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71贴子:87,748,759

回复:无限的觉性——万物的本质(送给所有想认识自己本质的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消业就是造业,如果业是永不目息流转不居的,所谓消业只是转业而已,所有行动都会产生一个结果,所以消业的行动会造成另一个结果,只要有心智选择与行动便会有业,除非做到“无为而为”。所以永嘉玄觉大师才说: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什么心境会现什么样的境相是看个体信念的,看看自己梦境中的境遇就有可能看出来,梦境就是潜意识的象征对心境的转译,死后的境相与梦境的道理是相同的,看看你每晚梦境中的环境大概就能知道你心境中是什么情况,死后意识会随着习惯(习性)将心境转化为相应的外境。


313楼2012-03-30 14:52
回复
    首先要有坚定的出离心或解脱意愿、之后还要积累足够的能量,还要有祥和的心境以放下世间的一切执着,其中最难放下的是自我执着。另外还要有面对一切的决心,甚至即便明知自己一生也不会开悟也不要紧,要做的只是这个放下,即便失败也会这样一直这样做下去。
    认真修行禅定就可以达到,不必决心去找自己或宇宙的真相,而究竟实相就是那个寻找者自身,如果你去找就永远找不到。修行就是要放下一切“做”,包括潜意识的一切“做”而回归本来面目。


    314楼2012-03-30 15:03
    回复
      空间维次与意识层面我不知是不是相同的概念,如果是的话那是有可能的。只是即便你真的见到过你也不会记得,因为那是很高意识层面的你的经验了,先从清醒的做梦开始吧。另外那种说法我觉得若目前无法以自身证明就不必太过在意,看过或知道就好,那是给普通人的信仰,不是给修行人的。修行的人一切都要去自己内在发掘,信仰它会阻碍你自己的道途,令你执着于心智上的了解而误了自己的修行,另外否定它也同样的不明智,认同或否定同样都是心智的选择罢了。
      我所说的全我是指完整的自己,忆起所有转世记忆的自己。与高我应该是不同的,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完整时仍然是自己,不会看到存在于自己之外的一个高我。另外我显意识中所记起的几世记忆中还没有转世到畜生地狱或恶鬼道的记忆,但我在出体时有将意识投射进入动物身体的经验,但我知道我只是融合了那个动物的意识去直接的体验它的感受,但我清楚的知道我不是那个动物,但我感受到它所感受到的一切,我觉得发展至高等的意识是可以直接感受低等意识形体的觉受的,而反过来却不行,就像一棵树无法感知人类的自我意识,因为它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而人只要开放自己扩展意识却可以感受到做为一棵树的感觉。我认为关于转世成动物的说法也可能跟这种出体后意识的融合有关喔。虽然我不确定,但如果人真的可以转世成动物那在意识来讲应该是一种退化了,而意识退化我感觉不应该由因果业力来支配吧,这点我也不十分清楚。


      318楼2012-03-30 15:25
      回复
        无为而为的人不可能杀人的...杀人的动机一定是心智的作用结果。所以这个例子不成立喔。无为而为不会造成果报是因为没有经过心智的作用、选择与判断,无为而为是圆满的行动,感觉上是没有缺失的,毫不费力的,自然而然的,与宇宙圆满和谐的...虽然在旁人眼中有所为也会有一个结果,其实是圆满无缺的,它是一种直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放下心智与自我的行动时才会有所体会...只能这样说了..


        320楼2012-03-30 15:31
        回复
          看到世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人生如梦是真的,当这一生过去你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带不走,能够得到的只有一生的经历记忆与其中的了悟,那时你会放下对世间的大部分执着而专心的活在当下,不再去执着那一切物质享受与情感牵连,不执着并不是逃避,因为逃避本身就是执着的表现喔,所以不执着就是如实的面对一切不取不舍。
          要放下自我首先要认识自我执着从何而来,觉察自己的一切信念引起的思想心念造成的行动,自我就是对曾经行动的记忆与思想,对世界的信念,不要放过任何机会觉察,经过一段时间觉察你会发现你的行动是被心智所限制的,是有限的,正是因此你才会随业流转。当你在禅定中放下一切心智的思想信念与执着之后你会发现你并没有消失,而是变得完全警醒与完整,远离了心智的干扰,你可以更加清明的觉察。自我本质是个心智的工具而不是障碍,所以当自我退回到工具的地位时这个清醒不被心智所扰的觉察者才能透过到日常生活中来,这个清醒的自己就是一个觉察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受自我信念的束缚也就是超脱了自我的限制。但这个清醒的觉察者还不是更加本质的“照”,要修出“照”这个觉察者也要放下,在这个觉察者眼睛后面还一双眼睛...


          322楼2012-03-30 15:51
          回复
            停止心智与大脑的运作,只是要保持警醒,人是可以保持清醒的入睡的,只是我们习惯了昏觉,自我入睡其实是心智与大脑表面的活动停止,与清醒是两回事。但大脑在运作时身体是不可能入睡的,所以要完全静下来只是保持警醒,不要去分别思想事物与思考它,那样就是大脑的活动了。只是保持警醒的等待身体入睡。想着念佛是不好的,那也同样是个念头行为喔,可以随意的跟随心智中的画面与事物想像,因为做梦就是源于心智的想像功能,当意识投射进入心智想像的荧幕上时做梦便发生了,如果意识不投入就只是观照。如果要练习清醒的做梦就不必提起观照,只是保持警醒就可以,若要修习禅定就要保持观照。


            324楼2012-03-30 15:57
            收起回复
              先下了~


              325楼2012-03-30 16:00
              回复
                我了解,念佛的确是为了静念,因为当人解脱肉身束缚之后很容易跟随自己的思想信念欲望执着而迷失在较低意识层面,其实我相信到极乐世界(高级意识层次)不止是静念,还要有足够的能量才行,因为所谓极乐世界就是相对层面的较高意识层次,而所需的能量就是日常积累下来的,而“自我”就是最最耗费能量的原因,七情六欲都是能量,而七情六欲又都是由于“自我”执着所引起的,因此当放下自我执着能量自然会渐渐增加,那样才能将自己的意识体的能量频率提升到与高层意识层面相应的层次。
                我在出体时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能量的增加,那是内在感官可以感知的觉受,在声音来说就像要唱出自己所能唱出的最高的音符,在视觉来说就像是一排不同颜色与亮度的灯,要用自己的最高能量尽量点亮靠上的那些更亮的灯,在身体的感受来讲就是要给自己加速到极限,我相信所有这些内在感官所感受到的都代表一种自身能量频率的提升,之后意识利用内在感官才能知觉到相应意识层次的世界。所以首先是能量要足够,如果能量不足你很可能脱不掉低层面的形体也是无法进入更高层面的,你会感觉身体要被高层次的能量灼焦而不得不返回到低层面。
                当能量足够之后需要的就是内心的平静与稳定,如果你在中途胡思乱想了就很可能会将你自己带入别的境相,意识投射可能会停在半途的中等意识层面,那样就去不到高层次的“极乐世界”了,所以要去到高层次能量与定力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334楼2012-04-02 15:36
                回复
                  比如时刻注意自己的心念,当你做决定或说出一句话时要明明白白的知道你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自我欺骗,也不必批判自己动机的对与错,只需要做到觉察就好,知道自己做决定或说出一句话的原始动机。
                  比如一个朋友去上班忘记带了一样重要的东西,打电话要你帮他送过去,而你可能会毫无觉察的立刻埋怨起他的心不在焉,其实本质上可能是因为他耽误了你自己的时间与事情,或者你懒得不想帮他送过去,而事实上你可能已经决定要给他送过去,因此而迁怒于他的心不在焉.这时你不要批判自己或别人,而是看清事实,事实就是他没带东西需要有人帮他送过去,如果你手中也有重要的事要做那么可以让他委托别人,或者你真的没什么事,只是懒而已,那么就觉察到自己懒得送过去这个原始动机。之后牵怒的事便不会发生,只是看清事实,没事的话你就自然会去送,有事就可以直接告诉他送不了。


                  336楼2012-04-02 15:50
                  回复
                    开始练习时可能需要心智思考分析,那样也可以改变自我或扩展它,但那仍然是有限的,其实如果心足够平静的话就不用任何思考分析与判断,在清明的觉察状态你会直接看到自我心智习惯性的自我欺骗过程,最初的起心动念不会被你歪曲而遮盖,一切心念都会显现在你面前,你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看到自己心智的运作过程,这样你才真正了悟到“自我”是什么从而渐渐从心智内解放它,令它回复到心智功能的本来地位。


                    338楼2012-04-02 16:15
                    回复
                      其实我也不是不相信静土法门,在我看来所有相信的都是信仰,相信与不相信两者都限制了真正的自由。我姥姥就是修静土的,如果真的可以心无挂碍的一直修下去那样也很好,绕过了很多心智头脑上的纠缠,修静土的人是福气呀,我不修静土的原因单纯的只是不想将自由放在别人手里,无论是在这烦恼红尘还是极乐世界,在哪里修不是修呢。另外静土真的同样需要定力与能量喔,并且静土修的本身就是定力,只不过是另一种有为的禅定,在定中能量摄入自然远远大于损耗,所以静土修好了能量也自然会有。如果定力不够即便有佛菩萨接引修行者也不一定跟得到极乐世界呢,半途就不知跟着心意识跑到哪里了,因为每个人本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佛菩萨也奈何不了人们自身的欲念牵引,不然一切众生都可以被佛菩萨接引到极乐世界去啦~
                      


                      405楼2012-04-11 04:55
                      回复
                        不能以逻辑去理解是我亲身体验到的,在出体有时会遇到的境况是完全无法以逻辑头脑理解的,它是超越逻辑范围的东西。我相信逻辑是有极限的,逻辑本身就是限制,它暗示了非逻辑的存在。比如在禅定中会有直接的体悟,那不是头脑的逻辑推理,那是超越平常感官的超感官知觉,而当你强行将这种直接的体悟转换成头脑的理解时就会产生困难,你会发现头脑无法转译那种境况,使得你根本无法以头脑去理解那种体悟,更不要说以语言表达它了。
                        这就好像用收音机去接收电视频段的信号,同样是电磁波,由于频率不同,在收音机接收转译时只是无意义的杂音甚至对那种不同频段的信号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相近的比喻来讲就像你听到别人的心声,但那本来不是声音,当你听到声音时就是将别人的思想转换成为了声音,那在修行人来讲就是“天耳通”,但它听到的并不是声音,也不是用肉身的耳朵听到的,只是一种信息的转译,当转译发生时信息本身就已经被改变了,以它原始的样子不可能被听到。同样的例子也在天眼通、他心通中有所体现,其实只是将同样的信息转译为不同的感官知觉罢了,但那感知已经改变了信息的原始样貌。所有知觉到的都不是实相,因为那都是被不同知觉的转译方式扭曲的实相样貌,而绝对的实相是无法以任何感官感知的,因为感知本身就扭曲了它。人体的感官、大脑、心智都有这种性质,有些信息是大脑无法达成理解的,因为理解本身就已经改变了被理解的内容。就像用比喻来理解一个道理一样,比喻不是道理本身,当道理被转换为比喻时已经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了。
                        甚至有些是心智都无法够到的。其实有些梦也有这种性质,有时你醒来会觉得做了个奇妙的梦,但却完全回想不出任何内容,只有对梦中经验的一种朦胧的感受,当你试着以大脑理解它时会将它转译成为心智中相近的东西之后再让大脑理解。这就像你梦中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而心智会自然将它转译为你见过的另一种相近的东西,这样大脑才能达成理解,大脑是属于肉身自我的“心智”部分,它无法理解在这世界之外的某些东西,所以那理解本身已经改变了那信息的原始样貌,它已经不是它被理解之前的样子了。


                        409楼2012-04-11 05:24
                        回复
                          当你只在觉察时习气是显而易见的限制,而觉察者本身却是不受限的,否则它看不见那限制,所以看到限制的不是那被限制的。发现限制后不必反制它,分别与评判仍然是受限的,只是换到了另一边罢了。只要就放下它,这样习气便不再被执持,所以改习气只是放下限制。放下限制就是放下执着,两边都不着,这样限制不存在了,无论在别人眼中看见你走在哪一边,其实你本身是不受限制的,但只要走就会落在其中一边,所以要走就要不住两边,不走时哪边都在也都不在。表达得很抽象,不知能不能看明白呢~


                          410楼2012-04-11 05:31
                          回复
                            在中间阶段的确很可能,比如只是修出观察者,那是不够的,一旦失去觉察马上就会迷失自性认物为已。所以生活中要多问自己“是谁在觉察?”。但若真的归源达本修出觉照就不同了。处于觉照中是没有任何主体与客体的,觉照本来清静无染平等无碍的照见一切,但却无一个主体的照者所以也无客体的所照之物的分别,它们本自一体的照见。无论有物无物都是如此,有无只是头脑分别的二边,而那时你已不再被心智与头脑所惑,只不过当一切内容都不存在时更加容易照见本来面目,那就是所谓的涅盘寂静,那没有主客体之分的毫无内容的觉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但无论有无内容本质都是一样的,内容就是空,空也同样是内容,你从来都是那个,那时你每时每刻都会清明的处于当下的本来面目,不会再被任何觉照的内容所迷惑,在经过多年的禅修之后那种状态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我相信古德所说的,在某个时刻一旦彻悟发生便永不退转...


                            414楼2012-04-11 05:54
                            回复
                              在开始时那样的确比较困难,当心是分裂的是很难一边做一边保持觉知的,尤其是在做复杂的行动时。开始不用那样做,那样的话可以先练习完全专注于当下的行动上不要胡思乱想,想时就不要做别的,就只是想,打字时就只是打字,讲话之前先理清思绪,讲话时就只是讲。那同样也是一种禅定,只专注在一件事物上面,那样心就不会是分裂的,注意力要完全专注于当下的行动上,区别是当不再专注时自我与对其它的觉知又会回来,但这样修定力是可以的。
                              或者另外一种方法:只是尽量保持当下的觉知,所有行动尽量慢慢去做,做得很慢都有没关系,要记得尽量保持觉察,这种动禅可以用在事情不紧急的时候。在这样长时间坚持修定使心足够稳定与专注之后,就自然可以渐渐变得一边做一边保持觉察了。


                              417楼2012-04-11 06: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