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吧 关注:110,813贴子:566,056

回复:记录帖,DIY的机器,然而我并没有放弃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料从ABS换成PETG,导轨也换了空心导轨。试了一下打印零件,花了个把小时。


透明的petg料,打到上面的时候打废了。整体打印实际上还可以,整个形体都比较正确。只有边缘有很小的翘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本以为早上起来拆件会费很大劲。差的时候才想起来,忘了涂固体胶了。基本玻璃板就是只有一周前涂过的已经干掉的固体胶。所以很容易就把件拿下来了,用一把钢皮尺轻轻一撬搞定。
支撑15%,拆掉的时候手掰就行。有几个位置支撑设了2层,为了零件不下垂。水口钳去支撑还是要点力气的。petg韧性确实可以,即使是支撑和拉丝的部分,拆下来以后要撕开也需要用点力气。
准备晚上回去打磨一下试试,一些拉丝的位置用雕刻刀清理一下。顺便晚上试试打下面那半零件。


IP属地:上海82楼2016-05-25 17:30
回复
    陆陆续续做了一些调整。堵头堵喉管几次,下决心先打散热管导风罩…

    模型不大,但是打出来还是不少问题的。换的是个0.4的喷嘴,但是觉得口径有问题。实际打出来的时候轮廓重合度很低。而且在三角位置的填充有问题,有将近0.6mm空隙没有填充到。好在设计的时候结构保证,实际上强度还是足够的。

    还是要说一下,PETG材料加工真心困难。有一种拿锉刀锉涂过油的金属一样的手感。锉刀的切削量还很难掌握。用了这么多年锉刀,碰到了PETG有种从头开始的感觉。
    孔的尺寸还是很准的,M3的螺丝正好拧不进去。用3.5的钻头光了一遍孔以后,就能正常用了。

    孔位严丝合缝,还是很准确的。我觉得,支架其实还可以做厚点。只是那样的话,导风罩会离开散热管比较远,造成风道风量流失。

    实际装上去以后,发现效果几乎翻倍超出预期。一直都没有因为散热管散热原因再堵喉管了。


    IP属地:上海83楼2016-05-30 10:43
    回复

      花了一下午把主板盒子底部打完了。前面打了3次,都失败了。各种不同程度堵头堵喉管,几乎放弃的心都有了。但是,几乎类似大小的上盖就可以基本完好的打印完。我尝试了在地下挖了2个洞,再切片打印。结果一次成功,毫无悬念。我觉得切片软件可能有什么地方没调好。拉丝的问题,有些部位看上去似乎根本就没有回抽。
      好在手里一把老水口钳,已经严重卷刃但还能用。清理一下支撑和拉丝,整个零件尺寸和形状还是棒棒的。

      可惜,手头暂时没电钻了,并不能光孔…
      只能暂时适配一下零件。深深觉得,设计的时候需要留下间隙,否则安装的时候还要修尺寸。尤其是这可恶的PETG还巨结实…

      不过,欣慰的是2个零件的契合度还算不错。有点后悔,当时设计的时候应该直接做装配的限位结构。目前这个结构,需要把螺丝拧上去以后才能完全固定。
      至少固定风扇的孔位大小没问题,可以先把风扇固定上去。

      发现个问题,这个立着打,孔不会偏小。这点有些意思,我觉得应该是皮带弹性导致的。或者说,切片软件并没有有效计入运动惯量造成的运动轨迹变形。


      IP属地:上海84楼2016-05-30 11:17
      回复
        买了手枪钻,看样子今天能到。
        准备晚上下班回去把主板盒子装进去。昨晚试着打了一下LCD的固定支撑件,发现散热管风扇导风罩效果有点好得出乎意料。喷头温度定在230,但是实际上温度在到了220以后,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达到230,而且有一段时间才能稳定。晚上准备试着把风扇罩位置调高一点。
        发现切片软件一个问题,喷头用的0.4的,但是实际上挤出量有点不足。我试着把喷头口径改成0.3,但是挤出量依旧略有不足。我觉得,实际上有必要改一下别的数值。但是目前困惑的是,到底改挤出倍率还是改料的线径。我觉得,改挤出倍率的话,会比较精细。目前的挤出倍率设的是1.05,如果改成1.1就会多出不少。但是,如果改成1.07的话,会不会效果不明显?
        后面还有几个模型要打,最近建模的事情有点变多了。


        IP属地:上海86楼2016-05-31 09:58
        回复
          手枪钻到手,花了点时间把盒子的安装孔都扩好。适配了一下上下2半紧固螺丝以后的位置,基本没有发现有误差或者应力集中的位置。下半部分风扇安装架2侧已经用锉刀适当修掉一些,可以顺利的和上半部分拼合,并没有多大缝隙。
          我还是选择在亚克力外壳上打了4个孔,来安装下半部分的主板盒子。

          盒子在固定以后,并不需要把螺丝拧到很紧。整体来说,由于亚克力外壳和PETG都算是有一定弹性。适当的力矩,就可以保持着2个零件不会因为振动而松脱。电路板装进去的时候,由于我设计建模时并没有给电路板和外盒之间留下多大空隙。实际上电路板是擦着外壳壁安装进去的。各个卡榫都正确穿过电路板的安装孔,看来一开始位置尺寸测量都是正确的。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我这个外盒的下半部分零件是躺着打的。所以卡榫的外形实际上会因为ishi一层一层打上去的,造成有小的阶梯。实际安装的时候,很容易让电路板卡住。我适当做了一些切削,修掉了一部分小阶梯。保留了一些,以便安装以后,保持位置不容易松动。还有就是,安装的时候,其实是需要拔拔掉所有电机、限位和温度感应器接线的。因为上盖预留了安装孔。

          一开始,我还担心整个盒子强度不够,后插LCD线的时候会有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个盒子本身结构还算有保证。因为材料从设计时的ABS换成了PETG,实际上强度反而高了不少。上盖在设计的时候有结构保证,只要安装以后,可以压住电路板。电路板不会再在安装盒里面移位,也达到了设计的时候把各路线都分开的预期。

          设计盒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热床供电模块会用上去。只是觉得Q3发热实在太厉害,所以用了双风扇。但是增加了热床供电模块以后,整个电路板各部分都十分冷静。风扇其实已经是摆设了,更现实的意义是把各路线都分开,避免一开始的时候线路交叉导致的串扰。这里,型材的走线槽附加功能真心是好过预期。必须赞一下~~

          顺手发现了型材嵌条的新打开方式,可以用作线缆固定卡扣。晚点固定完热床供电模块以后,整个机器内部就清爽多了,也不用担心各部分的部件会那么容易相碰了。


          IP属地:上海87楼2016-06-02 12:22
          收起回复
            最近一直在改模型,都没有拿机器来打。群里问了别人送料管快拆接头的问题。前段时间频繁的堵头堵喉管,频繁拆送料管。发现目前的快拆头似乎并不实用,一旦不小心把送料管推过头,就必须把送料管截掉一段才能把头子拿下来。送料管就会越来越短,这个损耗相当没有必要。
            在群里的推荐下买了新的接头,只求不用经常截短送料管。

            黄铜的那种,是用来插接目前的快拆头子。也就是说,实际上拆下来的快拆头子只要不把送料管推过头,可以不用截短送料管。但是在根源上到是并没有解决送料管推过头的可能性。
            另一种是中间带个铜环的型号。锁紧螺母和接头都是有一个斜面的,和中间铜环2头的斜面相互配合。当锁紧螺母锁紧的时候,铜环的个斜面会形成变形,抱紧送料管。我算了算,正确套接的话,铜环是过盈配合不会有随随便便推过头的问题。如果锁紧作用能够正确发挥作用,这个倒是最优的选择。
            无论如何,回去试试就知道了。


            IP属地:上海92楼2016-06-06 14:46
            回复

              试着固定了一下LCD,发现太靠左了。主要是2个问题,碰到别的线路,而且插拔存储卡不方便。当时设计的时候仅仅是为了节约空间,用了窄的尺寸。
              没办法,只能重新切。正好当时切的时候少切了用作门的那块,就顺手一起切了。

              这次买了比较贵的那种,背面有牛皮纸的。老板跟我说,那种2面都是塑料膜的其实是有机玻璃。背面有牛皮纸的才是亚克力。我拿手枪钻打排孔的时候确实感觉到完全不同。首先是没有有机玻璃那股酸臭味,然后也不容易糊住钻头。最后安装的时候,发现这块也不容易裂。似乎机械性能上,亚克力和有机玻璃还是区别不小的。

              更改了面板亚克力高度,增加了一个固定孔位,LCD固定位置向右移并且上升。这样,插拔存储卡就容易了。也没有和别的线路相互干扰的问题了。
              后续需要固定一下热床供电模块。先做个框子,只要露出散热片就可以了。目的是为了保护好上面的电子元件,不被可能掉落的金属物体接触到,导致可能产生的短路或别的电路问题。我觉得,电子设备最好都有外壳保护,否则掉点神马螺母垫圈的,莫名其妙就烧掉了。


              IP属地:上海94楼2016-06-12 11:49
              收起回复

                做了个热床供电模块的背壳。不过打出来以后,发现模型在建模的时候就错了。移动了内腔底面,却没有移动边缘的弧面。导致底面和弧面有1mm落差。拜材料性能所赐,这个零件其实还是可以使用的。略狗血的剧情啊。晚上回去可以把热床供电模块固定好。
                那么剩下的只要摆好个ATX的位置以及清理一下机器内部。这样机器就基本算是做好了。
                有点想改良一下同步带固定部分。目前的觉得可靠性略低,毕竟有预紧度过大的时候拉断同步带的事情发生过。


                IP属地:上海95楼2016-06-13 14:15
                回复
                  昨晚有点忙,所以进度拖后了。终于把热床供电模块固定好了。背壳尺寸打印得刚刚好,分毫不差地安装上去了。这样机器里面终于都固定停当了,不会再有线绕来绕去的问题了。原来面对蜘蛛网一样的线真的很崩溃啊。

                  本身这个热床供电模块就几乎不发热,再加上旁边有主板盒的2个风扇抽风。实际上散热效果还是可以哒~~
                  我在考虑,是不是把剩下的线都规整一下。里面的外面的,还有一些线比较散。
                  不过整体看下来比一开始干净多了。

                  在考虑做个门,似乎人生就完整了,呵呵~


                  IP属地:上海97楼2016-06-15 10:47
                  回复
                    实在不高兴打测试件了,再加上最近买了2张TF卡。发现手头并米有好用的卡盒,所以打算自己做一个。
                    要求是兼顾,安全,不要太难看。
                    试着建模改了一下设计,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实在是很贫乏…

                    打完外壳,发现个问题,一般+支撑的话,底面会很不平整。而且还有大量拉丝。我觉得拉丝的问题一般是回抽造成的。我这边机器远程挤出,回抽1mm,似乎等于没有回抽。还有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支撑面一般都不会太好,不管是平面还是斜面。

                    做了个这样的盖子零件。上面再打印的时候其实是下面,有支撑的那面。中间腾空,切片的时候生成支撑会有一些在这中间。中间的位置确实不算好拆。但是不管下面的是平面还是斜面,都会因为垂料导致平面变成坑坑洼洼的。
                    为此,我做了个改动。一方面,我改了模型,这一面向上。另一方面我试着应用了切片软件里面一个叫做密集支撑的设置。

                    把下面无用的腾空部分填满,这一面向上。然后向下的那面其实是朝里,即使有问题,只要简单修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1层密集支撑效果就明显比没有密集支撑好得多。后面尝试改成了3层密集支撑,虽然斜面好了,但是又有别的问题出现。支撑这个东西,+在小地方就是麻烦。

                    回抽改到8mm,堵了。试着改到6mm,效果虽然没有8mm好,但是拉丝好了很多。3层密集支撑,实际上还是很好拆的。前提是手头有把好的水口钳。


                    IP属地:上海98楼2016-06-20 12:14
                    回复
                      发现这个罐子的结构确实不太好,占地方,效率不高。
                      所以重新设计了一个,紧凑一点,占地面积小一点。

                      因为机器并没有做吹件的风扇和风道,所以打到高一点的小的部位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会选择一次打2个相同高度的细零件,这样零件有机会散热。这个零件我打了2对,因为调了回抽以后,拉丝现象有所好转。
                      可惜,早上时间太仓促,稍微打磨了一下就试着插进去了。

                      结果,拔不出来了,拔不出来了,拔不出来了~~
                      还是找同事,力大无比的那种同事,才拔出来的。

                      总结下来,貌似尺寸有点不够准。但是材料的强度和打印粘合的牢固程度实际上还是可以的。远远超出我的预计。


                      IP属地:上海99楼2016-06-21 14:20
                      回复
                        原本没想到有神马要打的。但是,发现厨房缺个刀架,决定做一个。这个时候,最担心的反而是机器了。毕竟机器并没有打过这么高的东西。纵然设计的时候能打至少380高度…
                        所以,这道坎还是要过的…
                        试着用剩下的3.0料打了一下,发现各种堵头堵喷嘴。料拉出来一看,坑爹的直径不均匀。估计是在喉管卡了,结果堵头。果断换了新买的另一卷白色的。价格贵了将近1/3,看上去也略像样。只是,奇奇怪怪的,装料的时候觉得手感不太对。后来用卡尺一量,发现这料是2.85的。天啦噜,我要的是3.0的啊~~
                        说来也奇怪,换了这句2.85的料以后,反而没有再堵头堵喉管过。
                        很顺利的,整个高度接近250的零件打完了。

                        第一次打这么高的东西,原先都是一些小零件。这个零件打了11小时。机器大一点还是挺好,可以用来做这个大小的零件。似乎2.85的也不堵头了,难道我一开始选料就错了?

                        这块是仅存的玻璃了,晚上又要去配玻璃了。另一块替换的洗完放窗口,被吹倒摔碎了。
                        零件来说,虽然层高是0.2的,但是层纹还是很明显。我观察了一下打印的过程,觉得这有可能是喷嘴的锅。有几层漏料的时候直接刮到件,然后外面垂了一段。似乎料换了细的,回抽还是要增加才行,目前拉丝还是有点厉害。


                        IP属地:上海101楼2016-06-27 10:21
                        回复

                          刀架做完了。顺手入了100目到1500目的砂纸,测试了一下petg的打磨效果。
                          总结下来,petg硬度偏高,还是比较抗划伤的。打磨比较花时间,最终打到水磨1500目的时候,已经能达到一般塑料模型的光滑度了。进行抛光的话,可以达到镜面的要求。


                          IP属地:上海103楼2016-06-29 10:43
                          回复
                            这么长时间了,都超过1年了这帖子还在。
                            那我就更新一下吧。先放昨天打完的东西。




                            IP属地:上海114楼2017-10-20 12:00
                            回复
                              这是给家里宝宝做的玩具小锤子。也是用来验证前段时间给机器做的改装。


                              IP属地:上海115楼2017-10-20 1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