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佛的知见,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无常、无我、解脱或诸法实相!实相以无相为相,故名实相!一切法,包括我们自己,没有实在相啊!你以为你有吗?我有吗?因为变化,所以没有!我们现在正在变,几年以后我们更变了,变老了,变没有了……这就是真相!如果我们不顾及到这样的一个真相,那我们就会迷失!我们就会烦恼!我们就会轮回!所以,学佛必须入佛知见,改变偏见和傲慢!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
-
0近代学人去圣逾远,不见古人真实行履。向日用现前境界,生死岸头一一透过。即此日用,不离一法,不住一法,处处不轻放过,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声色逆顺,爱憎境界,一一透得过处,便是真实悟门。即此悟处头头法法,便是真实佛法。 非是听座主撞钟击鼓,登华座,开大口,学野干鸣,侧耳低头,闭目披衣时,方为佛法也。所以善财童子,南历百城,参礼佛剎微尘数诸善知识,故得开悟,尘尘剎剎诸解脱法门。 然法门固无论,即善知
-
0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所以,因为责任和使命,出家人是不容易的!但这种孤独往往是成就我们的。太热闹的地方往往是没有真理的,飞蛾扑火,看起来很热闹,往往是自取灭亡!尤其是因为信仰的招牌,任性而又违背规则! 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说:“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束缚,因为我们着相! 我们今天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像,它其实是告诉我们: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慈
-
0佛陀制戒的因缘,就是要为弟子们立下一个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目的是好让佛教徒清净无为、少欲无争地过修行的生活,过共同解脱的生活。 大家一起来学佛,而不是一起来着魔、一起来搞是非、一起来烦恼和轮回。如果没有这个规则,那就一定会偏离我们的信仰的方向,且以信仰的名义招摇于社会……不但不能弘法利生,甚至于误导污染了人们,应该是可怕的存在。 当佛陀即将进入涅槃的时候,再一次地叮嘱弟子们,不要忘了遵守佛陀所制定的
-
0现实中的人,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做坏事,所以他就觉得:“我是佛教徒,我了不起了。”这是错觉,佛教徒不是这样子的,虽然需要从做好人开始!也有人说:“我做了好事!怎么样?”同样不一定是佛教徒!只有不去执着,而又能去做好事,那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既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时也要“自净其意”!两者兼顾,中道圆融!有人说,太难了!那么,干什么又容易呢?这个故事一定要讲好,如果不讲好,那就容易盲修瞎炼!有人说“
-
1如果我们都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以平等的心来面对人生,并努力担当进取,用智慧来赢得自己的尊严和自在解脱。我想,那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佛。同时,我们还要用信心来自我肯定。 “我可以,我一定行!”不要指望着别人摸摸我们的脑袋,我们就可以怎么样,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心。 昨天,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说他遇到了一个什么活佛,要给他灌顶。我说:“那你就灌呗,那是你的权力和自由。”“你怎么看呢?”“我怎么看?我不看!
-
0僧肇大师在《肇论·物不迁论》中,告诉我们:“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一般人表面看起来,无异是矛盾的!但从佛法的内在而言,却又是正常的!让我们来分享一下: 所谓“旋岚偃岳而常静”,就是大风把大山刮倒了,但却是静的。能想象得到吗?大家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大风怎么可能把大山刮倒了还是静的呢?是啊!它就是静的,它一直就是静的!为什么人们看到它是动的?因为人
-
0佛的三大伟大之处:发现了真理;挑战了自己;运用了真理。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用习性?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真理,而且我们战胜不了自己,没有去运用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个规律是不可以抗拒的。 假如说你在殿堂里,你只要稍微一放纵自己,你就坐不住了。你只要说我上厕所偷一次懒,你就会想:“哎呀!我再坐十分钟二十分钟就又想出去了。”这个知见不能生,换句话说这个念头不能生。 提起来精神儿一念代万念,以一句楞严咒取代我们
-
0问:我在念经诵咒时,心里发闷,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想要发脾气似的,隔三差五就这样,请问法师这该如何解决? 圣空法师答:隔三差五的发一次,它这是周期性的,一般的,我们的业习七天一次,七天在你身体当中窜一次,当这个气在你身体窜的时候,你这个人就会情绪化,而且就会烦躁,就会发脾气。 阴湿寒来自于哪里?也是来自于业力。那像你这样,多做做超度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化解冤结,再自己多诵咒语,那这不是
-
0问:我们应该行苦行吗?圣空法师答:我不主张在身体上行苦行。我认为,克制自己的贪欲就是苦。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不跟着自己的妄想走、断掉自我主见、依教奉行,就是苦行。持之以恒,方有成就。问:有几个人诵得很熟了,带诵的速度很快,后学的跟不上,烦恼产生矛盾。圣空法师答:这都叫做各执己见,都属于无明的东西,不是谁对谁错,都是错。只要是自己的知见,都要放下,我们不就是修这个(破除知见)嘛!作为领导的,要生起慈
-
0别人说:师父,我要不回向,我的功德是不是明天就没有了? 功德是功夫,你的六根清净是慢慢养成的,是我们通过,一天一天的积累养成的,这叫功夫。不是说我回向,或是我不回向才有。那为什么要让你回向?是帮助破掉我执。 一个人为什么每天有这么多烦恼?因为他天天想到自己,他的心量就很小;如果他天天想着自己的得失,他就会分别执着,他永远不会快乐。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快乐,如果你永远就想着鸡毛蒜皮的事,你怎么快乐? 我
-
0问:有人说,持楞严咒要有效果,一天最少持十四遍? 圣空法师开示:这个不是佛说的,我们是学佛。人说的,大家说听不听?不听,听佛的。大家说,到底要多少遍才能受益?是108遍受益,还是14遍受益,还是1遍受益?你们到底是依教奉行听佛的?还是听我的? 佛说了,诵楞严咒,想把楞严咒的威力发挥出来,要建立坛城,要摄心为戒,如理如法的在坛城当中来修习这个法。首先,先决的条件是摄心为戒,六根清净,而且对法生起恭敬心。 首先,
-
0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明。乞老人指示。 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之路,方便多门,归源无二。即参禅提话头,与念佛持明,皆无二法。 第不善用心者,不知借以磨炼习气,破除妄想;反以执著之心,资助无明。故用力多而收功少耳。此事如用瓦子敲门,只是要门开,不必计手中瓦子何如也。 以吾人无量劫来,积集贪瞋痴爱杂染种子,潜于藏识之中,深固幽远,无人能破。圣人权设方便,教人提一则公案为话头,重
-
0念楞严咒最慢十分钟就念完了,快的话三五分钟就念完了。告诉自己什么都不干,放下,一念不生,楞严咒一遍! “哗......”念完,一个知见都不立,一个妄想都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一个字都不插进去,就这一遍,等于你打妄想念一百零八遍。要这样去念。 我天天摇来晃去地念呀念,就这样念十几年过去都不起作用性,为什么?——打妄想。最后我发现,我念咒语的时候,集中精力,一遍念完! 一遍念完之后,要打妄想告诉自己:别打扰我,我
-
0现在很多初学佛的人,家也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认为这些全是障碍,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这就是执着,高度的执着,其实就是自私自利。 我们修行成佛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带来利益,解除别人的痛苦烦恼。只有别人没有痛苦烦恼,自己才会快乐,是不是? 如果家人天天烦恼,天天跟你过意不去,你能快乐吗? 所以,让别人做到不如自己做到,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让别人开智慧不如自己开智慧,让别人受益不如自己
-
0“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转眼成空。” 世间财产的无常局限,为五家所共有,所以人们往往无可奈何! 所谓“逢到大水、大火”,倏忽之间的故事,没有办法存留…… 所谓“遇到盗贼、恶王”,盗贼给你偷走了;恶王给你上重税,不断地加税,老百姓民不聊生。据说,当年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发行东北流通券,结果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一麻袋流通券居然换不来一麻袋的米,请问财
-
0楞严经原文: 阿难, 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 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无为真如, 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难, 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 亦自此地, 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
0静波法师,生于1963年,是中国佛教界的重要人物。他于1986年在哈尔滨极乐寺出家,礼上慈下法法师剃度。静波法师的学术背景深厚,1988年考入中国佛学院,主修三论宗,并在1992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导师为刘峰老师。他在1995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三论宗研究班,并留校教学多年。 静波法师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教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担任黑龙江省佛教协会长和哈尔滨极乐寺方丈。
-
0八地菩萨以上乃可自说咒语这一说法在佛教经典和文献中得到了多次提及。《楞严经》明确指出:“八地菩萨以上乃可自说咒语”。这表明只有达到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才能自行创造和念诵咒语。 普庵大师是南宋临济宗僧人,他在禅定之余阅读《华严经》后大悟,并亲口传授了普庵咒。普庵咒被认为是八地菩萨以上的菩萨才能自说的咒语之一,其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在佛教《禅门日诵》中被列为必读咒语之一
-
0有朋友知道 佛陀当时是怎么获得楞严咒的吗 我突然萌发是这个奇点 像很多心咒和经典 都有古佛传授给当初的菩萨和佛陀 比如六字真言 是释迦牟尼求了很久 比如大悲咒是千光王摩丁授记与观自在菩萨 或比如觉华定自在王点化了婆罗门女 成就了地藏王菩萨 所以我突然好奇 也查阅了很多地方 就是找不到答案 楞严经的记载是围绕着楞严咒而展开的 可以理解为是当初佛陀授予文殊菩萨去救阿难尊者的秘音 到后面法会中 佛陀再围绕着楞严咒开示了这部
-
0可见,消业就等于我们的衣服弄脏了,要想办法把这个脏东西洗掉,所以需要用水加上肥皂或者洗衣粉。 我们把脏衣服洗涤干净,甚至可能洗完了之后还要用熨斗熨一下,这需要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今天要消除业障,是不是也得需要佛法,慢慢地去历事炼心呢?当然也需要。 身体脏了,我们要用沐浴的方式来解决。 我们洗洗澡,可以使身体清洁。 甚至每天我们都需要用牙刷来刷牙,用水来漱口。同样,我们如果要消业,也要有工具和武器,也
-
0《僧伽歌》 李白 真僧法号号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问言诵咒几千遍, 口道恒河沙复沙。 此僧本住南天竺, 为法头陀来此国。 戒得长天秋月明, 心如世上青莲色。 意清净,貌棱棱。 亦不减,亦不增。 瓶里千年铁柱骨, 手中万岁胡孙藤。 嗟予落魄江淮久, 罕遇真僧说空有。 一言散尽波罗夷, 再礼浑除犯轻垢。
-
0我们现实中很多人都在嫉妒。为什么说你做了好事,大家说你不好?这就是嫉妒,就是心量小,容不得别人。如此,我们做人尚且烦恼,又怎么能解脱乃至成佛呢?其结果肯定是下三恶道。有人说:“我不怕。”如果不怕,那么我们学什么? 有人还比较侥幸地以为这样就没事了:嫉妒完了,害完别人了,跑到佛像前磕了三个头……你以为这样就能免除你的罪恶了吗?绝对免除不了,因为是在投机、在取巧、在圆滑;那不是学佛。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
-
0比如佛经中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一个沙弥,他的师父收了他,当看弟子没有几天的寿命时,然后就告诉他:“你回去看看你的父母吧。” 因为有神通的师父,已经看到他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了。 于是给了那个沙弥七天假,让他回去看他的父母。过了七天之后,他竟然回来了。他的师父蒙了:你怎么还活着?他的师父一看,这个沙弥的相貌变了,不再短寿了,就问他:“你做了什么好事吗?”这个沙弥说:“什么好事也没有做。”他的师父说:“
-
0【原文】 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译文】 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希望永无病苦。求无病就生贪心。贪心之欲念一生起就会退失道心。在身体有病时应了解到缘起性空心中无病之理,不以病为病,患病后则不会心生懊恼,应以病苦作为帮助自己修行的良药。 【原文】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译
-
0经 梵语叫sutra,是花串或线绳的意思。 所谓线绳,就是可以穿起来。所谓花串,就是印度常常有的花环。花环就是用线把花串起来,这叫经。 比喻将佛陀所说的金玉良言如花串一般地串起来,称为佛陀的开示。 佛陀所说的真理名言,把它像花环一样串起来称为言教,成为开示证悟经验的一条路。我们今天说,什么是经?一定要明白这样一点:经就是一条路;什么路?是一条佛陀亲证的经验之路。如果我们今天走这条路,也能够证悟。为什么?因为这
-
0有人似乎觉得,有一个信仰很好,但是又往往不能很理性地接受这个信仰,比如说他相信风水,相信什么给人看相算命。这些东西,佛法叫它轮回中的一般规律,不是定法。为什么称它轮回?因为这些东西既然不是定法,所以执着就不是正知正见。有人说:“那可是很准啊?”但那也只是相对而已,不是永恒的不变。六道轮回这个圆圈里有个规律,我们要打破这个规律,才能解脱生死困扰。现在的一般人几乎都不想解脱,这就是学佛最大的讽刺。因为
-
0
-
0时光迅速,又快到夏至了,夏至后日渐短,夜渐长,阳气收了。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勿被动转,静勿被静转。 定是体,慧是用,真是静,俗是动,二谛圆融,与天地之气一般。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而已,动静如法,随心所安;动静不如法,被境所迁 欢乐苦日短,忧愁叹日长,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昔日有一禅和子在鼓山挂单,有一生癞病僧,别人看见都讨厌
-
0佛教之所以称其为“业障病”,就是因为不能够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和结论。 有些疾病症状,我们到医院里查不出来是什么病?多么高明的大夫也查不出来,结论应该是没病,所以没有办法给它一个名字,就叫业障病。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白一点,比如说人到七八十岁时,整个身体就像世间的弹簧一样。弹簧刚开始拉着时很费劲,特别有弹力,但是拉来拉去,弹力就小了,它的功能就减退了。 七老八十的老人,眼睛花了,怎么可能像1.0的眼睛那样呢?
-
0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一)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二)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三)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四)众生浊,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
-
0人到世间来,除非是佛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的凡夫都是业力牵引,不得不来,不来不行,自做自受。有人说“我们不想来”,不来行吗?只能来,不来不可以,除非我们是乘愿来的: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要发愿度众生。当然,有人会吹牛说:“我就是发愿来度众生的。”真的假的?不一定。真正发愿度众生的人,不会招摇这些事情。他会用行为来证明内容: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不是瞪着眼睛说:“我是为了代众生受业。”他不会这样讲,这
-
0现在这个世道假货太多,除了冒充名牌招摇,还有就是成本太低了。所有的人都知道,社会上有假文凭、假的生活用品等各种各样的假货。记得一九九八年的时候,我去五台山,刮头用了五个假刀片都没有刮好,最后只好借了一个出家人的真刀片解决了问题。印象深刻之余,为在这座名山的假货盛行而伤感。 记得八八年在中国佛学院读书时,遇到同学的朋友来访,彼此认识了。后来他办了《人间佛教》小报,号称是中国佛学院毕业的法师……再后来
-
0今天,佛门内对于因果问题,存在两种错误知见: 1、认为因果是佛法中低层次的、带迷信色彩的说教。目前教内戒律松弛现象比较突出,这和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有直接关系。虚云大师早就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因为一个不明因果、不信因果的人,很难严持戒律。 2、误解因果,把佛法的因果律庸俗化。有的人信因果,也怕犯因果。在涉及个人吉凶祸福的事,怕犯风水,犯流年,怕鬼神降罪等,怕的东西还不少。处理问题
-
0我们所要感悟的真心——所谓的一真法界、所谓的空性、所谓的佛性、所谓的真如、所谓的法界、所谓的实际理体,或者如来藏,其实今天应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原来都不过是接引众生的不同方便用语而已。 其实,佛性也好,妙明真心也好,真如法性也好,一真法界也好,还是法界也好,实际理体也好,如来藏也好,它们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本质是完全平等的。因为接引众生的不同,所以才有了差异和变化。因为有了这样的差异和变化,所以
-
0跏趺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 我们发心修习禅定,结跏趺坐的时候应当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端
-
0有人说:“佛法是相信神,是唯心主义。”我说:“对不起,佛法不是这样的。”也有人问:“佛教是唯物的,应该是唯物主义?”我说:“依然不是的。”其实佛教是“缘起论”。谁也离不开谁的和合共生,就不是定法。佛法所讲的心,超越于我们的肉团心、分别妄想心。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二元的界限的模糊。这种中间的界限需要超越或者突破。如果不超越或者突破,那么我们的学佛就没有办法。比如说关于“好”的概念:坏人的朋友,坏人却
-
0佛教徒需要用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身口意,这是应该的努力。如果没有戒律,我们就会寻找自以为是的理由,放逸或者放纵自己。虽然会讲得非常漂亮,但是面对现实却很苍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抵挡不住外在的诱惑,我们没有办法坚持言行一致。尤其是今天,所谓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欲望持续膨胀……寺院的围墙再高,也抵御不住外面对人性的诱惑。这是事实,我们几乎是不可能回避的。如果我们转化不了自己躁动的心
-
0八圣道分,也叫作八正道分,修习八正道能够转凡愚成圣智,因此称圣,能够远离偏邪,因此称正,能够通于涅槃,因此称道。修行之人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前六科之后,观法既成,善已生,恶已断,定慧已调,从此当修八圣道分,安稳而行,直趣佛所。 具体而言,八圣道包含以下内容: 正见:慧眼分明,见理正确,故称为正见。得到正见,则能够于世出世法,无有颠倒,远离一切谬见,于四谛之理,历历分明,常离两边,而行中道。能够使令其余
-
0我们要在三皈依的基础上去学佛,这个信仰才可以保证!这个信仰才能够让我们坚持走下去!就像我们的《菩萨戒本》里边说的,要去正法的寺院听经闻法!如果你不听闻正法,不但对信仰不负责任,而且误导他人!有人说:“没有时间啊……”没有时间都已经很惭愧了,不能理直气壮!你听闻了正法,才能够辨别真假正邪!才能知道解决烦恼和生死轮回等问题的方法。进而我们还要突破四魔,只有不怕四魔,我们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戒弟子。你去看
-
0在《大般涅槃经》里有一个“盲人摸象”的比喻。盲人摸象,他们各自只是摸到了事物的局部,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大象就是这个样子。比如说,其中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耳朵,就说大象是芭蕉扇;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牙齿,就说象是一个木头棍子;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身体,就说象是一堵墙;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腿,就说象是一根:柱子;一个盲人摸到象的尾巴,就说象是一根绳子。 我们认真想一想:象是芭蕉扇吗?象是棍子吗?象是一堵墙吗?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