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中国通史
赵翼《陔余丛考》卷十六有“汉时大臣不服父母丧”条,列举大臣三年不服丧的例子,称根本原因是汉文帝在遗诏中规定了以日易月,不必服丧三年之久的制度。然而,也许是因为礼的学问慢慢兴盛,尽管有如此制度,但有的官吏愿服三年之丧,并被当时的人称许。到了汉安帝初年邓太后执政时期,由于礼学的兴盛,还颁布了不为双亲服丧者不可为地方官的诏令。当时还有人进言说,州、郡的刺史太守也应当这样做,于是让公卿们商议此事。结果,不少大臣认为服丧三年会带来许多不便,只有刘恺上奏说,刺史是一个地方为人的榜样,应当以身作则。如果百姓行三年之丧,却说刺史行之不便的话,那不等于是浊源清流吗?【邓太后最终采纳了刘恺的意见。但是实际上这个想法在后来基本没有实行。例如,赵岐建议刺史辞官归家为父母守丧,荀爽也认为公卿大臣乃国家政教之本,如果不能为父母服丧,无法教人。由此便可知,即便在邓太后定制之后,高官也未服丧】。后来,行丧不行丧,直到汉亡时也没有定制。不过一般来说,为官之人服丧三年也并不算是件坏事,这样做是一种名誉。人们一般的倾向是尊崇守礼的行为,这是无疑的。
赵翼《陔余丛考》卷十六有“汉时大臣不服父母丧”条,列举大臣三年不服丧的例子,称根本原因是汉文帝在遗诏中规定了以日易月,不必服丧三年之久的制度。然而,也许是因为礼的学问慢慢兴盛,尽管有如此制度,但有的官吏愿服三年之丧,并被当时的人称许。到了汉安帝初年邓太后执政时期,由于礼学的兴盛,还颁布了不为双亲服丧者不可为地方官的诏令。当时还有人进言说,州、郡的刺史太守也应当这样做,于是让公卿们商议此事。结果,不少大臣认为服丧三年会带来许多不便,只有刘恺上奏说,刺史是一个地方为人的榜样,应当以身作则。如果百姓行三年之丧,却说刺史行之不便的话,那不等于是浊源清流吗?【邓太后最终采纳了刘恺的意见。但是实际上这个想法在后来基本没有实行。例如,赵岐建议刺史辞官归家为父母守丧,荀爽也认为公卿大臣乃国家政教之本,如果不能为父母服丧,无法教人。由此便可知,即便在邓太后定制之后,高官也未服丧】。后来,行丧不行丧,直到汉亡时也没有定制。不过一般来说,为官之人服丧三年也并不算是件坏事,这样做是一种名誉。人们一般的倾向是尊崇守礼的行为,这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