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57贴子:6,157,009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38楼2017-02-04 22:37
收起回复
    喜欢看一些小说,简单,文字平凡的文章,楼主推荐的都好高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9楼2017-02-05 17:24
    收起回复
      开始阅读董桥的《景泰蓝之夜》,书很薄,最多两天看完。相比于《清白家风》中回忆的亲朋,《景泰蓝之夜》的好友更加的有名,或者说这是一本有关董桥书画因缘的书,黄秋岳题赠沈昆三的扇子,沈尹默为张充和写的《虞美人》三首,毛姆的书录藏画看的都很过瘾。董桥是个旧派人。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计算机键盘敲打文学的时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酒、红日赏花的幽情。文化需要这种人来消受,读者看的才舒心。2017年2月5日


      IP属地:辽宁441楼2017-02-05 22:47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42楼2017-02-05 22:48
        收起回复
          楼主好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3楼2017-02-05 22:52
          收起回复
            觉得《二手书店情书》怎么样?我还没读,看了《岛上书店》一堆人推荐之后我就迷迷糊糊的把《二手书店情书》买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4楼2017-02-06 09:47
            收起回复
              楼主,欢迎加群交流一下,qq群616206983,欢迎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5楼2017-02-06 15:13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46楼2017-02-06 19:10
                收起回复
                  《景泰蓝之夜》摘抄
                  烽火歌哭的师友中,沈尹默不算,台先生晚年最怀念乔大壮,《龙坡杂文》里那篇《记波外翁》是名篇,从乔先生一九四七到台湾大学中文系教书写到他回苏州自尽的悲情,天地茫茫,容身无处,通篇濡染大笔,三十多年来我读了许多遍越读越喜欢。文章诗词讲天分。基本功不难练,那是寒窗下昏昏暗暗的死功夫,难是难在写出一灯如豆,点亮漫漫心路,教人一读神往,再读牵挂,三读长叹。台静农的文章多带些微茫的阑珊,沈尹默的诗词处处夜雨剪烛的摇红,师生笔下仿佛字字天意,学也学不来。
                  懂得挂念才懂得历史,大四那年吴老师有一回跟我聊天说了这样一句话。念想里的老母校果然跟随吴老师渐渐隐入历史,从前的校长办公大楼改成了成大博物馆,日据时代红砖楼房古朴依旧,典雅依旧,张高评带我们去看了里头展览的苏雪林老师的遗物,一笔一砚一钟一杖都残旧得教人想哭。那些黑白老照片也动人:胡适先生微微一笑凝成中国近代化史一幅风雨归舟的横披。还有孙多慈给苏老师画的肖像,油彩斑驳,画面变淡,年轻的苏雪林那么矜持也那么自信:“苏老师的声音好听还是吴老师的声音好听?”五十年前外文系一位小师弟问我。我没答他。清明节那天午后我们在老校园里找到那条长长的巷弄,一株株的老树都在,路边泥地上的幼草也在,几位老师的老宿舍都拆光,吴老师故居好像改建成幼稚园了。翌日,教务长汤铭哲给了我一本翠绿的《成大》校刊,苏梅芳那篇文章插图插了吴老师的照片和手迹:“学历史是终身的快乐,使人突破生命的有限,逸入时间的无穷。与古人,为神交;于今人,增了解;对未来的人,寄予无限的祝福与关怀。”教务长办公室窗外天远云闲,树影婆娑,那是历史的定稿也是未来的粉本。那天,文学院长陈昌明的夜宴上我隐隐记挂《巨流河》里的吴振芝。


                  IP属地:辽宁447楼2017-02-06 19:37
                  收起回复
                    楼主如何快速读大量书,我比较笨,没你读的那么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48楼2017-02-06 23:21
                    收起回复
                      帖子已收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49楼2017-02-06 23:23
                      回复
                        大卫.科波菲尔,是以第一人称翻译的吗?好讨厌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0楼2017-02-07 20:18
                        收起回复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英国)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51楼2017-02-08 15:12
                          回复
                            2017年2月8日开始重温《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这一次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汝龙版本。关于汝龙,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以一人之力翻译契诃夫所有的小说和戏剧。这很了不起,可以类比朱生豪与莎士比亚。汝龙之前有很多人翻译契诃夫,巴金翻译的《父与子》、丽尼翻译的《前夜》、《贵族之家》、陆蠡翻译的《罗亭》、《烟》等等。汝龙和他们比算晚辈,但是他下的功夫是前面的人无法比拟的。比如我现在这一版本的书是汝龙根据constance garnett的英译本《契诃夫小说选集》为底本,而这本书原来总共有220篇小说,可见工程之大。而人文社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契诃夫小说选》都是以这本书为底本。人文社的网格本与名著名译是收藏的首选。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52楼2017-02-08 22:08
                            收起回复
                              第二,中国出契诃夫小说最全的是上海译文2000年8月出版的《契诃夫小说全集》中短篇总计480篇,巴金推荐给上译,而译者还是这个名气不是那么响亮的汝龙。我为什么说名气不大呢?因为从契诃夫引进中国第一天起,数不清多少人翻译,有从俄文直接翻译的。比如金人与鲍群。有从英文转译的,比如赵景深,张友松。这些是系统的,零散翻译的更多,鲁迅、巴金、周作人、瞿秋白、曹靖华。近几年还有磊然、沈念驹、刘若等人。而汝龙在这些人中能站住脚,并且形成对号入座的现象,比如你说巴尔扎克就想到傅雷,你说莎士比亚就想到朱生豪,你说福克纳就想到李文俊,同样说到契诃夫就想到汝龙。契诃夫语言偏向短小,俏皮,聪明,汝龙的长处是把握住这一点,但是我觉得有一处隐忧,汝龙小说基本是英译,加俄文修订,没有直接从俄文翻译,虽然他俄文也了得。文章免不了多种风格混合在一起,我想这也属于一种阅读的挑战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53楼2017-02-08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