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78贴子:87,748,852

回复:无限的觉性——万物的本质(送给所有想认识自己本质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凌波丽?


406楼2012-04-11 04:58
回复
    太长,没兴趣


    407楼2012-04-11 05:01
    回复
      不认识


      408楼2012-04-11 05:06
      回复
        不能以逻辑去理解是我亲身体验到的,在出体有时会遇到的境况是完全无法以逻辑头脑理解的,它是超越逻辑范围的东西。我相信逻辑是有极限的,逻辑本身就是限制,它暗示了非逻辑的存在。比如在禅定中会有直接的体悟,那不是头脑的逻辑推理,那是超越平常感官的超感官知觉,而当你强行将这种直接的体悟转换成头脑的理解时就会产生困难,你会发现头脑无法转译那种境况,使得你根本无法以头脑去理解那种体悟,更不要说以语言表达它了。
        这就好像用收音机去接收电视频段的信号,同样是电磁波,由于频率不同,在收音机接收转译时只是无意义的杂音甚至对那种不同频段的信号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相近的比喻来讲就像你听到别人的心声,但那本来不是声音,当你听到声音时就是将别人的思想转换成为了声音,那在修行人来讲就是“天耳通”,但它听到的并不是声音,也不是用肉身的耳朵听到的,只是一种信息的转译,当转译发生时信息本身就已经被改变了,以它原始的样子不可能被听到。同样的例子也在天眼通、他心通中有所体现,其实只是将同样的信息转译为不同的感官知觉罢了,但那感知已经改变了信息的原始样貌。所有知觉到的都不是实相,因为那都是被不同知觉的转译方式扭曲的实相样貌,而绝对的实相是无法以任何感官感知的,因为感知本身就扭曲了它。人体的感官、大脑、心智都有这种性质,有些信息是大脑无法达成理解的,因为理解本身就已经改变了被理解的内容。就像用比喻来理解一个道理一样,比喻不是道理本身,当道理被转换为比喻时已经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了。
        甚至有些是心智都无法够到的。其实有些梦也有这种性质,有时你醒来会觉得做了个奇妙的梦,但却完全回想不出任何内容,只有对梦中经验的一种朦胧的感受,当你试着以大脑理解它时会将它转译成为心智中相近的东西之后再让大脑理解。这就像你梦中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而心智会自然将它转译为你见过的另一种相近的东西,这样大脑才能达成理解,大脑是属于肉身自我的“心智”部分,它无法理解在这世界之外的某些东西,所以那理解本身已经改变了那信息的原始样貌,它已经不是它被理解之前的样子了。


        409楼2012-04-11 05:24
        回复
          当你只在觉察时习气是显而易见的限制,而觉察者本身却是不受限的,否则它看不见那限制,所以看到限制的不是那被限制的。发现限制后不必反制它,分别与评判仍然是受限的,只是换到了另一边罢了。只要就放下它,这样习气便不再被执持,所以改习气只是放下限制。放下限制就是放下执着,两边都不着,这样限制不存在了,无论在别人眼中看见你走在哪一边,其实你本身是不受限制的,但只要走就会落在其中一边,所以要走就要不住两边,不走时哪边都在也都不在。表达得很抽象,不知能不能看明白呢~


          410楼2012-04-11 05:31
          回复
            个人认为
            只要能够不限於我执
            便可以客观科学地看待所有人事物
            於是就达成物我合一,天人合一!


            411楼2012-04-11 05:37
            回复
              明白了,呵呵,谢谢。


              412楼2012-04-11 05:43
              回复
                象楼主前面举的那个例子,比如说发现自己的原始动机是因为觉得别人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事情所以不再迁怒于别人,这个"动机"用现在人的话来讲就是"自私",那么觉察到这个限制以后,我们下一步的行动,去送也可以,不送也可以,是不是说"自私"也可以,"不自私"也可以,无论哪样都是别人眼里的认为,但对自己而言,不执着"自私不自私"这个念头,也不把这个说法安到自己身上?因为自己是那个“觉”。不知是这个意思吗?


                413楼2012-04-11 05:52
                回复
                  在中间阶段的确很可能,比如只是修出观察者,那是不够的,一旦失去觉察马上就会迷失自性认物为已。所以生活中要多问自己“是谁在觉察?”。但若真的归源达本修出觉照就不同了。处于觉照中是没有任何主体与客体的,觉照本来清静无染平等无碍的照见一切,但却无一个主体的照者所以也无客体的所照之物的分别,它们本自一体的照见。无论有物无物都是如此,有无只是头脑分别的二边,而那时你已不再被心智与头脑所惑,只不过当一切内容都不存在时更加容易照见本来面目,那就是所谓的涅盘寂静,那没有主客体之分的毫无内容的觉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但无论有无内容本质都是一样的,内容就是空,空也同样是内容,你从来都是那个,那时你每时每刻都会清明的处于当下的本来面目,不会再被任何觉照的内容所迷惑,在经过多年的禅修之后那种状态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我相信古德所说的,在某个时刻一旦彻悟发生便永不退转...


                  414楼2012-04-11 05:54
                  回复
                    在开始时那样的确比较困难,当心是分裂的是很难一边做一边保持觉知的,尤其是在做复杂的行动时。开始不用那样做,那样的话可以先练习完全专注于当下的行动上不要胡思乱想,想时就不要做别的,就只是想,打字时就只是打字,讲话之前先理清思绪,讲话时就只是讲。那同样也是一种禅定,只专注在一件事物上面,那样心就不会是分裂的,注意力要完全专注于当下的行动上,区别是当不再专注时自我与对其它的觉知又会回来,但这样修定力是可以的。
                    或者另外一种方法:只是尽量保持当下的觉知,所有行动尽量慢慢去做,做得很慢都有没关系,要记得尽量保持觉察,这种动禅可以用在事情不紧急的时候。在这样长时间坚持修定使心足够稳定与专注之后,就自然可以渐渐变得一边做一边保持觉察了。


                    417楼2012-04-11 06:16
                    收起回复
                      当你在执着、分别、选择、判断、妄想时都要觉察到,我为什么会如此选择?我为什么会如此判断?我为什么会如此分别?我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当你分析出心智中的肇因之后就回光返照:“是谁在觉察这一切?”你会发现没有人在做选择,是心智在选择,同样没有人执着、判断、妄想与分别,都是心智自己在妄想、执着、判断与分别,但分析这一切的同样也是心智自身,而在这一切之后永远有一个觉察这一切的东西,它却不是心智内的任何东西,它只是觉察,这时放下心智所做的选择判断与分别与分析,回到觉察者的地位,这时你便不再被心智所限了,但觉察者还是不够,因为觉察者的地位很容易跟随习性再次迷失于心智的迷宫中,所以要经常问自己“是谁在觉察这一切?”,之后不要给自己答案,因为所有答案都是心智的结果,就连问题本身都是,这样问自己就是利用心智将自己推离心智从而便于发现那个“照”,一定要修出“照”才行。


                      418楼2012-04-11 06:31
                      回复
                        在我看来定有三种,一种是随动禅定(自己取的名字~),完全贯注于当下的心识妄想行动,这是最基本的定,众生都会,当人在专注于一件事物时就是这种定,这种定是没有自我觉察的,但有对事物的觉察,但这种定不是恒常的,会随境相所转,但也算是一种禅定吧。因为心的确是定的。
                        第二种是在定中没有了身体与对世界的觉知,但有对知觉自身的觉知,这种禅定在“身心脱落”之后才会有,但这种禅定同样不是恒常的,因为对意识界内的内容是强迫不去觉知,所以这样的状态同样不是究竟的,虽然可以练习刻意保持,但本质上没有必要,这种涅盘寂静是死禅。
                        第三种是平等照见一切意识觉知内容,同第二种同样有对知觉自身的觉知,也同第一种没有对个体自我的觉知,有对一切事物的觉知,却没有自他分别,这种禅是可以达到永恒的,也是众生本来应该的状态,但要修成“照”之后才行。
                        


                        419楼2012-04-11 07:03
                        回复
                          很多话是针对不同层次来讲的,比如你举的这段话是对“自我”来讲的,相对于“自我”来说当然不是自己的,它是属于自我意识范围之外的,自我是指处于肉身知觉运作下的那个“我”。说不在你内是指你的自我,说在你内是对你的本体而言。但超越肉身知觉以外还有其它知觉方式(比如梦中的知觉方式,但大多数人是无意识的入梦用到那些内在感官,你要在梦中学会清醒的利用那些内在知觉方式才行,否则你就仍然是被肉身所限制的),在那种知觉方式下你(不是自我)的觉知范围可以达到更广大范围,所以那些“地方”也是在你内的,否则你永远不可能知觉到。
                          你知觉到的便被你意识的转译所改变了,所以你知觉到的可以说就是你原创的形式,无论那种形式与别人的差别多少微小甚至无法与别人比较来觉察那区别(其实即便真的有明显区别两人在进行对照比较时也很容易相互影响而令区别不再明显),因为在被知觉之前信息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是你心智转译时创造了形相。所以从这个超越自我的层次来讲一切都是在你自己之内的。外在与内在本质是一样的,世界是你的,因为你能知觉到世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一个觉知在知觉,内在领域也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觉知在知觉。所以这样来讲本质上你就是知觉,不止是你,所有生物都是这个觉性,这个觉性透过不同的觉知方式来感知实相为不同的种种样貌。另外每个人又带着不同的心智在知觉。本质上也没有这里与那里的区别,只是你知觉自身的改变就改变了知觉者与它所知觉的环境或地方,所有的移动都是假象(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是知觉方式造成的假象,本没有空间的阻碍,本没有时间的阻隔,这些都是心智与感知方式造成的假象,既没有实质的感知者存在也没有与之对立的被感知物,被感知物与感知者没有实质的分别,如果它们是无关的两个东西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使感知发生,感知不是在完全无关的两个事物之间发生的,永远是有内在联系的。
                          知觉改变了所有被知觉的,所有人都可以知觉到相同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假设,所有人知觉的都是自己的意念经由心智的转译内容,但那背后的知觉是同一个,心智是不同的,表面看来似乎每个人都可以知觉到别人所知觉到的东西,其实根本没有别人在感知,也没有一个样子完全相同的东西,那会经由每个心智部分影响而有所不同,因为在所有内容的背后是同一个觉性嘛,只是你处于不同的意识频段透过不同的感官与潜意识心智的转译方式,自然会转译成为与别人不尽相同的形式,所以不同种的意识生命会有其自身的知觉转译方式(感官),不同的感官也对相同的信息有着不同的转译形式(其实无论你听到、看到、触摸到、嗅到、尝到的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形式,感知到的只是透过不同的感官转译的不同形式的结果),就像蛇可以“看”到红外线,蝙蝠可以“听”到超生波。但红外线与超声波对人的肉体感官来讲就是不可感知的,所以它也不是究竟实相,只是生命个体感官差异造成的,若要见究竟实相就要放弃一切知觉内容而回光返照,返照出一切背后那个恒常不变的不存之存的唯一“觉性”(非任何感官觉知却可以透过一切感官形成觉知的觉性)。所以佛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20楼2012-04-11 08: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