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184贴子:510,950

回复:【对话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如何看待公众人物?
—— 他们都是演员。
—— 你是说,公众人物都很虚伪吗?
—— 不是。我的意思是,不论你的本意如何,在不相干的人眼里,你存在的意义,和一个演员无异。无论你怎么努力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大多数人都不会关心“真正”的你,他们只是关心他们心中的你,只关注你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做演员不是蓄意为之,而是迫不得已。其实,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都是演员。你和公众人物的区别,只是他的观众多,你的观众少。
—— 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真实的自我,却不得不做一辈子演员,岂不是很悲哀?
—— 你能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渐渐地把自己的外在和内在协调起来,并行不悖,就不悲哀了。既然你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使别人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你,不如接受现实,想一想怎样做一个好演员。最重要的不是研究演技,而是怎样把自己的内在和外在有机统一起来,对演员这个职业,必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进去。公众人物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接受了演员身份,认真做一个好演员。演员有演员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方式,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职业,不能等闲视之。


IP属地:江苏96楼2013-12-12 10:42
回复
    —— 如何提高文化吧的讨论水平?
    —— 从信息与信息的交流,到观念与观念的交流,到人与人的交流。
    —— 这不是和上一楼的“演员论”矛盾了吗?
    —— 不矛盾。“演员论”主要针对真实生活,“人与人交流”主要针对网络。正因为网络是虚拟世界,才能实现“真实”地交流。网络上的“真实”不是暴露真实的个人信息,而是展现真实的精神世界。这样,至少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对于只会拼凑资料、传播信息、为辩论而辩论的熊孩子,应当引导他们修身养性,认识自己。话越说越少,越说越精,直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心有灵犀一点通。


    IP属地:江苏101楼2013-12-12 10:48
    收起回复
      —— 为什么会发生 “无论我怎么说,他都不懂” 的情况?
      —— 根据 “知行合一” 的原理,体验出真知,想在没有体验的情况下,全靠传授知识,让人“懂”,是做不到的。知识并不等于 “知” 。
      —— 这么说来,人们岂不是要被经验划分出等级?
      —— 是的。经验包括精神体验和生活实践,一要精,二要广。不同的哲学致力于不同的方向。比如禅宗 “不立文字”,是因为它在精神体验上已经达到了最精微处,无论怎么说,别人也不懂,而且越说越不懂,只能哑巴吃蜜,微笑不语了。


      IP属地:江苏102楼2013-12-14 14:33
      回复
        —— 怎样能看出一个人的成熟 ?
        —— 有一个办法,看他如何看待自己所讨厌的人和事。
        初级阶段,是不共戴天激烈反对之。
        中级阶段,是怜悯之、努力挽救之。
        高级阶段,是平等视之,一边叹息一边消灭之。


        IP属地:江苏103楼2013-12-18 14:57
        收起回复
          —— 人为什么会有“敌人”呢?
          ——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就像动物世界一样,不是善良邪恶的矛盾,而是生存空间太窄,被迫卷入生存竞争。没有办法。
          —— 那么,怎样“平等”地对待敌人?
          —— 你觉得呢?
          —— 不与敌人对抗,用自己博大的爱怜悯他、感化他?
          —— 怜悯也是不平等。怜悯就是在俯视别人。
          —— 那我躲开他,退出战争,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
          —— 躲不是办法,很多事想躲也躲不开。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你不得罪人,人偏要得罪你。
          —— 那要怎么办?
          —— 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尊重,应该是认认真真地打败他,然后厚葬他。
          —— 嗯,听起来像是英雄史诗中的情节。
          —— 还有。自己打赢了也不必高兴,因为今年葬侬知有我,他年葬我知是谁。


          IP属地:江苏105楼2014-01-06 09:26
          收起回复
            —— 怎么样就算成熟了?
            —— 人生在世,身兼演员和观众两重身份。从前,你的主要身份是观众,坐在舞台前,欣赏台上的表演,为演员的表现鼓掌或起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后来,你的主要身份变成了演员,来到了幕后,看见了表演背后的辛酸和沉重,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是不再轻率地批判、不负责任地起哄,开始学习体验与沟通,并努力提高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素养 —— 注意是素养,不是演技。这个时候,你就成熟了。


            IP属地:江苏108楼2014-01-06 09:27
            回复
              —— 高水平的谎话是什么样的?
              —— 高水平的谎话不是句句是假,而是七句作为背静的真话里夹着三句画龙点睛的假话。或者句句都是真,但对于背后更多、更庞大的 “真” 避而不谈。总之,你看到的一定是经过修饰的、不完整的 “真”。可以称之为 “不真诚的真话” 。
              —— 那么,在信息市场中,如何从这样的谎话的海洋中得到真相?
              —— 得到真相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把求真当作最终目标。“市场” 意味着它是一场游戏,而不是一项目标明确的事业。我们应当从游戏中寻找乐趣,而不是真相。
              —— 什么样的乐趣呢?
              —— 捉迷藏的乐趣。


              IP属地:江苏109楼2014-01-06 09:30
              回复
                —— 常听人说,多跟别人交流和辩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是这样吗?
                —— 那得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 “提高” 。讲个故事。
                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探险家,对一个土著说:“你们这里真是太令人惊叹了,这么多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真是不虚此行。”
                土著说:“是的。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熟悉这里的一切。我也为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
                探险家说:“这么说,你一定非常了解这里的动物了。太好了,你能告诉我,这里总共有多少只红尾鸲么?”
                土著说:“不知道。有必要数清楚吗?”
                探险家说:“当然了,如果你不知道它们的具体数量,怎么能算熟悉它呢?干脆这样吧,你帮我数清楚这里总共有多少只红尾鸲,也算帮自己深入了解你的生活环境。怎么样?”
                土著说:“算了吧。我愿意每天欣赏它们跳动的身影、聆听它们悦耳的鸣叫,晚上和它们一起回家,附近有猛兽出现的时候它们会一哄而起,为我报警。我为什么放着这样的美好生活不过,去爬到树上,给每一只鸟腿绑上标识,给每一个鸟巢画上序号,满脑子冷冰冰的专业术语,看什么都像数字和符号。。。。你把这叫做深入了解,我认为这才是筑起了一道墙。最后提醒你,在我们的世界,这种鸟不叫红尾鸲,叫红火焰。”
                故事讲完了。你明白了吗?
                —— 明白了。交流和辩论,就像给自己思想中的鸟儿编上号码、点清数量、用术语描述。。。。。在我和我自己之间竖起一道墙。
                —— 说对了。更有甚者,恨不得把自己原本鲜活灵动的思想,抽空内容,做成标本,挂得满满一墙。这种人已经掏空了自己的灵魂,和行尸走肉无异了。


                IP属地:江苏110楼2014-01-06 11:16
                收起回复
                  —— “转世轮回”说有什么特点呢?
                  —— 在这样的体系中,没有产生和死亡,只有变化。或者说时时刻刻都在生和死,旋生旋灭。这是一种着眼于变化的观点。面对这种模型,一切理性思维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因为我们无法捕捉到任何固定的东西。唯一的认知方法,就是随波逐流,跟着对象一起变化,在体验中认知,在过程中实现意义。这种反理性的思维,可以称之为感性或灵性。我个人更喜欢灵性这个词。


                  IP属地:江苏113楼2014-01-13 11:22
                  回复
                    —— 同一维度的两极是怎样互相作用的呢?
                    —— 给你讲个故事。话说,东方有一国叫大汉,西方有一国叫东罗马,两国互相钦慕,苦于路途遥远,无法沟通。有一波斯商人,不畏艰险,常年来往于两国之间,倒卖货物,从中渔利。东罗马皇帝听说了,于是诏见此人,封为国使,代表本国出使大汉,为东罗马阐述立场、搜集信息。此君到了大汉,汉朝皇帝甚是惊异,热情款待,促膝长谈,于是加封他为大汉特使,代表汉朝,出使东罗马,相反方向,做同样的工作。回到东罗马,罗马皇帝非常高兴,既然两国都有进一步沟通的善意,不但不介意波斯人的双重身份,反而加封他为全权特使,再次代表东罗马出使大汉。。。。。你猜最后结果会怎样?
                    —— 这波斯人的官衔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
                    —— 对。最后两个国家干脆合并成一个国家,波斯人做了“总皇帝”,驻扎在两国之间。汉朝皇帝和罗马皇帝一东一西给他做藩属。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楼2014-01-14 12:19
                    收起回复
                      —— “转世轮回”说有什么特点呢?
                      —— 在这样的体系中,没有产生和死亡,只有变化。或者说时时刻刻都在生和死,旋生旋灭。这是一种着眼于变化的观点。面对这种模型,一切理性思维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因为我们无法捕捉到任何固定的东西。唯一的认知方法,就是随波逐流,跟着对象一起变化,在体验中认知,在过程中实现意义。这种反理性的思维,可以称之为感性或灵性。我个人更喜欢灵性这个词。


                      IP属地:江苏116楼2014-01-14 16:50
                      回复
                        —— 关于那个波斯人的故事,还有些不明白。东西方两个皇帝为什么不能直接见面呢?
                        —— 说来话长。上面的故事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波斯人、两个皇帝、两个帝国。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开端。这个故事还有前传。
                        —— 哦。愿闻其详。
                        —— 很久很久以前,这块大陆上没有国家也没有人。只有一块石头矗立在天地中心,天长日久,石头得日月之精华,有了些灵气。有一天,它嘭的一声 “展开” 了。
                        —— 什么叫 “展开” ?
                        —— 具体我也说不清,总之就是由混沌到清晰,由至一到多维。而且各维的形状是对称的,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大汉和东罗马是东西维度上的两极。可以说它们互为对方的镜像。
                        —— 不明觉厉。
                        —— 那就意味着,东西两国既然是从一个 “至一” 处展开而来,他们之间如果直接沟通的话,就会互相抵消,又湮灭了。
                        —— 除了罗马和大汉,还“展开”了那些国家呢?
                        —— 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北有匈奴、南有天竺、上有天堂、下有地狱,加上罗马大汉。总共三界六国。
                        —— 这石头向四面八方展开之后,核心部分剩下什么了?
                        —— 那个波斯人。儒家称之为 “一点灵明” 。自他记事起,他就在六国之间流浪,这是他的宿命。
                        —— 直到最后,他六国封使,做了 “总皇帝” ?
                        —— 对极了。这就是《波斯人前传》。我天帝教的创教老祖,把这两个关于创世和统一的故事记录下来,命名为《前约》与《后约》,并塑造了六位天帝和中央天帝的形象。这就是天帝教的由来。。。。。。。


                        IP属地:江苏117楼2014-01-14 16:50
                        回复
                          —— 关于宽度和高度……
                          —— 把一个维度视为高度和深度,则其它维度都是宽度。


                          IP属地:江苏119楼2014-01-29 09:21
                          回复
                            ——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很多语言,对吗?
                            —— 是的。
                            —— 那就是说,每个国家,都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对吗?如果他们都只用自己的语言称呼别国的话。
                            —— 是的。
                            —— 这样的话,对一个国家来说,哪一个名字才是它“真正”的名字呢?
                            —— 当然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名字。
                            —— 可是,只有自己才使用自己的语言。那就是说,自己真正的名字,只有自己知道了?
                            —— 虽然这个结论很灰暗,不过,的确是这样。


                            IP属地:江苏120楼2014-01-29 09:21
                            回复
                              —— 教主,为什么我们不使用“内外”这组词汇?
                              —— 容易引起误会。人们都习惯把自己当前所在的位置视为“内”。即使他们站在截然相反的位置。


                              IP属地:江苏121楼2014-01-29 0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