的同时也是迷恋钢筋水泥替代传统的承重墙,也是建造出马塞公寓和萨伏伊别墅时的柯布西耶。而当时学院派主张建筑师轻视实用和经济问题,注重艺术性。柯布西耶对这种过度装饰不以为然,他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而不是重蹈古典主义的覆辙,真正的古典主义在创立的年代恰恰也是突破前人窠臼。柯布西耶举出帕特农神庙的例子,书中写道【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建筑,没有可以与帕提农神庙相提并论的。它发生在事物发展最辉煌的时刻,当一个人被最崇高的思想激励,并把这些思想融入光与影的造型里的时刻。帕提农神庙的造型是毫无瑕疵、不可更改的。它的严谨超出了我们的习惯,或者说超出了人类的一般能力。】在这一点上柯布西耶说欧洲大学的建筑系是最最败坏天才的地方。我能理解柯布西耶的无奈。
                        【一个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始。存在着一种新精神。存在着大量新精神的作品;他们主要存在于工业产品中。建筑在陈规旧习中闷得喘不过气来。】
                        而《走向新建筑》的宗旨就是这个,让建筑喘口气。撰写这本书时的勒·柯布西耶是血气方刚,雄心勃勃的青年,斩截有力的句式,如警句般喷发出的构想,还有不容置疑的自信是那个建筑学黄金时代的代表。
                        没有没有感情的艺术,没有没有激情的感情。沉睡在矿床中的石头是冥顽不灵的,但围绕建筑的圣坛是一出戏。
                        是的,米开朗基罗第一次赋予了石头以生命;而几百年后的勒·柯布西耶以钢骨水泥搬演了一出机械时代的戏剧。


                        IP属地:辽宁680楼2017-06-28 17:24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81楼2017-06-28 17:25
                          收起回复
                            有人学非所爱,有人爱非所学,虽然读的是理科,但是我现在感觉喜我更爱文,佩服楼主这样的人


                            IP属地:重庆682楼2017-06-28 17:33
                            收起回复
                              楼主有推荐的传记吗,最好是中国古人的。谢谢。


                              IP属地:英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683楼2017-07-01 11: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