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184贴子:510,933

回复:【对话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虚无和圆满的区别是什么?
—— 两个小孩在玩翘翘板,一上一下,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有个人过来了,说:"你俩上上下下,为一个永远达不到的平衡忙碌一生,这是何苦呢,干脆都坐到中间去,就抓住了生命的本质,再无颠沛之苦。"你说这人错在哪?
—— 他看到了本质,但是不该把本质直接当作追求。
—— 对,一切本来是空,但我们并不是直接从空里实现生活的意义。


IP属地:江苏92楼2013-12-12 10:41
回复
    —— 主观者的世界观如何建立?
    —— 和客观者相反。客观者把“我”视为外部世界的终端。主观者把“我”视为世界的起点。注意,它们的世界都是网络形的,我和世界没有明确的界线。只是参考点不同。
    —— 如果我和世界没有界线,那么从主观者的角度来看,工具只是手臂的延伸,并无本质区别,对吗?
    —— 对。说得更远一点,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延伸。
    —— 听起来真霸气。
    —— 霸气个毛。大多数人连自己的身体都管理不好,就算有更大的“身体”也跟没有一样。


    IP属地:江苏93楼2013-12-12 10:41
    回复
      —— 据说最优秀的作者,并不是创造作品,而是和他的作品一起生活,作品中的人和事并不受控制,一切自然而然发展,他只是一个记录者。甚至很有可能上帝就是这样的作者。这是真的吗?
      —— 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既然阴阳互生,因果也应该是互生的。过去未来同出一源。
      —— 能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吗?
      —— 有时候,我的小女儿会说出一句使我茅塞顿开的话,让我获益匪浅。对她来说很浅近的一句话,却蕴涵着她无法想象的深刻内容,会带来雪崩一样的震撼后果。而她只是一个小孩子,并不是上帝。创造者和他的创造物之间,不一定是创造的关系,作者可能只是发掘或激活了一个比他更久远的生命。至少,也只能当他们是同时发生的。因和果同出一源,同步发展。


      IP属地:江苏94楼2013-12-12 10:41
      回复
        —— 怎样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分歧?
        —— 把主客之间的联系当作唯一实在的东西。不讲本质,只讲因缘。


        IP属地:江苏95楼2013-12-12 10:42
        回复
          —— 如何看待公众人物?
          —— 他们都是演员。
          —— 你是说,公众人物都很虚伪吗?
          —— 不是。我的意思是,不论你的本意如何,在不相干的人眼里,你存在的意义,和一个演员无异。无论你怎么努力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大多数人都不会关心“真正”的你,他们只是关心他们心中的你,只关注你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做演员不是蓄意为之,而是迫不得已。其实,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都是演员。你和公众人物的区别,只是他的观众多,你的观众少。
          —— 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真实的自我,却不得不做一辈子演员,岂不是很悲哀?
          —— 你能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渐渐地把自己的外在和内在协调起来,并行不悖,就不悲哀了。既然你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使别人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你,不如接受现实,想一想怎样做一个好演员。最重要的不是研究演技,而是怎样把自己的内在和外在有机统一起来,对演员这个职业,必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进去。公众人物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接受了演员身份,认真做一个好演员。演员有演员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方式,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职业,不能等闲视之。


          IP属地:江苏96楼2013-12-12 10:42
          回复
            —— 如何提高文化吧的讨论水平?
            —— 从信息与信息的交流,到观念与观念的交流,到人与人的交流。
            —— 这不是和上一楼的“演员论”矛盾了吗?
            —— 不矛盾。“演员论”主要针对真实生活,“人与人交流”主要针对网络。正因为网络是虚拟世界,才能实现“真实”地交流。网络上的“真实”不是暴露真实的个人信息,而是展现真实的精神世界。这样,至少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对于只会拼凑资料、传播信息、为辩论而辩论的熊孩子,应当引导他们修身养性,认识自己。话越说越少,越说越精,直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心有灵犀一点通。


            IP属地:江苏101楼2013-12-12 10:48
            收起回复
              —— 为什么会发生 “无论我怎么说,他都不懂” 的情况?
              —— 根据 “知行合一” 的原理,体验出真知,想在没有体验的情况下,全靠传授知识,让人“懂”,是做不到的。知识并不等于 “知” 。
              —— 这么说来,人们岂不是要被经验划分出等级?
              —— 是的。经验包括精神体验和生活实践,一要精,二要广。不同的哲学致力于不同的方向。比如禅宗 “不立文字”,是因为它在精神体验上已经达到了最精微处,无论怎么说,别人也不懂,而且越说越不懂,只能哑巴吃蜜,微笑不语了。


              IP属地:江苏102楼2013-12-14 14:33
              回复
                —— 怎样能看出一个人的成熟 ?
                —— 有一个办法,看他如何看待自己所讨厌的人和事。
                初级阶段,是不共戴天激烈反对之。
                中级阶段,是怜悯之、努力挽救之。
                高级阶段,是平等视之,一边叹息一边消灭之。


                IP属地:江苏103楼2013-12-18 14:57
                收起回复

                  鼓励一下楼主!
                  这依然是个看客的世界!
                  这里的人们还不习惯、不善于表达。


                  104楼2013-12-19 12:06
                  收起回复
                    —— 人为什么会有“敌人”呢?
                    ——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就像动物世界一样,不是善良邪恶的矛盾,而是生存空间太窄,被迫卷入生存竞争。没有办法。
                    —— 那么,怎样“平等”地对待敌人?
                    —— 你觉得呢?
                    —— 不与敌人对抗,用自己博大的爱怜悯他、感化他?
                    —— 怜悯也是不平等。怜悯就是在俯视别人。
                    —— 那我躲开他,退出战争,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
                    —— 躲不是办法,很多事想躲也躲不开。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你不得罪人,人偏要得罪你。
                    —— 那要怎么办?
                    —— 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尊重,应该是认认真真地打败他,然后厚葬他。
                    —— 嗯,听起来像是英雄史诗中的情节。
                    —— 还有。自己打赢了也不必高兴,因为今年葬侬知有我,他年葬我知是谁。


                    IP属地:江苏105楼2014-01-06 09:26
                    收起回复
                      —— 怎么样就算成熟了?
                      —— 人生在世,身兼演员和观众两重身份。从前,你的主要身份是观众,坐在舞台前,欣赏台上的表演,为演员的表现鼓掌或起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后来,你的主要身份变成了演员,来到了幕后,看见了表演背后的辛酸和沉重,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是不再轻率地批判、不负责任地起哄,开始学习体验与沟通,并努力提高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素养 —— 注意是素养,不是演技。这个时候,你就成熟了。


                      IP属地:江苏108楼2014-01-06 09:27
                      回复
                        —— 高水平的谎话是什么样的?
                        —— 高水平的谎话不是句句是假,而是七句作为背静的真话里夹着三句画龙点睛的假话。或者句句都是真,但对于背后更多、更庞大的 “真” 避而不谈。总之,你看到的一定是经过修饰的、不完整的 “真”。可以称之为 “不真诚的真话” 。
                        —— 那么,在信息市场中,如何从这样的谎话的海洋中得到真相?
                        —— 得到真相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把求真当作最终目标。“市场” 意味着它是一场游戏,而不是一项目标明确的事业。我们应当从游戏中寻找乐趣,而不是真相。
                        —— 什么样的乐趣呢?
                        —— 捉迷藏的乐趣。


                        IP属地:江苏109楼2014-01-06 09:30
                        回复
                          —— 常听人说,多跟别人交流和辩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是这样吗?
                          —— 那得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 “提高” 。讲个故事。
                          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探险家,对一个土著说:“你们这里真是太令人惊叹了,这么多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真是不虚此行。”
                          土著说:“是的。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熟悉这里的一切。我也为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
                          探险家说:“这么说,你一定非常了解这里的动物了。太好了,你能告诉我,这里总共有多少只红尾鸲么?”
                          土著说:“不知道。有必要数清楚吗?”
                          探险家说:“当然了,如果你不知道它们的具体数量,怎么能算熟悉它呢?干脆这样吧,你帮我数清楚这里总共有多少只红尾鸲,也算帮自己深入了解你的生活环境。怎么样?”
                          土著说:“算了吧。我愿意每天欣赏它们跳动的身影、聆听它们悦耳的鸣叫,晚上和它们一起回家,附近有猛兽出现的时候它们会一哄而起,为我报警。我为什么放着这样的美好生活不过,去爬到树上,给每一只鸟腿绑上标识,给每一个鸟巢画上序号,满脑子冷冰冰的专业术语,看什么都像数字和符号。。。。你把这叫做深入了解,我认为这才是筑起了一道墙。最后提醒你,在我们的世界,这种鸟不叫红尾鸲,叫红火焰。”
                          故事讲完了。你明白了吗?
                          —— 明白了。交流和辩论,就像给自己思想中的鸟儿编上号码、点清数量、用术语描述。。。。。在我和我自己之间竖起一道墙。
                          —— 说对了。更有甚者,恨不得把自己原本鲜活灵动的思想,抽空内容,做成标本,挂得满满一墙。这种人已经掏空了自己的灵魂,和行尸走肉无异了。


                          IP属地:江苏110楼2014-01-06 11:16
                          收起回复
                            楼主,求转


                            111楼2014-01-12 11:01
                            收起回复
                              —— “转世轮回”说有什么特点呢?
                              —— 在这样的体系中,没有产生和死亡,只有变化。或者说时时刻刻都在生和死,旋生旋灭。这是一种着眼于变化的观点。面对这种模型,一切理性思维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因为我们无法捕捉到任何固定的东西。唯一的认知方法,就是随波逐流,跟着对象一起变化,在体验中认知,在过程中实现意义。这种反理性的思维,可以称之为感性或灵性。我个人更喜欢灵性这个词。


                              IP属地:江苏113楼2014-01-13 1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