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1,944贴子:11,367,477

回复:千言大赋:《梅魂赋》鲁韵/近创/新体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上文.共鸣.2)
简单的比喻就是,看到晚霞,让你不是说“窝草,真TM美”,而是能够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表达的都是情感,但没人会记得前者,因为,毫无文化张力。
当然,不少学者在学习的道路上,忘记了来路,把过度修饰凌驾于情感之上,也就是常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在遣词用句上哗众取宠,走“屎尿屁”路线;或者是用不当的感情,让人产生巨大的不适。贾浅浅的诗作之所以被群众抵制,正是因为群众潜意识里感受到了贾浅浅的作品同时犯了以上两个大忌,当然,当时硬夸贾主席的学者,尤其是妄言是“群众不懂诗”的那几位,不是群众愚昧大概就是他们忝居其位吧。
这也是为什么张宗昌的“大炮开兮轰他niang”普遍接受度较高,人家文化不行,但情感确实足足的纯粹,极大地弥补了文化上的缺漏,反而独树一帜。
至于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情感共鸣的诗,死了就死了,没事,这种根本就是文化垃圾。
第二阶段“形式”,找到诗的极限,所谓“止于礼”者
诗有了文化表达,有了情感共鸣,只是第一阶段,因为诗是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有历史就意味着任何诗歌的领域都会出现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如同电影《无双》中,对精准掌握所有大师绘画技巧的李问评价的那样,“这世界只需要一个梵高,第二、第三以及往后的都没有价值”。
就这是诗的第二阶段,很多诗人可以精准地、艺术地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却终其一生步步踏在前人的痕迹之上,把自己的诗词写成了“棺材板”,看似源远流长,实则只是一桌大师们的“残羹剩饭”。更有愚昧的腐儒,终其一生诗作等身,对历代诗词指天画地,论古则李太白诗词多是敷衍,论今则毛教员诗作不通格律,实则只是“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因为他连诗的极限在那都不知道,遑论自己的水平,比如乾隆爷。
《诗》曰:“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要到达学诗的第二境界,首先要从诗的“发于情”,变化到“止于礼”。如果诗的创作能够突破边界自成一派,那固然是极好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无一不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
但是太难了,这是佳作到千古名篇的界限,这道界限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逾越这条鸿沟并不是靠努力可以做到的,需要天资和历史机遇。民国时期,白话文的兴起为诗打开了“天花板”,但即使这样依然有“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或者“伟大的水呀,氢二氧一。热情的火啊,等离子体”这类大师翻车的作品。
有幸的是,创作难以突破,但学诗即使没有突破极限,也能通过“止于礼”获得一个较高的认知层次。而要达到这一层次,唐诗不可不学,因为唐诗是横亘在所有想要在诗歌上有所成就的人,头上的喜马拉雅山。
不少人没有深入研究,以至于对着自己的类似前辈“残羹剩饭”式的作品沾沾自喜,夸言自己是百年一遇的魏晋风流,具体是谁笔者就不吐槽了。也有学者穷其一生研究,最后被困死在高山之上,张口绝句,闭口律诗,对格律有着迷之自信,把自己活活研究成了一副“棺材瓤子”。殊不知自有高手能在传统律诗的基础上自成一派。
(未完待续2)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0楼2025-01-03 19:01
回复
    (接上文.3.自成一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毛教员的《沁园春•雪》,气魄恢宏、情感刚正,直白而不俗、文雅而有度,独领诗词一派风景。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很多读者可能都不知道。当时的《沁园春》并非只有毛教员一首,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民党召集了大量文人,或主动、或应邀,纷纷试图用自己的《沁园春》来掩盖毛教员锋芒。其中不乏文笔颇有独到之处的,如当时号称为北大高材、“三湘才子”易君左,他的《沁园春》如下: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天才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其实,这篇已是佳作,格律工整、用典广博、用词老辣、笔力深邃,但是相信大部分读者就是不想读,更不想背,因为这首词优秀到毫无新意,或许考试能拿100分,但是始终逃不过是一桌“残羹剩菜”的命运,要在诗词上有所成就,100分是不够的。而和毛教员的《沁园春•雪》先比,更是萤火妄图与日月争辉。
    当然,要达到这一阶段,需要比较专业的教育,有部分天赋异禀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机遇下会不自觉的突破到此,独领一番境界。但是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止步这一阶段的门槛,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诗词高手。
    第三阶段“意境”,找到诗的魂魄,所谓“知其人”者
    在博览诗词群家之后,往往会试图了解某首诗词的作者,因为,诗并非单纯为读者而写,千古名作只为它的作者而生。
    所以,这一阶段并非为创作而准备的,是单纯为懂诗而准备的。要达到这一层次,不仅要有诗歌的灵动,还要在灵动的诗歌中找寻属于它的历史厚重感,需要学者拥有超常的共情能力和学术积淀。
    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换个说法。几乎所有名家对诗词的批注都会提到这首诗的作者,即使是像先秦的《诗经》或者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类无作者可考的作品,也会有无数评论家去猜测这些诗的作者到底是什么身份,有怎样的经历。因为,作者才是这首诗真正的灵魂所在,而不是读者的主观想象。
    诗词,都是发源于作者的主观感情,表达的都是作者的认知和观点,可以说诗词就是作者在某一时间段的灵魂碎片,这就是诗词的意境,所谓的“意境”就是作者要传递给读者的灵魂共鸣。所以,在这一阶段,学诗需要“知其人”,不知其人则失去诗词本真。
    (未完待续3)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1楼2025-01-03 19:10
    回复
      (接上文.4.诗词本真)
      比如陈毅陈老总《梅岭三章》中的“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之所以被人认可,在于这首诗是“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脱去这个历史背景,这篇诗的意境就全毁了。没有人会想听一名穷酸秀才写什么“旌旗十万斩阎罗”,因为没有人会在他身上得到这种意境;
      再比如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之所以读之令人潸然泪下,是因为文天祥赋予了它的生命,如果是秦桧所写,擦屁股都嫌纸硌;
      再比如屈原写《离骚》不是让后人考试,也不是让后人装逼的,而是有目的性的,抒发自己情感的,因为《离骚》是诗,而“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你让晏殊来写《离骚》,只能是镀了金的假货,要是解读三闾大夫写《离骚》是功利性的,笔者会帮屈夫子把痰盂扣他头上。
      这个阶段也是朱熹朱夫子对诗经的批注最为人诟病的地方,不少地方强行套用了“圣王之道”来解读,失去了《诗经》本身。而出现这一情况最大的问题就是《诗经》的原作者们身份已经统统无考了,只能仍由后人借此任意抒发观点。当然,这是朱夫子的老毛病,他连《楚辞》都能解释为“依托五经以立意”。
      《长安三万里》的可贵就在这里,它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第一次尝试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来解读唐诗。为什么在动画里《将进酒》最后的“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背诵突然之间音调下抑,因为在李白极不得意的一生是不可能真的“同销万古愁”,如果他能做到,绝不会在“永王之乱”中放手一搏。
      所以《静夜思》、《赠汪伦》看似普通、粗俚的诗会成为千古名篇,因为它们真的符合李白的人生轨迹,历史的厚重在李白绝顶的诗词天赋下,情感饱满、意境无限,表达毫无斧凿痕迹、宛如天成,这是那些表面堆金砌玉、实则败絮其中的诗词拍马不及的。
      (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2楼2025-01-03 19:17
      回复
        千万不要试图启蒙愚昧:
        (明明)
        毛姆说:“白天和夜晚对于瞎子来说,是一样的;真理和谎言对于无知的人来说,并无分别。当你提醒傻子要小心时,即得罪了骗子,也得罪了傻子。使骗子利益受到损失,傻子却认为你在侮辱他的智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整你。”
        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试图启蒙愚昧,因为一个认知低的人看不懂你的良苦用心。
        对于眼瞎的人,白天和夜晚没有区别;对于心瞎的人,真理和谎言没有分别。
        井底的青蛙,能看到的世界只有井口大;低认知的人,能看到的世界只会在认知范围以内。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和一个愚昧的人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叫傻子不要去相信骗子,到头来的结果就是,傻子怀疑你,骗子恨你。
        人生有太多的苦,是从试图启蒙愚昧开始。
        莫言曾说:“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能让一个人回头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
        任凭我们怎样苦口婆心,也没有办法去说服一个傻子不要去相信骗子。
        如果一个人听不进你善意的提醒,那就收起你的善心,让他错下去,总有一天,血淋淋的教训会让他幡然醒悟。
        杨绛先生说:“何必计较呢?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有罪,思想不在一个高度,尊重就好;三观不在一个层次,微笑就好。”
        在瞎子的眼里,夜晚比白天更熟悉;在傻子的心里,谎言比真理更动听。
        思想不在一个高度,选择尊重;三观不在一个层次,选择微笑。
        对待一个认知低的人,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尊重。
        余生,不与眼瞎的人论黑白,不与心瞎的人论是非。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3楼2025-01-03 19:30
        回复
          灵性高的人的特征:
          (珊瑚967)
          今天讲个灵性高的人 ,他们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他们能力超群 !第二有爱心 ,不会贬低一个人 ,因为他们有一颗菩萨心肠 ,第三 对金钱看的不是那么重要 ,第四讲话直来直去 ,不想拐弯抹角 ,待人真诚 ,第五 办事果断 !更不会拖泥带水 ,第六他们对父母都挺孝敬 ,和每一个人关系处的挺融洽 ,更不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第七他们身上的优点挺多 ,他们身上都带着闪光点 !会给别人带来好运 ,大部分耳朵和眼睛都挺好 ,还有长相 比同龄年轻 ,他们的眼界挺宽阔 !大部分人心态好 ,独立性挺强哟 。第八这些人也有缺陷 ,会有桃花运情劫,也许是磨练心智吧 。总之夫妻关系很好。大部分家庭都挺旺财的 ,因为这些人是上天保护的人 。灵性高的人 ,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 大部分人都是提前有预感 ,在办事的路上 ,会发现胳膊或腿 !有针扎破的 口子地方,其实不用害怕 ,这是上神在保护你 !破除你身上的灾难 。会让贵人出现你面前帮助渡过难关,天选之人才有这些特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4楼2025-01-03 19:36
          回复
            人性是什么?
            (人生规划师识人)
            人性是当你有价值的时候别人就会尊敬你;当你身上有别人看到的价值时,别人有求于你,别人就会爱戴你,敬畏你,讨好你;当你对别人有好处时,别人才会喜欢你,认可你,夸赞你,迎合你,接近你!
            反之,当你价值低,身份低别人就会鄙视你、轻视你、瞧不起你;当你对别人没有价值,别人就会讨厌你、厌恶你、远离你;
            那什么是价值?
            权力是价值,金钱是价值,身份是价值,名气是价值;
            财富是价值,物质是价值,资源是价值,技术是价值;
            长得帅,长得美,漂亮,有才华,情商高,智商高是价值;
            ……等等。
            人性都想得到,不愿付出,都想付出更少回报更多;
            人性往往只记得自己付出的,而不记得自己得到的,只记得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而容易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
            人性往往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的感情,欠自己的物质,自己付出的多别人付出的少,别人辜负自己;
            人性都是自私的,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人性都是为了生存而努力而奋斗,都想过的更加的轻松舒服和自由,都想得到占有更好的资源,住更好的房子,吃最好的美食,穿高档名牌衣服,开豪华尊贵小车,过更好的生活。
            人生的本质就是在交换,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工作付出,能力技术,口才外貌等等,在交换金钱和物质,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生就是一场投资,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心血,体力,脑力,身体等在投资,获取学历,技术,能力,智慧再去社会上获取对等的收入工资待遇和价值,然后再去换取自己想要的物质和生活,过自己理想的人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5楼2025-01-03 19:42
            回复
              世间唯有孤独是永恒,
              是身与心的真正自由:
              (庆老鱼的故事)
              想要活得久,活得健康长寿,最好的办法就是断绝和外界所有联系,不和人打交道,销声匿迹,与世无争。
              五十多岁的我早已做好打算,把老妈伺候走了后,就跑远远地,换掉原先的电话号码,去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也不结交新朋友,不和任何人打交道,一个人独来独往,过隐居生活。
              找个山青水绿风光好的世外桃源,早上看日出,晚上看星星,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爬山,一个人看海,一个人在雨中漫步,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全世界是自己的,自己的就是世界的全部。
              如果感到寂寞,就养一只小猫或小狗,如今动物比人可靠多了,不会伤害你,不会背叛你,更不会瞧不起你,你给它十分爱,它还你100分。宁愿把感情都给它,也不再给任何人。
              因为不管亲情友情爱情,没有人值得,最终都是利益关系,不要让他们再来影响你的心情和情绪。更不要让他们占据你所剩不多的时间。
              人与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厮杀,互相消耗,唯有孤独是永恒,是身与心的真正自由。
              余生一个人,不为任何人和事而活,就为自己,随心所欲,从从容容,淡然的活着,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不需要任何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6楼2025-01-04 12:42
              回复
                文言文:
                《尚隐说》
                (小洛伊)
                古之文人尚隐,盖老庄之故也。然有欲效姜公、卧龙而无其志者,诚污隐者也。吾爱隐之至,非欲污隐者之徒也。
                吾生于荆楚。荆楚者,隐逸之地也。故欲随庞公之意而食孟襄阳之味矣。夷齐之风骨,元亮之悠然,太白之狂放,东坡之高旷,实吾所爱也。世之纷繁,书牍之劳形伤心者,吾不能受。 人各有异矣,何蔽人之个性而染世之尘灰欤?怪哉。所以吾之尚隐者,意欲隐乎山林,卧于茅庐,沐四时之风而浴日月之光也。朝拂云雾,夕观霞日,乃吾之好也。夙兴夜寐,竟为礼法之士所绳,而性灵消矣,此吾之悲也。
                然吾闻古语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又愧其志矣,实不如古之圣人入世之意固在黎元 ,出世之意亦在黎元者也。昔文正公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见忧其君”其为入世邪?其为出世邪?或云儒道非此消彼长者也,而为相成。入世与出世亦然。造福黎元,富国强民者,入世也。不恃其功,不受其名者,出世也,心虽向人烟,亦可向绿野。何不可相融哉?虽信步而赏来时之景,心则至绝顶之巅,不亦可乎?寂然不动而意通者,吾未见也。然古之隐逸者,常无善处。嵇康血已溅,伯温以疾终。太白赐金放还,东坡贬至海南。此何哉?须知尘灰虽迫而歌接舆之高唱者,真君子也。故以白眼于俗尘而不惧。不然,贾长沙之终可知矣。三闾大夫何其悲哉!尘染身而不知何处,故身沉泊罗焉。夫范蠡之驱吴,子房之佐汉,亦善哉。端正而不刚,圆滑而不世故,处世之道也。刚则易折,世故则秽,世所知之也。身居闹市而心远于三山之外,立不世之功而纵情乎山水之间,其不谓之隐乎?其不为真君子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君子之所为也。故端正以明志,圆滑以全身。端正、圆滑融而隐之道成矣。
                能立载之四言,亦可见南山者,吾虽未见,亦盼其见也。然此可语清真之贤者,不足为俗者道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7楼2025-01-04 13:23
                回复
                  诗者请看:
                  《伟人的诗歌观》
                  (天涯海角)
                  毛泽东一生偏好古典诗词,但也多次指出旧诗的缺憾。1949年12月,毛泽东和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论中国文学时说:“诗么,应该是新诗,让大家都能看懂,而不仅仅为了上层知识分子。”“旧体诗很难写,也不能充分表达现代生活所要求的那些思想。”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对李银桥说:“写诗是件费脑子的事,尤其是旧体诗词更不容易掌握,……你们年轻人最好莫学写旧体诗。”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在《致臧克家等》中写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1957年的一天,毛泽东与词学家冒广生谈词学问题时说:“旧体诗词的格律过严,束缚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张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1958年毛泽东与诗友梅白谈话时说:“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律、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在给老友蒋竹如的一封信中,毛泽东写道:“律诗是一种少数人吟赏的艺术,难于普及,不宜提倡。”归结起来,毛泽东指出了旧体诗词的四大不足:一是很难写,不易学;二是束缚思想,难以尽情表达;三是不通俗、不易懂;四是只面向少数知识分子,不易普及。
                  ?传统诗词的缺憾,正是新诗拥有的优势,毛泽东对新诗发展持支持态度。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在《致臧克家等》中强调:“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但他对新诗现状也颇为不满,1960年,他不无夸张地对梅白说:“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诗的,……给我一百块大洋我也不看。”1965年7月21日,他在致陈毅的信中指出:“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
                  ?1939年1月31日,毛泽东致信现代文学社团路社时说:“现在东西中,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1957年1月,毛泽东在和诗人臧克家、袁水拍谈诗时指出:“现在的新诗,太散漫。”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现在的新诗不能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1960年12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不单是绘画,还有音乐,都有这样一批人抄袭西方,他们看不起自己民族的东西。……诗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毛泽东对旧诗和新诗的相关评论,表达了对中国诗歌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即新体诗和旧体诗都要改革,都要创新。从文艺发展的目标出发,从文艺政策的导向着眼,毛泽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1957年1月,毛泽东在和诗人臧克家、袁水拍谈诗时指出:“我以为新诗应该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求发展。”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我看中国新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产生一个新诗。”1965年7月21日,他在致陈毅的信中指出:“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好像还说过一句,大体是:新诗成熟起来,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
                  现在看来在这个时候,是余秀华的新诗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4月19日余秀华在大英图书馆朗诵她的两首诗,并表演了由她的诗改编的舞蹈剧《万吨月色》。
                  但是余诗的风格却不是按伟人的预测来写的。她完全开创了一种古今中外都没有过的写诗方法。这也是她受到世界关注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无法想象,诗歌原来可以这样写。
                  一代明君盛世帝王一生写诗四万余首,数量约等全唐诗总集之数。水平如何?网友说“小学水平”。谁能背出一首便知这皇帝是谁了。现在统计国人每天出诗量两万余首,能传世水平的鲜矣。精神垃圾多乎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8楼2025-01-04 14:09
                  回复
                    经典佳作:
                    诗词吧主如水无空:
                    《说写诗》
                    (如水无空)
                    1、诚:
                    诗以言志,歌以咏言,言为心声。故诗者内求,动乎中而形于外,起心动笔处内诚于本心,外诚于家国,至诚于天地大道。
                    2、和:
                    世间百态取以为诗,纷纭万象不一而足。诸象分崩,诗意难成。譬如开药,君臣佐辅调和气味,才是良方。诗者为诗,务使情与景和,心与境和,形与意和,气与韵和,文与质和,象与旨和,我与物和,终至天与人和。
                    3、敬:
                    宇宙全息,天覆地载;万物共生,无二无别;或存或亡,唯性与命。成住坏空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故物分长短,皆有其用;事有穷达,皆珍其重;人别胖瘦,皆美其美;众生有别,其性平等。是故诗者敬物如人,方悟其性;敬人如己,方通其情;敬事如神,方知其理;敬天地众生,方得其道。
                    4、风:
                    先秦以降,中华文脉风骚并举。风之意,一曰风土风物风俗,乃一域民生之气象;及其成言而曰讽,乃讽刺一域之风也。《诗经》之风,正为此意。
                    故知,诗歌之源,是百姓之声。其丰收之乐,其生老之悟,其病痛之苦,其劳辛之忧,其悲伤之哀,其冤委之鸣,其愤怒之吼,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皆汇于此。故诗者言诗需重民生,方能不离根本,有诗谏、诗史之成。
                    5、骚:
                    《离骚》之后,风骚并举,屈子以其卓世之才、高洁人格与家国情怀为华夏文脉开半壁江山。骚之义,一为随心之动,人人诗心自在,任其汪洋恣肆,无拘无束,适己为用;一为感遇之情,凡有感触,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牵情寄义,蕴藉风流。诗者言情莫出于此。
                    6、雅:
                    古之雅,居于庙堂,囿于士群。今之雅,发于人心,享于百姓。沉水之香、博山之炉为雅,泥炉炭火野菜新烹亦为雅。乃知雅俗之辨不在外物,而在一心。豪横之人,一朝得财金玉满身不免为俗。高洁之人士,贫贱不移,竹杖芒鞋不失为雅。诗者为诗,雅出于心,形于义,显于文,需正心正念正行,求真求善求淳,戒贪戒妄戒嗔,去邪去暴去伪。尘尽则光自生,性空则雅自至。
                    7、诗者:
                    世有骚人,不流世俗,皎洁如月,清白似雪,温润如玉。其人,或从万业,而心念纯一,以本心察天心事理;以慧眼观众生百态;以妙语书千古传奇,以诗词载悠悠大道。是以,殚精竭虑,忘得失成败。于山水之间得自然之趣,于人世之中品爱恨情愁。以诗冶性,以诗修心,以诗载道,生生不息,乐之不疲,将以穷天人之道,得物我之契,得其意而忘其形,神游千古,意达八荒,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悠然自得,忘乎所以,此诗者也。
                    8、诗语:
                    诗家之语,基于文、白而法度不同。其声韵调于格律,语意衍于意象,融万法而不拘,以无法为有法,以无象生有象。故言语如笼,诗常破之,破而后立,立复又破,破尽尘俗,乃见本心。
                    9、师法:
                    有自由之精神乃有不拘之文字,有独立之人格乃有卓绝之艺业。故诗者尊师而不泥古,敬事而不迂腐,转益多师,取法自然,以天地为师,以万物为友,悟天地之大道,传往圣之绝学,开后世之新风,熏陶浸染,切磋琢磨,如泉日新,如玉日臻,终至于斯。
                    10、选题:
                    天地万物皆可为诗,因缘际遇选以为题。或他人所请,或长者所命,或卷中所题,或心生感触,或酬唱应和,种种不同。诗者选题一明其题所写何物,一明其题所需体裁,若有意旨、韵部诸约,概需明之。题未明而妄动者,犹盲人骑瞎马,焉知所趋?
                    11、立意:
                    题材即选,体裁已定,乃需立意。为诗立意最重。诗者立意宜新不宜旧,宜高不宜低,宜纯不宜滥,宜雅不宜俗,宜宽不宜窄,宜正不宜邪,务求内外映照,物我相协,以一处之象显万类之变,化一时之感为百代共鸣。
                    12、布局:
                    立意即成,乃需布局。布局如用兵,以正合,以奇胜。诗者布局坚守其正义,放浪其形骸,可讽可咏,可比可兴,可扬可抑,可简可繁,可轻可重,可以大寓小,可以小见大,因事因时,随方就圆,灵活善巧,以达意为重。
                    13、谋篇:
                    立意布局见境界,谋篇炼字见手段。至于谋篇,文如行云无常势,诗似流水不固形,起承转合各有万千法门,轻重缓急各有万千安排,不同诗体词牌亦各有韵律格调,故诗者谋篇不拘一格,应题材之需,守立意之本,谐体裁而和布局,挥洒才情,统筹万类,以一篇之力合天人物我。
                    14、字句:
                    文辞之道,字一之差天壤之别,故炼字琢句,虽言雕虫小技,却显诗家本色。心性难明,事理难见,欲以佳句述之,诚非易事。故常有文章百改、两句三年之叹。或搜肠刮肚,或灵光乍现,或师长启发,或友人相助,或妙手偶得,更词移句,方使心意谐和,文辞畅雅,终成佳句一字难易。
                    15、审美:
                    审美、求美、创造美本为众生之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之形质万物皆具。心之所美合于物之所具,其美乃呈。诗者为诗亦为呈美,实则谐己之审美,合于万物,调和众美而为一。为诗之美,美在其有物之真,美在其意旨之善,美在其情感之醇,美在其境界之高,美在其技艺之精,美在其文辞之妙,美在其音韵之协,美在其调和之谐。
                    (未完待续)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9楼2025-01-04 16:25
                    回复
                      (接上文.2.调和之谐)
                      16、境界:
                      诗之境界各有不同,其高者载天地之道,其达者通万古之情,其博者融万象之变,其精者尽一物之性。诗者为诗,不执于己则公,不限于狭则宽,不固于事则达,不陷于时则明,推己及人,触类旁通,格其物而致其知,至其而诚尽其性,凡得其一,境界自出。
                      17、意境:
                      意境有多重内涵,
                      一为情意与外境,需情景交融;
                      一为意象与环境,需相互协调;
                      一为意蕴与境遇,需自然不违;
                      一为意旨与境界,需高屋建瓴。
                      18、意象:
                      ?意象乃诗之模块,是数千年诗文之遗泽,是中华诗词特有的诗之语言。无数前贤诗文为风雨松竹等诸般意象赋予了本义之外的多重含义与象征,为后人提供了可以借用的素材。意象之用,从情感的表达出发,可化用,可组合,可发展,可创新,而不可生搬硬套、一味堆砌。
                      19、神韵:
                      诗词尚神韵。神韵难求,匠心难为。神韵之所出,不矜句格,不拘篇章,事外远致,任其自在,自然而然,非强求能致。
                      20、赋法:
                      ?赋法直抒,如穿石滴水、摧山叠浪,以白描、铺陈、排比为要。白描简洁朴素,不尚华不求全,绘形写意,生动传神,其用易学而难精最验见体悟,贵在其神;铺陈敷文布义,可散可聚,可回可复,纵可递进,横可并发,其用验才学而衡笔力,贵在其义;排比为铺陈之用,铺陈可用排比,而排比多属铺陈,可正可反,可问可答,增气益情,其用最见才情雅致,贵在其势。
                      21、比法:
                      万事万物莫不相通,比法以此喻彼,实引万物之共性而显一物之特征。比法之用在新在巧,可明可暗,可借可回,可倒可反,可博可较,可扩可缩,可直可曲,宜以简喻繁,勿以繁喻简,宜以浅喻深,勿以深喻浅。
                      22、兴法:
                      人是世间人,情为众缘生。是以先言物境以启人情,故有兴法。兴法不独,可赋可比,以赋为兴则述其境,以比为兴则喻其情。兴之用,内扪其心,外格于物,守其意而化其形,终致情合天人,感通万代。
                      23、鲜活:
                      诗贵鲜活,如日新之泉,如长流之水,如春晓之芽,如秋夕之云,如翔空之鸢,如跃海之鲸。鲜需生,活需动,亦鲜亦活亦生亦动。鲜不泥古,应时应事;活不守尸,见性明心;生生不息,动无止境。
                      24、心法:
                      诗法万千皆为外物,心法一脉唯精唯一。所谓口传心授、真传一句话、功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皆是言此。格物于心,悟道于德,知而行之,行而验之,知行合一,心法乃成。
                      (未完待续.2.)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0楼2025-01-04 16:37
                      回复
                        (接上文.3心法乃成)
                        25、诗趣:
                        ?诗趣多出,有形有意,亦庄亦谐。形者如藏头、绕头、同头、嵌字、拆字、数谜、双关、打油之类;意者如童趣、志趣、意趣之类;庄者以雅正之言蕴万物之趣,谐者以诙谐之语述万类之情。以心悦物,以物悦心,不泥不拘,自成诗趣。
                        26、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无邪有二,一曰天真不伪,一曰正义无妄。天真者,率性而为,不违人性。不伪者不虚不假,真实有物。正义者,循道而行,不偏不倚。无妄者,情有所系,行有所约。及致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悲而不戚,怨而不怒,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27、雄浑:
                        雄浑难得。耽于艺者流于秀美,执于意者失于空洞。豪雄之士多有粗旷,精细之人常缺豪情。欲得雄浑之境,需豪而逾细,博而逾精,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和光同尘,统合众有。
                        28、清隽:
                        百般诗味,清俊隽永者乃君子雅好。清隽之要在于息心,超然而不凌,卓然而不傲,不卑亦不亢,不染尘俗又不远人烟,不激不缓,无哀怨亦不挣攀,于滚滚红尘中别开净土,如莲花出水,如浊世佳人,如谦谦君子,如空谷幽
                        29、烟火气:
                        诗尚脱俗,却不可无生活。故善为诗者常以妙语书人间烟火。烟火气时时处处人人各有所见,故最易亦最难。要在生动其形象,提炼其精神,辞雅意丰,有烟火而无俗气。以日常口语俚语入诗只为表象,不可盲求。
                        (1———29续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1楼2025-01-04 16:43
                        回复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形式上由二十四首四言诗组成,因此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这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继承了前人的美学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类。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这二十四首诗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积极的贡献,既为当时诗坛所重视,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一 .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未完待续)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2楼2025-01-04 18:10
                          回复
                            (接上文,十)
                            十一、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十四、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十五、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十七、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十九、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二十一、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二十二、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二十三、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二十四、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全文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3楼2025-01-04 18:15
                            回复
                              诗词吧经典佳作摘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夜钓寒江雪)
                              一卷诗书半世功,
                              百般憧憬待千钟。
                              金屋不见留陈迹,
                              如玉依然断影踪。
                              失梦幻,得文风,
                              豪吟狂咏了于胸。
                              瓜藤结豆何足道,
                              沧海遗珠有望红。
                              《临江仙》
                              (夜钓寒江雪)
                              些许陈年杂事,
                              皆成过眼浮云。
                              一风吹去了无痕。
                              生涯多聚散,
                              无意品凉温。
                              扇底清风依旧,
                              壶中浊酒常新。
                              自娱自乐自消魂。
                              闲身朋辈杳,
                              迟暮雀罗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4楼2025-01-04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