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吧 关注:110,675贴子:565,902

回复:记录帖,DIY的机器,然而我并没有放弃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更换铝管以后打的。可以看见,确实是看不见刹车纹或者加速纹了。


整体还是很细腻的。虽然用的透明料~


IP属地:上海140楼2018-11-21 15:11
回复
    反正,机器XY轴都搞定了,那就打个大一点难度高一点的东西吧。
    顺便也温习一下tree support~~







    拉丝的问题明显好了很多了。秘诀嘛,嘿嘿~
    适当加快了空走速度,并且设置了回擦。拉丝的问题除了耗材本身的特质,和喷嘴的变速运动关系也很大。反而回抽的速度还有长度对拉丝的改善并不明显。
    这个灰色料可能也有问题,但是我总觉得Z轴的问题会比较主要。毕竟这个Z轴平台一直是我心中的痛。
    当时没买到足够平整的铝板,框架用的型材长度不够另外接的,诸如此类遗憾。我觉得,需要找个时间找个契机弥补一下这个遗憾…


    IP属地:上海141楼2018-11-21 15:16
    回复
      在T站找到一个BJD的模型。先打难度最大的头部试试。


      有没有觉得这个波纹,让人完全不能忍?
      反正我忍不住了…
      着手建模,改Z轴平台…


      IP属地:上海142楼2018-11-21 15:18
      回复
        我真的蛮佩服LZ身为一个女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最近正想改良一下我的打印机,仔细看了你的帖子后有点收获,挺好的


        IP属地:上海143楼2018-11-21 15:52
        收起回复
          好吧,书接上回~
          好像我最近比较有时间来更新这个帖子啊…

          这个是petg打印的。好吧,这句是废话…
          毕竟结构件用petg已经是圈内打印机器零件的常识了。坚韧,轻质,耐温也还可以,所以,滑块和十字节都用的这个。设计的时候,是为了使用型材做框,打印件做支架。因为双Z平台实际上受力的就是2根丝杠的螺母,和单侧Z受力完全不同。单侧Z的2根导轨轴承还需要受力导向,而双侧Z的4导轨除了限位和很少的扶正效果,基本就不受力了。所以,中间连接框架的支架对结构刚性要求相对高一些,所以我做了一个相对复合的受力结构。
          这里有个小窍门。这个打印件的上下2面分别用来固定框架和丝杆螺母。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会意识到这里的用意。这样解释吧,打印件的收缩,是底部最厉害,顶部基本是平的。那么,上下2个表面分别固定,就可以保证至少有一个面是一定平的。即使另一个面有收缩,也只会影响一个面的固定。而且固定端在打印件的2侧,实际上受到打印件的收缩影响就只有一半都不到。如果固定在同一个面的话,试想一下。打印件的2侧是收缩翘边嘴厉害的地方,固定以后就不会平。如同平台和丝杆螺母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保证尽量垂直的。这部分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打印的特性。毕竟即使是收缩率小如petg,也不是完全没有收缩影响的。
          帖子更新到这里,我意识到一件事。如果认真看这个帖子是会发现很多非常有用的东西的,而这些东西很有可能招致帖吧里一些商人的攻击。
          所以,我已经尽可能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讲得比较隐晦了…
          毕竟我不想和那些商人有关系,真的非常令人厌烦~


          IP属地:上海144楼2018-11-22 16:53
          回复


            这里先看一下照片。
            是的,我换了碳纤板。先前我不止一次提到过那块令我严重失望的铝板。之所以那时候用铝板,也是受了帖吧里一些人的影响,成了惯性思维。觉得这个地方就一定要用铝板不可,否则就好像是异端一样。但是,金属板比较容易买到的实际上都是冷轧工艺制造的。加热以后自身就会变形,更让不要说固定在上面的玻璃板了,形位肯定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变化。最终导致的问题就是,开热床的那几层调平没问题,等后面关掉热床的部分,就会开始有一定的变形。当然,这个不是一定会引起不可忽略的形位差的因素。毕竟运气好,买到的板子体质好就不太容易感觉到这个问题。
            这里之所以用碳纤板,倒是群里的几个先行者提醒了我。他们用碳纤板替换了原先的玻璃板在尝试解决一些玻璃板本身的先天劣势导致的打印问题。这时候,我发现,碳纤板只要有足够的厚度,就会有足够的刚性,并且温度变化后形位的未定型远超金属板。还有,相同尺寸来说,碳纤板要轻得多得多。
            和群里的几位商量了一下,一致认为,我这个机器的尺寸需要用到超过3mm厚度的碳纤板作为热床底板。然后,依据框架的设计以及底板的支撑位,加入余量,选了4mm厚度的碳纤板。我吐槽一下,碳纤板是踏马真的不便宜…
            不过,也有好处。既然底板刚性足够了,上面的构筑面就可以不用玻璃这种刚性见长的材料了。所以,我一起买了一片1mm厚度的碳纤板做构筑面板。因为1mm的厚度很容易弯曲,对取模有不少可见的好处。
            实际贴好硅胶加热垫以后,发现碳纤板是真的非常平整,调平简单类非常非常多。不得不感叹一下以前调平浪费的青春时光~~~
            还有就是需要点一下,碳纤板的打孔简直噩梦~~毕竟碳材质,钻孔的时候碎屑的碳粉会润滑钻头,非常难打下去。只能用高转速和足够的压力才行,否则就觉得钻头根本是在空转。还有就是,加工碳纤的零件,一定要做好必要的保护。手套护目镜必不可少,否则碳纤扎进皮肤里是非常讨厌的事情。我就在自己手指上用镊子拔出超过4根碳纤维。要不是我视力足够好…


            IP属地:上海145楼2018-11-22 17:08
            回复

              坦白说,这个图里的零件基本都是打失败了。对,基本都失败了。
              令我清楚地意识到2个问题。首先,碳纤板足够平整,可以打满幅了。因为以前那块弯的铝板,即使固定4mm的玻璃,依旧能把玻璃拱弯。而这里失败的原因之一,其实是调平没有做好,一侧有些低,导致近原点方向首层着床非常不好,最后翘起了。另一个原因是,1mm的碳纤板在45℃以上的温度下发生了变形。原因是本身板子薄,受热区域不同变形不均匀导致的局部拱起,还有就是4个固定用长尾夹限制了热膨胀应力的分散。
              知道原因,处理方法就很简单了。拿掉构筑面,用底板重新调平,解决调平问题。构筑面在加热到打印温度附近的时候,用2侧共8个小号长尾夹进行固定。保证固定部分受力均匀,并且避开热膨胀。在冷却的时候,板子收缩,是不会导致拱起的,所以大可安心在加热后固定。
              这里说一下,碳纤板构筑面的2个特点。正常情况下,较小的底面是不需要涂胶就可以顺利着床的。涂胶是求一丝心理安慰。实际上,碳纤板涂胶很不容易,只会抹到很薄一层,而不是像玻璃板那样糊得很厚。涂完胶以后烤一会,会比胶黏糊糊得时候效果更好。但是碳纤板最好定期清洗掉上面的固体胶。一方面可以保证更好的着床,另一方面可以让打印件底面更平整。


              IP属地:上海146楼2018-11-22 17:23
              收起回复
                先前提到过的收缩导致的翘边。我意识到是时候做一个前门了,当然,还有上盖。毕竟,我是个懒人,先从比较容易的前门着手吧。


                这是打印了门的铰链,门板依旧是用的亚克力。毕竟机器内部温度也高不到哪里去,亚克力足够了。至于门把手嘛,我自有安排~有了前门,是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空气流动导致的问题。比如冷风导致的骤然收缩这类…


                这里放2种零件的照片,我估计大多数人不会明白这2种零件到底用来做什么。
                先卖个关子,下次更新这部分。我自己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是,非常重要…


                IP属地:上海147楼2018-11-22 17:31
                回复


                  好的,好的,图片传上来没神马问题。
                  这个就是我换完碳纤平台以后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碳纤板比原来的铝板+玻璃轻了非常多。原先依靠重量压住的平台反而压不住了。
                  这里解释一下为毛都双Z了,4导轨了,平台还会晃动。
                  先补一下最基础的机械设计知识。有移动就有间隙,有间隙就有误差。就是因为这个间隙,作为支点的Z轴丝杆螺母为圆心,平台会在其2侧有晃动的自由度。
                  是的,这个自由度无法避免。即使你用+长的方法兰轴承也依旧会有这个摆动自由度。而且,最糟的是,平台面积越大,这个自由度越大。也就是说,平台大的晃得更厉害。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的平台安装足够高精度了,晃动范围非常小。那么,零件打高了,这一点点的底部晃动会在顶部造成多大误差?不言而喻~
                  说实话,这个其实是困扰了很多构建型材机的人很长时间的问题。你可以买到足够直的型材,你可以买到足够直的导轨,也可以买到精度足够高的轴承。但是,没人能吹嘘自己的安装精度可以做到4导轨完全平行。更快何况根本不是4根导轨而已,还有2根丝杆的存在也非常关键。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超过3年时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却只用了3跟中就想出来了。
                  同步带,可以用来带动滑块,也可以用来带动平台。um结构的机器2侧滑块同时运动靠的是同步带和导轨的传动。2侧没有误差,是因为传动轴的刚性。
                  平台同理,将摆动量改变方向传递给刚性件,就可以解决摆动问题了~
                  剩下的就是同步带路径怎么放而已了。
                  就这样,打了几个零件,装上滑轮,困扰我3年多的问题解决了~
                  而且实际用下来,毫无问题,打再高都不晃。


                  IP属地:上海148楼2018-12-06 16:28
                  收起回复

                    说实话,机器大平台稳,安心打东西的感觉是真好~
                    打个BJD玩玩。很多年前就像尝试一下了~
                    哦,对了,放一下头部特写~

                    层高0.1,然后,随便去了一下支撑表面还没来得及处理。这次想试试打磨+补土。毕竟这么多年都没有试过补土,填补一下空白~
                    上午看了一下Myminifactory网站。好像我也有了自己的minifactory了~


                    IP属地:上海149楼2018-12-06 16:41
                    回复
                      楼主威武,膜拜一把


                      IP属地:安徽150楼2018-12-07 12:34
                      收起回复
                        厉害厉害


                        IP属地:江苏151楼2019-01-10 20:53
                        收起回复
                          很多看着描述的有点乱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楼2019-01-12 13:26
                          收起回复
                            关注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19-01-12 21:10
                            收起回复
                              楼主你好,你觉得把光轴换成碳纤维管靠谱吗?我最近也要改一下我的打印机,准备提高一下打印速度,打算先把近程的改成远程的顺便把光轴也换成碳纤维管,


                              IP属地:上海154楼2019-03-25 13: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