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支红楼曲,引子中明说是“怀金悼玉”,也就是主要写宝玉黛玉和宝钗的故事。但十二支曲子还是在照应十二金钗的判词,或者说在补充判词。
第一支曲子《终身误》有点奇怪,照应判词,则应该写宝钗,但却完全是以宝玉的口吻在写。似乎被误终身的不是宝钗,而是宝玉。从这个曲子而言,曹公似乎是更加推崇黛玉了。 这一段曲子透露的信息,倒真是宝钗嫁给了宝玉,似乎还过了相当一段不错的“举案齐眉”的日子,美中不足的,只是宝玉念念不忘林妹妹。第二支曲子《枉凝眉》前面是黛玉宝玉双方的哀怨,后面则是黛玉的悲叹。这里应该暗示着,宝玉和黛玉,才是真正佳偶,或者说,才拥有曹公向往的真正爱情。宝钗作为现实,黛玉作为理想,曹雪芹偏向于理想。
说宝玉没有听出曲子的好来,因为宝玉年龄尚小,对“女儿”的悲惨命运还没有感同身受的悲哀。但作为天性中蕴含着对女儿“情痴”的宝玉,灵魂却和“女儿”的悲惨息息相通,故而,从“女儿”的悲惨命运生发而来的红楼梦曲子,其音律自能让宝玉“销魂醉魄”。
第一支曲子《终身误》有点奇怪,照应判词,则应该写宝钗,但却完全是以宝玉的口吻在写。似乎被误终身的不是宝钗,而是宝玉。从这个曲子而言,曹公似乎是更加推崇黛玉了。 这一段曲子透露的信息,倒真是宝钗嫁给了宝玉,似乎还过了相当一段不错的“举案齐眉”的日子,美中不足的,只是宝玉念念不忘林妹妹。第二支曲子《枉凝眉》前面是黛玉宝玉双方的哀怨,后面则是黛玉的悲叹。这里应该暗示着,宝玉和黛玉,才是真正佳偶,或者说,才拥有曹公向往的真正爱情。宝钗作为现实,黛玉作为理想,曹雪芹偏向于理想。
说宝玉没有听出曲子的好来,因为宝玉年龄尚小,对“女儿”的悲惨命运还没有感同身受的悲哀。但作为天性中蕴含着对女儿“情痴”的宝玉,灵魂却和“女儿”的悲惨息息相通,故而,从“女儿”的悲惨命运生发而来的红楼梦曲子,其音律自能让宝玉“销魂醉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