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64贴子:6,157,061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留着好好看看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81楼2017-04-25 13:52
收起回复
    算是,金迷按图索骥一类的书吧,挺有趣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82楼2017-04-25 14:14
    收起回复
      历史的忧伤
      您还有么
      加个微信?


      IP属地:山东584楼2017-04-25 15:37
      回复
        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查《说文解字》、《辞海》朋党的“朋”字最初作为货币单位、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诗经》中“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是也。后来引申为聚集串联之意。再后来就有了群类的意思。倒是“党”字一仍古义,朋党两字演变过程中,字义逐渐接近,都带有了朋比党附的意思。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朋党”便合在一起。这跟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革迅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有关。可以说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贯穿了朋党斗争的历史。所以近代以来很少有人触及这个题目。王桐龄的《中国历代党争史》(1922年)算是滥觞。但是正如朱子彦说的,王著虽然论点新颖,但是由于篇幅不长。留下很多遗憾。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过“朋党兴,人心国是如乱丝之不可理;朋党立,国不能一日靖矣。”《中国历代党争史》是沿着这种历代兴衰论写的,以今人的眼光看,这本书漏洞不少。《中国朋党史》正是在此基础上写的,作者也坦承王著的拓荒意义。
        朱子彦擅长汉魏、明史,所以第二章(东汉党锢之祸与清议运动)、第三章(汉魏晋鼎革与三国党争)、第七章(胡蓝党案与明人论朋党)、第八章(明朝中枢机构的党争)、第九章(复社:明清之际的小东林)占去全书的一半篇幅。其他的如东晋桓氏集团、唐代牛李党争、宋代熙宁变法也有精到的论述。不足之处是辽金蒙元没有论述,这段历史时期并不短,清朝的党争也只讲到康熙亲政、雍正夺嫡与慈禧后党光绪帝党争斗而已,略显单薄。即使如此这本书也60万字了,可以说是这几年在朋党史研究中的荦荦大者。
        读罢此书,我把中国朋党之争分为六种。以下分别结合这本书说说,并且发表一些我自己的意见。
        【1】阉党。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即宦官与朝中官员组成。阉党可以说是中国皇权制度的特有产物。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东汉党锢之祸与有明一代的宦官干政。东汉党锢之祸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次党争。东汉末年的皇帝即位时全是幼主,和帝10岁、殇帝不满周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献帝9岁。宦官势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迹”的。置于朝中官员与宦官结党,跟东汉的选官制脱不了干系。这部分在第二章(察举、征辟、任子)有详细举例。尤其是任子制度,与后代的官员回避原则严重抵牾,催生不出来朋党才怪。我觉得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导致的朋党之争,都可以从东汉找源头。而明朝的宦官问题,我觉得朱子彦分析得很精彩—皇权与相权之争、内阁与六部之争、内阁首辅与次辅之争、内阁与科道官之争。每一个环节都容易产生阉党。有明一代珰阁表里、垄断朝政不息。似乎不奇怪了。
        【2】士大夫朋党。在这里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就是朋党一定是官僚?作者肯定,我认为不是。诚然自古及今士大夫朋党一直存在,甚至作为正面形象如东汉的清流,北宋两次变法的新旧党、晚明的东林党可歌可泣。但是朋党的范围绝对不止官僚,晚明的复社也可以算上朋党,而复社的领袖如张溥等人并不是官僚,但是丝毫不影响复社在晚明的影响力,复社光是记录在史册上有名有姓的就两千多人(这里面提到的史料即陆世仪《复社纪略》、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吴伟业《复社纪事》),这也是有明一代文人结社的延续。“秦淮河畔,桨声灯影,虎丘池边,塔影夕阳,桃叶问渡,小院留人。”臧否人物、讥弹时事、学术繁荣、思想活跃可见一斑。而复社的主体是生员,似不应该简单归入官僚类别。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别的士大夫朋党,他们的认同心理多来自血缘地缘关系。中国帝制社会中乡土观念非常强,安土重迁。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士族举族南迁,建立侨州侨郡侨县。古代人不轻易离乡,就是离开也讲究落叶归根。魏晋的门阀不用多说、唐代的关陇集团、宋代的洛党、蜀党、朔党;明代的淮西集团、浙、昆、宣、齐、秦党是最典型的例子。科举并没有实质性改变阶级流动。座主门生、府主故吏、同年同乡、同宗同族。可以用“枝连蔓引、枝节横生”来形容。这一部分也是全书分析最精彩的部分,如果对中国历史稍有理解的人,可以按照类别看,不必局限时间线。
        【3】戚党。以外戚为首的政治集团,这里外戚可以是母族、可以是妻族、可以是帝王的姐妹和女儿的夫族。很显然戚党主要以血缘为纽带,霍光、王莽、窦宪、梁冀、杨坚都是比较有名的。说到戚党需要与【4】后党区别开来。我认为从党魁可以区别。后党的首领必须是后妃,比如西汉吕雉、西晋贾南风、唐代武则天、清代慈禧。而这里看的血缘则是同姓同族,武则天可以重用武氏家族,也可以杀掉李弘、李贤。在“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的古代中国,出现这种扭曲的心理与朋党事所难免。
        【5】帝党。皇权不彰时,就会出现帝党,诚然史籍中很少出现“帝党”这个词,可能人们所熟悉的帝党就是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吧。但是按照类别古代不是没有,像曹魏政权中的曹氏集团与司马集团、武周末年的中宗帝党、明初建文帝党都算。
        【6】奸党、伪学党。这里作者只是提到,没有铺开讲。我觉得是这本“通史”类著作的遗憾。伪学党的例子我想到一例南宋的“庆元党禁”,与知识分子有关系,朱熹的落职罢祠是最著名的。
        以上我把这本书中描写的朋党分成六类,阉党与士大夫朋党史主流、后四类稍逊。这本书虽然是“通史”作者在序言中也说了,自己早想写一部全史。但是每一章都有具体案例分析,这一部分算是微观史。这样无疑弥补了通史关于“空洞”的弊病。期间不乏精彩的论述,比如分析司马攸时结合了《晋书》编纂的时代背景的因素,评论欧阳修的《朋党论》时,也是结合庆历新政来说,并没有简单说对错。这些事一位历史学者应有的“史德”。但是也有我不能同意的地方,比如说到明代腐败问题,作者只提到明代法律的漏洞,似乎没说经济制度更大的漏洞。这里算是我挑错的强迫症使然。书后的索引书目很丰富,可以看出朱子彦为了这本书的充分准备。学术书往往枯燥无味,用董桥寓公的话说,看学术书非打起十二分精力才行。朱著似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很快乐的阅读感受。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有兴趣的人似不应错过这本书。


        IP属地:辽宁585楼2017-04-27 22:24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86楼2017-04-27 22:24
          收起回复
            信手涂鸦一幅
            A.中央政权
            B.君权
            C.士权
            D.皇帝
            E.外戚
            F.宦官
            G.官员
            H.勋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87楼2017-04-28 07:16
            收起回复
              最近在读《狼图腾》


              来自Android客户端588楼2017-04-29 16:16
              回复
                能不能建个读书群,一起读书然后分享读书的领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IP属地:北京591楼2017-04-29 18:50
                收起回复
                  今天开始读董桥的《乡愁的理念》这书是董桥去台北后出的第二本书,文章都是早年写给《明报月刊》的。所谓“乡愁”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留恋,此情此思好像代代都有,好比影印机印出的副本,所以起名“乡愁影印”。第二部分都是董桥的读书杂录,英文书居多,文章平实可喜,可读性甚强,是董桥的消遣之作。这里可以看出董桥之后文章的路子。
                  书中有篇文章题目叫《让政治经济好好过个周末》,董桥说“我从来不怀疑政治的现实意义;我也始终肯定经济的力量和价值。但是,政治经济算的是怎么支撑到这个星期六中午一点钟;文化理想营造的则是可以延展到下一个世纪的精神世界!”董桥说的是读书要有超越现实的眼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星期一到星期六中午一点钟的事情,政治与经济(毋宁说现实)不妨在横逆之中争一些掌声;到了周末,衣上的征尘半消、酒痕已干,合当好好听听雨后深巷超越的空灵的卖花声。这卖花声毋宁说就是文化源泉就是读书。


                  IP属地:辽宁592楼2017-04-30 23:19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93楼2017-04-30 23:20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西594楼2017-05-02 18:25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西595楼2017-05-02 18:26
                        回复


                          IP属地:江西596楼2017-05-02 18:27
                          回复
                            你对夜读怎么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597楼2017-05-02 23:00
                            收起回复
                              《乡愁的理念》摘抄
                              我不难领会Pritchett这番心境,读后整个春节竟过得很踏实。等到初五,我又意外收到刘大任从纽约寄来的《秋阳似酒》,那份喜悦也盈然注满心头。我非常喜欢刘大任这批袖珍小说,一年前他寄第一篇《鹤顶红》给我发表的时候,我一读再读,觉得小说写到这样简洁这样深远,真可以当诗下酒了,难怪杨牧点出“当年刘大任的诗勾划着小说的情节,如今他的小说为我们兑现了诗的承诺”。大任说他平生不太能忍受官僚巨贾的肥胖肚子和女人的虎背熊腰以及半生不熟的“划时代”文体和自以为是的滔滔雄辩,下笔于是不惜削、删、减、缩;真是妙喻。
                              爱读Pritchett,爱读刘大任,无非因为他们是真能在愚蠢的大时代里闪耀出智慧小火花的文人。当今文章粗糙浮浅成风,读到这些又绵密又隽永的作品,终于教人想起伦敦法学协会内殿中殿里天天早晚照料一百○二盏煤气灯的那位老头。伦敦城里听说还有一千四百盏煤气街灯,大都装上时间控制器自动燃熄,只有法学协会殿内这一百○二盏是靠那老头天黑之前一盏一盏的点、天亮之后又一盏一盏的熄的,每巡总要花上一个半钟头。时代那么新,方法那么旧,想来也是为了应景:刘大任这些文人总算寂寞了,说也堪惊!《文章似酒》
                              南美印第安故事中有个少年偷了父亲心爱的猪,拉到树林里去烤;于是,佛洛依德学派下结论说,少年爱上母亲,杀猪象征杀父,马克思学派则一口咬定这个无产阶级少年在跟地主展开阶级斗争,夺取生产方式的控制权;列维斯特劳斯学派不以为然,说是少年把猪烤了,正是舍原始状态而取精神文明的过程。一个问题居然变出三种看法,难怪马克思一度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萨特说自己跟巴黎存在主义风尚无关;列维斯特劳斯也说他不是法国时髦人眼中的结构主义者。《学说》
                              中年最是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消夜就更缈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不是在伦敦夏蕙那么维多利亚的地方,也不是在成功大学对面冰室那么苏雪林的地方,更不是在北平琉璃厂那么闻一多的地方;是在没有艾略特、没有胡适之、没有周作人的香港。诗人庞德太天真了,竟说中年乐趣无穷,其中一乐是发现自己当年做得对,也发现自己比十七岁或者二十三岁那年的所思所为还要对。人已彻骨,天尚含糊;岂料诗人比天还含糊!中年是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卡索的画的年龄:“山郭春声听夜潮,片帆天际白云遥;东风未绿秦淮柳,残雪江山是六朝!”《中年是下午茶》


                              IP属地:辽宁598楼2017-05-03 18: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