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64贴子:6,157,064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好,这里林盏清,也是书痴,尤其喜欢历史书


IP属地:四川530楼2017-03-18 18:42
收起回复
    开始阅读《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首先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描写维特根斯坦的角度,不是以时间为尺度,而是以空间为准绳。所以这本书不是传记,而是一本有关文化学术产生的环境的理论书。作者阿兰.雅尼克的整个大学时代的教育都在美国(圣安塞姆学院、维拉诺瓦大学、布兰迪斯大学),但是他的研究一直是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是逻辑哲学论再探,而后一直在奥地利做研究。而图尔敏则是维特根斯坦的学生,维氏晚年在剑桥的回忆录就是他整理的。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生长于非凡的社会环境中的非凡哲人。他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晚期的维也纳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彼时的维也纳在建筑与艺术、新闻业与法理学、哲学与文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成就辉煌。所以不客气的说不把哈布斯堡最后20年历史,维也纳的历史搞清楚,是无法明白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如何形成,也无法理解《逻辑哲学论》(20世纪最难懂的哲学书之一)。
    两位作者的野心也是颇大的,通过建构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人之间。德语思想与他所处时代艺术之间的关联来还原这位被称为“天才之为责任”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世纪末的维也纳,在同时代维也纳知识分子——如弗洛伊德、维克托·阿德勒、阿诺德·勋伯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及奥斯卡·科柯施卡——的砥砺下,冲破沉闷幽暗的旧统治的牢笼,铸就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的过程注定是激动人心的,总之这本书描绘的不单单是维特根斯坦,还有他背后的一整个学术黄金时代。


    IP属地:辽宁531楼2017-03-19 15:53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2楼2017-03-19 15:58
      收起回复
        2017年3月20日,罗伯特·B·希尔维尔斯在曼哈顿家中逝世,享年87岁。
        从1963年《纽约书评》创办之初起,罗伯特·希尔维尔斯在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担任其编辑。他始终坚持“独立思想与现实关怀”,这使得《纽约书评》保持了浓郁的“智性”风格:网罗最杰出的头脑探索观念的世界,让思想影响当下的重大问题。
        这五十年多间,《纽约书评》刊发过哈维尔的《知识分子与权力》、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萨义德与伯纳德·刘易斯关于东方主义的争论、埃德蒙·威尔逊与纳博科夫关于俄语翻译的争论等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内容。
        才知道这消息,还是书友发短信告诉我的,作为看书写书评成瘾的我,觉得有必要纪念一下西尔维斯。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4楼2017-03-22 21:36
        收起回复
          今天看吴岳添写巴黎记者的文章,知道了很多奇特的“作家”。看惯经典文学的人对于这些作家可能从来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接触他们的作品。我随性在各大网站,查找有没有中译本,结果非常的遗憾,一本没有发现,我觉得中国翻译家的空间可以说无限的大,并没有到无书可译的地方。兹略略举数例,以飨吧友。
          首先是法国新闻界调查内幕的先驱—雅克德罗吉。德罗吉曾经写调查文章揭露总统蓬皮杜包庇二战时期有名的“法奸”图维埃,最终使图维埃受到应有的制裁。第二件事就是帮助被诬陷的建筑师普庸潜逃,并且经过七个月的努力,写出调查报告扭转法国舆论界,促使蓬皮杜给普庸恢复名誉,之后密特朗甚至仿效德雷福斯案件给普庸颁发荣誉勋章。其实此一案件的最大意义是废除法国的死刑制度,因为德罗吉当时写了一本书详细报道了死刑细节,以至于给法国民众不小的刺激。
          第二个人叫吉尔.加特内,这位也是记者兼作家,曾编写过一部《法国贪污受贿辞典》(1992年出版),对各种贪污受贿做了极细致的分类,并且他自身就参与调查(当然是暗中),比如法国向伊朗秘密出售军火、财政部长办公室贪污案等等,在法国非常出名。而且他的书一般都是在事件结束一两年之后写成的,作者的解释是等人们的情绪平静下来重新调查,会有更多的证人提供情况,资料更详实。
          第三位是皮埃尔.佩安,他曾写过一部《非洲事件》的书,当然是以自己的调查为准绳,期间披露了石油危机内幕、中非总统博卡萨送给德斯坦金刚钻、卡扎菲谋杀案等等。据说此人查案很细,追根究底往往迁出一些其他的案件,而且从来不取伪证。
          吴岳添提到的这些书我不清楚如何定位,既不是探案小说也不是纯文学。勉强可以算报告文学,既对某个重大事件的回顾或调查。而且这些“记者作家”写出的书好像不带任何价值判断,也不哗众取宠,更没有善恶评论,把评论的选择完全交给读者,然后推动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促使新闻界说话,弥补知识界的沉默。


          IP属地:辽宁535楼2017-03-22 22:20
          收起回复
            维也纳之下的维特根斯坦—一座城市对天才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我多年前翻过,并且对两本书的哲学问题提出的方法感到隐隐的对立。之后又把蒙克写的那本传奇的传记—天才之为责任看了一遍,脑中的线索才慢慢收拢,直到这本《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的出现才把自己当初的问题解答。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的中心可以选择两个城市作为代表:一个是巴黎,海明威多年后回忆起在巴黎的青葱岁月,以“流动的盛宴”赞誉之,这里的流动主要指的是,巴黎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世界上无数的艺术家前往;而另一个文化中心维也纳则不同,维也纳的本土文化滋养了无数的艺术家,茨威格将其称为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因为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城市像维也纳这样热衷文化生活。维也纳不仅是一座大城市,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彼时维也纳天才辈出勋伯格的十二音系发端、路斯的‘现代’建筑崛起、表现主义科柯施卡正在维也纳艺术学校苦苦钻研新技法、法律实证主义、维也纳小组、奥芬巴赫的轻歌剧、更不用说哈布斯堡最后20年间催生出的一批知识分子阿德勒、克劳斯、弗洛伊德、马赫、雨果.霍夫曼斯塔尔。维特根斯坦和这些人没有不同—冲破沉闷幽暗的统治牢笼、铸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并不好读,有非常多的哲学术语,并且译者把很多由德语翻译过来的词语纠正,简单闯入这本书的世界不会收获什么。我挑出三个人与维特根斯坦对比来简单说说。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的这句名言被曲解了好长时间。从《逻辑哲学论》写完的那一刻算起,至少被逻辑实证主义者、逻辑经验主义者、英美分析哲学家(牛津语言分析学派以及晚期的罗素包括GE摩尔在内)都误解了。实证主义者说语言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包括事实问题与伦理问题,所以不能言说的,就是无意义的。一直把罗素与维特根斯坦捆绑在一起的人说“《逻辑哲学论》,或者说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批判的方法,完全是命题逻辑的”。这些人多少都误解维特根斯坦的目的—哲学无法建立起一整套学说。我承认维氏的《逻辑哲学论》中的方法源自罗素的启发,但是维特根斯坦将这个比喻成梯子。使用梯子的目的是越过命题,而当你发现它们的无意义之后,就必须超越这些命题,才能正确地看待世界。我把《逻辑哲学论》简单总结成—按照命题意义的图像论,在世界中只存在与事实相对应的命题,而伦理学表达的东西不属于事实世界,因此语言对伦理学无能为力。所以伦理学命题(注意不是伦理学)无意义。维特根斯坦把客观性给了事实世界、把主体性还给价值世界。简单说他一生都在探讨语言的界限问题,并且深化了康德的认识论。而这些与维特根斯坦早年的维也纳经历是有关系的,卡尔.克劳斯、阿道夫.路斯、与勋伯格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该如何正确使用语言,避免表意不清、含混模糊等问题,如何利用各种语言技巧达到非凡的艺术结果,从而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创新,都是优秀文学家所必须面对的。同样,建筑艺术有建筑艺术的语言,音乐领域其实亦然。语言是传情达意、思考交流的工具,但语言并非完全自足,它本身即充满了很多限制条件。维特根斯坦正是对这些人的思考,才转入语言批判。两位作者不惜篇幅去讨论貌似不涉及维特根斯坦的历史,但是最后读者会从这些脉络中找到相似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逻辑哲学论》在世纪末的维也纳的文化气氛中孕育而生,而不是在剑桥。之后几十年英美分析哲学对维特根斯坦的不理解也是有文化上的隔阂作祟。哲学讨论的背后无疑有文化作用。这本书之所以难读以及新颖(我的有限目力所及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也就不奇怪了。


            IP属地:辽宁536楼2017-03-24 21:08
            收起回复
              以上为【书评31】《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7楼2017-03-24 21:09
              收起回复
                2017年3月25日
                开始读《金臺小集》,作者为著名藏书家姜德明。论现代文学收藏,唐弢之后就要数他。这本小书也是姜众多散文中的一本,讲怀书、谈书和闲话新文学期刊的随笔集。半个多世纪前姜德明从天津移居北京,先后在西城、东城、南城居住,想不到最后落脚在朝阳区金台路,所谓“金台”大约就是这个意思,顺口就作为书名,作者没有故作高深。娓娓道来的同时也显出笔下的朴素真诚。书话大约这一路子的最好看,表面看好像讲书籍的聚散无常,背后都是人与人的故事。
                姜德明曾经说过翻检旧藏书刊,焦黄发脆的书叶早已经不起反复摩挲,事后往往是落华满地,爱也爱不得,碰也碰不得。书与人一样,彼此都老了。我们相守了几十年,怎样才算个了结?我想最妥善的办法还是选择一些稀见的版本,一一写成书话,亦不枉我们相聚一场。
                真是爱书越痴,孽缘越重;注定的,避都避不掉。


                IP属地:辽宁538楼2017-03-25 22:52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9楼2017-03-25 23:40
                  收起回复
                    书到了没有,快晒啊,我已等待不及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40楼2017-03-27 08:06
                    收起回复
                      晒晒晒晒晒晒晒…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41楼2017-03-28 06:25
                      回复
                        三月末的一单书。
                        上个月从北大朋友处得知,成府路262号的豆瓣书店要关门大吉了。想想北大边上,万圣书园对面的这家50平方米不到的小店坚持了10多年经营。滋养了无数爱书人,自己鼻子有点酸,感叹爱书人的坐标又少一个。
                        豆瓣书店的创始人卿松长得就不像一个商人,给人一种单纯的感觉。而豆瓣卖的书,可以说每一本都是经过店长选出的。多为库存书,所谓库存书就是出版社、书店退回的,卖不出去的书,所以在豆瓣很难找到新书的身影。我觉得这是豆瓣最大的特色,而且是一个好传统。自己就曾不止一次淘到好书,像豆瓣、旧书摊这种神秘的地方你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能碰到好东西。卿松说他开书店就是一种介入社会、一种表达。就像有人拍电影表达自己、有人唱歌表达自己、我则开书店表达自己。我觉得这人很有意思、所以他选出的书,至少有趣,当然不失深度(思辨方面的深度)。我本身很随性,对喜爱的东西说什么也要支持,于是准备今年多抽出几次在豆瓣买书。这次买的书基本全是豆瓣找到的,发现了6本东瀛美文之旅系列,发现了中国古籍文献研究丛书的好书、还有那本海豚小书。书缘与人缘,简要记录一下吧。









                        IP属地:辽宁542楼2017-03-28 18:17
                        收起回复
                          帅气,楼主看的书买的书品位够高。


                          543楼2017-03-28 21:43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44楼2017-03-29 11:10
                            回复
                              通过姜德明《金台小集》略谈现代书话的优势
                              读书界一般将唐弢的《书话》(1962年北京出版社印行1980年增补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更名《晦庵书话》)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书话。其实源头这种东西说也说不清,远的不说像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书林余话》这些也是讲版本的,可以归入书话。古代有诗话、词话、曲话,当然以书籍版本为主的书话也少不了。但是唐先生当年在《书话》中下的定义,我觉得到今天依然适用。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意思就是书话并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将一切与书有关的(买书、藏书、出版、装帧、流传等等)都网罗进来,留存史料的同时,还要做到文字清晰简洁,给读者一种阅读的享受。
                              学术性与艺术性在书话中仿佛和解,学术从此不再是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是投入自己的感情。我认为这是书话的最大优势。
                              姜德明的《金台小集》可以说把这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金台小集》全书分成三部分—怀人短札、旧刊新拾、书边漫记。每一篇文章都不长,但是精美的插图加上作者对于自己藏书版本的了解,每一篇读完都收获满满。尤其第二部分,基本全是关于新文学版本的文章,但是姜德明从来不把自己的文章视为研究,他讲掌故,自然而然就把版本说到,比如很多商务印书馆有一批出版物,全部缺少版权页,很多藏书、收书的人并不清楚。商务印书馆在七七事变之后,版权页上都印有启事,其中提到“国难后”,所以淞沪战役之后这种书为了能出版,都把版权页撕掉,所以造成现在这种无版权页现象。再比如孙中山有名的《民权初步》最早的名字其实是《会议通则》,唯一的不同就是通则有四篇序文是初步所没有的(这四篇按照顺序分别是章太炎、邓家彦、杨庶堪、朱执信写的)。而现在中外所有的公私藏书目录都只记载《民权初步》。姜德明70年代在中国书店淘旧书无意间淘到的宝贝,竟然迁出这么多的故事。
                              谈书的掌故、含有资料、富于趣味,有长有短,写起来体式不拘,真是兴之所至,信笔而书,读起来毫不费力。这是姜德明书话给我的最大感受。如果把人与书之间的感情做比喻的话,字典一类的书是妻子,我们一辈子必须带在身边;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好似半老的女人,非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看才会有味;而姜先生的书话属于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


                              IP属地:辽宁545楼2017-03-29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