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形象,自然代表曹雪芹的思想,这种观念的形成,在那个时代,确实是离经叛道,完全不可能为世人所理解。前面两首《西江月》里表现的,其实就是世人对这种离经叛道的讽刺和嘲笑,也是曹雪芹的悲愤和无奈。
或许曹雪芹也纳闷,我为何会如此与众不同?但曹雪芹坚信自己的信念不错,即女性,尤其是“女儿”是比男子高贵得多的生灵。这样的信念绝对不可能来自于这个可恶可鄙的世俗世界,曹雪芹就相信自己,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存在了。
怀有这种信念的曹雪芹,内心一定很苦闷,谁人可以诉说?谁会理解?别说男子,连女子能理解的都很少吧。于是,曹雪芹就对自己说,“那我就来写小说吧,把我心目中最美丽的少女,一一展现给你们看,看你们热爱不热爱,看你们能不能写出更好的男人来?”
于是有了呕心沥血的红楼梦,有了光彩照人的黛玉、宝钗、晴雯、紫鹃等等一大批美丽可爱如出世芙蓉一般的少女!
因为这一群光彩照人的“女儿”形象,红楼梦获得了伟大成功——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但是,曹雪芹的愿望是否就实现了呢?没有。他的理想理念,依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所接受!
没有男人不爱这样的少女,你或许并不真心喜爱红楼梦,但你不可能在红楼中找不到你喜欢的女子,这可以看作是曹雪芹的成功,但或许并不是曹雪芹期待的成功。因为依然少有人真正理解曹雪芹的苦心!那些喜欢为黛玉宝钗孰高孰低争来争去,非要扬黛抑钗或者扬钗抑黛的人,都不理解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