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吧 关注:3,015贴子:28,582

回复:关于袁本初这个人的一些细节的推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5 累世声望
前面已经写了世族的三位一体中的二位,官位和文化,这里写一下声望
在党锢前,总体来说,袁家属于执行袁安的审慎孤立态度,并不那么结党站队得明显,个人品德上也无可指摘
袁安:袁安困雪、东汉名臣,这在前面都介绍过了
袁京:山中高士,潜心研究经学,声望自不必说是好的了
袁敞: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
袁彭:子彭…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絜之美,…..当时皆嗟叹之
袁汤:彭弟汤,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能被诸儒称其有节,个人品德上也没得说
袁贺: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礼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袁闳迎袁贺丧的情况和后来居处仄陋来看,袁贺也是没钱的清官
袁盱:盱后至光禄勋。时大将军梁冀擅朝,内外莫不阿附,唯盱与廷尉邯郸义正身自守===自身正守
袁成:父成,五官中郎将,壮健好交结,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袁逢袁隗他们在下一节详细写,从上面这些姓袁的个人品德上来看,到袁逢为止,他们向上攀爬的过程,用袁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下面中括号这段,不能说多么地清流,但也不浊
【臣备公族子弟,生长京辇,颇闻俎豆,不习干戈;加自乃祖先臣以来,世作辅弼,咸以文德尽忠,得免罪戾。臣非与瓒角戎马之势,争战阵之功者也】
6.5.1宣文候袁逢
两汉一般来说,有爵位才会在死后有官方谥号,所以袁安没有谥号而袁汤袁逢都有
袁逢谥号:宣文,谁都知道这两个是好字
宽厚笃信,著称于时==后汉书写袁逢的个人品德也是好
因为袁隗先袁逢为三公,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为袁隗在升官过程中一直在袁逢之上,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约160年袁逢是弘农太守,然后升任京兆尹,是东汉唯二的两个尹字尾的郡守(另一个是河南尹)
在灵帝即位左右升为太仆
袁隗只有少历显官的记载,但具体历了什么显官不清楚,只有在马夫人的墓志有提到他当过诸侯王国的官员,在灵帝即位时,袁隗是大鸿胪
自公历据王官至宰相==司徒袁公夫人马氏碑,作者也是蔡邕
东汉九卿排名如下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太仆位在大鸿胪之上,太常、光禄勋、太仆也是升任三公最多的三个职位,而袁逢又参与策立了灵帝,常理来说,下一个三公应该是他,但是在熹平中,他去做了甚至不是公职的国三老,而后变成闲职的北军屯骑校尉,再然后在178年由屯骑校尉升任司空,这中间从中二千石的高级九卿到无公职国三老再到比二千石的屯骑校尉,说明他被左迁或靠边站过
熙(熹)平中,天子引袁逢為三老,賜玉杖==华峤后汉书引太平御览
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后汉书
左迁的原因不清楚因为身体情况还是政治斗争,但是他应该在172年还是太仆
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后汉书
这里提到的袁逢还是太仆,这个时间约172年,因为这里有少府段颎描述,他170年前都在打仗,170年春进入朝廷,开始是侍中,升到少府,173年升太尉,应该是以少府升三公,所以这个时间段约171-172年这样
但是袁逢本人并不是只是宽厚笃信的老好人一个,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还是会坚持出手做一些事情,比如查办如日中天的宦官,就虽然表面上宽和博大,但内里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是比袁隗更锐角的一个人
或者是他对宦官的态度导致他靠边站了?
览等得此愈放纵。览兄参为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太尉杨秉奏参,槛车征,于道自杀。京兆尹袁逢于旅舍阅参车三百余两,皆金银锦帛珍玩,不可胜数。览坐免,旋复复官。===后汉书
宦官侯览以诛梁冀有功被桓帝封高乡侯,侯览哥哥侯参为益州刺史,竟然直接抢民众的钱,被太尉杨秉举奏侯参,侯参在道上自杀,这时身为京兆尹的袁逢亲自带人在旅舍查抄侯参的财产车有三百多辆,侯览因此而变免官,但很快又复官。
这是大约165年左右的事情,侯览也是造成第二次大规模党锢的罪魁之一
172年,侯览自杀
6.5.2以宽济宽2#袁
宽厚笃信,著称于时,这是后汉书的记录,还有墓志上的记录
凡所临君明而先觉,故能教不肃而化成,政不严而事治,其惠和也晏晏然,其博大也洋洋焉,信可谓兼三才而该刚柔,无射于人斯矣。
铭曰:天鉴有汉,赐兹世辅。显允厥德,昭胤休序,峨峨雍领宫,礼乐备举。穆穆天子,孝敬允叙。降拜屏著,奉馈西序。威仪聿修,化溢区宇。乃尹(《文选·沈约齐安陆昭王碑》注引作「乃抚」。)京邑,总齐禁旅。(《艺文类聚》四十七)
蔡邕写的袁逢教不肃,政不严,所以有路中悍鬼袁长水
6.5.3风水迷信2#袁
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了一件事,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因为光和元年的司徒不是袁逢,袁逢也从没做过司徒,但这个记录所记的司徒又不太像袁滂的风格,另外里面说羊陟是河南尹,但他任河南尹的时间是在光和元年之前,姑且一看
说有一个叫赵壹的人是郡上计吏,到达京师。司徒袁逢受计,上计吏数百人,都拜伏在庭中,没有人敢仰视,赵壹独自拱拱手而已。袁逢望着他感到惊讶,叫左右的人去责备他,说:“下郡的计吏对三公长揖不拜,是什么缘故呢?”赵壹答道:“从前郦食其对汉王长揖,今对三公长揖,为什么突然感到奇怪呢?”袁逢便敛衽下阶而到堂下,拉着他的手,引置到上座,因而问西方的事,非常喜悦,看着赵壹对在座的人说:“此人是汉阳赵元叔。朝廷的臣子没有谁超过他的,我请他与诸君别坐。”在座的人都集中视力观看。赵壹从司徒府出来,前往河南尹羊陟府第,……当时那些计吏多有隆盛装饰的车马帷幕,唯独赵壹柴车草屏,露宿车旁,引羊陟前坐车下,左右的人,没有不叹息惊讶的。羊陟就与他言谈,直至黄昏时候,尽欢而去,拉着他的手说:“良璞不雕琢,一定有以泣血来表明的人了。”羊陟便与袁逢共同称赞推荐赵壹。赵壹的声名震动京师,士大夫都想目睹他的风度、文采。
这里的【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
看得有点恍惚
【袁绍败于曹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
怎么都喜欢拉别人的手!
这还没完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这个人还长得帅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初袁逢使善相者相壹,云“仕不过郡吏”,竟如其言。==袁逢甚至还找看相的去看这个赵壹的面相,相工说他“仕不过郡吏”??
爹找看相的看官员前程
儿子找看星的去打仗
绍:基因决定我迷信


IP属地:广东25楼2023-12-05 10:40
回复
    6.6 作为党人和名士的汝南袁闳、汝南袁忠
    东汉中后期开始士林品评结党互抬身价
    陈蕃做尚书令时曾向桓帝推荐过三位处士,当桓帝问这三人谁为先后时,陈蕃对袁闳的评价是: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后汉书,说他因为是公族出身,从从小的训诲中就明白了道理
    范滂美而称之(袁闳)曰:『隐不违亲,身不绝俗,可谓至贤也。』---太平御览五0八引皇甫士安高士传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伏见处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桓帝乃…...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稺、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稺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后汉书郭泰传(何颙的朋友、八顾之一)中说党锢时,只有两位知名人士免祸,身为太学领袖的郭泰没有被害到,另外还有一个没被害到的就是汝南袁闳
    忠字正甫,与同郡范滂为友,俱证党事得释---后汉书
    袁闳的弟弟袁忠是另一个党锢重要人物范滂(八顾之一)的朋友,在因党事被抓后解释了自己就被放了
    像何颙这样没有累世三公家世的就要被通辑,还有无数被追杀、被迫逃亡的党人们,或在狱中被严刑拷打至死,或流放边地,或全族被禁锢当官,而这两兄弟好手好脚放回汝南,没人继续追究他们,第二次党锢扩大化时,也没人追究他们,不得不说袁逢和袁隗护得一手好侄子
    与在此之前袁家的大风格不同的是
    01 他们开始结党
    02 他们追求清流名声,刻意与从父家拉开距离,并为了搞出自己的名声做出种种现在来看不理解的事情,当然,当时的清流比袁闳更奇葩的多的是,看完之后就觉得袁绍用守孝六年把自己搞成名士的方式在清流那真的算轻的,只是他更出名让人以为这种表现方式夸张了
    来看看他们的装逼事迹
    不接受从父们给的钱财,自己过苦日子养名也就算了,好歹把这钱给点老母让她过好点也行啊,但是他不仅不给,反而给自己专门弄了一间房子,跟老母妻子儿子都隔绝不见,然后……每天在房间中东向拜母??老母想见他,还要自己跑到他的房子,母亲去世了,也不制服??显得自己有多特立独行吗这是
    闳……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
    然后,咒自己家,这段也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的人编出来的,因为很不合逻辑,这里记载袁闳说这话的时候党事还没有,即是166年之前,166年前怎么就乱世了?还什么晋之三郤,我怀疑是编的按在袁闳名上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延熹末,党事将作===后汉书
    袁本初回汝南奔母丧的时候,因为车徒甚盛,怕被许劭看见,就自己单人骑马跑回家,这个事被后世人拿来说他装,但是、当时的情况,骑马已经不算装了,清流们为了显得自己清,不骑马,而改骑牛,坐牛车!?与骑马的富贵人家区分开
    绍:我的帅脸和我的粉丝不允许我骑个牛!
    忠字正甫……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袁忠更进一步,坐柴车
    闳……父贺,为彭城相。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白夫人,乃密呼见。既而辞去,贺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
    ==袁闳更更进一步,车和牛都不要了,用走的!连亲爹用车送他都不要!
    他们还有另一个弟弟,袁弘
    弘嘗入京師太學,其從父逢為太尉,呼弘與相見。遇逢宴會作樂,弘伏稱頭痛,不聽音聲而退,遂不復往。紹、術兄弟亦不與通---谢承后汉书
    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后汉书说他变了姓名,但是又能让自己姓名上史书??
    自己跑到太学结党,袁逢呼他到家里去,他见袁家正在开PARTY,说头痛然后跑路,也不跟绍术来往,且终生不仕
    就像东汉末年的王朝高层撕裂一样,自上而下的,汝南袁氏也开始撕裂了。。。。
    ====================================================================
    另外、袁忠在献帝初平年间出任过沛相,也即是曹操的本郡郡守,三国志武帝纪引《曹瞒传》
    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於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说袁忠任沛相的时候尝试过查办曹操,同郡的桓邵也看不起曹操,后来兖州大乱,桓邵、袁忠都跑到交州避难,曹操派使者让交阯太守士燮杀了他们
    及天下大乱,忠弃官客会稽上虞。一见太守王朗徒从整饰,心嫌之,遂称病自绝。后孙策破会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献帝都许,征为卫尉,未到,卒===这是后汉书的版本
    也是说袁忠去了交阯避难,但是,献帝都许后,征他为卫尉,他也应征了,在路上死了
    至于人到底是曹操杀的还是从交阯到许昌的路上病死的就各有各说了,不过曹操有足够的动机且从袁忠的死亡中得益了
    但是、献帝都许后,征袁绍的从兄弟为卫尉这个事倒是很值得注意,这个安排(还包括在此之前让袁忠出任沛相)是杨彪的主意?袁绍的意思?还是刘协身边其他人的主意?
    在汉代的宫廷禁军守卫制度中,卫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政变部份再详细介绍这些环节),九卿中卫尉也仅次于光禄勋排第三位,但是袁忠本人根本没有部曲可去守卫献帝的,而献帝的汉军差不多都完了,他拿什么去守卫?又或许是袁绍和刘协小朝廷的关系实在太差,要借袁忠来向袁绍要人?
    总之这件事放到袁绍冀州篇的时候还要好好再查查资料想下各种可能性
    待续。。。。。。


    IP属地:广东26楼2023-12-06 14:01
    回复
      有没有大佬教一下怎么发贴
      直接贴文上来被吞,发截图也被吞,截图反转再发上来还是被吞


      IP属地:广东30楼2023-12-07 19:30
      收起回复
        test
        6.7 四世三公
        6.7.1 三公調和陰陽,坐而論道
        東漢的三公並不是虛職,還有權不在尚書台,權從光武到靈帝,都在皇權。雖然尚書台的權重不斷在增加,參與政事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但並沒有去到完全壓過三公府的地步。
        在后汉书的帝纪中,都会写三公的任免情况,但是尚书令这种基本不会直接写,也即是说三公的更替仅次于皇帝皇后更替
        或者真的權在尚書台是曹魏荀彧時代開始?直至到最後皇帝直接通過尚書台下詔指揮大小官員,而不需要經由三公。這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可參考這本書: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裡面有對東漢三公與尚書台的詳細論證
        劉秀即位後,改革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使得東漢的皇權比西漢更為強悍,相權進一步被削弱,在他的設計和實踐中,廢除了錄尚書事,決策權完全在他自己也即是劉秀自己錄尚書事,而西漢的外朝宰相們是可以做出決策的,然後有一個尚書台只是幫助他處理文書工作或一些小事的建議的內朝秘書,他決策後通過尚書台發佈各種檔,指揮三公來做具體的執行行政工作,監察主由憲台和司隸,這樣交叉制衡以保證皇權最大,所以最重要的決策權不是尚書台,而是錄尚書事,而這個人都不是尚書台的人,有時候是皇帝有時候是大臣外戚甚至東漢錄尚書事大多時候並不止一個人


        IP属地:广东33楼2023-12-16 17:14
        收起回复
          6.7 四世三公
          6.7.1 三公調和陰陽,坐而論道
          東漢的三公並不是虛職,還有權不在尚書台,權從光武到靈帝,都在皇權。雖然尚書台的權重不斷在增加,參與政事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但並沒有去到完全壓過三公府的地步。
          在后汉书的帝纪中,都会写三公的任免情况,但是尚书令这种基本不会直接写,也即是说三公的更替仅次于皇帝皇后更替
          或者真的權在尚書台是曹魏荀彧時代開始?直至到最後皇帝直接通過尚書台下詔指揮大小官員,而不需要經由三公。這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可參考這本書: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裡面有對東漢三公與尚書台的詳細論證
          劉秀即位後,改革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使得東漢的皇權比西漢更為強悍,相權進一步被削弱,在他的設計和實踐中,廢除了錄尚書事,決策權完全在他自己也即是劉秀自己錄尚書事,而西漢的外朝宰相們是可以做出決策的,然後有一個尚書台只是幫助他處理文書工作或一些小事的建議的內朝秘書,他決策後通過尚書台發佈各種檔,指揮三公來做具體的執行行政工作,監察主由憲台和司隸,這樣交叉制衡以保證皇權最大,所以最重要的決策權不是尚書台,而是錄尚書事,而這個人都不是尚書台的人,有時候是皇帝有時候是大臣外戚甚至東漢錄尚書事大多時候並不止一個人
          援曰:“不如也。高帝無可無不可;斤上好吏事,動如節度,又不喜飲酒。”==後漢書,馬援說劉秀自己就喜歡幹吏事
          複為人剛毅方直,多大節。既還私第,闔門養威重。朱佑等薦複宜為宰相,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三十一年卒,諡曰剛侯。==後漢書賈複傳,說劉秀以吏事責三公,且參議國家大事的也是公卿
          那麼問題來了,劉秀自己有能力有精力可以錄尚書事(即批審檔做出決斷),但是他兒孫們就不一定可以,這個皇帝自己錄尚書事的制度只執行了光武和明帝兩代,章帝即位時又恢復了
          其以憙為太傅,融為太尉,並錄尚書事。==漢章帝即位後,以趙憙、牟融並錄尚書事
          東漢最凶的尚書令是左雄,改革了察舉制度,在上書給順帝他的改革措施後,順帝批准了,然後遭到了胡廣等人的反對,反對的理由之一就是,這種改革的事為什麼不跟三公商量?這說明正常程式中,這些事是要經過三公的
          所以即使是最凶的尚書台時期,也只是分走了三公人事權的其中一部份,而國家和政府機構運轉的方方面面,還是以三公府為主導來展開
          01 人事權:包括任免和考核,東漢的任免主要就是州郡察舉和公府征辟,州郡長官的上司就是司徒,而公府的征辟也是後期名士們最為看重的入仕道路。
          尚書台在左雄改革後開始參與考核孝廉、任免官員等事務,削弱了公府的人事權
          尚書台一共就三個長官,六曹各一個尚書,然後各曹有幾個尚書侍郎,再下面就是尚書令史,加起來一百個人還不到,這點人怎麼可能處理得了5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各項事務。另外尚書令一千石,而三公府的長史就一千石了。
          02 行政權:兩漢行政的重點基礎單位是縣,即是縣的賊曹對接郡國賊曹,郡國賊曹再對接司徒府的賊曹這樣,東漢郡縣制度重要的一環上計,而受計考核官員的也是三公府,監察受計的主要是憲台,另外像理訟斷獄的終審機關是廷尉
          03 財權:東漢國家財政由九卿中的大司農管理,比如A地收到了稅錢,但是這個錢要補貼給B地,就可以由大司農調拔A地的錢直輸到B地,這樣不用把錢再運到中央來一次。算是兩千年前的轉移支付了,皇家財政由少府管理,這兩個九卿理論上也是向三公府的司空報告
          04監察權:劉秀採取了多方交叉監察的一個系統,主管監察的是憲台即禦史台,但皇帝有時也會派自己的使者比如謁者等持節代表皇帝去監察官員或監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刺史,另外三公府有時也會派人下郡國進行監察,再然後還有司隸校尉,無所不糾,三獨坐中的二個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都主監察
          05兵權禁軍和邊軍都不屬於尚書令管理
          另外坐而論道的意思並不是清談吹水而已,這個道,就是指的國家大道,即三公是與皇帝一起坐著討論國家大事的人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二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為大司馬。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後漢書百官志,國有大造大疑國有過事,三公都可以論、可以通諫爭之
          尚書召對秉掾屬曰:“公府外職,而奏劾近官,經典漢制有故事乎?”秉使對曰:“《春秋》趙鞅以晉陽之甲,逐君側之惡。《傳》曰:‘除君之惡,唯力是視。’鄧通懈慢,申屠嘉召通詰責,文帝從而請之。漢世故事,三公之職無所不統。”尚書不能詰。帝不得已,竟免覽官,而削瑗國。每朝廷有得失,輒盡忠規諫,多見納用。==後漢書楊秉傳
          楊秉以太尉的公職舉奏宦官,宦官們實在找不到什麼藉口就找尚書去對楊秉手下說,三公這個外朝職位的人員,卻奏劾內朝的近侍,有這種事例嗎?楊秉說,【漢世故事,三公之職無所不統。”尚書不能詰】,三公什麼都可以管,這已經是桓帝后期即漢末的事了,也即是說,只要三公有意願,他就可以管事,也即還是有最高的政治地位
          但是、我們知道,人畢竟不是機器,何況還是官僚制度不算完善的中央集權早期,一個人可以做出哪些事情來,除了自己這個職位本身賦予你的權責,另一個因素就是你本人有多少能力去影響別人按照你的意願來行事
          所以人治中每個三公他做到的事情並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能做成袁安,有的人做成胡廣,有的人做成楊秉,有的人還可以做成魏公。
          也即是說,你能推動做哪些事,能否順利推行下去,順利的程度就是你影響力的一個表現,在190之前,袁家四世三公的影響力在朝堂的文官系統這種秩序中是足夠讓他們的子弟們順利登上高官或者打壓一些政敵或者在有限的範圍內保護一些子弟,但僅限於此,更進一步的指揮動禁軍和邊軍、在政變的時候讓有關人員幫自己這邊等等,這些,袁隗袁基和袁紹在四世三公的加持下都做不到。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或者說陳壽三國志的影響,讓一些人覺得四世三公就從一開始一直是天下仲姓,且不管他們幹什麼事包括政變造反起兵都能一呼百應,其實不是的
          前面也提過,東漢王朝出現過很多的權勢家族,隨著他們一個個消亡到漢末,汝南袁氏爬上了頂端,就可能讓沒有經歷過東漢也不是東漢官僚系統的蜀人陳壽認為他們有這麼厲害,或者讓漢末那些出身比較低的軍閥和寒族們覺得他們就一直是在頂端
          我們來看後漢書的記載
          逢弟隗,少曆顯官,先逢為三公。時中常侍袁赦,隗之宗也,用事於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推崇以為外援。故袁氏貴寵于世,富奢甚,不與它公族同。==只是說袁氏貴寵于世且富奢
          另外上面講的錄尚書事和內朝制度,再加上漢代的外戚輔政制度,外朝公卿從來沒有執掌和被分享過皇權,他們只是在既定的官僚結構中,通過自己累積的政治地位、累積的門生故吏與二元君主制來操作一些有限的事情,下一節來看這個


          IP属地:广东35楼2023-12-16 17:31
          回复
            6.7.2 门生故吏与东汉二元君主制
            6.7.2.1 门生故吏与树恩四世
            门生:这很好理解,就是教过你的老师,比如蔡邕就是胡广的门生,事师要如事父
            故吏:东汉似乎是自己提拔的人才有对故主效忠的义务,而普通的上下级之间是没有或者说社会上并不对此做特殊要求
            东汉的门生故吏对故主老师的效忠是跟察举征辟制度牢牢绑定在一起的,当察举制没落后,门生故吏对故主老师当君主效忠的现象也就消散了
            所以,从古到今人的普通思想都一样是趋利避害,趋炎附势的,只是察举制的特殊情况,他们需要名声来得到举主举荐,所以爱惜羽毛或者说要尽可能搞出一些德行忠孝的事情让自己出名并符合朝廷的用人标准。
            实质上当故主们不再那么有权势了,不再能带给被举者那么多好处了,他们的效忠力就会大打折扣直至消失,否则两汉也不会有那么多权势家庭一个个消亡了,袁家几十口人被董卓杀害时,朝中那么多人也没有谁有求情的记载
            当时人其实也知道这个情况
            【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
            【而州郡牧守,竞盗声名,怀持二端,优游顾望,皆列土锡圭,跨州连郡,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
            【昔魏其之客,流於武安。长平之利,移於冠军。廉颇翟公,再盈再虚。贵贱犹如此,况乃曲池平。】==王符(潜夫论)
            下邽翟公为廷尉,宾客亦填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后为廷尉,客欲往,翟公大署其门曰: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
            6.7.2.2 何进的故吏袁绍
            东汉的官制,如果你中途退出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再复出时原来的资历是不计的,比如袁绍守孝前是六百石县令,守完孝再复出就得从头来过,原来的资历清零,这也是东汉低级官员会行三年孝,而高级官员不行三年孝的原因之一,很现实的情况是,二千石行完孝三年,你让他复出再从三百石干起吗?
            好了现在184年袁绍复出,进入何进幕府,起官是比二百石将军府掾,你没有看错,是比他郎官的起官秩还低,但当时的名士们以公府征辟来进入仕途,升迁比州郡察举还要来得快,即是说起官这么低但前途更好
            然后就是以公府掾举高第,迁侍御史
            高第科:这个高第不是考课高第的意思,是一个专门给公府的高级察举科目,被举的人,通常会去御史台担任侍御史,形成了一种对口惯例
            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桓典
            复辟公府,举高第,拜侍御史==陈球
            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董卓举蔡邕
            太尉周景辟举高第,拜侍御史==周景举陈翔
            进然之,既拜而辟融,举高第,为侍御史==孔融,也是何进举的高第
            那袁绍这样复出,路径看似一切都很合理
            好死不死,这时袁术正在尚书台做尚书,随着尚书台逐渐权重,尚书台的官员比其他同级的官员也更贵重,汉仪规定:侍御史的顶头上司御史中丞见到尚书丞和尚书郎,要避车执板作揖,而尚书郎坐车只要举个手还礼就行,等目送他们的车过远了,御史中丞才能走
            《后汉书·百官志注》:蔡质汉仪:
            御史中丞遇尚书丞、郎,避车执板住揖,丞、郎坐车,举手礼之,车过远,乃去。
            那么,御史中丞的下属官侍御史见到尚书郎的上司尚书就更要行礼了,也就是说侍御史袁绍要对尚书袁术行礼作揖,看见他的车子要避让他先过
            这对于自尊心爆表的袁本初来说可以想像他有多难,或许他就拿着他那块笏板在御史台慢慢走来走去想怎么对策。。。。。。
            另一边,袁公路可能要笑死,因为东汉尚书台的隔壁大概率就是御史台,他分分钟会叫齐尚书台和御史台的人一起出来看戏,看他哥哥如何给弟弟行礼,他真的是搞得出这种恶作剧来的我相信
            袁绍辟大将军府,不得已起从命,举高第,迁侍御史。弟术为尚书,不欲为台下,告疾求退。--英雄记
            这种日子他可能过到了185年三月以后,因为185年三月,袁隗第二次免司徒,然后接任司徒的是崔烈,这时发生了著名的“铜臭”故事,这个故事中,此时虎贲中郎将是崔钧
            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烈怒,举杖击之。钧时为虎贲中郎将,服武弁,戴鹖尾,狼狈而走。烈骂曰:“死卒,父楇而走,孝乎?”钧曰:“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烈惭而止。烈后拜太尉。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为西河太守。献帝初,钧语袁绍俱起兵山东,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狱。卓既诛,拜烈城门校尉。及李傕入长安,为乱兵所杀。==后汉书崔骃传
            那本来袁绍可能就只是何进幕府很多个故吏中的其中一个,只要按部就班等着升官就行。这下要和袁术的竞争压力、再加上对功名的野望,导致他必须快速苟进,不然要一直给袁术行礼?就这样贴近何进,把自己搞成了何进的第一心腹马仔,把自己与何进绑定在了一起,前面袁汤那节讲过,最好不要跟外戚走得太近绑定在一起,可以合作但不要当附属,虽然是事后言。但这的确使得在189年何进出事被杀后,他失去了转身的空间,做为何进的第一附属,即使他愿意去侍奉刘协,他也不可能再是心腹核心层次的臣子。这与他的诉求是不匹配的,他不是希望做一个可有可无的臣子,而是执政领袖
            他原来的设想是,刘辩即位,何进大将军辅政,让何进去剪除宦官这种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的制度,然后组建出由世家大族、名士党人、外戚组成的联合执政政府,那么他、汝南袁氏出身的世家子、党人的奔走之友、外戚大将军的第一心腹三位一体,后面还有他的叔父袁隗太傅,执政领袖舍他袁本初其谁?
            而他起兵后,跟何进的绑定更不能分开了,他并不希望推翻察举制,而希望能继续除宦官外的东汉的制度,那如果他希望袁氏故吏们对他继续忠诚或有所支持,那么他自己就必须也对自己的故主何氏忠诚,如果他可以去侍奉抢了何氏外甥皇位的皇帝,别人分分钟也可以离开他去侍奉新主。
            所以在对待迎不迎天子的问题上,他与河北那些人的立场、利益根本就不一样,这导致了在政治上从何进死一直到他自己死都非常尴尬
            待续


            IP属地:广东36楼2023-12-31 17:27
            收起回复
              6.7.3 兄友弟恭汝南袁
              另一边、袁术面对袁绍的压力也不可谓不大
              187年3月,河南尹何苗升任车骑将军,袁术应该是这个时候接他手去做河南尹,但是到188年8月,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把袁绍调到西园军,又将袁术调回来接手虎贲了,接手袁术任河南尹的是王允
              这显然是各方衡量过的一个安排,但是河南尹中二千石,与九卿同禄且可以奉朝请,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照正常仕进,做个几年,他就会到朝廷升任九卿,但他才做了一年多就被迫回来接手虎贲
              袁术在189跑路前所有做过的官,都在洛阳,甚至大部份时间在皇宫里,在河南尹任上时间太短,也导致他不是那么熟悉民政事务,从他后来建立不起有效的管理行政系统,要靠抢的来维持自己就可证明。
              另外,此时的袁家应该实在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人来接手虎贲了,河南尹这么重要,西园新军也重要,虎贲也重要,取舍之间,放弃了河南尹,选择了皇帝的宿卫禁军,那么袁术在袁家里面跟袁绍是两个唯二可以担此重任的人
              同时,他们的兄长袁基可能能力上不是那么胜任这些重要职位,还有袁隗的儿子们也一样,到这个时候,袁家可用的人已经不算多了。
              袁术对袁绍从小看不起的态度,尤其是袁逢袁隗还非常喜欢袁绍,在袁基不是那么优秀的情况下可能促使袁术也必须上进,在各方面都要压过袁绍才行。袁绍搞奔走之友结党,袁术也开始与他竞争得人
              三国志注引汉末名士录曰:术常於众坐数颙三罪,曰:“王德弥先觉隽老,名德高亮,而伯求疏之,是一罪也。许子远凶***,性行不纯,而伯求亲之,是二罪也。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是三罪也。”陶丘洪曰:“王德弥大贤而短於济时,许子远虽不纯而赴难不惮濡足。伯求举善则以德弥为首,济难则以子远为宗。且伯求尝为虞伟高手刃复仇,义名奋发。其怨家积财巨万,文马百驷,而欲使伯求羸牛疲马,顿伏道路,此为披其胸而假仇敌之刃也。”术意犹不平。后与南阳宗承会於阙下,术发怒曰:“何伯求,凶德也,吾当杀之。”承曰:“何生英俊之士,足下善遇之,使延令名於天下。”术乃止。
              许子远凶***,性行不纯:术哥你看的好准!
              又好死不死,两个人都倒向了何进,你们就不能分开下注啊拜托!袁术处境好一些,他不是何进的故吏,算是结交型而不是袁绍那种马仔必须效忠型的。
              我之前也与大部份人一样,以为东汉的豪族跟东晋的门阀还有明清南方的宗族是一样的,有着族长制度、宗子继承、族内公评等一系列完善的管理机制,但原来东汉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宗族进化史中的一个中间态,当家庭和族人之间有纷争时,很多时候也会去向官府投诉,而不是到家祠由族长和长老审案。
              首先汉承秦制,主要是以小家庭为单位组建的社会,兄弟分居分财是常态,通过户口统计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一户也差不多就5口人左右。另外汉代最高罪罚就夷三族,没有后世的诛九族那么变态,一个是当世的儒家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思想影响,另一个恐怕就是社会结构导致的户口管理能力还不足以夷到那么多族人。
              在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宗族谱牒,秦消灭六国之后,随着西汉一批开国功臣集团、外戚集团的抱团发展,还有生产力导致的地方聚族而居发展起来的地主豪右,形成了新的豪族阶层,这与秦之前的贵族宗族是不同的,有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士族的前身。东汉的豪族有原来战国的贵族比如第五氏(田齐),也有从西汉开始的比如扶风窦氏(祖先是景帝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也有从东汉开始的比较新的家族比如汝南袁氏
              他们基本不会有像明清那样强有力强制性的宗族管理,而是一个较为松散的以血缘扩散开来的共同体,合则一起,不合就各过各的。各家的家风也各不相同
              刘秀的姐夫邓晨,家里从西汉开始世代吏二千石,刘秀起兵后,他姐夫也跟着一起起兵,然后王莽抄了他的家,他被家里亲戚骂:“家里本来富足,为什么跑去老婆娘家的热锅折腾?”那么他起兵这么重要的事都应该就没有跟这些宗族商量的,然后他都起兵造反了,王莽也没有杀他那么多宗族人,这也说明当时的确是一家家的
              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晨终无恨色。---后汉书邓晨传
              这样松散的结构,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大家有最大公约数的共同目标和利益时,可能会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但是,当有剧烈的动荡导致他们的意见和利益冲突时,他们就会变得各行各路甚至兄弟相争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示不忘本土也。岐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常鄙之,不与融相见。==后汉书赵岐传
              赵岐是关西名士,娶了马融的侄女,那同时赵岐也是袁隗的连襟,但是马融的名声在党人中非常不好(跟李固的死有关),赵岐直接不跟他相见
              上面也讲过袁绍的从兄弟袁弘因为不认同袁逢他们的处事生活作风直接跟绍术他们不相来往
              赵苞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人。从兄忠,为中常侍,苞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势,不与忠交通。==赵苞是赵忠的从弟,不跟赵忠来往
              这些还都是在还有秩序的情况下的不合,在更激烈的乱世中争权就更惨烈了
              待续。。。。。。


              IP属地:广东37楼2023-12-31 17:40
              回复
                6.7.4 刘协与刘家的故吏们
                在汉末的争论中,大部份的人都会站在各种军阀的立场上来争论,谁该迎天子谁不该迎天子,迎了天子又有什么好处等等问题,但、很少有人从君主也就是刘协的立场来质疑是否他应该去许昌?
                毕竟,他去许昌应该不是完全被挟持,并且也不是一去了许昌就变了傀儡的,他是一点点变成最后的山阳公,看回这段经过,感觉就像是一个一点点变卖祖产来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的人,好在他祖宗血厚,祖产有很多人买账,也即是利用价值高,所以卖了很久,虽然中间有挣扎反抗过一下,或者一开始他和身边的人认为可以利用曹操来制衡袁绍?然后再利用自己的制衡能力慢慢恢复皇权?196年下的诏书骂袁绍我不认为是曹操一个人的意思,倾向于是曹操、刘协小朝廷、荀彧共同的意思。
                但这种制衡策略随着袁绍的死亡彻底失败了,我们看到220年刘协禅让给曹丕才不算皇帝了,其实时间比这个早很多
                十九年(214)正月,魏公始耕籍田;
                214年春,这是天子每年的仪式性工作,都被曹操剥夺了
                217年春,每年春天例行由天子颁发的立春的仪式性诏书也发不出了(就像今天的各种圆首新春祝贺词类似),从这之后诏书绝,也即是说刘协做为一个表面上的国家圆首 都不存在了,217年后所有的诏令都是曹操发的。刘协只有在许昌那个所谓的皇宫里才被当做皇帝了。
                《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所引《献帝起居注》:“建安二十二年二月壬申,诏书绝。立春宽缓诏书不复行。”
                同年二月廿四日,曹操在邺城“始春祠”
                此时离袁氏覆灭还不到十年
                220年正月曹操死,当年的十月曹丕就完成了禅让过程当上了皇帝,这十个月内,要完成曹操丧礼、曹丕继魏王、逼刘协让位、禅位仪式这一系列的过程,几乎是水到渠成顺利进行的,这说明这个禅位的事情并不是220年才开始谋划,而是已经谋划很久了,只是在想如何把刘协最后的祖产榨出最大的价值,曹操本人有军功能压住军阀世家们,但他儿子并没有多大的军功,让曹丕成为天命之子接受刘协转让的天命比曹操自己受天命更划算了,可以增加曹丕的权威。
                于是刘协终于在220年卖完了最后的祖产即刘家的天命,卖给了刘家的故吏,换来了一个山阳公。
                对他的疑问是,他好像没怎么想过自己起兵来夺回权利,而是冀希望于他祖宗们的余威给他的天子头衔来要求别人为他卖命,比如找一个又一个的姓刘或不姓刘的人去勤王,但是没有了权势给不了别人好处的故主们都会被门生故吏抛弃,虽然他利用价值高得多,但榨完了还是会被抛弃,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所以他自己不出来起兵拼命却希望有现成的别人来给他卖命这点让我觉得刘协更惜身,尤其对比他那些祖宗们,刘邦刘秀这种战场上杀出来的皇帝。
                6.8 汝南袁绍 与 袁绍
                前面讲过门生故吏,说白了因为人家认为跟着你混有前途有好处,所以才来做门生故吏,而不是天然存在的、门生故吏就一定会给你效死命。当他们判断,跟着你不会再有好处了,还会效死命吗,当然,以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背叛故主是不被接受的,所以他们不背叛故主不是因为有多忠义,而是因为背叛了之后在以忠孝为本的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了,那还不如不背叛,所以终东汉一朝,几乎没有门生故吏杀害故主的事情,有一个杀故主的例子就是吕布杀了丁原,他的下场也都知道。
                190年5月以前,他名字前面的郡望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在这之前,他都以汝南袁氏的袁绍而存在于东汉社会中,他自己本人在朝廷的根基非常浅,基本就184-189这个阶段,还没有到操作有门生故吏的地位,所凭持的,一个是家族势力,另一个是大将军何进,这两个都被杀了且他们的政治根基都被清除了,这也是后来政治上被动的原因之一。
                董卓购募求绍。时侍中周珌、城门校尉伍琼为卓所信待,琼等阴为绍说卓曰:“……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遣授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绍犹称兼司隶。==这是189年袁绍即勃海之前,伍琼他们的话,这里是袁氏树恩四世
                馥于是方听绍举兵。乃谋于众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刘惠勃然曰:“兴兵为国,安问袁、董?”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这是190年初的事,韩馥说,助袁氏乎?显然将袁本初与袁家视为一体
                但是乱世,规则变了,社会不以忠孝为上升途径而为武力为生,那么人的行为也就畏威而不怀德,何进死了,袁隗袁基也死了,汝南袁氏在朝堂上已经消亡。俗话说人走茶凉,何况是人死了这么多,他们的位置大把人等着想去填补,董卓死后王允很没有诚意的镇抚山东的举措就是新上位者不愿意再分享最重要的权力。
                所以190年5月以后,他需要以没有前缀的袁绍这个人本身来生存于乱世之中,原来是受家族庇护,现在是袁绍的汝南袁氏,不仅要自己努力生存下来,还要庇护别人,而那些追随他的人,很大一部份也不再是因为袁家祖宗们,而是下注在袁本初他这个人身上,当然祖宗们的人脉会给他一个起势的机会和桥梁去和这些人沟通,比如官渡时汝南那些倒向他的人,原来由他的家族施恩给别人,现在要由袁本初自己来施恩(给好处)了,要展示出自己能给别人什么,需要别人承担更大的风险的时候,人家才会为你效命,下注到你身上
                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三国志
                李贤注《后汉书》引《献帝春秋》:“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三国志
                这时的绍、袁氏就都是指袁绍自己而不是跟他祖宗连在一起了。他从董卓废立中明白了靠别人靠门生故吏不行之后,到死再也没有放下兵权。
                【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
                【而州郡牧守,竞盗声名,怀持二端,优游顾望,皆列土锡圭,跨州连郡,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
                袁公路就是没有明白这点,还以为自己是汝南袁公路,去找他家一个又一个的故吏,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阳寿到了,更不幸的是他哥的阳寿也快到了。
                后汉书里对袁绍最后的记载
                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绍薨。==后汉书 孝献帝纪
                用了名字加薨的矛盾写法,如果是薨,那他的名字前面应该有官位爵位,如果只有名字,那就不能用薨字而是死字,没有郡望没有官位没有爵位只有一个名字却薨了,这种写法是否也揭示了袁本初这个人的复杂和矛盾,随便用几个标签来贴给他概括不了这样一个人。


                IP属地:广东38楼2024-01-02 13:34
                收起回复
                  附资料1
                  驻马店袁绍
                  现在多数资料都把汉代汝阳写成今天的河南商水,但查看了一下质疑考证的反面信息,证据完整充分,反正是说服了我,就是说汉代的汝阳还是在今天的驻马店,而商水的那个汝阳城是北魏时候的侨县。
                  下面是两篇论证文章:
                  一、袁安乡里汝阳故城考
                  袁安乡里汝阳故城考
                  张征耀
                  1990年第1期驻马店师专学报 (社科版 )
                  ……综上述,笔者认为,今汝南东南三十五华里处宋岗汝阳故城,系袁安乡里汉代汝阳故城才更为确切。商水境汝阳城实为北魏时所置。
                  =================================================================
                  二、汝阳故城考
                  谢辰 ( 驻马店市博物馆,河南驻马店 463000)
                  中原文物 2015年第3期
                  摘要: 商水县城上村的汝阳故城,实为汉代的濦强故城,北魏政权的侨设郡县。今汝南县城东南20 公里处的平舆县郭楼镇高平寺村的汝阳故城,才真正是东汉袁安的乡里———汉代汝阳故城。
                  ================================================================
                  这下真的是驻马店袁绍了
                  下面是可能的守孝地址图片






                  IP属地:广东39楼2024-01-02 13:39
                  回复
                    附资料2
                    东汉官阶
                    因为东汉会半钱半谷发给官员俸禄,且等级折算不一致,这里就直接用150钱/石来统一折算成五铢钱了方便看,另外没有找到春赐钱的资料,先用腊赐的参考一下
                    需要粗准资料可去看阎步克的书和中国历代物价考述

                    东汉班位排名如下:
                    太傅、大将军、三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列侯特进者、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九卿、五校尉、朝侯、大夫、侍祠侯、博士、议郎、猥诸侯
                    太傅:
                    不常置,有需要的时候才置,且太傅虽然开府,但其实并没有实际具体的职责,只是一个皇帝顾问、引导皇帝的德高望重的这么一个压阵的人,比如袁隗就是参录尚书事,参谋的参,而不是录尚书事。
                    军号:
                    内朝大将军:基本由外戚把持,位在三公之上,平时在洛阳有自己固定的幕府,如果需要外出打仗也会带部份人出去
                    骠骑将军:这个军号只有查到明帝的亲弟弟刘苍和灵帝董太后的侄子董重当过,刘苍确定开府,董重还要查查是否有开府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这里仪同三司是一个加官,从邓骘开始成为故事,跟普通的车骑将军分开,如果有仪同三司即是说跟三公一样的待遇,可以开固定的幕府,辟署举人参议政事等
                    延平元年,拜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骘也。==后汉书
                    车骑将军:普通征伐的车骑将军,有事的时候任职,也可组建临时团体,跟三公和后面的加官开府是不一样的,幕府内人员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军事服务,事毕后撤职,幕府也随即解散
                    卫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无权开固定幕府,无固定兵额,无固定职事,有需要的时候才置,所以这四个将军,如果朝廷不把兵给你带,那么就是完全的光杆司令,除了班位靠前点拿工资高点以外,什么权也没有的
                    很多人说关东起兵时,袁术的职位最高,这也就是班位上站得前一点,但跟他之前虎贲中郎将权责相比,完全天上地下的区别,跟那些有实权的郡国守相也没法比,就是一个空职,就是说他跑路的时候已经是被董卓踢开的状态了。
                    另外袁绍跑路后,董卓把自己当过的前将军号给袁绍,但是他拒绝了,所以其实不是袁术职位最高,然后袁绍自领车骑将军,看上面的介绍也就知道他为什么要领车骑将军了,因为需要照邓骘故事开固定的幕府给手下的人封官,不止是为军事服务的临时团体。
                    【时卓方贪结外援,招悦英豪,故即臣勃海, 申以军号】
                    【《山阳公载记》曰:“董卓以绍为前将军,封邟乡侯。绍受侯,不受前将军。”】
                    【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这里董卓从司空迁太尉,又领了一遍前将军,这可跟前面的验证,他的确给出去了,但袁绍不要,于是董太师:竖子给你还不要老子再领回来~!
                    【今行车骑将军袁绍,托其先轨,寇窃人爵,既性暴乱,厥行淫秽。】==191年公孙瓒骂袁绍
                    【谦字彦信,初平元年,代黄琬为太尉。献帝迁都长安,以谦行车骑将军,为前置。】==同190年,191年赵谦病罢
                    【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俊行车骑将军。董卓闻之,使其将李傕、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俊。】==这应该是191年左右的事,朱俊行车骑将军
                    【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192年6月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所以,公元191-192年,东汉王朝有三个以上车骑将军或自称车骑将军的,真是乱成一锅粥,但是大家好像都非常热爱车骑将军这个军号
                    后面曹操迎刘协后,也行车骑将军,是不是算命大师说这个号特别吉利能打胜仗啊?
                    东汉一般就三公府,合称三府,如果有大将军府的话,就是四府,再如果还有太傅府的话就是五府了,经常看到记载是事下三府,四府共举、事下五府之类的,但没有查到六府的,且这五府是正常行政管理居多,从李傕郭汜后开府越来越滥,再到曹操更滥给开府,是个军阀都给开府,最终导致王朝变成军阀军政府,好听点说就是军政合一的霸府
                    【于是傕、稠始相猜疑。犹加稠及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董卓死后的事
                    【《刘镇南碑》云::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候,在位十旬,以贤能特迁拜刺史……下民有「康哉之歌」,群后有归功之绪;莫匪嘉绩,克厌帝心,即迁州牧,又迁安南将军,领州如故……遣御史中丞钟繇即拜镇南将军,锡鼓吹、大车,策命褒崇,谓之伯父。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开府辟召,仪如三公。复遣左中郎将祝融授节,以增威重,并督扬、交二州。】==刘表开府且仪如三公
                    【拜胡才征东将军,张杨为安国将军,皆假节、开府。其垒壁群竖,竞求拜职,刻印不给,至乃以锥画之。】==胡才、张杨开府,刻印都刻不过来了
                    绍:我这有专业刻印的
                    【韩遂与马腾自还凉州,更相战争,乃下陇据关中。操方事河北,虑其乘间为乱,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韩遂马腾开府
                    度辽将军:常置辽东
                    护羌校尉
                    护乌桓校尉
                    四征将军
                    使匈奴中郎将
                    还有一堆杂号将军就不写了,但总之,征伐将军的特征就是他们是随事而置,事毕就撤,东汉朝廷一般是征某个将校回朝后,就让他交出兵权,然后另封一个其他不带兵的官,有一套成熟施行的方案对待他们,后面对待董卓也是这种操作,只是管不住他了。
                    【三年春,征还京师,将秦胡步骑五万余人,及汗血千里马,生口万余人。诏遣大鸿胪持节慰劳于镐。军至,拜侍中。转执金吾河南尹。有盗发冯贵人冢,坐左转谏议大夫,再迁司隶校尉。】==段颎,170年被征还京师,军一到就被收兵权,转为侍中了
                    【抚乘胜进击,破之,斩孟等三千八百级,虏获七百余人,牛马财物不可胜算。于是东南悉平,振旅而还。以抚为左冯翊,除一子为郎。抚所得赏赐,尽分于麾下。】==滕抚,征伐还朝后即转成左冯翊郡守


                    IP属地:广东41楼2024-01-03 14:40
                    收起回复
                      附资料3
                      东汉皇统
                      从和帝之后东汉所有皇帝都是章帝的子孙,所以其他的就不列了

                      其他宗室
                      刘虞:做过宗正,东海恭王刘彊(光武帝子、明帝异母弟,生母是郭皇后)之后
                      刘晔:淮阳王刘延(光武帝子、明帝异母弟,生母是郭皇后)之后
                      刘宽:宗正
                      刘松:宗正 刘宽子
                      刘方:宗正
                      刘授:宗正
                      刘崎:宗正
                      刘宠:宗正
                      刘吉:宗正
                      刘匡:宗正
                      刘玮:宗正
                      刘轶:宗正
                      刘延:宗正
                      刘猛:宗正
                      刘平:宗正
                      刘般:宗正 汉宣帝玄孙
                      刘恺:宗正
                      刘祐:宗正 中山安国人
                      刘焉:宗正
                      刘矩:宗正
                      刘宠:宗正 东莱刘氏 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后
                      刘轶:宗正 西汉梁孝王之后
                      刘珍:宗正
                      这样来看,袁绍当时拥立刘虞也算合理,血统和名望
                      外戚家族:
                      樊氏外戚 光武帝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
                      阴氏外戚 光武帝阴皇后母家,汉和帝阴皇后母家
                      郭氏外戚 光武帝郭皇后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
                      马氏外戚 汉明帝马皇后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
                      以上四家也被称为外姓四小侯
                      窦氏外戚 汉章帝窦皇后母家,汉桓帝窦皇后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远祖是西汉景帝窦太后的弟弟窦广国
                      邓氏外戚 汉和帝邓皇后母家,汉桓帝邓皇后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
                      梁氏外戚 汉章帝梁贵人母家,汉和帝生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汉顺帝梁皇后母家,汉桓帝梁皇后母家
                      耿氏外戚 汉安帝生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
                      阎氏外戚 汉安帝阎皇后母家,汉章帝阎贵人母家
                      宋氏外戚 汉章帝宋贵人母家,汉和帝哥哥废太子清河王刘庆生母家,同时是开国功臣,汉灵帝宋皇后母家
                      董氏外戚 汉灵帝生母董太后母家
                      何氏外戚 汉灵帝何皇后母家,唯一平民出身的皇后
                      从明帝马皇后开始到灵帝宋皇后,再也没有皇后生下继承人
                      灵帝何皇后生皇子时也不是皇后


                      IP属地:广东42楼2024-01-04 16:33
                      收起回复
                        附资料4
                        189年8月东汉洛阳皇宫推测图
                        想尽量能复原一下袁本初战斗过的地方,但很困难。。。
                        这个图应该还有一些错误,发现的时候再修正吧,要写政变的话没有地图实在不行就先贴上来了
                        01 个人倾向于三署郎这时候已经不值宿卫,官署也搬出了皇宫,在太学对面
                        02 虎贲和羽林官署应该还在宫内,太学离宫里有几里,这也太不方便了,羽林左右监的羽林骑可能有一部份屯兵在宫外的营
                        03 北军五校尉的官寺也应该在宫中,但是兵士应该有分散在宫外屯兵驻营训练
                        04 184年为应对黄巾,设置了洛阳八关都尉,不知道189年是否还有这八关都尉,并将禁军的一部份分配在这八关守卫,还需要再查
                        05 南北宫各有台阁区,皇帝在哪宫住台阁官员们就到哪宫办公,因为189年灵帝在南宫,北宫的台阁就不标了,但8月政变时,史料都写袁术烧东西宫,也即是说东宫门应该被太监们控制了,里面台阁区的人也被控制了才对,但尚书台的卢植还能执戟自由活动追赶太监,而且太监们似乎也没有控制尚书台,他们是自己写的诏书任命新司隶校尉河南尹,正常这种任命起草应该是尚书来写的,如果控制了尚书台,那应该是逼着尚书写诏书才对,所以台阁区到底在殿门的哪里好像也还需要再看看
                        06 复道上也有人员守卫,哪些人能走到复道哪里都由上面的守卫控制门,守卫分配应该跟下面的宫殿一样,即是下面的部份谁负责,对应的复道也是他负责
                        07 这里的某某殿,实际上应该是某某殿群,除了主殿以外,还有很多殿一起构成,殿里面到底哪些地方是省中,我也还没看明白。。。但是,省中和禁中,从始至终都可以进去的人有皇帝、外戚、太监。其他正常男人能进去的位置时不时都不同,通过各次政变来看一下是怎么变化到189年这种局面的



                        IP属地:广东43楼2024-01-14 13:42
                        回复
                          7.汉宫政变
                          7.1 诛除诸吕
                          BC209年,秦朝的亭长、布衣出身的刘邦响应陈胜在沛县起兵,同时起兵的还有山东六国的旧贵族、武人平民等多路人马
                          BC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BC205年,项羽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BC204年,刘邦打败魏王豹,并俘虏了他的家室姬妾,其中包括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
                          BC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同年二月在在定陶即皇帝位,并策封吕稚为皇后,刘盈为太子,起初定都洛阳,后在BC200年迁都长安
                          BC198年,开始迁徙山东贵族到关中
                          萧何在设计建造长安汉宫的时候,把皇权限定在了未央宫,如果谁执政,那么他她就要去未央宫,各种官署也围绕着未央宫而运转,就是未央宫是行使皇权的正所之在(汉武帝除外),而东汉搞出了四个宫都可以行皇权,导致东西宫之间要争夺不止。
                          刘邦想废刘盈而立刘如意,但遭到了大批大臣的反对,
                          【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傒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死谏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吃: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期期:口吃的人说话着急说话又说不出的声音。】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周昌不奉诏,吕后以皇后之尊向他下跪感谢
                          还有用张良的计策,请来了商山四晧给刘盈站台,这说明,大部份刘邦身边的人都是支持吕后的儿子刘盈的,所以刘邦放弃了。当时也不是行儒家的那套以周礼为基础的宗法制,即嫡长子一定必须得继承并写入皇家宗法,像明朝的皇明祖训这种东西是没有的,儒家那套意识形态要过很久甚至到郑玄的出现注遍五经消除今古经壁垒才慢慢定型。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汉朝的皇位一个特点,汉朝的皇帝,是可以选出来的。从刘邦到刘协,他们的皇位或多或少地都离不开群臣的拥立,也即是说谁来当继承人这个事情,除了皇帝本身的权势强弱影响比如汉武帝可以自己决定哪个儿子来当皇帝,其他时候大臣或外戚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汉初功臣选文帝当皇帝,霍光选宣帝当皇帝,西汉未年朝臣们讨论选中山王还是定陶王来过继皇位,还有东汉那些外戚们选王子候们来过继当皇帝
                          刘邦开国后封了一批异姓王和同姓王,且吸取秦朝短命的教训,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度,在封国内可以自行其事,除了国相以外的其他官员包括武装力量都是自己的,不管是异姓的还是刘姓的诸侯王势力都非常庞大,那么为了巩固刘家的皇权,刘邦的首要策略是先剪除各个异姓王。
                          BC195年,刘邦与大臣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同年刘邦病重,向吕后交代身后的政事,同年四月崩于长乐宫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少戆:有些鲁莽。】,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
                          这里注意:吕后能执政,除了是皇后和皇太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刘邦以政事向她托孤了,也即是皇太后是有处理政事的权利的。
                          同年太子刘盈即位,这时功臣集团和刘姓宗室还有相当的影响力,惠帝时期,虽然惠帝垂拱,吕后并没有在未央宫临朝,吕氏外戚的势力也没有惠帝死后那么强大
                          BC188年,汉惠帝崩。
                          【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吕后另立刘盈的儿子为皇帝,即前少帝,并搬到了未央宫,开始执政行使皇权,也开启了汉朝最重要的祖制之一:幼主当国,太后临朝,然后带来了另一个汉朝特产:外戚集团
                          注意:这个祖制对汉朝极其重要,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没有废除它,只是通过杀母立子的方式规避掉了母后临朝的现象,所以再看189年8月东汉宫廷的权利形态,我们就能知道,最高权利者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何进,而是何太后,何进的地位并不是稳如泰山,太后随时可以解除他的职务,因为她还有一个哥哥,宦官也不是何进说杀就能杀的,必须太后同意。
                          BC184年,前少帝被废,吕后立恒山王刘弘为帝,即后少帝
                          BC187年,吕后封郦侯吕台为吕王,BC182年,改封吕台的弟弟吕产为吕王,BC181年,徙吕产为梁王(后改名为吕国),并且可以不就国,留在京城做太傅,同年,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赵王。太后许之。
                          BC180年,吕后封吕肃王的儿子东平侯吕通为燕王
                          这期间,还杀掉了刘邦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和刘友,逼刘邦另一个儿子刘恢自杀并除国,并杀掉了刘邦最小的儿子刘建的儿子,然后也除国,还硬塞吕氏女嫁给刘氏宗室。
                          吕后这样做显然同时侵犯了刘氏宗室和功臣集团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联和


                          IP属地:广东46楼2024-02-25 16:43
                          回复
                            哎又什么都发不出来了


                            IP属地:广东52楼2024-02-25 19: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