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吧 关注:3,015贴子:28,580

回复:关于袁本初这个人的一些细节的推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BC180年,秋七月,吕后病重,向吕氏众人交待:
【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辛巳,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大赦天下。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
史记写吕氏先有某//反//之//心,而后刘氏宗室和功臣们才发起反击,但也有些人认为是刘氏和功臣们趁吕后死主动发起的ZHENG变,这里不多做细想,直接搬史记的说法了,就算吕氏先有欣反吧。
刘邦和曹夫人生的长子刘肥,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齐王刘襄,次子朱虚侯刘章,三子东牟侯刘兴居


IP属地:广东64楼2024-02-26 15:39
回复
    其中长子刘襄就国在齐国,其余二人在长安,吕禄的女婿、朱虚侯刘章,给他大哥刘襄送去了消息说吕家要反,让刘襄整理带兵向长安进发。他和三弟刘兴居在长安做内//应,刘襄要发//兵时,齐国相不同意,刘襄直接把他杀了,并找到琅琊王刘泽,约定共同起//兵//反吕,结果诈夺了刘泽的兵。然后写信给诸侯王说:“。。。。。。我要领兵进宫诛杀那些不应当被封为王的人。”


    IP属地:广东66楼2024-02-26 15:43
    回复
      吕家派灌婴去讨伐刘襄,谁知他留在荥阳驻扎,派使者告知齐王和诸侯,和他们结盟。
      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谋划,劫//持了郦商,他的儿子郦寄与吕禄交好,让他去骗吕禄交出将印,以兵//属太尉,吕禄相信了他,想要这么做,还与郦寄一起出游,
      八月,郎中令贾寿出使齐国,回来后把灌婴与齐国、楚国结盟,想要诛灭吕氏的事情告诉吕产,平阳侯曹窋刚好也在场,于是把这个事报告给陈平和周勃。
      【太尉想要进入北军,不能进去。襄平侯纪通主管符节。太尉于是命令襄平侯手持符节假传诏令让太尉进入北军。太尉又命令郦寄和典客刘揭先去劝吕禄说:“皇帝派太尉掌管北军,想要您回到封国,赶快交还将军印辞别,不这样做,将会引起灾祸。”吕禄认为郦兄不会欺骗自己,于是解下将军印交给典客,又把军队交给太尉。太尉率领这支军队进入军门,在军中发布命令说:“支持吕氏的袒露右臂,支持刘氏的袒露左臂。”军中都袒露左臂支持刘氏。太尉来到军营,将军吕禄也已经交出将军印离去了,太尉终于得以率领北军。】==这段抄自史记
      【然而还有南军没有被控制。平阳侯听说后,将吕产的阴谋告知丞相陈平,丞相陈平于是召来朱虚侯辅佐太尉。太尉命令朱虚侯把守军门。他命令平阳侯告诉卫尉:“不要让相国吕产进入殿门。”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竟然进入未央宫,想要作乱,却不能进入殿门,只在殿门前徘徊。平阳侯担心不能取胜,驱车禀告太尉。太尉也担心不能战胜吕氏,不敢公开说要诛灭吕产,于是派朱虚侯对吕产说:“赶快进宫保护皇帝。”朱虚侯请求派兵,太尉给他士兵一千多人。进入未央宫门的时候,看见吕产已经在朝堂上了。傍晚时分,朱虚侯就向吕产发起进攻。吕产逃跑,天空刮起大风,因为这个缘故,他的侍从官慌乱,没有人敢抵抗。朱虚侯追赶吕产,在郎中府吏的厕所里将他杀死。】==这段也抄自史记
      【朱虚侯杀死吕产之后,皇帝命令谒者带着符节前去慰劳朱虚侯。朱虚侯夺取符节,谒者不肯交出,朱虚侯就坐上他的车,利用符节驱车飞奔,将长乐宫卫尉吕更始斩首。返回的时候,朱虚侯驱车进入北军,向太尉报告。太尉起身,下拜向朱虚侯庆贺说:“我们所担心的只是吕产,现在吕产已经被诛杀,天下安定了。”于是他派人分别将吕氏男女全部逮捕,无论老少全部斩首。九月辛酉日,将吕禄逮捕斩首,将吕媭笞打而死。派人诛杀燕王吕通,并且废黜鲁王张偃。九月壬戌日,朝廷任命皇帝的太傅审食其为左丞相。九月戊辰日,改封济川王为梁王,封赵幽王的儿子刘遂为赵王。派朱虚侯刘章将诛灭吕氏的事情告知齐王,让他撤兵。灌婴的军队也从荥阳撤回。】==九月平定诸吕,还是抄自史记
      接下来的重要问题是:皇帝和他的几个弟弟怎么办?他们都是吕后立的,决不能再掌权,否则这些政变的人都有被报复的危险,他们的选择是先把这几个人控制下来,但不杀。
      大家商议后,闰九月,迎立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入主长安。齐王刘襄出大力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帝位。
      【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阴侯滕公【滕公:夏侯婴。】入宫,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不当立。”。。。。。。代王即夕入未央宫。。。。。。。代王遂入而听政。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刘兴居说皇帝不是刘家的种,在刘恒入主未央宫之当夜,以新皇帝的名义杀掉了他和他的三个兄弟,这样他们也不算弑君了。下一节来看一下刘恒作为被拥立的外藩王继位怎么掌握的实权。
      从七月吕后病重,到闰九月刘恒即位,政变时长三个月
      有人说袁绍在去河北后cosplay刘秀,但起码在河北起兵到拥立刘虞的这个阶段,他明明是在cosplay周勃吧
      7.1.2 文帝掌权
      BC180年九月,刘氏宗室联和功臣们诛除诸吕,控制了孝惠帝的四个儿子,然后商议迎立谁来做新的皇帝,最后议定代王刘恒,此时刘恒正在代地就国。
      他接到拥立他为皇帝的诏书时,先是跟众代臣商量,宋昌支持,其他人反对。
      然后请示了薄太后,还是犹豫不决。然后卜了一卦,确认去即位。
      但他没有立即出发到长安,而是先派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去长安跟功臣们沟通,打探他们的真实意图,确认他们真心想让他做皇帝这才决定出发。走到高陵又停下,再派宋昌到长安观察局势,行至渭桥,周勃跪上天子玺符,这时刘恒还是没有直接去皇宫,而是去了代国在长安的官邸,功臣、宗正和部份宗室都来到代邸,请求刘恒做皇帝,他再三推让,然后受帝位。
      于是夏侯婴和刘兴居清宫,然后用天子法驾迎刘恒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守卫端门,说:“天子在这里,您为什么要进去?”代王就转告太尉。太尉上前告谕,十名谒者都放下武器走开了。这时的宫里,周勃说话最管用了,
      刘恒于是当晚就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后来的光禄勋)守卫殿中,等于文帝近身的守卫全换成了他自己的人,然后开始坐于未央宫前殿行权,正式以皇帝的身份下诏诏告天下。
      这算是相对和平地和周勃等人完成了交接,一方面,文帝自己稳重谨慎走一步看一步观察情势发展,在需要的时候最出正确的决定使他顺利坐稳了帝位,另一方面,功臣们也的确没有要立一个傀儡皇帝的意思,所以交权时没有过多的反抗,还有他们心照不宣的一些事情,比如,杀死惠帝的四个儿子,是当晚以新皇帝的名义杀的,刘恒和功臣们是共谋者。


      IP属地:广东67楼2024-02-26 15:46
      回复
        7.2 巫蛊之祸
        前面文帝那节还漏了一个事,文帝做代王时,有代王后和四个儿子,但是这母子五人都莫名其妙地死了,文帝即位后,长子变成了刘启。
        BC178年正月,立长子刘启为皇太子
        BC178年三月,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
        BC156年,汉景帝即位
        BC155年,薄太皇太后崩
        BC154年,七国之乱爆发,景帝诛晁错,并派周亚夫和窦婴平定了叛乱
        BC153年,立刘荣为皇太子,封刘彻为胶东王,
        BC151年,废皇后薄氏
        BC150年,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同年窦太后想让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搞兄终弟及继承皇位,【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太后认为殷商可以立弟,但遭到了袁盎、窦婴和很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汉法周,应该立子,并以殷商之后宋宣公传位给弟弟搞出的大乱来警示太后,最终窦太后放弃,这又是一个大臣干涉皇位继承人的例子
        BC149年,立胶东王太后王氏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BC141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尊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
        BC135年,窦太后崩,刘彻彻底掌权,一系列影响中国到今天的变革开始了
        比如:盐铁专营、五铢钱、推恩令、对匈奴转守为攻、征服南越西蛮夷、察举制的确立、儒家意识形态、用中朝向外朝施压、调整宫廷禁卫制度等等
        BC130年,废除皇后陈氏
        BC128年,刘据出生,立卫子夫为皇后
        BC122年,立卫子夫儿子刘据为太子
        下面是巫蛊之祸,经过基本摘抄自汉书,原文就不贴了
        此时已经不见南军只有北军了,武帝新建了建章骑营,期门军和羽林军作为皇帝的私属禁军。
        BC91年正月,公孙贺父子被诛,闰四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坐巫蛊之罪处死,卫青之子卫伉及卫长公主之子曹宗也连坐死。江充跟武帝说他生病是因为有人行巫蛊诅咒天子,于是到处搜查掘地寻找罪证,并行刑逼供认罪。百姓不得已相互诬告,牵连了数万人之多,连武帝住的甘泉宫都挖了
        七月,江充开始挖长安皇宫,此时太子刘据还有监国之权,在太子宫里挖出了木偶,这时太子无法见到在甘泉宫的武帝,于是听从了少傅石德的方案,先下手为强,想先把绣衣直使江充,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这几个人控制住,然后再去甘泉宫找武帝辩白,但是只抓到了江充,并杀掉了韩说,章赣和苏文两人逃脱了,章赣逃到甘泉宫去见了汉武帝报告。这时刘据已经骑虎难下,于是去长乐宫向他母亲卫皇后报告,卫子夫选择了支持儿子,又因为未央宫与长乐宫分别有各自的官属,于是刘据调发了长乐宫卫尉手下和所有能用的物资,占领了武库拿到武器,然后控制了长安城的政府机构和皇宫,对百官们说武帝被奸臣困在了甘泉宫,杀掉了江充。又释放了长安官狱的囚徒为兵,再派使者如侯持太子符节去调动城外驻营的长水和宣曲两营的胡人骑兵,宣曲兵成功调到,如侯分派他们先回长安,自己再去调长水兵,宣曲兵路上碰到了武帝派遣的使者侍郎马通,他拿出皇帝符节命令宣曲兵,杀掉了如侯,然后带着宣曲兵反攻长安刘据。这时刘据没办法,就想办法去调长安城内的北军,北军监军任安收下了太子符节,但闭门按兵不动(武帝回宫后处死了他)。刘据又发动长安城内的老百姓武装战斗
        另一边刘屈氂的长史逃出长安也去甘泉宫向武帝告状,武帝马上回长安,另外西汉是全民皆兵的军国制度,只要身体没问题的成年男子,都需要服一定时间的兵役,平时郡国也会操练郡国兵,武帝这边派左丞相刘屈氂发兵讨逆,更发三辅附近郡县之兵,及二千石以下官吏皆归刘屈氂统领,双方在长安展开内战,在惨烈的五天内战后,死者数万,刘据不敌,逃出长安城,躲到了湖县。卫子夫自杀。
        8月,刘据在湖县被发现后自杀,全家被杀到只剩下一个婴儿刘病已活在长安的监狱里。
        从七月江充挖长安皇宫,到八月刘据自杀,只计算这个直接冲突时间一个月
        至此事后武帝新设立了城门校尉一职,分守十二城门,此职东汉沿用,只是将最重要的南宫平城门交给了卫尉
        这个事件后来被开发出了N个阴谋论版本,太子宫里的木偶到底谁埋的,现在也都没有一个能信服大多数人的推理,但从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见不见得到最高权利人真的极其重要,而这两次政变中,威信也是实力的一部份,不是说程序上你有多少兵就一定都会听你的,刘据已经做了三十年太子,还是敌不过刘彻的威信。
        BC90年,武帝处死刘屈氂,并对已死的江充诛三族
        BC89年,汉武帝据绝了桑弘羊关于在轮台屯田的建议,并下轮台诏对国家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BC88年,汉武帝处死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
        BC87年,正式下诏立刘弗陵为皇太子,同年汉武帝崩,临终前指定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7岁的幼主当国,新一轮的权利斗争又开始了


        IP属地:广东68楼2024-02-28 12:38
        回复
          7.3 霍光废立刘贺
          BC87年,汉武帝恢复了在长安监狱中的刘病已的身份,让宗正把他登记在皇家谱牒上,同年,汉昭帝即位
          但是昭帝年纪太小,于是由武帝的女儿,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照看抚养。另外,昭帝即不是长,也不是嫡,只是武帝指定他当皇帝所以他就是皇帝了,所以说汉朝的继承并没有完全的制度钉死化。
          BC86年,四个顾命大臣之一,车骑将军金日磾去世,皇帝太小无法指挥内朝,而霍光通过领尚书事控制尚书台来夺取最大的权利
          BC83年,霍光的外孙女,同是顾命大臣的左将军上官桀的孙女,得到盖长公主助力,进入皇宫被封为皇后,这下上官氏变成了外戚,有了更多的辅政机会,这无疑加剧了霍光和上官桀之间的矛盾
          注意:从吕后开始,直到灵帝,外戚都可以进入到禁中,即所谓的外戚侍帷幄,奉汤药,是离皇帝或最高权利者物理距离最近的人之一,这个制度对两汉的宫廷政治特别是东汉影响非常大。
          BC81年2月,霍光同意召开盐铁会议,由地方上的贤良和文学,来对战桑弘羊为主的制定国家政策的一批政府官员,会议开了几个月,我到现在也没看完盐铁论,实在太长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就是贤良文学指责桑弘羊的政策,希望废掉盐铁酒专营,七月,政府宣布放弃酒类专营,盐铁专营依然保持不变
          这个会议如果没有首席大臣霍光的同意是开不了的,从结果来看,除了攻击到桑弘羊之外,对国家的政策并没有多大的调整
          虽然没有进入过宫廷斗争,但上班的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卷入一些办公室政治,当然要比宫廷简单地多,但是、很少人会向电视剧里面那么DRAMA地直接冲突站队,而是通过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改变事情或战队,比如
          在你不喜欢的人犯错的时候,默不作声,让他错
          在你喜欢的人犯错的时候,出声提醒一下他
          在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有时候做,比如霍光批准了开盐铁会议,虽然他没有亲自参与,表面上给双方一个公平对战的机会,但如果他不同意,连开这个会的机会都不会有,那么霍光借文学贤良来攻击桑弘羊的目的就达到了,都不用他自己出手
          你没有公开站队,但其实已经通过这些手段站好了。
          BC81年,桑弘羊联和一些大臣弹劾过霍光,但昭帝没有作出任何处理
          BC80年,据汉书记载:上官桀联和桑弘羊、盖长公主、武帝另一个儿子燕王刘旦准备发动政变,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拥立刘旦做皇帝,此事被霍光得知, 于是桑弘羊被族诛,上官桀被族诛,盖长公主与燕王刘旦自杀,从这之后,霍光扫清了政敌,独自掌握了朝廷,政自己出
          BC74年四月,汉昭帝崩,没有子嗣,又到了选皇帝的时候了,朝臣们开始商议,大家都支持武帝还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霍光不愿意,这时有郎中上书说废长立少也可以,说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于是霍光将这个上书再交给大臣们商议,最后议定,迎李夫人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来主丧即是继承昭帝法统做皇帝
          但是刘贺在中央朝廷并没有什么根基,想效仿文帝快速掌权,做了一些事情侵犯了霍光和中央官员们的利益
          01 派自己昌邑国的人想去接管长乐宫卫尉,控制上官太后,这是霍光决不能容忍的,一切大事还指着太后下诏呢,巫蛊时刘据就发动了他母亲卫子夫长乐宫的卫尉兵,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
          02 照理说被臣子拥立即位,应该先封赏拥立有功的人,比如东汉那些外藩继位的皇帝都会这样做,但刘贺不但没有这样做,还给自己昌邑国的旧臣批量下二千石印绶,这下连中央其他官员也得罪了
          03 刘贺的个人品质,什么奔丧不够伤心啦,吃酒喝肉,放纵昌邑国臣下乱搞之类的,就是传说中的那1000多条罪过。霍光可能觉得望之不似人君?刘贺六月初一正式即位,但却没有谒高帝庙(两汉所有皇帝即位,都要谒高庙,以示自己正统)
          04 乱搞昭帝的宫人,在霍光拿着大臣联名废除刘贺的上书给上官太后,命尚书令念出来到刘贺乱搞昭帝的宫人时,上官太后直接叫停了,非常生气==太后曰:【「止!为人臣子当悖乱如是邪!」】
          这里有两个点1.废立或其他的朝廷大事,是要尚书令或以上的官员来念诏书或上书的,这个可作董卓废刘辩时的参考。2.儒家构建的严格来说是以**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汉律:儿子和父亲的妻子、继妻、妾、傅婢通奸都是乱伦的死罪,诸侯王也不例外,所以刘贺做为昭帝法统上的儿子去淫乱父亲的宫人,这是很严重的罪过,这也就能理解吕布跟董卓的傅婢私通不是件小事了。
          05 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
          霍光首先找了自己的忠诚马仔田延年,田延年说大将军可以行废立之事,霍光决定废除刘贺,然后找臣相杨敞(杨彪的祖宗辈),最后朝议,大臣们半被逼半自愿地站在了霍光这边,霍光拿到30多个大臣的联名上书和群臣先去见太后,诉说刘贺不可以承宗庙,六月二十八,皇太后车驾去到未央宫承明殿,行使皇权,直至宣帝继位她才搬回长乐宫
          入未央宫后以皇太后名义下诏诸禁门不可以让昌邑国的人进来,等刘贺一进门,就把门关了,刘贺问干什么,霍光跪着回复说皇太后不让他们进,然后把昌邑群臣驱赶到金马门外,让车骑将军张安世率羽林骑抓了二百余人到廷尉的诏狱(后来除了王吉和龚遂,其他人全被处死了)
          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后来的虎贲禁军)陛戟,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念完那串罪过之后,由百官之首的丞相请求皇太后废黜刘贺,皇太后说【可】,刘贺说:「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霍光回:「皇太后已经下诏废,你不是天子了」然后抓住刘贺的手,解脱了他的印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
          BC63年,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封地在今江西南昌。
          虽然废立刘贺实际上是霍光做的主,但他的确是走完了程序,诏令都是皇太后下的没有瑕疵,也取得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


          IP属地:广东69楼2024-02-29 10:17
          回复
            7.3.1 宣帝掌权


            IP属地:广东74楼2024-03-01 15:15
            回复
              7.4 王莽篡汉
              BC49年底,汉宣帝崩,皇太子刘奭即位,即汉元帝,尊邛成王皇后为皇太后,宣帝给他的三个辅政大臣是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史高(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萧望之、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周堪,萧望之和周堪都参加了石渠阁会议,是儒家出身,元帝自己也好儒术,汉朝治国从霸王道杂之开始向儒术倾斜了。元帝即位后,除了这几个辅政大臣,也继续任用宣帝信任的中朝宦官弘恭、石显等人。萧望之认为皇帝不应该重用太监,而要改任士人为中书(袁绍:前辈您好!),这就得罪了太监们。
              关于士人进出禁中随侍皇帝,从高祖到武帝本来一直都是可以的,比如金日磾霍光都干过,但BC88年也就是武帝死前一年,发生了侍中仆射马何罗与弟重合侯马通刺杀武帝事件,金日磾甚至还跟他们肉博才保住了武帝,从这之后,侍中不能进入禁中随侍皇帝了,可能真的有事皇帝准进才进,但是办完事就要出来,然后到王莽掌权后,迎合士人们又恢复了侍中入侍禁中的制度,刘秀建立东汉后也延用,直到章帝时又废除了这一条。
              BC48年三月,立王政君为皇后,同年封皇后父亲王禁为阳平侯,在这之前的BC51年,王政君生下了刘骜,即汉成帝
              BC47年,刘骜被立为太子,后来元帝想改立傅昭仪的儿子刘康为太子,被史高的儿子史丹劝住了没有成功,(又有臣下参与继承人选位了)
              同年,会稽人郑朋想依附萧望之,上疏说车骑将军史高遣客为奸利郡国,及言许、史等外戚子弟罪过,还拍萧望之马屁,说他有周召的德行,周堪看了这个上疏就让郑朋待诏金马门,然后这个周朋见到了萧望之,后来又几次都是拍他马屁,并说史高他们的坏话。
              后来郑朋行为倾邪,萧望之与他断绝了往来,这个人就改去巴结许章(元帝生母许皇后母家人)和史高,说那些上疏都是周堪、刘更生教他写的,我一个关东人,怎么知道这些呢==【曰:「皆周堪、刘更生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
              然后郑朋扬言自己见到了许章,说前将军(萧望之)过失五条,大罪一桩。中书令(弘恭)也在旁
              萧望之去找弘恭和石显,他们怕萧望之找皇帝自讼,于是把这个事情交给其他的官员,然后马上扶持郑朋和另一个叫华龙的待诏,这个人也跟郑朋一样,之前想依附周堪,但行为人品不被周堪看中,于是跟郑朋勾结一起。
              弘恭石显让他们在萧望之休假出宫的日子,上告他想罢掉史高许章,元帝让弘恭去问萧望之,他回复说「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
              于是弘恭石显趁机回奏元帝「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开始扣结党罪名了,元帝同意了请谒者召致廷尉这个方案,但他以为是调查,谁知道是把人抓到廷尉诏狱,然后元帝自己再召见周堪和刘更生才知道萧望之居然下狱了,命令他们放人,但是弘恭石显让史高去跟元帝说「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反正都把自己老师下狱了(萧是元帝当太子时的师傅),不如还是处理了吧。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而郑朋被提拔为黄门郎。就这样三个辅政大臣中的两个都失权
              几个月后的十二月,元帝又下诏说「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想再次启用他做丞相,好死不死,这时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申诉前面的事,又给太监们抓到了把柄,事下有司回复说「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又火上浇油给元帝说「上次萧望之侥幸没有治罪,他不但不悔过,还深怀怨望,教子上书,仗着自己是陛下的老师,这次陛下一定要让他下狱啊」,元帝说萧太傅刚烈,怎么会肯就捕呢,他们又骗元帝说,人命最重,望之犯的不过是言语薄罪,没什么可忧虑的,于是元帝批准了。
              石显等密封诏令交谒者,敕令召见望之时亲手给予,于是让太常急派执金吾车骑疾行包围望之的住宅。使者到了,萧望之自杀。
              元帝听到望之自杀而震惊,拍着手说「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望之有罪死,有司请绝其爵邑。有诏加恩,长子伋嗣为关内侯。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望之八子,至大官者育、咸、由。
              这个事情悲剧的点在于,萧望之作为皇帝的老师,竟然不能亲见皇上辩白,而眼看着各种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而皇帝也不去听听他这一方的说法,汉朝有规定,被弹劾的大臣是不可以再进到皇宫里面见皇帝的,前面霍光被桑弘羊他们弹劾的时候,就自己呆在画室里,直到昭帝宣布他没事才重新上朝。
              萧望之的儿子萧育,是王政君哥哥王凤的故吏
              后来元帝重新启用周堪为光禄勋,但架不住弘恭石显联合许章史高等人数次谮周堪、张猛之过,左迁周堪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县令。
              BC43年,史高致仕
              BC42年,王政君的哥哥王凤继承了父亲的阳平侯
              BC41年,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去世(邛成王太后的侄子),另一个侄子是王商,【商为外戚重臣辅政,拥佑太子,颇有力焉】
              约BC40年,周堪病死
              BC33年汉元帝崩,太子刘骜即位为帝,是为汉成帝,尊王政君为皇太后,邛成太后为太皇太后,以元舅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许嘉(宣帝许皇后的侄子)依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元帝晚节寝疾,定陶恭王爱幸,显拥祐太子颇有力。元帝崩,成帝初即位,迁显为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失倚,离权数月,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徙归故郡,忧满不食,道病死。】
              这个石显似乎是站队刘骜的,但刘骜一即位就将他调离中书,改任长信中太仆(太后宫),几个月后被弹劾免官,在回家乡的路上病死了
              BC32年,后来的班婕妤被选入宫,不久被封婕妤(班固的祖姑母)
              此时还有几个强势外戚
              BC31年,立皇后许氏(宣帝许皇后的侄女)
              BC29年,【四年春,罢中书宦官,初置尚书员五人。】,同年,和王凤不和的邛成外戚王商升为丞相,似乎元帝是想以外戚制外戚啊
              BC28年,成帝说【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解除了许嘉的权责,消除了许氏外戚在朝堂上的势力
              BC27年,汉成帝封王凤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这五人都是列侯。
              BC25年,王凤的亲家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王商找人查办,王凤去找王商说情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王商不听,竟奏免肜,但没有被批准。王凤重以是怨王商,私下打探他的问题点,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说王商跟他父亲的傅婢通奸,以及王商的妹妹与人淫乱,奴仆把她的奸夫刺死)。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王凤固争,让司隶来处理这个事。
              这时发生了日食,太中大夫张匡想讨好王凤,就上书说自己要向成帝的近臣报告日食发生的原因,成帝派史丹见张匡,于是张匡大进谗言,说王商的罪过,史丹报告给成帝,王凤又继续给成帝施加压力要求法办王商,于是成帝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位,但没有下狱,三天后王商死去,被謚“戾”
              【而商子弟亲属为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者,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有司奏商罪过未决,请除国邑。有诏长子安嗣爵为乐昌侯,至长乐卫尉、光禄勋。】==王商子弟们都被外调,在朝堂上对王凤已经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了,AD3年,王商的儿子王安被王莽杀掉,除爵。
              这里又是中间一堆人传来传去,王商没有直面成帝的机会
              这样许氏和邛成王氏都被击败,王政君外戚一家独大
              BC23年,官阶改革,【夏五月,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
              BC22年,王凤去世,接替他职位的是从弟王音。去世前侄子王莽衣不解带侍奉左右,极尽作孝之能事,王凤临终前,向王政君托付她照顾王莽
              BC19年,废皇后许氏
              BC16年,立皇后赵氏(赵飞燕)
              BC8年,成帝还是无子,各路人马开始给自己谋后路了,定陶傅太后结交了赵合德和王根,都劝成帝立刘欣为嗣,同年王根生病,王莽接替成为大司马


              IP属地:广东75楼2024-03-03 13:14
              收起回复
                接王莽篡汉


                IP属地:广东77楼2024-03-03 13:34
                收起回复
                  7.5宫斗天才汉和帝


                  IP属地:广东79楼2024-03-05 15:45
                  收起回复
                    7.5.2和帝灭窦氏
                    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以邓彪(邓禹同宗)为太傅录尚书事,但这个人应该年纪很大并且不太敢得罪窦氏
                    【和帝即位,以彪为太傅,录《尚书》事,赐爵关内侯。永元初,窦氏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谏争,而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后汉书
                    前面章帝时还有一件事忘写了
                    侍中进入禁中随侍之前写过从BC88年被禁止,到王莽时又恢复进入,一直延续到东汉,到章帝时,有个侍中跟后宫私通,还拔佩刀对着皇帝,于是侍中又变成不能随侍禁中,这一条一直到189年,那这样的话,在禁中的小皇帝能见到的就是外戚和太监了。
                    【《通典·卷二十一》:“章帝元和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上,举伏诛,侍中由是复出外。”】
                    89年窦宪出击匈奴,勒石燕然山刻功而还,九月,封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
                    92年三月,袁安去世,接替司徒的是丁鸿,此时的司空是任隗(反窦),太尉是宋由(窦党)
                    92年四月,后汉书的说法是,窦氏和郭举(光武郭皇后母家),邓叠等人勾结,想谋害和帝,和帝与郑众密谋,郑众建议先杀了在京城的这几个人,和帝没有同意,说宪(领兵)在外,不可
                    【因与中官郑众密谋之。众劝上亟行其诛,上曰:「宪在外,恐变生,不可。」】==袁宏后汉纪
                    【《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
                    窦宪出征还朝后,和帝兄弟计划诛杀窦氏外戚,和帝想看《汉书·外戚传》,刘庆就找他们的大哥刘伉拿到给了和帝学习,另外还让郑众给他讲故事,现在还需要联系外朝人员
                    92年六月,和帝以到白虎观讲经为借口,从南宫搬到北宫章德殿,刘庆也跟他一起,脱离或者说减少了被窦氏控制着的南宫人员监视的机会
                    同时这时发生了日食,司徒丁鸿于是借日食上封事,说是因为外戚专权引起的,历数窦氏种种不轨行为,这样和帝就知道他是可以联和的,于是十来天后,他们决定行动
                    和帝让丁鸿行太尉事并统领卫尉官属及兵力,【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直接掌控了宫廷
                    这一招真的绝妙至极,不是让丁鸿改任太尉而是以司徒行太尉事兼统领卫尉,这样完全没有打草惊蛇,窦氏就算不满丁鸿也不会怀疑他,毕竟司徒没有兵权,而当时的太尉宋由是窦氏一党,这样做又除掉了他,第三,当时的卫尉邓叠也是窦氏一党,把他的兵权也收了。另外,此时窦宪是大将军但没有录尚书事,所以这样快速的人事调整,和帝可以不经过他,直接用尚书台或尺一诏来操作就行。丁鸿只是暂时以司徒行太尉事,他在永元六年还是以司徒职位去世的,七月和帝另派人做的太尉。十三岁的天才少年。
                    其他的禁军:窦笃为虎贲中郎将,北军中,屯骑校尉桓郁累世帝师,肯定不会跟着窦氏,步兵校尉邓磊是窦氏党,射声校尉郭璜窦氏党,还有越骑和长水没找到,城门校尉窦霸,
                    长乐少府郭璜,窦褒将作大匠,褒弟窦嘉任少府
                    【大將軍竇憲潛圖弒逆,幸北宮,詔收捕憲黨射聲校尉郭璜,使謁者收憲大將軍印綬,遣憲及弟篤、景就國,到皆自殺。】==这是东观汉纪的说法
                    【憲等既至,帝乃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疊、磊、璜、舉,皆下獄誅,家屬徙合浦。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憲及篤、景、瑰皆遣就國。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宗族、賓客以憲為官者皆免歸本郡。】==这是后汉书窦融传的说法
                    【竇憲潛圖弒逆。庚申,幸北宮。詔收捕憲黨射聲校尉郭璜,璜子侍中舉,衛尉鄧疊,疊弟步兵校尉磊,皆下獄死。使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遣憲及弟篤、景就國,到皆自殺。】==这是后汉书和帝纪的说法
                    综合上面的信息我的理解就是
                    01 首先卫尉负责所有宫门加最重要的南宫平城门,他们的人数和战力都要优过城门校尉很多,所以丁鸿应该就以卫尉兵控制了城门校尉窦霸,这样将宫门和城门都控制了,
                    02 将执金吾和五校尉中没有听命于窦氏的部份,在关城门之前就屯在宫内,这样外面窦氏也很难攻进来,兵力也优过虎贲了,另外执金吾控制武库,这样窦氏也无法通过他拿到武库武器
                    03 这里的幸北宫,我理解是在北宫正殿升殿,和帝自己亲自下诏,把窦宪的党羽都先控制了,然后派人去收大将军印绶免他的职
                    这几个操作要连续快速执行才行,务求不打草惊蛇
                    结果是窦宪窦景窦笃都被自杀,窦太后还政
                    从四月到六月,政变历时两个月左右
                    96年二月,立阴贵人为皇后,母家是光武帝阴皇后
                    和帝夺权后,开始封赏生母梁家,97年,追尊生母梁贵人为皇太后,跋扈将军梁冀外戚家族由此而起势
                    【后上言外祖母王年老,遭忧病,下土无医药,愿乞诣洛阳疗疾。于是诏宋氏悉归京师,除庆舅衍、俊、盖、暹等皆为郎。】
                    同时也封赏清河王刘庆的母家宋贵人家,宋氏外戚也由此起势,并在灵帝朝出了一位皇后
                    同时郑众封侯且开始议政,后汉书宦者列传第一个就是郑众
                    102年,废黜阴皇后,立邓绥为皇后,这样外姓四小侯光武的两位皇后母家都失势了
                    105年【冬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二十七。】
                    此时和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十来岁的刘胜,另一个是一百来天的刘隆,邓绥为皇太后,选择了这个婴儿做皇帝。


                    IP属地:广东81楼2024-03-06 11:51
                    收起回复
                      7.6 顺帝反正登基
                      7.6.1 第二次太后临朝
                      105年十二月,和帝崩,后汉书记载是日仓卒,几个月的少子婴儿刘隆即位,太后临朝,以太尉张禹为太傅。司徒徐防为太尉,参录尚书事。
                      此时和帝还有长子平原王刘胜在,邓太后说他有疾不能做皇帝,实际上在此之后他一直活到了113年
                      注意,西汉的太后临朝,是跟皇帝一样在未央宫接见朝臣朝议大事的,东汉不是这样,邓太后住在西宫禁中,不见士人,更加的托赖宦官和外戚来交通信息,发布政令。
                      ***个人看法,就算是个普通人总是靠某几个特定的人来交通外面的消息,自己只在家里呆着不出去,不了解外面的情况,市面上的行情,再有才能的人也会被影响到对事情、对局势的判断和决策,更不要说一个国家还处在多灾多难的困难时期,你不做士人的主人,这个空白位置就会有人填补的啊,别人不能通过你来参与国策自然会找其他的渠道,比如宦官、比如结党自己在民间评政、政变、造反等等,好的主人总要顾及一下各方面的利益。
                      106年四月,邓太后哥哥邓骘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八月,殇帝崩,殡于崇德前殿,也就是邓太后的西宫,这时候和帝还剩下一个儿子就是刘胜,总该轮到他了吧?邓太后前次就没有立他,这次宁愿找外藩孩子来继位,也不找老公的亲生儿子,绝了。
                      【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群臣陪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外戚们越来越嚣张,前面讲过,从西汉开始,皇位继承或多或少要注意一下群臣的意见,东汉这里从章帝为了窦皇后废无过的刘庆开始,外戚们开始要抛开士人而专权于最重要的决策-即皇位人选了,章帝还好点,从自己的儿子换了另一个自己的儿子,这个是把和帝的亲儿子放着不要,让侄子来过继,太后直接定策禁中,都不跟臣下商议的,更加了引起了其他集团的不满。
                      【皇太后诏曰:「先帝圣德淑茂,早弃天下。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岂意卒然颠沛,天年不遂,悲痛断心。朕惟平原王素被痼疾,念宗庙之重,思继嗣之统,唯长安侯祜质性忠孝,小心翼翼,能通诗、论,笃学乐古,仁惠爱下。年已十三,有成人之志。亲德系后,莫宜于祜。礼『昆弟之子犹己子』;春秋之义,为人后者为之子,不以父命辞王父命。其以祜为孝和皇帝嗣,奉承祖宗,案礼仪奏。」】==后汉书
                      安帝刘祜的生母是左姬,嫡母耿氏,也就是开国功臣耿家,安帝即位后,邓太后直接让耿氏回封国
                      107年九月,以灾异免三公,也从这里开始了
                      【是日,太尉徐防免(以災異屢見也)。辛未,司空尹勤免。(以水雨漂流也)】,录尚书事也干掉了一个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俱封。其秋,以寇贼水雨策免防、勤,而禹不自安,上书乞骸骨,更拜太尉。】==又干掉了另一个录尚书事
                      同年十一月,【十一月丁亥,司空周章密谋废立,策免,自杀。】
                      【《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及殇帝崩,群臣以胜疾非痼、意咸归之,太后以前既不立,恐后为怨,乃立和帝兄清河孝王子祜,是为安帝。章以众心不附,遂密谋闭宫门,诛车骑将军邓骘兄弟及郑众、蔡伦,劫尚书,废太后于南宫,封帝为远国王,而立平原王胜。事觉,策免,章自杀。家无余财,诸子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你不跟朝臣商议这种大事,对方也相同的会激烈地反击
                      【《后汉书·志·五行二》:“先是和帝崩,有皇子二人,皇子胜长,邓皇后贪殇帝少,欲自养长,立之。延平元年,殇帝崩。胜有厥疾不笃,群臣咸欲立之,太后以前既不立胜,遂更立清河王子,是为安帝。司空周章等心不厌服,谋欲诛邓氏,废太后、安帝,而更立胜。元年十一月,事觉,章等被诛。】
                      同年,郎中周根和同署郎中也上书要求邓太后归政,邓太后把他们装在袋子里扑杀,这个人装死逃过一命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根性方实,好绞直。永初元年,举孝廉,为郎中。时和熹邓后临朝,权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太后大怒,收执根等,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载出城外,根得苏。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为宜城山中酒家保。”】
                      【《后汉纪·孝安皇帝纪·上卷第十六》:“郎中颍川杜根与同署郎共谏太后不宜久摄政,太后怒以绢囊盛根等于殿,扑杀之。谏者皆以被扑死,根先知召司扑者阴共为意,乃使执扑者不加力,既毕,皆载出城外。根以扑轻得免,逃窜宜城山中,为酒家佣积十年余。天子知根等忠,普告天下,使录其子孙,根乃自出。公车征,转迁至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移风易俗。”】
                      108年冬,在平羌乱中没打胜仗的邓骘被拜为大将军
                      115年,立阎贵人为皇后,安帝生于94年,这时都22虚岁了,才立皇后。
                      同年宫人李氏生下皇子刘保,阎皇后把她弄死了
                      117年,袁家第二代的三公,司空袁敞,失邓氏旨,自杀
                      120年,邓太后自己的从兄越骑校尉邓康,都要求邓太后归政,不仅被免官,连他属籍都除了
                      【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宗门盛满,数上书长乐宫谏争,宜崇公室,自损私权,言甚切至。太后不从。康心怀畏惧,永宁元年,遂谢病不朝。太后使内侍者问之。时宫人出入,多能有所毁誉,其中耆宿皆称中大人。所使者乃康家先婢,亦自通中大人。康闻,诟之曰:“汝我家出,亦敢尔邪?”婢怨恚,还说康诈疾而言不逊。太后大怒,遂免康官,遣归国,绝属籍。】
                      同年,邓太后立安帝长子刘保为皇太子
                      121年,邓太后崩,反攻倒算开始了,安帝的乳母王圣(从这里开始皇帝乳母也开始干政了)和中黄门李闰、其他受过邓太后罚的宫人们开始向安帝告状说几个邓家人想谋反另立平原王,安帝废西平侯广德、叶侯广宗、西华侯忠、阳安侯珍、都乡侯甫德皆为庶人,邓骘陡罗侯,到国后,邓骘父子自杀。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赀财田宅,安帝亲政
                      【建光元年,太后崩,未及大敛,帝复申前命,封骘为上蔡侯,位特进。帝少号聪敏,及长多不德,而乳母王圣见太后久不归政,虑有废置,常与中黄门李闰候伺左右。及太后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悝、弘、阊先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帝闻,追怒,令有司奏悝等大逆无道,遂废西平侯广德、叶侯广宗、西华侯忠、阳安侯珍、都乡侯甫德皆为庶人。骘以不与谋,但免特进,遣就国。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赀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于远郡。郡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又徙封骘为罗侯,骘与子凤并不食而死。骘从弟河南尹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遵、将作大匠畅皆自杀,唯广德兄弟以母阎后戚属得留京师。】==后汉书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安帝为祖母宋贵人报仇,逼蔡伦自杀
                      【《后汉书·志·五行四》:“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于是专听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丰等皆得用权。】==这样安帝亲政后,干政的人更多了,宦官、乳母家和宫人、皇后外戚、母家外戚、祖母家外戚。。。一大堆人
                      124年,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同年逼死杨震
                      【明年,中常侍樊丰与大将军耿宝、侍中周广、谢恽等共谗陷太尉杨震,震遂自杀。】
                      【《后汉书·卷六十三·李杜列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不满的人越来越多
                      125年三月,安帝崩于游玩路上,秘不发丧,阎皇后又和哥哥定策禁中,立北乡侯懿为皇后,即少帝
                      【还宫。辛未夕,乃发丧。尊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以后兄大鸿胪阎显为车骑将军,定策禁中,立章帝孙济北惠王寿子北乡侯懿。】
                      又是有亲儿子不立,宁可拉侄子来过继。这下又有更多人不满了,外朝公卿、士人们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了国家高层决策之外。


                      IP属地:广东83楼2024-03-09 11:43
                      回复
                        7.6.2 西钟政变
                        125年三月,安帝崩,他唯一的亲儿子,废太子刘保,甚至不准上殿在亲爹棺木前哭吊
                        【济阴王以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内外群僚莫不哀之】==后汉书
                        同时北乡侯刘懿过继给安帝即位,尊安帝阎皇后为皇太后,东汉第三次太后临朝,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这时利益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冲突,少了几个人,阎氏干掉了耿氏外戚
                        夏四月丁酉,太尉冯石为太傅,司徒刘熹为太尉,参录尚书事;前司空李郃(李固的父亲)为司徒。
                        四月【辛卯,大将军耿宝、中常侍樊丰、侍中谢恽、周广、乳母野王君王圣,坐相阿党,丰、恽、广下狱死,宝自杀,圣徙雁门。】=干掉了之几陷害杨震的几个人
                        谁知十月,这位少帝就山崩了,【即位还不到一年,是冬,京师大疫。】==不知道跟这个大疫有没有关系
                        又要选皇帝了
                        在十月少帝病重的时间,各方就开始谋划了
                        【(来)历与太常桓焉、廷尉张皓议曰:“经说,年未满十五,过恶不在其身。且男、吉之谋,皇太子容有不知,宜选忠良保傅,辅以礼义。废置事重,此诚圣恩所宜宿留。”帝不从,是日遂废太子为济阴王。时监太子家小黄门籍建、中傅高梵等皆以无罪徙朔方。历乃要结光禄勋祋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城门司马徐崇,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余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龚调据法律明之,以为男、吉犯罪,皇太子不当坐。】==首先124年,刘保被废时,就有大批大臣反对,去到鸿都门为他力争
                        【顺帝之为太子废也,诸名臣来历、祝讽等守阙固争】
                        【十月,北乡侯病笃。程谓济阴王谒者长兴渠曰:「王以嫡统,本无失德,先帝用谗,遂至废黜。若北乡疾不起,共断江京、阎显,事乃可成。」渠等然之。又中黄门南阳王康,先为太子府史,自太子之废,常怀叹愤。又长乐太官丞京兆王国,并附同于程。】==这是孙程一方的谋划,已经在准备,这一方还有顺帝的乳母宋娥
                        【《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下》:“少帝立二百余日而疾笃,显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京引显屏语曰:"北乡侯病不解,国嗣宜时有定。前不用济阴王,今若立之,后必当怨,又何不早征诸王子,简所置乎?"显以为然。及少帝薨,京白太后,征济北、河间王子。】==这边阎显和江京也在找后路,因为之前没有立刘保,现在他们就认为不能再立刘保,要再征其他王子来选择继位,这些人还没到,孙程他们就先动手了。
                        【及北乡侯薨,车骑将军阎显及江京,与中常侍刘安、陈达等白太后,秘不发丧,而更征立诸国王子,乃闭宫门,屯兵自守。】==后汉书
                        【十一月丁巳,京师及郡国十六地震。是夜,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共斩江京、刘安、陈达等,迎济阴王于德阳殿西钟下,即皇帝位,年十一。】==后汉书顺帝纪
                        【至二十七日,北乡侯薨。閰显白太后,征诸王子简为帝嗣。未及至。十一月二日,程遂与王康等十八人聚谋于西钟下,皆〈雀戈〉单衣为誓。四日夜,程等共会崇德殿上,因入章台门。时江京、刘安及李闰、陈达等俱坐省门下,程与王康共就斩京、安、达,以李闰权埶积为省内所服,欲引为主,因举刃胁闰曰:「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闰曰:「诺。」于是扶闰起,俱于西钟下迎济阴王立之,是为顺帝。召尚书令、仆射以下,从辇幸南宫云台,程等留守省门,遮扞内外。】==后汉书孙程传
                        【阎显时在禁中,忧迫不知所为,小黄门樊登劝显发兵,以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以御程等。诱诗入省,太后使授之印,曰:「能得济阴王者封万户侯,得李闰者五千户侯。」显以诗所将众少,使与登迎吏士于左掖门外。诗因格杀登,归营屯守。显弟卫尉景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盛德门。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曰:「无干兵。」镇即下车,时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击剑景墯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送廷尉狱,即夜死。旦日,令侍御史收显等送狱,于是遂定。】==后汉书孙程传
                        【东观记曰「程赋枣脯,又〔分〕与光,曰:『以为信,今暮其当着矣。』漏尽,光为尚席直事通灯,解剑置外,持灯入章台门,程等适入。光走出门,欲取剑,王康呼还,光不应。光得剑,欲还入,门已闭,光便守宜秋门,会李闰来,出光,因与俱迎济阴王幸南宫云台。诏书录功臣,令康疏名,康诈疏光入章台门。光谓康曰:『缓急有问者当相证也。』诏书封光东阿侯,食邑四千户,未受符策,光心不自安,诣黄门令自告。有司奏康、光欺诈主上,诏书勿问,遂封东阿侯,邑千户」也。】
                        【近臣尚书以下,从辇到南宫,登云台,召百官。尚书令刘光等奏言:“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弃天下。陛下正统,当奉宗庙,而奸臣交构,遂令陛下龙潜蕃国,群僚远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乡不永,汉德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策,左右扶翼,内外同心,稽合神明。陛下践祚,奉遵鸿绪,为郊庙主,承续祖宗无穷之烈,上当天心,下猒民望。而即位仓卒,典章多缺,请条案礼仪,分别具奏。”制曰:“可。”】
                        【乃召公卿百僚,使虎贲、羽林士屯南、北官诸门。阎显兄弟闻帝立,率兵入北宫,尚书郭镇与交锋刃,遂斩显弟卫尉景。戊午,遣使者入省,夺得玺绶,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节收阎显及其弟城门校尉耀、执金吾晏,并下狱诛。己未,开门,罢屯兵。壬戌,诏司隶校尉:“惟阎显、江京近亲当伏辜诛,其余务崇宽贷。”壬申,谒高庙。癸酉,谒光武】
                        综合以上信息,十月二十七日少帝死,十一月二日这19人盟誓,十一月四日行动,他们趁着京师地震发动政变,孙程十九人从崇德殿进入了章台门(见皇宫推测图),杀了江京、刘安、陈达三个大太监,但没有杀李闰,因他在省内素被信服,于是拿刀威胁他一起起事,李闰答应了。那现在孙程应该是控制了起码北宫的禁中武装宦官。于是他们一起迎刘保在德阳殿西钟下即皇帝位,所以称为西钟政变。这十九人就是后来顺帝所封的十九宦官侯了
                        然后移驾到南宫云台殿(三公府在南宫这边),召百官,孙程他们守住宫门,尚书令读奏书(看这里皇帝废立的大事,又是尚书令亲自来读),前面写了大臣们大部份都是支持顺帝的,说他是正统,先帝唯一的亲儿子,他即位也确实名正言顺。这时候阎显在太后宫禁中,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法统血统上刘保即位都没有任何问题,别人抢先一步把位都即了,现在在南宫召见百官呢。
                        樊登劝阎显发兵,用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阎显认为冯诗兵太少,便要他与樊登到左掖门外接应吏士(这些吏士可能是卫尉的人?),谁知冯诗直接把樊登杀了,然后归营屯兵。这下直接少了两个人。
                        阎显弟弟卫尉阎景急忙从宫中回到外边的府署,集合士兵到盛德门?。这里阎氏他们能冲进宫,应该是城门校尉阎耀给开的城门
                        既然百官们都认这个皇帝了,他就以皇帝的身份下诏,让光禄勋(祋讽,124年为他力争的人之一)率虎贲和羽林屯南北宫诸门,这里卫尉是阎显的弟弟阎景,那么孙程他们就应该是用武装宦官加虎贲羽林把原本由卫尉掌管的宫门都控制了,这次跟和帝那次正好相反,和帝是用卫尉收虎贲,这里用虎贲羽林来收卫尉,(顺帝后面下诏收捕的只有阎显、耀、晏,没有虎贲中郎将阎崇,我怀疑他先就被祋讽或太监干掉了,然后接管了虎贲)所以搞清楚哪些人是自己人能用的太重要了。
                        孙程要尚书台拘捕阎景。尚书郭镇当时患病在床,听到消息后,便马上率领在宫中宿卫的羽林军向南止车门(端门),碰上阎景带着士兵,郭镇就拔出佩刀,喊道:“与士兵无关。”随即下车,拿着符节诏命阎景。阎景说:“你这是什么诏命?”乘机砍郭镇,没有砍中。郭镇拿着剑击阎景,阎景掉下车来,郭镇手下的人用戟叉住阎景的前胸,便把阎景抓了送廷尉。==看这里士兵们看到符节后也没有为阎景拼命,皇帝的符节这时候还是有用的
                        然后顺帝派人到皇太后的南宫嘉德殿拿到了皇帝和太后的玺绶,于是顺帝亲临嘉德殿,把阎显及其弟城门校尉耀、执金吾晏,并下狱诛。所以其实宫里并没有发生血腥大战。
                        这次政变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东汉禁军的扁平式各自为政管理,互不隶属,但是起码看到皇帝诏符还是会动摇。
                        政变后顺帝封19个宦官侯和他的乳母宋氏,126年,司隶校尉虞诩弹劾了几个太监,孙程他们很不满,于是怀表上殿,向顺帝怒争,这下惹恼了顺帝,把这十九人全部让免职让他们就国
                        【永建元年,代陈禅为司隶校尉。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永建元年,程与张贤、孟叔、马国等为司隶校尉虞诩讼罪,怀表上殿,呵叱左右。帝怒,遂免程官,因悉遣十九侯就国。”】
                        但随即在128年又让他们回来了。可能是震吓他们不要太乱来?或者用来平衡外朝官员?
                        【程临终,遗言上书,以国传弟美。帝许之,而分程半,封程养子寿为浮阳侯。后诏书录微功,封兴渠为高望亭侯。四年,诏宦官养子悉听得为后,袭封爵,定着乎令。】==但是宦官们能用养子继承爵位从孙程开始
                        126年正月 阎太后崩
                        二月,丙戌,太常桓焉为太傅;大鸿胪朱宠为太尉,参录尚书事;
                        【九月辛亥,初令三公、尚书入奏事。】==这里我看一些分析,应该是三公和尚书们可以进入省中的省门那里奏事,但还是不能进入禁中,但起码比之前进了一大步,三公和尚书可以常见到皇帝了。这也说明顺帝除了重用太监,也在修正之前邓太后和安帝时期把士人们推得太远的偏差。
                        127年七月【壬午,太尉朱宠、司徒朱伥罢。庚子,太常刘光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勋许敬为司徒。】
                        袁彭应该是这时接任许敬的光禄勋
                        【131年秋九月辛巳,缮起太学。】==这中间几年全是各种灾害,太惨了,什么灾都有
                        132年,阳嘉元年春正月乙巳,立皇后梁氏(梁冀的妹妹),同年左雄上书进行察举改革,顺帝支持,阳嘉新政开始,关于阳嘉新政请看最后一段范晔的评论。
                        【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莫知所建,议欲探筹,以神定选。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谏曰:“窃见诏书以立后事大,谦不自专,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篇籍所记,祖宗典故,未尝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当贤;就值其人,犹非德选。夫岐嶷形于自然,伣天必有异表。宜参良家,简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钧以貌,稽之典经,断之圣虑。政令犹汗,往而不反。诏文一下,形之四方。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帝从之,以梁贵人良家子,定立为皇后。”】==顺帝本来要抽签立皇后,结果胡广、郭虔、史敞都反对,说宜参良家,那就出身好的梁贵人被立为皇后了。
                        不久后,梁皇后的父亲梁商成为大将军,也很配合阳嘉新政,在这个十年左右出了不少的人才,袁汤应该约136左右出任尚书令
                        【辛卯,诏曰:“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书》歌股肱,《诗》刺三事。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其简序先后,精核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这个诏书也能说明,阳嘉新政前,刺史二千石的选任都是三公,不是什么虚职。
                        141年,梁商去世,梁冀接任大将军
                        142年,派出八使巡行郡国
                        【时诏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举为侍中,与侍中杜乔、守光禄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冯羡、尚书栾巴、侍御史张纲、兖州刺史郭遵、太尉长史刘班并守光禄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臧罪显明者,驿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举。其有清忠惠利,为百姓所安,宜表异者,皆以状上。于是八使同时俱拜,天下号曰“八俊”。举于是劾奏贪猾,表荐公清,朝廷称之。】
                        144年四月,立皇子炳为皇太子,即冲帝。八月,帝崩于(南宫)玉堂前殿,一岁的冲帝即位,梁太后临朝,东汉第四次太后临朝
                        总的来说,顺帝期间,虽然天灾人祸不断,但是他从十岁的小孩政变即位到变成实权皇帝,再用外戚、太监、士人互想平衡的手段还是相当高明的,治理国家也很努力了,阳嘉新政的评价也很高。但是,顺帝开始重新用士人,也导致了下几次的最高决策中,士人们:我们也要有话语权啊!


                        IP属地:广东86楼2024-03-10 12:07
                        回复
                          【论曰:古者诸侯岁贡士,进贤受上赏,非贤贬爵土。升之司马,辩论其才,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禄之。故王者得其人,进仕劝其行,经邦弘务,所由久矣。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自左雄任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而黄琼、胡广、张衡、崔瑗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驳,循名者屈其短,算实者挺其效。故雄在尚书,天下不敢妄选,十余年间,称为得人,斯亦效实之征乎?顺帝始以童弱反政,而号令自出,知能任使,故士得用情,天下喁喁仰其风采。遂乃备玄 玉帛,以聘南阳樊英,天子降寝殿,设坛席,尚书奉引,延问失得。急登贤之举,虚降己之礼,于是处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衽褐,以企旌车之招矣。至乃英能承风,俊乂咸事,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暠、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向使庙堂纳其高谋,疆埸宣其智力,帷幄容其謇辞,举厝禀其成式,则武、宣之轨,岂其远而?《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为恨哉!及孝桓之时,硕德继兴,陈蕃、杨秉处称贤宰,皇甫、张、段出号名将,王畅、李膺弥缝衮阙,朱穆、刘陶献替匡时,郭有道奖鉴人伦,陈仲弓弘道下邑。其余宏儒远智,高心洁行,激扬风流者,不可胜言。而斯道莫振,文武陵队,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往车虽折,而来轸方遒。所以倾而未颠,决而未溃,岂非仁人君子心力之为乎?呜呼!】==这是范晔对顺帝朝的一段评论,评价挺高的。


                          IP属地:广东87楼2024-03-10 12:07
                          回复
                            大佬们,谁有东汉高清地图,不是黄底色那个,白底色的有吗


                            IP属地:广东88楼2024-03-12 08:58
                            收起回复
                              7.7 桓帝诛梁氏


                              IP属地:广东90楼2024-03-12 1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