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 西钟政变
125年三月,安帝崩,他唯一的亲儿子,废太子刘保,甚至不准上殿在亲爹棺木前哭吊
【济阴王以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内外群僚莫不哀之】==后汉书
同时北乡侯刘懿过继给安帝即位,尊安帝阎皇后为皇太后,东汉第三次太后临朝,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这时利益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冲突,少了几个人,阎氏干掉了耿氏外戚
夏四月丁酉,太尉冯石为太傅,司徒刘熹为太尉,参录尚书事;前司空李郃(李固的父亲)为司徒。
四月【辛卯,大将军耿宝、中常侍樊丰、侍中谢恽、周广、乳母野王君王圣,坐相阿党,丰、恽、广下狱死,宝自杀,圣徙雁门。】=干掉了之几陷害杨震的几个人
谁知十月,这位少帝就山崩了,【即位还不到一年,是冬,京师大疫。】==不知道跟这个大疫有没有关系
又要选皇帝了
在十月少帝病重的时间,各方就开始谋划了
【(来)历与太常桓焉、廷尉张皓议曰:“经说,年未满十五,过恶不在其身。且男、吉之谋,皇太子容有不知,宜选忠良保傅,辅以礼义。废置事重,此诚圣恩所宜宿留。”帝不从,是日遂废太子为济阴王。时监太子家小黄门籍建、中傅高梵等皆以无罪徙朔方。历乃要结光禄勋祋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城门司马徐崇,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余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龚调据法律明之,以为男、吉犯罪,皇太子不当坐。】==首先124年,刘保被废时,就有大批大臣反对,去到鸿都门为他力争
【顺帝之为太子废也,诸名臣来历、祝讽等守阙固争】
【十月,北乡侯病笃。程谓济阴王谒者长兴渠曰:「王以嫡统,本无失德,先帝用谗,遂至废黜。若北乡疾不起,共断江京、阎显,事乃可成。」渠等然之。又中黄门南阳王康,先为太子府史,自太子之废,常怀叹愤。又长乐太官丞京兆王国,并附同于程。】==这是孙程一方的谋划,已经在准备,这一方还有顺帝的乳母宋娥
【《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下》:“少帝立二百余日而疾笃,显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京引显屏语曰:"北乡侯病不解,国嗣宜时有定。前不用济阴王,今若立之,后必当怨,又何不早征诸王子,简所置乎?"显以为然。及少帝薨,京白太后,征济北、河间王子。】==这边阎显和江京也在找后路,因为之前没有立刘保,现在他们就认为不能再立刘保,要再征其他王子来选择继位,这些人还没到,孙程他们就先动手了。
【及北乡侯薨,车骑将军阎显及江京,与中常侍刘安、陈达等白太后,秘不发丧,而更征立诸国王子,乃闭宫门,屯兵自守。】==后汉书
【十一月丁巳,京师及郡国十六地震。是夜,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共斩江京、刘安、陈达等,迎济阴王于德阳殿西钟下,即皇帝位,年十一。】==后汉书顺帝纪
【至二十七日,北乡侯薨。閰显白太后,征诸王子简为帝嗣。未及至。十一月二日,程遂与王康等十八人聚谋于西钟下,皆〈雀戈〉单衣为誓。四日夜,程等共会崇德殿上,因入章台门。时江京、刘安及李闰、陈达等俱坐省门下,程与王康共就斩京、安、达,以李闰权埶积为省内所服,欲引为主,因举刃胁闰曰:「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闰曰:「诺。」于是扶闰起,俱于西钟下迎济阴王立之,是为顺帝。召尚书令、仆射以下,从辇幸南宫云台,程等留守省门,遮扞内外。】==后汉书孙程传
【阎显时在禁中,忧迫不知所为,小黄门樊登劝显发兵,以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以御程等。诱诗入省,太后使授之印,曰:「能得济阴王者封万户侯,得李闰者五千户侯。」显以诗所将众少,使与登迎吏士于左掖门外。诗因格杀登,归营屯守。显弟卫尉景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盛德门。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曰:「无干兵。」镇即下车,时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击剑景墯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送廷尉狱,即夜死。旦日,令侍御史收显等送狱,于是遂定。】==后汉书孙程传
【东观记曰「程赋枣脯,又〔分〕与光,曰:『以为信,今暮其当着矣。』漏尽,光为尚席直事通灯,解剑置外,持灯入章台门,程等适入。光走出门,欲取剑,王康呼还,光不应。光得剑,欲还入,门已闭,光便守宜秋门,会李闰来,出光,因与俱迎济阴王幸南宫云台。诏书录功臣,令康疏名,康诈疏光入章台门。光谓康曰:『缓急有问者当相证也。』诏书封光东阿侯,食邑四千户,未受符策,光心不自安,诣黄门令自告。有司奏康、光欺诈主上,诏书勿问,遂封东阿侯,邑千户」也。】
【近臣尚书以下,从辇到南宫,登云台,召百官。尚书令刘光等奏言:“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弃天下。陛下正统,当奉宗庙,而奸臣交构,遂令陛下龙潜蕃国,群僚远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乡不永,汉德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策,左右扶翼,内外同心,稽合神明。陛下践祚,奉遵鸿绪,为郊庙主,承续祖宗无穷之烈,上当天心,下猒民望。而即位仓卒,典章多缺,请条案礼仪,分别具奏。”制曰:“可。”】
【乃召公卿百僚,使虎贲、羽林士屯南、北官诸门。阎显兄弟闻帝立,率兵入北宫,尚书郭镇与交锋刃,遂斩显弟卫尉景。戊午,遣使者入省,夺得玺绶,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节收阎显及其弟城门校尉耀、执金吾晏,并下狱诛。己未,开门,罢屯兵。壬戌,诏司隶校尉:“惟阎显、江京近亲当伏辜诛,其余务崇宽贷。”壬申,谒高庙。癸酉,谒光武】
综合以上信息,十月二十七日少帝死,十一月二日这19人盟誓,十一月四日行动,他们趁着京师地震发动政变,孙程十九人从崇德殿进入了章台门(见皇宫推测图),杀了江京、刘安、陈达三个大太监,但没有杀李闰,因他在省内素被信服,于是拿刀威胁他一起起事,李闰答应了。那现在孙程应该是控制了起码北宫的禁中武装宦官。于是他们一起迎刘保在德阳殿西钟下即皇帝位,所以称为西钟政变。这十九人就是后来顺帝所封的十九宦官侯了
然后移驾到南宫云台殿(三公府在南宫这边),召百官,孙程他们守住宫门,尚书令读奏书(看这里皇帝废立的大事,又是尚书令亲自来读),前面写了大臣们大部份都是支持顺帝的,说他是正统,先帝唯一的亲儿子,他即位也确实名正言顺。这时候阎显在太后宫禁中,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法统血统上刘保即位都没有任何问题,别人抢先一步把位都即了,现在在南宫召见百官呢。
樊登劝阎显发兵,用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阎显认为冯诗兵太少,便要他与樊登到左掖门外接应吏士(这些吏士可能是卫尉的人?),谁知冯诗直接把樊登杀了,然后归营屯兵。这下直接少了两个人。
阎显弟弟卫尉阎景急忙从宫中回到外边的府署,集合士兵到盛德门?。这里阎氏他们能冲进宫,应该是城门校尉阎耀给开的城门
既然百官们都认这个皇帝了,他就以皇帝的身份下诏,让光禄勋(祋讽,124年为他力争的人之一)率虎贲和羽林屯南北宫诸门,这里卫尉是阎显的弟弟阎景,那么孙程他们就应该是用武装宦官加虎贲羽林把原本由卫尉掌管的宫门都控制了,这次跟和帝那次正好相反,和帝是用卫尉收虎贲,这里用虎贲羽林来收卫尉,(顺帝后面下诏收捕的只有阎显、耀、晏,没有虎贲中郎将阎崇,我怀疑他先就被祋讽或太监干掉了,然后接管了虎贲)所以搞清楚哪些人是自己人能用的太重要了。
孙程要尚书台拘捕阎景。尚书郭镇当时患病在床,听到消息后,便马上率领在宫中宿卫的羽林军向南止车门(端门),碰上阎景带着士兵,郭镇就拔出佩刀,喊道:“与士兵无关。”随即下车,拿着符节诏命阎景。阎景说:“你这是什么诏命?”乘机砍郭镇,没有砍中。郭镇拿着剑击阎景,阎景掉下车来,郭镇手下的人用戟叉住阎景的前胸,便把阎景抓了送廷尉。==看这里士兵们看到符节后也没有为阎景拼命,皇帝的符节这时候还是有用的
然后顺帝派人到皇太后的南宫嘉德殿拿到了皇帝和太后的玺绶,于是顺帝亲临嘉德殿,把阎显及其弟城门校尉耀、执金吾晏,并下狱诛。所以其实宫里并没有发生血腥大战。
这次政变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东汉禁军的扁平式各自为政管理,互不隶属,但是起码看到皇帝诏符还是会动摇。
政变后顺帝封19个宦官侯和他的乳母宋氏,126年,司隶校尉虞诩弹劾了几个太监,孙程他们很不满,于是怀表上殿,向顺帝怒争,这下惹恼了顺帝,把这十九人全部让免职让他们就国
【永建元年,代陈禅为司隶校尉。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永建元年,程与张贤、孟叔、马国等为司隶校尉虞诩讼罪,怀表上殿,呵叱左右。帝怒,遂免程官,因悉遣十九侯就国。”】
但随即在128年又让他们回来了。可能是震吓他们不要太乱来?或者用来平衡外朝官员?
【程临终,遗言上书,以国传弟美。帝许之,而分程半,封程养子寿为浮阳侯。后诏书录微功,封兴渠为高望亭侯。四年,诏宦官养子悉听得为后,袭封爵,定着乎令。】==但是宦官们能用养子继承爵位从孙程开始
126年正月 阎太后崩
二月,丙戌,太常桓焉为太傅;大鸿胪朱宠为太尉,参录尚书事;
【九月辛亥,初令三公、尚书入奏事。】==这里我看一些分析,应该是三公和尚书们可以进入省中的省门那里奏事,但还是不能进入禁中,但起码比之前进了一大步,三公和尚书可以常见到皇帝了。这也说明顺帝除了重用太监,也在修正之前邓太后和安帝时期把士人们推得太远的偏差。
127年七月【壬午,太尉朱宠、司徒朱伥罢。庚子,太常刘光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勋许敬为司徒。】
袁彭应该是这时接任许敬的光禄勋
【131年秋九月辛巳,缮起太学。】==这中间几年全是各种灾害,太惨了,什么灾都有
132年,阳嘉元年春正月乙巳,立皇后梁氏(梁冀的妹妹),同年左雄上书进行察举改革,顺帝支持,阳嘉新政开始,关于阳嘉新政请看最后一段范晔的评论。
【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莫知所建,议欲探筹,以神定选。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谏曰:“窃见诏书以立后事大,谦不自专,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篇籍所记,祖宗典故,未尝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当贤;就值其人,犹非德选。夫岐嶷形于自然,伣天必有异表。宜参良家,简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钧以貌,稽之典经,断之圣虑。政令犹汗,往而不反。诏文一下,形之四方。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帝从之,以梁贵人良家子,定立为皇后。”】==顺帝本来要抽签立皇后,结果胡广、郭虔、史敞都反对,说宜参良家,那就出身好的梁贵人被立为皇后了。
不久后,梁皇后的父亲梁商成为大将军,也很配合阳嘉新政,在这个十年左右出了不少的人才,袁汤应该约136左右出任尚书令
【辛卯,诏曰:“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书》歌股肱,《诗》刺三事。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其简序先后,精核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这个诏书也能说明,阳嘉新政前,刺史二千石的选任都是三公,不是什么虚职。
141年,梁商去世,梁冀接任大将军
142年,派出八使巡行郡国
【时诏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举为侍中,与侍中杜乔、守光禄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冯羡、尚书栾巴、侍御史张纲、兖州刺史郭遵、太尉长史刘班并守光禄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臧罪显明者,驿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举。其有清忠惠利,为百姓所安,宜表异者,皆以状上。于是八使同时俱拜,天下号曰“八俊”。举于是劾奏贪猾,表荐公清,朝廷称之。】
144年四月,立皇子炳为皇太子,即冲帝。八月,帝崩于(南宫)玉堂前殿,一岁的冲帝即位,梁太后临朝,东汉第四次太后临朝
总的来说,顺帝期间,虽然天灾人祸不断,但是他从十岁的小孩政变即位到变成实权皇帝,再用外戚、太监、士人互想平衡的手段还是相当高明的,治理国家也很努力了,阳嘉新政的评价也很高。但是,顺帝开始重新用士人,也导致了下几次的最高决策中,士人们:我们也要有话语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