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097贴子:431,724

回复:【每日一篇诗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Nuan


154楼2015-05-30 12:05
收起回复
    【2015.5.31】
    月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5楼2015-05-31 12:18
    回复
      【字译】
      ①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关于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②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
      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与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④劳心:忧心。悄:忧愁状。
      ⑤懰(liǔ):妩媚。
      ⑥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⑦照:照耀(大地)。
      ⑧燎:明也。一说姣美。
      ⑨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15-05-31 12:19
      回复
        【译】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15-05-31 12:19
        回复
          【赏析】
          这首《月出》的作者是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意,是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
          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多如牛毛,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 那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15-05-31 12:29
          回复
            【2015.6.1】
            螽斯
            螽斯羽,
            诜诜兮。
            宜尔子孙,
            振振兮。
            螽斯羽,
            薨薨兮。
            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
            揖揖兮。
            宜尔子孙,
            蛰蛰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5-06-01 08:25
            回复
              【字译】
              ① 螽zhōng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蝗虫,但螽斯是直翅目螽斯总科,蝗虫是蝗总科。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
                ②诜shēn:古同“莘莘”,众多。
                ③ 宜:合适;适宜。
                ④ 振振zhènzhēn:仁厚貌。
                ⑤ 薨薨hōnghōng:象声词。众虫齐飞声。《·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⑥ 绳绳mǐn mǐn:形容接连不断,绵绵不绝貌。。”《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⑦ 揖揖yī yī:群聚貌;众多貌。宋 欧阳修 《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我年虽少君,白发已揖揖。”
                ⑧ 蛰蛰zhé zhé:众多貌。唐 李贺 《感讽》诗之五:“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0楼2015-06-01 08:27
              回复
                【译】
                 蝈蝈绿翅振,聚来鸣好音,你的众子孙,多得连成群。
                  蝈蝈绿翅振,轰轰唱好音,你的众子孙,延绵万年长。
                  蝈蝈绿翅振,相聚共纷纷,你的众子孙,和睦心欢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15-06-01 08:28
                回复
                  【2015.6.2】
                  草虫
                  喓喓草虫,
                  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
                  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
                  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
                  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4楼2015-06-02 09:52
                  回复
                    【字译】
                      ⒈喓喓(yāo腰):虫鸣声。草虫:一种能叫蝗虫,蝈蝈儿。
                      ⒉趯趯(tì替):昆虫跳跃之状,阜螽:即蚱蜢,一种蝗虫。
                      ⒊忡忡(chōnɡ冲):心跳。
                      ⒋止:之、他,一说语助。
                      ⒌觏(ɡòu够):遇见。
                      ⒍降(音,红):平和。
                      ⒎陟:升;登。
                      ⒏蕨:植物名,初生无叶,可食,
                      9敌惙惙(chuò绰):忧,愁苦的样子,
                      ⒑说(yuè月):通悦。
                      ⒒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
                      ⒓夷:平。心平则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5-06-02 09:53
                    回复
                      【译】
                        听那蝈蝈蠼蠼叫,看那蚱蜢蹦蹦跳。
                        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莱叶。
                        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凄切。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巢菜苗。
                        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平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7楼2015-06-02 09:55
                      回复
                        【2015.6.3】
                        式微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9楼2015-06-03 10:28
                        回复
                          【字译】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0楼2015-06-03 10:29
                          回复
                            【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1楼2015-06-03 10:29
                            回复
                              【赏析】
                              此诗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由于《毛诗序》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2楼2015-06-03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