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共鸣.2)
简单的比喻就是,看到晚霞,让你不是说“窝草,真TM美”,而是能够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表达的都是情感,但没人会记得前者,因为,毫无文化张力。
当然,不少学者在学习的道路上,忘记了来路,把过度修饰凌驾于情感之上,也就是常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在遣词用句上哗众取宠,走“屎尿屁”路线;或者是用不当的感情,让人产生巨大的不适。贾浅浅的诗作之所以被群众抵制,正是因为群众潜意识里感受到了贾浅浅的作品同时犯了以上两个大忌,当然,当时硬夸贾主席的学者,尤其是妄言是“群众不懂诗”的那几位,不是群众愚昧大概就是他们忝居其位吧。
这也是为什么张宗昌的“大炮开兮轰他niang”普遍接受度较高,人家文化不行,但情感确实足足的纯粹,极大地弥补了文化上的缺漏,反而独树一帜。
至于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情感共鸣的诗,死了就死了,没事,这种根本就是文化垃圾。
第二阶段“形式”,找到诗的极限,所谓“止于礼”者
诗有了文化表达,有了情感共鸣,只是第一阶段,因为诗是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有历史就意味着任何诗歌的领域都会出现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如同电影《无双》中,对精准掌握所有大师绘画技巧的李问评价的那样,“这世界只需要一个梵高,第二、第三以及往后的都没有价值”。
就这是诗的第二阶段,很多诗人可以精准地、艺术地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却终其一生步步踏在前人的痕迹之上,把自己的诗词写成了“棺材板”,看似源远流长,实则只是一桌大师们的“残羹剩饭”。更有愚昧的腐儒,终其一生诗作等身,对历代诗词指天画地,论古则李太白诗词多是敷衍,论今则毛教员诗作不通格律,实则只是“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因为他连诗的极限在那都不知道,遑论自己的水平,比如乾隆爷。
《诗》曰:“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要到达学诗的第二境界,首先要从诗的“发于情”,变化到“止于礼”。如果诗的创作能够突破边界自成一派,那固然是极好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无一不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
但是太难了,这是佳作到千古名篇的界限,这道界限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逾越这条鸿沟并不是靠努力可以做到的,需要天资和历史机遇。民国时期,白话文的兴起为诗打开了“天花板”,但即使这样依然有“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或者“伟大的水呀,氢二氧一。热情的火啊,等离子体”这类大师翻车的作品。
有幸的是,创作难以突破,但学诗即使没有突破极限,也能通过“止于礼”获得一个较高的认知层次。而要达到这一层次,唐诗不可不学,因为唐诗是横亘在所有想要在诗歌上有所成就的人,头上的喜马拉雅山。
不少人没有深入研究,以至于对着自己的类似前辈“残羹剩饭”式的作品沾沾自喜,夸言自己是百年一遇的魏晋风流,具体是谁笔者就不吐槽了。也有学者穷其一生研究,最后被困死在高山之上,张口绝句,闭口律诗,对格律有着迷之自信,把自己活活研究成了一副“棺材瓤子”。殊不知自有高手能在传统律诗的基础上自成一派。
(未完待续2)









简单的比喻就是,看到晚霞,让你不是说“窝草,真TM美”,而是能够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表达的都是情感,但没人会记得前者,因为,毫无文化张力。
当然,不少学者在学习的道路上,忘记了来路,把过度修饰凌驾于情感之上,也就是常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在遣词用句上哗众取宠,走“屎尿屁”路线;或者是用不当的感情,让人产生巨大的不适。贾浅浅的诗作之所以被群众抵制,正是因为群众潜意识里感受到了贾浅浅的作品同时犯了以上两个大忌,当然,当时硬夸贾主席的学者,尤其是妄言是“群众不懂诗”的那几位,不是群众愚昧大概就是他们忝居其位吧。
这也是为什么张宗昌的“大炮开兮轰他niang”普遍接受度较高,人家文化不行,但情感确实足足的纯粹,极大地弥补了文化上的缺漏,反而独树一帜。
至于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情感共鸣的诗,死了就死了,没事,这种根本就是文化垃圾。
第二阶段“形式”,找到诗的极限,所谓“止于礼”者
诗有了文化表达,有了情感共鸣,只是第一阶段,因为诗是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有历史就意味着任何诗歌的领域都会出现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如同电影《无双》中,对精准掌握所有大师绘画技巧的李问评价的那样,“这世界只需要一个梵高,第二、第三以及往后的都没有价值”。
就这是诗的第二阶段,很多诗人可以精准地、艺术地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却终其一生步步踏在前人的痕迹之上,把自己的诗词写成了“棺材板”,看似源远流长,实则只是一桌大师们的“残羹剩饭”。更有愚昧的腐儒,终其一生诗作等身,对历代诗词指天画地,论古则李太白诗词多是敷衍,论今则毛教员诗作不通格律,实则只是“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因为他连诗的极限在那都不知道,遑论自己的水平,比如乾隆爷。
《诗》曰:“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要到达学诗的第二境界,首先要从诗的“发于情”,变化到“止于礼”。如果诗的创作能够突破边界自成一派,那固然是极好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无一不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
但是太难了,这是佳作到千古名篇的界限,这道界限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逾越这条鸿沟并不是靠努力可以做到的,需要天资和历史机遇。民国时期,白话文的兴起为诗打开了“天花板”,但即使这样依然有“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或者“伟大的水呀,氢二氧一。热情的火啊,等离子体”这类大师翻车的作品。
有幸的是,创作难以突破,但学诗即使没有突破极限,也能通过“止于礼”获得一个较高的认知层次。而要达到这一层次,唐诗不可不学,因为唐诗是横亘在所有想要在诗歌上有所成就的人,头上的喜马拉雅山。
不少人没有深入研究,以至于对着自己的类似前辈“残羹剩饭”式的作品沾沾自喜,夸言自己是百年一遇的魏晋风流,具体是谁笔者就不吐槽了。也有学者穷其一生研究,最后被困死在高山之上,张口绝句,闭口律诗,对格律有着迷之自信,把自己活活研究成了一副“棺材瓤子”。殊不知自有高手能在传统律诗的基础上自成一派。
(未完待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