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城 威尼斯海洋霸权》
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时间上财富之城却在其他两部前面,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之后奥斯曼称霸地中海东部,只是第三部最后五章故事的参照。如果有第四部,按照逻辑那一定是奥斯曼的崛起史,罗杰的这套三部曲完全可以变成四部。
《财富之城》讲述了威尼斯崛起称霸地中海的五百年历史,相比于前两本更像微观历史的书,第三部时间与地域的跨度,是前两本比不了的,因此无法避免的是细节不足。全书22章,我认为威尼斯的崛起,称霸地中海可以分为两部分,以1204年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为分界的二百年是在内海的称霸,包括打败达尔马提亚沿岸的海盗和国家。第二部分是在外海,包括黎凡特地区、黑海、亚速海、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与热那亚的竞争。这两部分可以说占全书的三分之二。这本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勇者征服海洋冒险之书。
先说地理位置,同为亚得里亚海沿岸,由于地质构造的缘故,意大利这一侧的海岸是弯曲低洼的浅滩,根本没有良港(横向比较热那亚地形比威尼斯好,所以两家造的船不同,热那亚桨帆船更适合远洋航行,吃水深。威尼斯的则相反,这对于之后的三次威尼斯—热那亚战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面的达尔马提亚却拥有很多深水良港。所以威尼斯从起步那天起,伴随的就是冒险,追逐利益与荣誉。克劳利毫不讳言的说出,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靠着买卖组织出来的国家,是真实的。
第二威尼斯是一个世俗社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威尼斯没有另其他民族皈依的计划(教皇所代表的的基督教国家与奥斯曼就不是这样),也不传播天主教。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打的第一个城市扎拉和最后一个城市君士坦丁堡都是基督教国家。前者扫平了亚得里亚海反威尼斯势力,后者让威尼斯一夜暴富。后来镇压克里特岛叛乱,也不是因为希腊东正教的原因,而是害怕泛希腊民族起义的举措。此外威尼斯一直与穆斯林做贸易,教皇绝罚令也不起作用。所以威尼斯是人是地地道道的商人;他们以科学的精确性评估风险、计算收益和利润。圣马可旗帜在船的桅杆上飘扬,就像公司的标志一样富有象征性。商业是他们的创世神话,也是他们存在的理由。谁威胁到这一条,威尼斯绝对会使用最后的手段—战争。热那亚与威尼斯的竞争,150年打了四场战争,1256-1270年的圣萨巴斯战争,是围绕阿卡城的贸易展开,结果威尼斯凭借海军与圣殿骑士团的支援获胜,但是热那亚与米海尔八世结盟,取得了君士坦丁堡的主导地位。1294-1299年的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在克罗地亚南部科尔丘拉岛,多利亚率领的桨帆船舰队获胜,据说马可波罗也在场(不过罗杰没有就这个问题考证)第三次战争发生在1350年,为期5年双方从博斯普鲁斯斗到撒丁岛,如果说有什么影响,威尼斯催生出了未来的英雄尼科洛.皮萨尼。而拜占庭因为双方扶持的派别死斗,则更加衰弱,给了奥斯曼人机会进入欧洲。第四次战争就是著名的基奥贾战争1378—1381年,威尼斯先败后胜,彻底打败热那亚。这段历史非常精彩,我说的很简单,因为有很多游记传世。而奥斯曼的崛起,外部因素就是威尼斯与热那亚死斗消耗了实力,这一点对理解其他两本书也有帮助,所以克劳利的三部曲,联系非常紧密,是真正意义的一套书。
全书最后一部分讲的就是威尼斯由盛而衰的过程。其实威尼斯的衰落可以代表地中海经济地位的衰落。威尼斯是一座虚拟的城市,一个没有经济支撑的离岸保税仓库,小小的金币杜卡特在威尼斯称霸地中海的五百年就和现代的美元没有两样。威尼斯的商人阶层与政治阶层没有隔阂,它的崛起不是命中注定的,但却是一种巧合的完美组合。奥斯曼人用了50年时间取代威尼斯在地中海的地位,但是在世界历史大潮下,西班牙也好、威尼斯、奥斯曼都面临了危机—新航路的开辟,1499年达伽马从印度绕行好望角回到欧洲对威尼斯的震撼要远远胜过同一年宗奥奇海战败给奥斯曼。一望无际的航线换来了葡萄牙人香料的绝对低价,其他商品也大抵如此。而威尼斯霸权的衰落,带来了地中海海盗的猖獗(关于海盗的事迹第二本书有详细的分析),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北方人的入侵”。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导致威尼斯不可避免的衰败,书中在结尾处提到威尼斯后期开始追逐陆地帝国,其实潜在的原因是粮食产量跟不上人口的激增,但是这个问题直到16世纪末期才显现出来,而本书只写到1500年。
威尼斯的霸权既是体现在海上贸易的通畅,也体现在以自己的力量创造财富。罗杰克劳利洋洋洒洒500页的书为我们描摹了欧洲史上第一次殖民冒险,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冷酷无情,剥削成性。威尼斯为之后的荷兰、英格兰提供了一个榜样—小国也可以称霸全球,但是它也给世人一个教训,用海权维系遥远的殖民地是危险而脆弱的。而历史就是这样的反复无常又有规律可循,当奥德拉弗.法列罗走下甲板时,带来了圣司提反的骸骨。200多年后这里迎来了被食盐包裹的皮萨尼尸体。广场钟楼上的天使加百列微笑地迎接这一批又一批“归乡客”。历史的趣味犹如那神秘的微笑,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