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575贴子:6,156,568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忙施礼陪笑”写出贾雨村的落魄和猥琐情态,等他高中进士,这种卑下的态度就少见了,至少讨好人的水平高级了。
雨村看女人看呆了,脂评“古今穷酸色心最重”,这话既对又错。说对,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穷酸有点文化,没有资本,向往美艳高贵女人,却没有机会,累计之下,色心日重了,不像普通穷男人,只要是个女人,可用来耕耘,色心就可以随着一泄如注而转淡。但说错,是觉得此评语未免偏颇,色心最重的当然是权贵,玩了老的,还要玩小的;玩了女的,还要玩男的;玩一个不够,还要3p4p5p——谁的色心可以比得上玩红楼剧组的刘志军啊。
雨村长得“剑眉星眼”,实是不俗,和王熙凤的美貌有的一比。这样的男人,赢得丫鬟的回头,应属正常吧,但雨村还是感动了——男人需要女人赏识,女人才是男人的最好老师。可惜中国女人多数还是自视为男人的附属,这不仅是女人的悲哀,也是男人的悲哀啊。


IP属地:江苏44楼2015-01-26 10:31
回复
    先收藏着,慢慢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5-01-26 10:40
    收起回复
      贾雨村的这首诗,写的还算不错吧: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古人都写诗,曹雪芹肯定也喜欢写几句,但放在小说里的诗,难度在于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既增加了写作难度,但也降低了写作难度,写的不好,可以说,那不是我的水平,那是贾雨村的水平。红楼中诗词不少,但还没有人称曹雪芹为诗人的。
      这首诗单数句写的是自己,双数句写的是丫鬟。按照后面的介绍,此时的贾雨村很有可能家里已经有了老婆,那么“未卜三生愿”,就有点轻浮,离了家就不认老婆啊。而且,不思念远在他乡的老婆,只想借月光勾引新人——男人都是这个德行。
      我一直觉得,男人好色不算坏,虚伪才坏。


      IP属地:江苏47楼2015-01-26 11:06
      回复
        接下来的一联,是我在红楼中难得不喜欢的东西。“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或许这种不喜欢,不是红楼梦本身所有,而是看到对这一联的解释不喜欢,但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解释。除非这一联里就没有对黛玉宝钗的命运的暗示,但红楼梦确实常常暗示一些东西,而这一联里,要是有暗示,似乎只有对黛玉和宝钗的命运暗示最合理。但我很不喜欢,很不舒服。
        说宝钗有一天会落到这个荒淫的伪君子手里,真是令人痛心。这个老混蛋,年龄要比宝钗大二十多岁,他的庸俗市侩,和宝钗的玲珑剔透——宝钗的识时务,绝对不是庸俗市侩,他们怎么也不是一对啊。或许曹雪芹就是为了揭示这个可恶的社会对女性的摧残,才如此安排?不过,就像我在《痴人说梦的美丽和悲哀》一文中所说,曹雪芹毕竟下不了手,让自己心爱的女人,真的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啊。


        IP属地:江苏48楼2015-01-27 11:18
        收起回复
          但我更不喜欢的是黛玉这一说,宝钗这一说,毕竟还是一种命运,假如宝钗被母亲逼迫嫁给老混蛋,比如说,因为她那个混蛋哥哥又犯了什么命案,又落在这个家伙手中,而已经衰落的贾府,没有了势力保护他,那么,要保全自己的儿子,把宝钗送入这个色狼之口,以换取儿子的活命,我想,薛夫人应该是不会拒绝的。而生性孝顺的宝钗,除了含泪应命,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其它的反应。
          这样的设想,是此刻才出现于我的脑海,觉得这恐怕是非常符合实情的一种可能,想到这种可能在红楼中成为现实,心中不禁大痛——红楼戛然而止,实在是红楼之幸,实在是红迷之幸,要是我在红楼中读到宝钗被送入这个老混蛋之手,我决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红楼。


          IP属地:江苏49楼2015-01-27 11:24
          收起回复
            但是,黛玉这一句,似乎已经不是对黛玉命运的安排,简直是对黛玉人格的侮辱!
            前生为出世仙草,下凡只为还泪,怎么会“求善嫁”!对一生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求善嫁”三字,实在太过于庸俗,怎么也不该用在这个仙子般的少女身上啊。
            就算她极爱宝玉,目的也在情爱,而不在嫁!假如她可以和宝玉终生厮守在大观园内,彼此不娶不嫁,黛玉也决不会抱怨的。
            难道曹雪芹是在用这个庸人之口,来表现世俗时常存在的一个可恶现象,即“泥性”男人,总是对“水性”女人,充满了误解和侮辱?
            尽管这样的理解可以说通,但还是有点不舒服,假如红楼有败笔,我会指这一处——但或许真是后人想多了。但我们读红楼,尤其算是我自己,确实一直在多想,没有多想,就不会有笔者这篇长文,而这里的多想,相比于许多无中生有的考据,要合理得多。


            IP属地:江苏50楼2015-01-27 11:26
            收起回复
              接下来是老先生接济雨村上京赴考。此处情节,主要照应下文的审案,审案中的照应,主要有两点,这里不妨先简要提一下。
              一是贾雨村知道了英莲的下落,却丝毫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比如通知她家人,比如收作义女之类来报答当年之恩,而是完全随其自生自灭,显示这个混蛋的浇薄——这一点多数人还是能够看出来。
              第二点比较含蓄,一定要记住此刻雨村所说的一句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这可以看作豪爽,但和雨村审案时候的犹豫糊涂对照来看,就明白他的奸诈狡猾,确实是奸雄本色了。


              IP属地:江苏51楼2015-01-28 09:29
              回复
                接着“祸起”,情节快速推进,只是为了把“真事”赶紧交待完毕,可以转入“假语”。其实,岂止雨村是假话,曹公深知自己的“荒唐言”也是一大片假话,只不过是含着自己满腹辛酸和泪水的假话,是被世人唾弃的美丽的假话,不像雨村和凤姐的假话,是被世人所推崇和仰慕的假话。
                甄士隐的遭遇,自然引发生命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体现“百无一用是书生”,他的现实生存能力也实在太差了。可见神仙一流人物,在现实面前往往都是傻子。凡人不是神仙做的,做了神仙就不再是凡人。笔者并不否认神性,但同时相信,真正获得神性的人,对凡间的荣华富贵,一定弃如敝履。那些号称自己有特殊功能而在凡间混得风生云起的家伙,无一例外是骗子。


                IP属地:江苏52楼2015-01-28 09:33
                回复
                  劝世人不要沉迷尘世的《好了歌》,只有听在快“了”的人耳朵里,才有醍醐灌顶般的效用,对正常人而言,只是一段疯话。红楼借各种人口,说出各种不同的话来,引来了后人纷争不断。其实,看空人世和留恋红尘,可以并存。或者说,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红楼中非常精彩的一联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样两种心态,几乎人人都有。甄士隐眼前已无路,看到这样一个机会,自然毫不犹豫就跟着走了,并不代表曹公看空人世的。
                  我一直坚持一种看法,一个看空人世的人,决不会呕心沥血写小说。写出精彩如红楼这样的小说,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血液化作墨来写,才能写出如此感天动地的小说来。看空的人,那会作这种执拗之事?看空和留恋,也是两意,但一心,却依然是割舍不去的尘世,是尘世中念念不忘的柔美女子。


                  IP属地:江苏53楼2015-01-28 09:36
                  收起回复
                    木石前辈啊,看完前几楼我刚想说怎么似曾相识别就发现是你啊,^_^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5-01-28 09:46
                    收起回复
                      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不少人喜欢对号入座。脂评也有,但写的是“宝玉一干人”,即指一类人,而非某个具体人。
                      对红楼的过度喜爱,引申出各种对红楼的奇谈怪论。我自己的感觉是,考据几近胡扯,过度索隐也非正道。那些喜欢考据的人,最喜欢把红楼故事和皇室联系起来,甚至宣称红楼就是皇室争夺皇位的历史故事。这种理解,表面看来是在抬高红楼,其实是在贬低红楼。
                      中国文人骨子里充满奴性,其主要特征,就是自觉艺术低于政治,不客气的说,这其实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权贵的从属,古代文人,概莫能外。能把艺术放到政治之上来看待的(少女象征艺术,皇帝不过是臭男人),唯有曹雪芹——这才是我特别推崇曹雪芹的原因。
                      所以,我以为,所有把红楼和皇室联系起来研究的人,都是以奴才之心度曹公之腹,是在侮辱红楼艺术,侮辱曹公的人格。


                      IP属地:江苏55楼2015-01-28 09:54
                      回复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太爷上任,看见丫鬟,就派习惯于狐假虎威的衙役上门,那种气势派头,哪是上门感恩的样子?可见贾雨村此番,主要不是感恩,而是猎色。要真思及当年发迹之由,怀有感恩之心,就该亲自登门拜访。凡是天性浇薄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成功都是自己的功劳,很少念及他人帮助,贾雨村显然就是此辈,也就是俗称小人得志之辈。
                        “侥幸”获雨村眷顾,说明一种心理,人在不得意之时,特别需要一种暗示,自己的暗示,他人的暗示。贾雨村自我暗示肯定不缺,他很自以为有才的。但别人的暗示也不可缺。娇杏临去几回头,好比是一种暗示,在肯定他的才华,这大概才是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但甄士隐也肯定了他,且帮助了他,他却并没有尽心报答,可见是重色轻友之徒。


                        IP属地:江苏56楼2015-01-28 10:25
                        回复
                          贾雨村偶遇冷子兴,聊起京城新闻,自然引出贾府奇闻——这种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自然贴切,虽无开门见山的惊悚之感,但又幽远绵长的含蓄之美,这真是红楼的主要笔法。
                          整部红楼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红楼最重要的一句话,竟然借助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说出来,想想曹雪芹也真是牛。曹雪芹常用曲笔,你看不懂,是你没福,曹雪芹不在乎——现在的作家哪有这样的底气啊。
                          注意:这句话是有玄妙之处的。不是“女人”对“男人”,而是“女儿”对“男人”。就是说,真正如水的,并非是所有女人,而只是女人中的一部分——女儿,也就是少女。男人则不分老少,全是泥性。
                          曹雪芹有少女情结。这种情结里,既有思想基础,但更多地恐怕还是心理因素。
                          作家隐秘的心理状态,往往比思想更影响一部书的形态。


                          IP属地:江苏60楼2015-01-29 09:44
                          回复
                            男人对美女的态度,总是充满淫秽心理,很少有男人对美女抱着纯艺术的态度。假如我们把男人对美女的心理,做一个大概的划分,即多少对美的欣赏,多少对美女身体的享用渴望,我相信,平均数,大概是2:8.但曹雪芹则相反,他至少是8:2。即曹雪芹对美女,至少抱着八成的纯艺术欣赏,最多只有两成的性欲,而且,写作红楼梦的过程,也是清洗自己“不洁”性欲的过程。
                            可以说,曹雪芹对女性的崇拜,进入到了“洁癖”的地步,所以,他以为,被男人“玷污”过的女性,就不完美了。因此,曹雪芹的理想就是少女,一旦出嫁,被男人“泥性”所污染,就往往可恶。
                            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我相信是曹雪芹最内在的心理状态,红楼们之所以能够塑造出超凡绝伦的美丽少女形象,主要和这种心理状态有关。有的网友不理解,以为笔者是在宣扬“处女论”,可笑。


                            IP属地:江苏62楼2015-01-29 09: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