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先看一下照片。
是的,我换了碳纤板。先前我不止一次提到过那块令我严重失望的铝板。之所以那时候用铝板,也是受了帖吧里一些人的影响,成了惯性思维。觉得这个地方就一定要用铝板不可,否则就好像是异端一样。但是,金属板比较容易买到的实际上都是冷轧工艺制造的。加热以后自身就会变形,更让不要说固定在上面的玻璃板了,形位肯定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变化。最终导致的问题就是,开热床的那几层调平没问题,等后面关掉热床的部分,就会开始有一定的变形。当然,这个不是一定会引起不可忽略的形位差的因素。毕竟运气好,买到的板子体质好就不太容易感觉到这个问题。
这里之所以用碳纤板,倒是群里的几个先行者提醒了我。他们用碳纤板替换了原先的玻璃板在尝试解决一些玻璃板本身的先天劣势导致的打印问题。这时候,我发现,碳纤板只要有足够的厚度,就会有足够的刚性,并且温度变化后形位的未定型远超金属板。还有,相同尺寸来说,碳纤板要轻得多得多。
和群里的几位商量了一下,一致认为,我这个机器的尺寸需要用到超过3mm厚度的碳纤板作为热床底板。然后,依据框架的设计以及底板的支撑位,加入余量,选了4mm厚度的碳纤板。我吐槽一下,碳纤板是踏马真的不便宜…
不过,也有好处。既然底板刚性足够了,上面的构筑面就可以不用玻璃这种刚性见长的材料了。所以,我一起买了一片1mm厚度的碳纤板做构筑面板。因为1mm的厚度很容易弯曲,对取模有不少可见的好处。
实际贴好硅胶加热垫以后,发现碳纤板是真的非常平整,调平简单类非常非常多。不得不感叹一下以前调平浪费的青春时光~~~
还有就是需要点一下,碳纤板的打孔简直噩梦~~毕竟碳材质,钻孔的时候碎屑的碳粉会润滑钻头,非常难打下去。只能用高转速和足够的压力才行,否则就觉得钻头根本是在空转。还有就是,加工碳纤的零件,一定要做好必要的保护。手套护目镜必不可少,否则碳纤扎进皮肤里是非常讨厌的事情。我就在自己手指上用镊子拔出超过4根碳纤维。要不是我视力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