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四天多时间看完《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福柯这本书原是他的博士论文,当时法国大学的制度,博士答辩之前必须出版论文。1961年福柯的博士论文在巴黎普隆出版社顺利出版,书名《Folieet deraison:histori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全书洋洋洒洒673页。当时福柯35岁不到,之后的法兰西学院岁月,奠定了他一生学术贡献的最高点。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版本《疯癫与文明》只是博士论文的缩减本,可能是原文过于艰涩。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丝毫没有放下思考的强度,因为《疯癫与文明》属于分析性的史学作品,表面上福柯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各种造型艺术、文学、哲学中体现的疯癫意义。但是线索与线索之间,作者加入的思辨太多。以至于我看福柯的书,必须一章一节的看,不能断开思路(或者说所有严谨的哲学书,都要遵循这种犹如古典戏剧三一律般的严苛阅读)。
福柯在这本书中把疯癫分成三段【1】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第一章)【2】古典时期的疯癫(第二章—第七章)【3】现代社会的疯癫(最后两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作为一种美学现象(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或日常现象(布兰特笔下的“愚人船”)出现在社会领域。这时的疯癫还拥有神秘样的崇高地位,因为疯癫在当时被当成知识,一种完整的知识。当有理性的人只能窥视到片断的知识时,天真的愚人则拥有完整的知识。这些观念体现在文艺复兴时的绘画、造型艺术,以及数不清的小说、书信—看看《堂吉诃德》、斯居代里的小说、读读《李尔王》、罗特鲁、特里斯丹的剧本就能知道。在这些作品中疯癫者往往以病态来捉弄人,而后用病态的语言道出事物真相,道出人能知觉的“有关自身的一切真相”。在文艺复兴时代,疯癫显得特别友善与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格格不入。
全书有关古典时代时期的疯癫写的最多。福柯把1656年巴黎建立总医院划定为一个历史标志。因为从这开始,疯癫的人开始进入禁闭所,所谓大禁闭时代到来了。其中麻风病医院是舞台的主角,众所周知中世纪的麻风病肆虐西方世界几个世纪之久,用十室九空形容都不过分。据统计基督教世界全盛时期的麻风病医院有19000个,但是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这种疾病渐渐消失。而这些医院在接下来的二百多年将成为新的“疾病”的收容所。疯癫开始转入大禁闭时期。我认为福柯的历史标志可以往前倒推15年,笛卡尔在1641年发表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基本已经给疯癫下了死刑,这位唯理主义者在书中说他认为从他正在怀疑的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他不可能是疯子。而后世为疯癫翻案的人,包括福柯似乎可以戏称这位理性主义者为“我思故我未疯”了。17世纪理性高扬的时代,疯癫一落千丈并不奇怪。其后的5章,福柯集中论述了,疯癫如何与非理性挂钩、如何扩大自己的范围、如何是一种罪恶。而“科学的证明”通过的是禁闭完成的,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写到的人们纷纷靠禁闭其他人来证明自己的神志清醒。
时间转入18世纪末,实证精神病学的建立(福柯主要论述图克与皮尔内的“贡献”)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疯癫即精神病的时代。最后一部分表达的观念基本代表了我们现代人。精神病院的出现就说明了问题,疯癫在这里美其名曰得到治疗。但实质上没有任何人道可言疯癫者只能作为一种负疚的动物被医生进行治疗(或曰实验),彻底失去话语权。缄默、镜像认识(疯子观看疯子的学术化说法)、无休止的审判、以及确立“医护人员”的权威地位,来完成现代治疗。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条缕清晰,详实的资料与思辨构筑了这部震颤学术史著作的筋脉与骨架。一部疯癫史,读来读去全是理性禁锢、压制和排斥非理性的历史。福柯的论证或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它似乎让无数的抱持唯理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现代人类惊出一身冷汗。在这个意义上《疯癫与文明》是成功的,后世无数的文学作品、现代主义的电影不知道在这本书里发掘出了多少灵感与反思。一本永远不会被遗忘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