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枪钻到手,花了点时间把盒子的安装孔都扩好。适配了一下上下2半紧固螺丝以后的位置,基本没有发现有误差或者应力集中的位置。下半部分风扇安装架2侧已经用锉刀适当修掉一些,可以顺利的和上半部分拼合,并没有多大缝隙。
我还是选择在亚克力外壳上打了4个孔,来安装下半部分的主板盒子。

盒子在固定以后,并不需要把螺丝拧到很紧。整体来说,由于亚克力外壳和PETG都算是有一定弹性。适当的力矩,就可以保持着2个零件不会因为振动而松脱。电路板装进去的时候,由于我设计建模时并没有给电路板和外盒之间留下多大空隙。实际上电路板是擦着外壳壁安装进去的。各个卡榫都正确穿过电路板的安装孔,看来一开始位置尺寸测量都是正确的。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我这个外盒的下半部分零件是躺着打的。所以卡榫的外形实际上会因为ishi一层一层打上去的,造成有小的阶梯。实际安装的时候,很容易让电路板卡住。我适当做了一些切削,修掉了一部分小阶梯。保留了一些,以便安装以后,保持位置不容易松动。还有就是,安装的时候,其实是需要拔拔掉所有电机、限位和温度感应器接线的。因为上盖预留了安装孔。

一开始,我还担心整个盒子强度不够,后插LCD线的时候会有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个盒子本身结构还算有保证。因为材料从设计时的ABS换成了PETG,实际上强度反而高了不少。上盖在设计的时候有结构保证,只要安装以后,可以压住电路板。电路板不会再在安装盒里面移位,也达到了设计的时候把各路线都分开的预期。

设计盒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热床供电模块会用上去。只是觉得Q3发热实在太厉害,所以用了双风扇。但是增加了热床供电模块以后,整个电路板各部分都十分冷静。风扇其实已经是摆设了,更现实的意义是把各路线都分开,避免一开始的时候线路交叉导致的串扰。这里,型材的走线槽附加功能真心是好过预期。必须赞一下~~

顺手发现了型材嵌条的新打开方式,可以用作线缆固定卡扣。晚点固定完热床供电模块以后,整个机器内部就清爽多了,也不用担心各部分的部件会那么容易相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