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觉得我这个风道形状很简陋。以后有机会再做个好看点的吧,谁叫我现在还是实用主义者呢~
风道,吹风的方向是在喷嘴下方若干距离。那么风道出风口的取值就是以喷嘴为圆心,避开加热铝块稍大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风道角度就是离开喷嘴下方以轴线和喷嘴角度为夹角的横截面。另一侧,只要安置好风扇,进出风口拉伸的时候注意路径避开可能干涉的零件就可以了。实际上出风口不用倾斜来对着喷嘴,平面向下。出风口的涡流会将气流控制在尽量少流向加热铝块和喷嘴上部的位置上。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窍门就是,加热块隔热套。我当时设计隔热套的时候知道思想就不是保温,而是尽量隔离外部温度变化导致的加热块温度区域不稳定影响。所以采用的8点支撑6面悬空的结构。虽然实际上还是有螺丝接触到了隔热套。但是全部都是在风道的另一侧,实际上不受影响。而加热棒的安装位置足够高,离开风道也有足够距离。所以这里并不用全部罩住。
对于风道测试来说,就是这个T站点赞数还比较靠前的悬挂角测试模型。模型是2侧的,一边是单纯的矩形条悬挂角,另一边是有支撑条的。可以从实际上打印的效果来评价风道效率。
由于我之前见识过涡轮风扇的威力,所以,一开始测试的时候风扇调到了45%风速。当然,是完全不能+支撑的,否则还测试神马悬挂角呢…

这里放一张碳纤板上没取下来的照片,证明一下确实是没有用到支撑…

照片上可以看到,25为止都是完全完好的。这个25就是和水平面夹角25°的意思,也就是悬挂角65°。一般来说,没有风道的机器基本悬挂角也就是45°。大致就是,在这个悬挂角下,上一层的走线偏离下一层50%的样子。超过了,就有垂丝或者疏松的问题出现。

是不是疏松,就要看测试件的反面。这里是最直观可以看出来的。实际上70°悬挂角那个算是打失败了。毕竟最后有收缩翘起的形态。可以认为,打印一些薄壁大悬挂角的形体时效果稳定性不足。但是看看对面有直线支撑的结构部分,实际上更相当于测试的是这个等长距离的搭桥效果。虽然80°那个还是不太好看。
我重新测试了风扇本身转速百分比不同时的风量,决定增加一个65%风速的测试。我觉得100%风速实在是太大,会让加热块这里温漂严重到失控。即使降低到80%我也不太有信心。所以,结合目前使用的时候实际只需要悬挂角打到70°就绰绰有余的情况,测试65%风速是个很稳的数值。

实际上,测试结果不太出乎意料。65%风速下70°悬挂角搞定了。但是搭桥的那一侧稍微有点问题,虽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我觉得,似乎风速并不能再继续增加了。

看一下反面70°的表面实际上还是可以接受的。我自己设计的零件打印时会考虑摆放和受力结构,所以,我不太会建模这种悬挂角很大的零件来打印。一本都是打别人的模型会用到的多一点。
那么,风道设计算是成功了,整体的参数也算是初步摸到了。之后就需要在打印种慢慢摸索适合的风扇转速。反正我觉得上是在80%,而且之前的警戒范围并不会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