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兼文史天人际,教寓温柔敦厚中—读《洪业传》的一点感想
洪业对于专治历史学或者历史爱好者之外的圈子,少有人知道。就是学术界由于种种原因,谈论洪业也是很晚近的事情。刘子健1989年在《历史月刊》上发表的《洪业先生:少为人知的史家和教育家》一文中把洪业的史学功底与陈寅恪、顾颉刚相提并论,,整理国故比胡适还有成绩。作为晚年洪业老先生的朋友,陈毓贤的《洪业传》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先说版本,我手头的这本《洪业传》并不是大陆第一版。早在1995年(我发现很多网站介绍是1996年,是不对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就出了个简体字版,封面直接沿用1992年台湾联经繁体字版的一张照片(经考证是洪业1949年所摄)。但是大陆的第一版有删节。19年后商务印书馆再版,全部补齐。而且后记有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章,余英时的《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所以在阅读价值上第二版高于初版。然后我说说为什么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出版,首先北大的西文书非常齐全,尤其是善本。索引页非常方便,这是因为北大继承了燕京大学的图书馆,而洪业在燕大作教务长时,对图书馆的文献非常重视,很多次到美国演讲,募捐筹集资金,扩充馆藏。现代北大拥有如此丰富的馆藏,离不开洪业半个多世纪前的努力。第二洪业最初报考的是海军学校,后来南下遇到风浪延误了考试。在洪业人生最迷茫的时期,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高梦旦(他是洪业父亲的朋友)建议他回到福州,去念英华书院,这一举动影响了洪业之后的人生轨迹。所以这两个出版社背后与洪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才使得《洪业传》引进中国。(最初的英文版是哈佛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的,而洪业是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者之一。三家出版社迁出三条人生的轨迹)
称赞一部传记我们通常说“通过一个人来写出一个时代”。读了《洪业传》确实有助于了解20世纪的中国,它的社会动荡、它的外患内忧、它的深重灾难。洪业之所以被作者称为“季世儒者”就是在此种意义上言说的。1919年洪业在美国全国各地做巡回演讲,为了使当时美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改变态度。当时洪业给自己定下了几个原则,归纳起来就是三有与三无。三无指的是“我一生对三方面很有兴趣,我对怎样统治人民、造益国家这些问题很有兴趣,但官场险恶,投身政治不时要作妥协,有时损伤到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决心不做政府官员。我对宗教很有兴趣,但教会与宗教是两回事,教会如面孔,宗教若笑容,要笑容可爱,面孔得保持干净,我既不能洗擦面孔的污点,便决心不做牧师。我对教育有兴趣,但教育的行政工作类似官场,要奉承有钱有势的人,所以我可以作教员而不做校长。”三有则是说第一有为、第二有守、第三有趣。一个有抱负的人常为了急于达成目标而牺牲原则,所以要有守。而有守的人往往枯燥无味,要懂得人生的自然乐趣,所以要有趣。但是有趣的人如诗人、艺术家,往往不负责任,罔视于社会福利,所以还要有为。三有达成平衡才是完满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洪业虽然在学术方面尚新,讲求新方法。但是做人方面完全是儒家本位,虽然没有“横渠四句”那么振奋人心。但是这份平和的操守确实难得。而且洪业终其一生都做到了27岁时的誓言。
“才兼文史天人际,教寓温柔敦厚中”道出了洪业的一生。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影响,并且在美国完成教育,壮年期正值中国历史的转型。晚年偏安一隅—哈佛,完成自己作为学人一生的操守。洪业的人生在“叛离”与“回归”传统之间徘徊,拥有常人所不知的心灵困境。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1980年代表这文化所化之人的洪业、顾颉刚前后两天在太平洋两岸相继去世,一个时代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