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61贴子:6,156,987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46楼2017-03-29 22:52
收起回复
    2017年3月30日开始阅读“煮雨文丛”第二本《聚书脞谈录》(赵国忠)“脞,切肉为脞”引申为琐碎的言谈记录。同样是一本书话,同样是一个爱书人的碎碎念,散淡朴实,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书的爱。有意思的是,书的序言正好是姜德明写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47楼2017-03-30 22:33
    回复
      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8楼2017-03-30 22:37
      收起回复
        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她是我小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9楼2017-03-31 11:00
        回复
          回复 花花到此一游5 :花花好腻害


          IP属地:辽宁550楼2017-03-31 11:09
          回复
            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
            今天开始阅读《撒尔马罕的金桃》。本书作者薛爱华与译者吴玉贵都有很多经历,而这本书的翻译起点可以追溯到1990年。
            薛爱华是我喜欢的少数几个汉学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人类学,并在伯克利完成学业,当时他专攻物理学与哲学。后来同样是在伯克利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就我对作者的理解,薛爱华至少精通以下语言—汉语、日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古拉丁语、古英语、西班牙语、古希腊语。此外可以看懂阿拉伯文、古埃及文、哥普特文、越南文。还有一些东南亚语文。这没什么奇怪的,语言专长可以说是汉学家的标志,光有这一点不足以吸引我。我认为薛爱华身上至少融合了三种汉学传统—伯希和式的精通汉文文献,有点类似乾嘉考据的理路,这一点是很多现代汉学家不具备的素质,简单说薛爱华非常擅长古文以及对中国典籍可怕的掌握。第二马伯乐式的理解,透辟理解古籍的素质,如果说前一项有关整理归纳,则后一项注重分析与创见。第三是劳费尔式的对物质世界渊博的科学知识,薛爱华这本“金桃”就是像劳费尔致敬的,劳费尔在1919年撰写的研究古代中国与伊朗的物质文化交流的巨著《中国伊朗编》(1964年引进中国,林筠翻译,商务印书馆)。不客气的说,薛爱华1963年出版的这本书就是在劳费尔的基础上扩展开的。《中国伊朗编》主要侧重植物方面的交流研究,而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则扩展到人、家畜、野兽、飞禽、毛皮与羽毛、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物、纺织品、颜料、工业用矿石、宝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等(我按照目录顺序排列)。而且薛爱华只写唐朝,所以内容非常细致。所以这本书的最初译本翻译成《唐代的外来文明》。但是作者没有止步于单纯考证,而是通过考证去研究这些舶来品对唐朝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西交流史研究虽然早早发轫,但是至今有一大弊病。要么注重理论方面的阐述,要么斤斤计较于史料的琐细。前一种好比建筑在沙滩上的楼阁,而后一种虽然提供了建筑用的砖石,但无法建立历史的殿堂。薛爱华无疑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了。这一点我觉得很可贵。而他本身丰富的语言知识,更是这本书的最佳人选。
            这本书的译者同样优秀。吴玉贵是马雍的学生,而马雍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室的主持人(另一位是孙毓棠),专攻唐代中亚史,对史料掌握的非常出色(具体娴熟到什么程度,有心人可以翻翻他写的《资治通鉴疑年录》)。译者从1990年开始翻译“金桃”,用了五年译完,可见难度之大。而且将薛爱华所有引用的典籍出处一一核实,翻译的过程修改了作者一些错误。我举两个例子【1】作者在182页说到“唐德宗曾经请一位天竺胡僧为他配制长生之药”译者从《唐会要》卷52与《旧唐书》卷14找出,德宗应为太宗。唐太宗的谥号是“文皇帝”、唐德宗的谥号是“神武孝文皇帝”,作者显然是混淆了。【2】页39中作者把唐德宗出奔奉天的“奉天”当成沈阳,其实唐代的奉天在陕西,和清代以后的奉天没有任何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及时指正。类似这些细节,译者都做了很好的处理。我想任何一本学术著作不可能没有错误,而翻译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纠错过程,做到这么细致,也是对作者与读者的负责任。
            最后说一下排版。由于薛爱华原书引用文献太多,而原著又是书后附索引,读的时候难免不方便。我在匆匆翻书过程中发现社科把注释全部放到文中,非常人性化。总之这本译作给我的印象很好。
            近代研究中西交流史能像薛爱华这么渊博的我还找不出第二个,唯一感到缺憾的是这本书图片过于少,既然讲到器物,图片一定要有啊。作者可是遍寻大英博物馆、法国图书馆和奈良正仓院。然而编者却收图不多。或许是限于体例,篇幅过长,或许是在催促我们多多去博物馆了解这些人类文明与观念的载体也说不定。
            2017年4月5日写在阅读前的一段杂感。


            IP属地:辽宁552楼2017-04-05 18:19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53楼2017-04-05 18:20
              收起回复
                楼大大加油(ง •̀_•́)ง


                来自Android客户端554楼2017-04-05 18:55
                收起回复
                  你的字应该很好


                  555楼2017-04-09 13:51
                  收起回复
                    就随手拿笔记本写的,没用方格纸-_-我觉得再不练习,字体一年不如一年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56楼2017-04-09 21:34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57楼2017-04-09 23:03
                      回复
                        挺好的


                        558楼2017-04-10 07:44
                        回复
                          查令十字街84号(568900374)——全世界爱书人的圣地,期待您的加入!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59楼2017-04-10 10:32
                          回复
                            好帖,顶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61楼2017-04-11 01:13
                            收起回复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四十五岁,死于年华。他生前以“沉默的大多数”自诩,警惕“喧嚣的话语圈子”。死后,“话语圈子”对他的纪念却沸腾了整整十年,且牵引了穿越二十年的王小波畅销史。
                              王小波的“身后之名”,是在归类贴标式的接纳、认同明晰的追捧、及其后数不胜数的致敬之作中迎来的——这多少淹没了王小波作品本身的独特与复杂性。
                              第一个十年里,人们先是惊呼一位过早陨落的天才,又忙不迭地为之附上“崇尚理性”、“自由主义分子”、小鲁迅”等近乎盖棺的封贴。自由主义与文化左翼,都争夺对王小波的诠释权。
                              第二个十年里,王式幽默早已作为话语套路席卷中文世界,成了段子手的标配。再往后,王小波又成为新一代网友眼中的“金句小王子”与“撩妹高手”。
                              王小波的接受史是个有趣的文化悖论,它映衬出中国90年代至今“历史的跑道”是如何转轨了。在记忆与遗忘的二十年间,“历史”悄然改写并被我们再度辨识。而在今天,或许是时候应该以阅读严肃作家的方式重读王小波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62楼2017-04-11 01: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