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573贴子:6,156,506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来楼主这锅汤煮得确实不错,可是对于的古代思想的解读就好像一粒老鼠屎,整锅汤立刻变味了


来自手机贴吧145楼2015-03-07 05:38
回复
    本来楼主这锅汤煮得确实不错,可是对于的古代思想的解读就好像一粒老鼠屎,整锅汤立刻变味了


    来自手机贴吧146楼2015-03-07 05:38
    回复
      本来楼主这锅汤煮得确实不错,可是对于的古代思想的解读就好像一粒老鼠屎,整锅汤立刻变味了


      来自手机贴吧147楼2015-03-07 05:39
      回复
        本来楼主这锅汤煮得确实不错,可是对于的古代思想的解读就好像一粒老鼠屎,整锅汤立刻变味了


        来自手机贴吧148楼2015-03-07 05:39
        收起回复
          转过牌楼,又有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天地之间,除了“情”,实在没有什么真正值得人沉醉迷恋。
          宝玉看到这幅对联,心内思忖,“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不妨看作少年情窦初开的心理描写。
          但接下来的话有趣,说“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古今之情”“风月之债”难道是“邪魔”?而且“如此一想”就“招入膏肓”?这其中的真真假假颇耐回味。
          窃以为,“邪魔”之说,乃世人之偏见,一想就入膏肓,显示情之本色,情之魔力!这恐怕才是曹雪芹真意。
          宝玉一路看过去,“皆有匾额对联,一时看不尽许多”——现在不少旅游景点,依然留存此古风,可有多少人还会停住脚步,细细读一读呢。


          IP属地:江苏149楼2015-03-07 19:22
          回复
            晴雯的判词最没有争议,因为曹雪芹活着写完了她的悲剧。虽然可卿更早被曹雪芹结束了生命,但可卿的死亡,写得不清不楚,和判词中的命运似乎有很大的距离——其实一致,只是因为用了过于隐晦的笔法,使多数人无法看出两者的一致,就有了众说纷纭的争议,加上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使这个人物的争议简直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迹。
            而晴雯的性格命运,完全按照判词中的设定来推演。“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蕴含着曹公无比的同情和痛心。“女儿”的“风流灵巧”是曹公最喜欢的品质,但却“招人怨”,此处之人,就是嘲谤宝玉的世人了。“寿夭多因毁谤生”,此处“毁谤”和前面的“怨”应该有所不同,“怨”是泛指,“毁谤”是有具体所指的,所以也引起了红迷的争论。
            晴雯相貌性格都像黛玉,曹公无疑很爱她。一个作家对作品人物的热爱程度,可以衡量作家对创作的态度。托尔斯泰写到安娜,曾经泪流满面,引起旁人不解,曰,你心痛她死,何不让她活呢。托尔斯泰答曰,安娜的性格必须死——这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但是,我相信,曹公对作品人物的热爱远甚于托翁。而且,曹公不是爱一个人,他就如宝玉那样,爱一群人,爱一群“女儿”,晴雯一定是他最爱的人之一。
            到了接近八十回,曹公觉得该到了梦醒的时刻,该到了他热爱的“女儿”们下葬的时刻,曹公开始一一亲手安排钟爱的“女儿”的死亡——曹雪芹写晴雯之死,一定痛不欲生!我确信,八十回是曹公自己阉割,因为他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把自己痴迷的“女儿”一一杀死。
            笔者曾在《痴人说梦的美丽和悲哀》里阐述过这个观点。


            IP属地:江苏151楼2015-03-07 19:26
            回复
              袭人的判词尚可,但画面实在不堪,一簇鲜花和一张破席放在一个画面中,大家想一想,那是什么效果?而破席,绝对不是仅仅暗示“袭人”之“席”,也蕴含着曹公的褒贬态度。我觉得,曹公对袭人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挺好的女儿,可惜了”。
              那么,可惜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是可惜袭人没能做成宝玉的小妾?我认为不是如此。曹公觉得女人成了小妾,是值得哀怜同情的;而成了女主子,则往往伪善或尖刻或两者具有。女人的最好状态就是“女儿”态。但袭人憧憬的追求的,就是小妾的地位。有人曾经推断,就算袭人做成小妾,假以时日,那也不过是另一个赵姨娘。我以为这个推断基本正确。
              我觉得这才是曹公觉得袭人可惜了的原因。


              IP属地:江苏152楼2015-03-09 13:59
              回复
                正册开始金陵十二钗命运的介绍。
                一上来就非常奇怪,两个最重要的人物,黛玉和宝钗,竟然合用一个判词!连又副册的丫环都拥有独自的判词,而金陵十二钗的首要人物,竟然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判词,从这个满奇怪的现象里,我们其实就可以推测到曹公的心意,黛玉和宝钗,确实是一体两面的人物。
                就是说,黛玉和宝钗,同是曹公最心爱的“女儿”,每个男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女人,既出世又入世,既有飘渺的诗意之美,又有世俗的温婉可人,所谓“上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类的谚语,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只是表述的俗气而已。
                但如果真把两个人并合成一个人来写,既拥有黛玉的仙姿,又拥有宝钗的可人,这个人物很可能极不真实,她必然缺乏鲜明个性,没有鲜明个性的人,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文学形象。曹雪芹是天才文学大师,在那个没有文学理论的年代里,曹雪芹直觉到这样描写不可取,于是,就把“女儿”最可贵的两种性格品质,缥缈出世和温婉可人,分别赋予黛玉和宝钗两位绝世美少女。
                同时,为了让俗眼感觉到笔者的用心,就在此处,埋下这样一个明显的伏笔,如果再看不出曹公的用心,还在用自己“鸡肠肚”,往死里踩黛玉,或者踩宝钗,曹公九泉之下有灵,依然还是免不了“满把辛酸泪”啊。


                IP属地:江苏154楼2015-03-09 14:10
                回复
                  湘云的判词也比较简单明了,曹公对她,应该还是很喜欢的,对她幼年成孤,充满同情。青年守寡,或许倒是不愿让她久处泥淖之中。
                  妙玉的判词,既充满同情,也略有微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就包含着这种微妙情感吧。妙玉之洁,过于强调皮相。喝茶那段表现充分。而空呢,妙玉面对宝玉,还是不能完全忘情。为人而完全空,那不仅不可能,也毫无必要。而把“空”和“洁”作为皮相来刻意追求,一定含有虚伪的成分。虚伪,是至情作家最讨厌的品质。她最终未能逃脱落入泥淖的结局,或许也算是曹雪芹对她的嘲讽吧。续作以落入强盗之手来应和判词,未免死板。曹公的泥淖,包括嫁人为妇。
                  总之,曹公眼里,在那个时代,女儿的结局,除了落入泥淖和其他的悲惨,绝无可能有第二种结局——这是曹雪芹不肯写完红楼的主要原因!曹雪芹自己不肯梦醒,我们也不妨继续沉浸在美梦里,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除了做梦,还有什么美好值得期待?


                  IP属地:江苏158楼2015-03-10 10:05
                  回复

                    凡鸟偏从末世来的凤姐,和贾雨村探春构成三位红楼中的“末世之才”,曹公对雨村的厌恶,我想多数人都是能够一目了然的。但曹公对凤姐的厌恶,远远超过了对雨村的厌恶,却并不被多数人所了解,因为曹公在描写凤姐的诸多恶行时,都为她披上了一层“精明”的外衣,使这个大奸大恶之人,更符合生活中的原生态。君不见,在俺们天朝,恶魔般的大奸大恶,也可以被愚民奉作太阳?凤姐被人喜欢,似乎也没有什么奇怪了。
                    前几天看到有人发帖,说喜欢宝钗的人如此多,说明世风日下——喜欢宝钗当然应该,曹雪芹喜欢宝钗,我们岂能不喜欢?但喜欢凤姐的人如此多,那才是世风日下——就喜欢凤姐而言,中国的世风也许从来没有好过。人们总是推崇生活中的能人,至于这个能人是薄不厚还是刘志军,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能”!
                    中国人常常信奉所谓的“存在即合理”,其实,那是用中国人的庸俗愚昧,阉割了外国人的哲学表述,如果有兴趣,自己去查阅解释,看看黑格尔原来的“存在即合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IP属地:江苏160楼2015-03-10 11:01
                    回复
                      巧姐因家族衰败,沦落到贫贱人家——这个人物在红楼中几乎看不见,曹雪芹拿来凑数而已,至少八十回是如此。
                      李纨因子而贵,但最终依然为她人所笑谈,究竟因什么为他人所笑,是因儿子还是因为自己,在八十回里,很难捕捉到具体信息。
                      可卿的判词其实比较复杂。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身”应该是褒扬,曹公作为从“情根峰”里出来的人,对情怎能不大加赞赏?那么,可卿,作为情天情海在俗世的幻身,其美丽和风韵,说“其鲜艳妩媚,其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美丽绝对不是一个客观标准,而是一个主观标准,因此,曹雪芹如此赞扬可卿的美貌,超过对黛玉和宝钗的赞扬,那就绝不是因为可卿确实长得比黛玉宝钗美丽,而是因为曹雪芹把自己初恋的女人,寄托在可卿身上了。
                      但第二句话就非常奇怪,“情既相逢必主淫”——带出了一个“淫”字,这个字在中国古代用来形容女性,极其带有侮辱性,带有这个字的女人,就一定是有罪的。就好比我们今天,叫性工作者,包含着同情和尊重,叫妓女就一定是歧视。曹雪芹对女性很尊重,照理不该用这个字来形容女性,更不应该用这个字来形容兼有黛玉宝钗之美的可卿!


                      IP属地:江苏161楼2015-03-10 11:04
                      回复
                        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曹雪芹真正尊重的不是女性,而是“女儿”,这实际上不是反映了曹雪芹的思想,而是反映了曹雪芹的心理!二是曹雪芹对性主要抱否定态度,你要是情到浓处,或者主要用性来表示情,那就成为一种“淫”。
                        前面提到过曹雪芹对可卿又恨又爱的心情和原因猜测,即秦可卿是曹雪芹生活中的第一个女人,让曹雪芹想起她来,就忍不住想起性,而曹以为,性是在污秽清净的“女儿”,这里面主要还是曹公的心理状态,但也有思想在里面。可以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性确实就是男人糟践女人的方式。假如女人能够把性当作一种自然的享受,而不再是侍奉男人,或者是为了从男人那里得到报偿的方式,无论是终身报偿还是一次性报偿,都是女人在配合男人作践自己,假如女人真的能够只享受性本身,曹雪芹就似乎并不那么反感。多姑娘的形象,多少有这样的含义。注意,不能看程高本的多姑娘,必须看脂砚斋八十回本的多姑娘,程高本为了侮辱这个人物,恶意篡改原著,把她写成意图强奸宝玉的淫妇了。
                        我觉得这样推理才能解释红楼中最奇特的一个矛盾人物——可卿。
                        关于可卿的死亡,我觉得,曹雪芹还是按照判词中在写,只是写的非常隐晦曲折,许多人不再能看出她实际是自杀——甚至是俺们天朝那样的自杀,即他杀式自杀。这个问题,到了具体位置再说。我确实有一些有趣的想法。


                        IP属地:江苏162楼2015-03-10 11:11
                        回复
                          正册十二具备,但副册又副册大缺,不少人在帮曹雪芹排列名单,这虽说明红楼迷人之深,但是,真正喜爱红楼的人,应该明白,沉迷于这种小事,不是读红楼的正道。
                          说仙子怕宝玉天性聪颖,漏了仙机,遂掩了卷册。后又说,“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似乎有点矛盾。表面是仙子既希望宝玉醒悟,又怕过于泄露天机。实际或许就是暗示人类的矛盾心理,或者说作者的矛盾心理,既迷恋尘世的的美好,真正美丽可爱的女儿,都在尘世之中。又觉得这毕竟是一场梦,人生不该过于迷恋美梦啊。
                          在仙姑眼里,宝玉都是“浊物”,其他男子更不知算什么东西了。但在曹公眼里,宝玉绝不是浊物,故把他放在太虚幻境的人间化身之地——大观园里,和众仙子相伴。清静女儿之地,只有真正尊奉女儿的宝玉一类男子,才有立足之地。


                          IP属地:江苏163楼2015-03-12 10:42
                          回复
                            “宝玉听如此说,便吓得欲退不能退,果觉自形污秽不堪。”有不少人觉得宝玉娘娘腔,缺少男子气概,拿这个来责备宝玉,实在是古怪,因为这完全违背了曹公的原意。曹公就是要弘扬女儿的美丽,就是要贬斥男子的恶浊。而宝玉的柔弱,是被水性的女儿洗涤的结果,这种柔弱,正是男子恶浊逐渐减轻的结果,也正是曹公推崇宝玉的原因。凡是以娘娘腔来责备宝玉,都是完全不理解曹雪芹的本意。
                            对男子气概之类好似应该褒扬的气质,必须结合时代特征来考虑。在一个极端男权社会,所谓的男子气概,就是大男子主义,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和欺凌。推而广之,就是对等级制度的推崇。做一个引申的比方来说,好比今天的中国,官本主义走到极端的中国,所谓官员气概,那一定意味着官僚主义,一定意味着对百姓的欺压,对这样的官员气概,普通百姓当然应该唾弃,并且努力挖去官本的根子。所以,宝玉时代的男子气概,就意味着对女性的欺压,曹雪芹弃之如敝履,而作为喜欢红楼的我们,当然也不该推崇所谓的男子气概,而应给于女性更多的尊重和喜爱,也自然应该给予宝玉的柔弱以赞同。


                            IP属地:江苏164楼2015-03-12 10:47
                            回复
                              看仙姑的名字,“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起名和男仙截然不同,男仙是“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完全是非人性化的名字,而仙女,则不仅充满尘世色彩,而且“痴梦钟情引愁度恨”,实际也是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群芳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光听这些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曹雪芹对女儿发自灵魂深处的哀怜!具有这样对弱者的哀怜之心,对美的向往推崇之心,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宝玉不仅喜爱房间的琴棋书画,“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这几乎是在暗示,根本没有什么仙女,仙女只不过是人间女子的化身,有了人间气息,才显得可爱,人间也是我们真正留恋之地。
                              再看那副对联也很有趣,“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前一句好理解,仙姑居住的太虚幻境,怎么会不“幽微”,不“灵秀”?但后一句很奇怪,“无可奈何”这样的词语出现在此处,不能不说曹公真正推崇的,并不是这样的太虚幻境,因为这里没有曹公最推崇的人间“女儿”,或许更重要的,没有贾宝玉这样钟情于女儿的男人赤子之心,那些所谓的仙女,也就没有机会领略人间最可贵的“情”,只能“无可奈何”地过“碧海青天夜夜心”那般的生活了。


                              IP属地:江苏165楼2015-03-12 1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