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575贴子:6,156,508

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篇文章,一年多前,开始在红楼梦吧连载。我其实是个懒人,在吧友的鼓励下,才坚持了一年半,终于写完了八十回的感想。准备重新整理一下,边整理边发表,可以给自己一点动力。
似乎除了红楼梦吧,读书吧最合适了。


IP属地:江苏1楼2015-01-20 15:31回复
    从最早第一次接触红楼到现在,大约有四十多年了。还记得那时候正好和《红与黑》同时阅读,还觉得红楼远没有红与黑好看,现在回想,红与黑除了记得一点情节,其他了无兴趣了。对那本书的评价也不高。相反,红楼则时不时翻一翻,想一想,确信红楼是世界级别的优秀小说,可以和《战争与和平》一类比肩。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倾其一生心血于红楼尚未完笔的曹雪芹先生,绝对可以名列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随记类不能算文章,也不是写作的好方法,但正像古人所说,“不动笔墨不看书”,随记其实是促使自己仔细阅读的一种方法。
    想想自己,近十年来,没有再认真通读过,记忆上也有不少谬误,故决定认认真真再通读一遍,同时,记下一些感想。或许对同好和年轻人会有一些启发。
    这算是简单的引言,希望自己能够坚持细读一遍,写出一些独特的感想来。本人同时还是海子诗歌的爱好者,也在海子吧每天写一点阅读体会——海子和曹雪芹,是中国几千年来最纯粹的诗人。


    IP属地:江苏2楼2015-01-20 15:31
    收起回复
      小说是凡俗之人所写凡俗之事,哪怕《西游》这样的神佛小说,也是意在人间,何况“情根峰”下出来的人?读小说也就是读人生,读出作者的人生,读出自己的人生。
      我感觉红楼中的佛道都只是借用,并没有真正宣扬佛道之意,佛道的主要特征就是弃此生而求来生——永生就更加虚妄——但来生不就是下一个此生?文中僧道与石头的对话,不妨看作作者内心的纠结。人世虽然“到头一梦,万景归空”,但梦乡之温柔富贵依然令人流恋,做人而求空,何必做人?凡心为做人之根本,故还是要去人间走一遭也。写小说,就是重走凡俗之路,且可以在小说中用虚幻之法满足自身的遗憾。比如,不知曹公相貌如何,但在小说之中,化身宝玉的曹公,确实是“面如冠玉”的。


      IP属地:江苏12楼2015-01-21 13:11
      收起回复
        红楼梦的内容和人物,用空空道人半真半假的话来说,叫“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这一段话,对理解红楼梦核心内容,有重要暗示。
        首先,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不是封建时代的主流人物,现在叫“正能量”人物,而是被整个封建时代极端蔑视的女子。老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才是封建社会的正能量人物,对于正能量人物,老孔强调要明确尊卑次序——这就是老孔被独裁统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而女子,在老孔的学说里,是和“小人”等列,根本就不入流,好比家族宗庙之上,女人就不上族谱那般被忽视。而曹雪芹,就是要彻底推翻这种概念,把不入流的女子,放置于“大贤大忠”之上,甚至放置于帝皇之上。这种最基本的逻辑中,难道不蕴含着最彻底的反封建?


        IP属地:江苏16楼2015-01-22 15:00
        回复
          从另一个角度看,市井色情小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即冲击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对迎来新社会,实际是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十日谈》之所以被称为名作,主要原因,就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它的人欲描写,对冲破宗教禁锢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卜迦丘就成为西欧思想的先驱者之一。可惜中国明朝的世俗化进程,被清朝入关所打断,明朝的小说没有起到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就沦落为普通人的消遣娱乐了。但从文学角度看,《三言两拍》的成就,远高于《十日谈》,却不为世人所知啊。


          IP属地:江苏21楼2015-01-22 15:24
          收起回复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段文字,一上去就被删除,都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百度啊。


            IP属地:江苏22楼2015-01-22 15:25
            收起回复
              从虚幻仙境接入世俗人界,红楼此处极为精巧,可以称作无缝连接。精巧而无缝,水准极高。
              此处点出“还泪”情缘,想象之奇妙,内蕴之美丽哀伤,可以和“殉情化蝶”同为文学双璧。
              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能够谐音读为“神应是者”吧。即暗寓宝玉才是神仙一流人物。宝玉肯定是曹公的理想人物,而且是高于黛玉宝钗的理想人物。他实际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黛玉为绛珠草修炼而来。真正的诗人,往往把植物生命看作高于动物生命,而草本植物又高于木本植物,或者简单说,草比花更美丽。我最喜欢的两位文学家,曹雪芹和海子都是如此。
              黛玉前身为草,宝钗蘅芜院里种植的主要是草——曹雪芹笔下的两个精美少女,都和草密切相关。
              黛玉和宝玉的前身,都生活在仙境,然他们在仙境之中,早就情胎暗结。尤其是黛玉,“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红楼就是要“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哪里有一丝一毫“空”的痕迹?太虚幻境绝非空境,小说也没有劝人看空之意。


              IP属地:江苏40楼2015-01-26 09:31
              回复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主语落在“假”和“无”,但感概的却是“真亦假”和“有还无”,实际是对现实的愤恨语,只是带着哲理意味,冲淡了牢骚感。
                刚才还在梦中的一僧一道,转眼便来到眼前,虽忘了大半,难道毫无所感?还是尘心蒙蔽,智慧未开啊。
                说一件趣事,有一天晚上,一个同事拿来一袋螃蟹放我宿舍,说明天有人来拿,对着这袋螃蟹,我玩笑道,可怜啊,明天就成了美餐,哪个有灵,晚上给我托梦,我放你一条生路。半夜,被嘶嘶声惊醒,一只螃蟹竟然沿墙和床脚爬上来,就爬到我的耳边。可我竟然什么都没想,只是抓住后,直接放回袋里去了。后来常常想到这只螃蟹——对不起啊,蟹兄,辜负你了。人在尘世生活中,很难真正相信怪事的。甄士隐自然也没有把一僧一道的“疯话”当回事。
                但是,真的有注定的“命运”吗?曹雪芹的小说构思有着强烈的命运感,第五回就把小说中全部重要人物的命运定死,仿佛人物以后只是按照命运规定的路再走一般,但我依然觉得,这只不过是写作的一种方法,构思小说的一种方法,并不真正表示曹雪芹相信命运。这里面的真真假假,当然可以有各自的理解,只是觉得命运是一种很消极的东西,而写小说是一种抗争。屈服于命运的人,特点是不执著,而曹雪芹的执着,对艺术的执着,高度难以企及。


                IP属地:江苏41楼2015-01-26 10:01
                回复
                  曹雪芹小说中的诸多美丽可爱的女子,都遭受不幸,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是曹雪芹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和批判,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可鄙社会,在女子必须“在家顺父,出嫁顺夫,夫死顺子”的可恶社会,有才的女子的不幸命运,其实早就注定了。至于是被丈夫凌辱而死,还是默默老死,不都是令人唏嘘的不幸命运?
                  英莲配给薛大傻(菱花空对雪澌澌),实在可叹。甚至比迎春配给中山狼更可叹——我们对活泼可爱的美女,总是给予更多的同情。其实内向的美女,也许痛苦更加深重呢。


                  IP属地:江苏42楼2015-01-26 10:13
                  回复
                    红楼中两人是曹公的主要批判对象,一是雨村,二是凤姐,前者不大有异议——其实写雨村,也用了大量曲笔;后者引来大量口水。这两人之中,曹公主要还是用凤姐来抨击社会的。小说中,有两个人,是强调了他们“生于末世”,一是雨村,二是凤姐。红楼中,除了这两人,还有探春,都被明确标记为生于“末世”。生于“末世”而不幸,那是正常;如果生于“末世”而呼风唤雨得意非凡,那么,这一定蕴含着作者的嘲笑和批判了。曹雪芹对探春的嘲讽十分含蓄,对凤姐是八分含蓄,对雨村也有六分含蓄——曹公很喜欢用谐音,此人表面看来,非常上进,为人似乎也相当有气概,但看他的名字,名为“假话”,嘴里的话,都需要过滤一下,字为“是非”,有他就有是非,表字“愚蠢”,曹公运用谐音,竭尽对他的嘲笑,其实是对醉心功名者的嘲笑,是对追名逐利者的嘲笑。看不出这种含蓄,就读不出红楼的味道来。雨村和凤姐这两人都是用生于末世来为自己的无耻作借口。这种情形,“末世”中普遍存在。比如今天,凡是贪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定是,“现在人人如此,不这样根本不可能啊。”用古语说,就是“现在是末世,只好按照末世的准则做人做事了!”


                    IP属地:江苏43楼2015-01-26 10:25
                    回复
                      “忙施礼陪笑”写出贾雨村的落魄和猥琐情态,等他高中进士,这种卑下的态度就少见了,至少讨好人的水平高级了。
                      雨村看女人看呆了,脂评“古今穷酸色心最重”,这话既对又错。说对,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穷酸有点文化,没有资本,向往美艳高贵女人,却没有机会,累计之下,色心日重了,不像普通穷男人,只要是个女人,可用来耕耘,色心就可以随着一泄如注而转淡。但说错,是觉得此评语未免偏颇,色心最重的当然是权贵,玩了老的,还要玩小的;玩了女的,还要玩男的;玩一个不够,还要3p4p5p——谁的色心可以比得上玩红楼剧组的刘志军啊。
                      雨村长得“剑眉星眼”,实是不俗,和王熙凤的美貌有的一比。这样的男人,赢得丫鬟的回头,应属正常吧,但雨村还是感动了——男人需要女人赏识,女人才是男人的最好老师。可惜中国女人多数还是自视为男人的附属,这不仅是女人的悲哀,也是男人的悲哀啊。


                      IP属地:江苏44楼2015-01-26 10:31
                      回复
                        贾雨村的这首诗,写的还算不错吧: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古人都写诗,曹雪芹肯定也喜欢写几句,但放在小说里的诗,难度在于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既增加了写作难度,但也降低了写作难度,写的不好,可以说,那不是我的水平,那是贾雨村的水平。红楼中诗词不少,但还没有人称曹雪芹为诗人的。
                        这首诗单数句写的是自己,双数句写的是丫鬟。按照后面的介绍,此时的贾雨村很有可能家里已经有了老婆,那么“未卜三生愿”,就有点轻浮,离了家就不认老婆啊。而且,不思念远在他乡的老婆,只想借月光勾引新人——男人都是这个德行。
                        我一直觉得,男人好色不算坏,虚伪才坏。


                        IP属地:江苏47楼2015-01-26 11:06
                        回复
                          接下来的一联,是我在红楼中难得不喜欢的东西。“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或许这种不喜欢,不是红楼梦本身所有,而是看到对这一联的解释不喜欢,但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解释。除非这一联里就没有对黛玉宝钗的命运的暗示,但红楼梦确实常常暗示一些东西,而这一联里,要是有暗示,似乎只有对黛玉和宝钗的命运暗示最合理。但我很不喜欢,很不舒服。
                          说宝钗有一天会落到这个荒淫的伪君子手里,真是令人痛心。这个老混蛋,年龄要比宝钗大二十多岁,他的庸俗市侩,和宝钗的玲珑剔透——宝钗的识时务,绝对不是庸俗市侩,他们怎么也不是一对啊。或许曹雪芹就是为了揭示这个可恶的社会对女性的摧残,才如此安排?不过,就像我在《痴人说梦的美丽和悲哀》一文中所说,曹雪芹毕竟下不了手,让自己心爱的女人,真的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啊。


                          IP属地:江苏48楼2015-01-27 11:18
                          收起回复
                            但我更不喜欢的是黛玉这一说,宝钗这一说,毕竟还是一种命运,假如宝钗被母亲逼迫嫁给老混蛋,比如说,因为她那个混蛋哥哥又犯了什么命案,又落在这个家伙手中,而已经衰落的贾府,没有了势力保护他,那么,要保全自己的儿子,把宝钗送入这个色狼之口,以换取儿子的活命,我想,薛夫人应该是不会拒绝的。而生性孝顺的宝钗,除了含泪应命,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其它的反应。
                            这样的设想,是此刻才出现于我的脑海,觉得这恐怕是非常符合实情的一种可能,想到这种可能在红楼中成为现实,心中不禁大痛——红楼戛然而止,实在是红楼之幸,实在是红迷之幸,要是我在红楼中读到宝钗被送入这个老混蛋之手,我决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红楼。


                            IP属地:江苏49楼2015-01-27 11:24
                            收起回复
                              但是,黛玉这一句,似乎已经不是对黛玉命运的安排,简直是对黛玉人格的侮辱!
                              前生为出世仙草,下凡只为还泪,怎么会“求善嫁”!对一生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求善嫁”三字,实在太过于庸俗,怎么也不该用在这个仙子般的少女身上啊。
                              就算她极爱宝玉,目的也在情爱,而不在嫁!假如她可以和宝玉终生厮守在大观园内,彼此不娶不嫁,黛玉也决不会抱怨的。
                              难道曹雪芹是在用这个庸人之口,来表现世俗时常存在的一个可恶现象,即“泥性”男人,总是对“水性”女人,充满了误解和侮辱?
                              尽管这样的理解可以说通,但还是有点不舒服,假如红楼有败笔,我会指这一处——但或许真是后人想多了。但我们读红楼,尤其算是我自己,确实一直在多想,没有多想,就不会有笔者这篇长文,而这里的多想,相比于许多无中生有的考据,要合理得多。


                              IP属地:江苏50楼2015-01-27 11: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