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90年、关东盟主(上)
通过前面对一些制度、事件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跑路的选择并不多,东汉总共十三州,冀州是最好选择
首先凉州并州已经被打烂,排除,交州还是蛮夷之地,排除,司隶是刚跑路出来的,排除
益州有刘焉又是边地,他当时的想法是还想反攻的,所以排除,同理幽州又有刘虞也排除,扬州也是蛮夷欠发达地区,排除,豫州因为三互法也排除
那么还剩下青、徐、兖、荆、冀,青徐兖都不如冀州发达,荆州只有荆北的南阳这边发达,但地理位置并不好,属于退不可守进不好攻的那种,冀州的中山有袁基的封地,地理位置又好又发达。
190年正月的这次起兵约盟,牵头人应该是张邈兄弟。当然他们应该有联系过袁绍兄弟。前面在史料问题中也提过,因为曹操的关系,在三国志里面写得曹操、张邈、袁绍三个人好像平等的关系,包括曹操那段被董卓通缉的经历,抬高曹操的重要性之后,会让读者们以为关东起兵有且只有春正月这一次。其实不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㈠豫州刺史孔伷、㈡兖州刺史刘岱、㈢河内太守王匡、㈣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㈤山阳太守袁遗、㈥济北相鲍信㈦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这个记载肯定有问题,这些人显然不是一起起兵的,还有太祖行奋武将军,这是曹操自己行的吗??这是袁绍在三月自封车骑将军开府后才表的曹操行奋武将军
【超曰:“臧洪海内奇士,才略智数不比于超矣。”邈即引洪与语,大异之。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后汉书
【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洪。洪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自是之后,诸军各怀迟疑,莫适先进,遂使粮储单竭,兵众乖散。】==看誓词,这次的起兵人员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这五个人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㈣是岁中平六年也。】==三国志,武帝纪写的这什么玩意,{太祖至陈留}写得好像曹操单独起的兵一样,是事实但不是事实之全部,两部汉书也吹刘邦刘秀,也没有这样断章起义的。根据其他的资料稍微还原一下就是,曹操到陈留投靠张邈。
【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三国志张邈传
上面两条不同的材料,第一条是说卫兹自己资助的曹操,跟张邈无关。三国志张邈传这条是说曹操与张邈一起首举义兵,到汴水之战的时候,张邈才派卫兹带兵跟着曹操。我发现三国志有在刻意淡化曹操对张邈的依附关系,搞得好像两人平起平坐一样,但是、誓词里面既没有卫兹的名字也没有曹操的名字那么他们两人都只可能是依附在上面五个人其中某一人名下的。综合以上,我合理推测,曹操自己起了一部份兵,投靠张邈,并且要求张邈他们攻董卓,张邈于是派卫兹带人跟着曹操参加了汴水之战。
然后他们遥推袁绍做盟主,可以理解。桥瑁在洛阳就叫袁绍去出头图董卓,整个名头大的打旗号送死你先去。
这时董卓的反应不是迁都,而是加大兵讨伐山东,被郑泰他们忽悠劝住了。【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再来看袁绍这边,他得到消息后当然是想起兵向东,同时得到消息的韩馥选择把他软禁起来看住。
【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韩馥见人情归绍,忌其得众,恐将图己,常遣从事守绍门,不听发兵。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馥于是方听绍举兵。乃谋于众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刘惠勃然曰:“兴兵为国,安问袁、董?”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后汉书袁绍传把软禁时间安在了袁隗被杀之后,但这个时间段显然跟他自己的供词对不上,所以我还是以他自己说的为准,软禁时间应该是正月。先后顺序是:袁绍招兵、联系其他各路人马等-----酸枣起兵-----袁绍被韩馥软禁-----被释放-----韩馥同意和袁绍一起起兵-----袁绍盟誓后出发向东、韩馥留在河北做后勤-----韩馥绝他军粮/与战不利-----长安袁氏被董卓灭门。
【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
【英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於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英雄记的版本更合逻辑一些,是先恐绍兴兵,再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等跟众人商议好之后再跟袁绍联系,一起举兵这样。
那么是什么让韩馥的态度截然变化了呢,后汉书和英雄记都说是因为桥瑁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然后韩馥跟下面的人开会后态度180度转变,不仅放了袁绍,还跟他一起起兵。问题来了、传驿州郡的三公移书这么好诈作吗?先说结论:我怀疑这封移是袁隗的手笔。
这时的三公是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这三人并没有激烈反对废立,从洛阳来的韩馥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拿到移书,不仅自己没有怀疑,而且是直接拿来跟下面的人商量,其他人也没有怀疑。董卓后来也没把他们三人怎么样,只是罢职杨彪黄琬。
移/移书:指通过一站接一站方式传递到收件人的文书,东汉的【传驿】系统是为公文传递服务的,比如袁安曾经拒绝为从事传书给县令,让他有公事走邮驿系统。【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当然也会有人利用这个系统来传私信。但这封移书是叫州郡起兵的,不可能以私人名义,且传驿州郡,说明不止冀州一个地方收到了,还有别的州郡也有人收到了,东汉的官方文书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传送流程,这种官方文书,每到一站,接收人都需要登记并检查文书是否完好、是否伪作等等,没问题再发往下一站。公务员们从低级书佐到三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这些文书流程,辨识假文书是他们的基本能力。例:
【入西皂布纬书一封大司徒印章诣 府纬完赐……从事宋掾书一封封破诣府】===这是西汉的一封简,登记了由大司徒盖印的文书一封,【《 汉官仪》: “今司徒太尉下书州郡,文皆称公。”】
【凡制书皆玺封, 尚书令重封。惟赦赎 令司徒印, 露布州郡也】===像这种露布文书,就是公开文件不密封谁都可以看的,司徒做为管人事的三公,盖印的文件也多。
【每下文书,皁囊施检,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袁绍的,皁囊施检是密封的意思,邟乡侯印就是封泥盖在外面了。
那么、三公发文书就要外面盖三个人的印了,拿到移书的韩馥不管当是御史中丞还是尚书,都是跟文书打交道的,假的话他不可能不知道,其他人比如沮授是做过两任县令的高等的茂才,假文书想骗这些人基本不可能。但他们从上到下根本没有人怀疑。而且韩馥说的是袁氏和董氏,是两个势力间的较量,那袁绍一个人在这时显然不能代表整个袁氏。
再来看地图,桥瑁在的东郡倒是跟冀州交界,但要送到韩馥所在的邺城还有一大段距离,如果驿马三十里一置的话,他怎么保证冀州境内的接收人员中不会有人发现这个移书是假的呢?我只能怀疑这个移书是真的,也只有袁隗有能力搞到三公的印章。
【《续汉书· 舆服志上》: “异(驿)马三十里 一置” ,句下刘昭案引《风俗通》 日: “今 邮书椽, 府邮督, 职掌此。”】
如果说释放袁绍是迫于舆论压力,那以韩馥的懦弱程度他怎么敢起兵反董卓的,那三个公也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我能想到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的故主、二元君主中的其中一元、太傅袁隗给他施加了压力。这也能解释他在袁隗死后为什么惶惶不可终日,在二元君主制还没有完全败坏的那时,害死故主就等于社会性死亡了。
再一个、袁隗在八月刚矫诏杀了两个大官,诏都敢矫了,再矫一次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韩馥放出袁绍的时间应该也是正月,因为到二月,董卓的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必须一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迁都了,谁都知道迁都是下策,给到他这种压力的是袁绍联络到了更多得多的人起兵,以及他应该收不到什么税了。
【關東吏民敢行稱亂,總連州縣,擁兵聚眾以圖叛逆,】==蔡邕宗廟祝嘏辭(190年四月初一),这里说的是总连州郡,以图叛逆,那么一说明人多,二说明还没有打过来。
【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来)〔东〕下,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华峤后汉书,这里又有BUG了,这个边章从187年死到190年死了几年了还在出现,董卓称杨彪为公,称袁隗为袁氏也有点奇怪。他的安排是他自己留在洛阳抵挡关东联军,让袁隗和杨彪带皇帝和百官先去长安。
通过前面对一些制度、事件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跑路的选择并不多,东汉总共十三州,冀州是最好选择
首先凉州并州已经被打烂,排除,交州还是蛮夷之地,排除,司隶是刚跑路出来的,排除
益州有刘焉又是边地,他当时的想法是还想反攻的,所以排除,同理幽州又有刘虞也排除,扬州也是蛮夷欠发达地区,排除,豫州因为三互法也排除
那么还剩下青、徐、兖、荆、冀,青徐兖都不如冀州发达,荆州只有荆北的南阳这边发达,但地理位置并不好,属于退不可守进不好攻的那种,冀州的中山有袁基的封地,地理位置又好又发达。
190年正月的这次起兵约盟,牵头人应该是张邈兄弟。当然他们应该有联系过袁绍兄弟。前面在史料问题中也提过,因为曹操的关系,在三国志里面写得曹操、张邈、袁绍三个人好像平等的关系,包括曹操那段被董卓通缉的经历,抬高曹操的重要性之后,会让读者们以为关东起兵有且只有春正月这一次。其实不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㈠豫州刺史孔伷、㈡兖州刺史刘岱、㈢河内太守王匡、㈣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㈤山阳太守袁遗、㈥济北相鲍信㈦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这个记载肯定有问题,这些人显然不是一起起兵的,还有太祖行奋武将军,这是曹操自己行的吗??这是袁绍在三月自封车骑将军开府后才表的曹操行奋武将军
【超曰:“臧洪海内奇士,才略智数不比于超矣。”邈即引洪与语,大异之。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后汉书
【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洪。洪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自是之后,诸军各怀迟疑,莫适先进,遂使粮储单竭,兵众乖散。】==看誓词,这次的起兵人员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这五个人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㈣是岁中平六年也。】==三国志,武帝纪写的这什么玩意,{太祖至陈留}写得好像曹操单独起的兵一样,是事实但不是事实之全部,两部汉书也吹刘邦刘秀,也没有这样断章起义的。根据其他的资料稍微还原一下就是,曹操到陈留投靠张邈。
【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三国志张邈传
上面两条不同的材料,第一条是说卫兹自己资助的曹操,跟张邈无关。三国志张邈传这条是说曹操与张邈一起首举义兵,到汴水之战的时候,张邈才派卫兹带兵跟着曹操。我发现三国志有在刻意淡化曹操对张邈的依附关系,搞得好像两人平起平坐一样,但是、誓词里面既没有卫兹的名字也没有曹操的名字那么他们两人都只可能是依附在上面五个人其中某一人名下的。综合以上,我合理推测,曹操自己起了一部份兵,投靠张邈,并且要求张邈他们攻董卓,张邈于是派卫兹带人跟着曹操参加了汴水之战。
然后他们遥推袁绍做盟主,可以理解。桥瑁在洛阳就叫袁绍去出头图董卓,整个名头大的打旗号送死你先去。
这时董卓的反应不是迁都,而是加大兵讨伐山东,被郑泰他们忽悠劝住了。【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再来看袁绍这边,他得到消息后当然是想起兵向东,同时得到消息的韩馥选择把他软禁起来看住。
【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韩馥见人情归绍,忌其得众,恐将图己,常遣从事守绍门,不听发兵。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馥于是方听绍举兵。乃谋于众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刘惠勃然曰:“兴兵为国,安问袁、董?”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后汉书袁绍传把软禁时间安在了袁隗被杀之后,但这个时间段显然跟他自己的供词对不上,所以我还是以他自己说的为准,软禁时间应该是正月。先后顺序是:袁绍招兵、联系其他各路人马等-----酸枣起兵-----袁绍被韩馥软禁-----被释放-----韩馥同意和袁绍一起起兵-----袁绍盟誓后出发向东、韩馥留在河北做后勤-----韩馥绝他军粮/与战不利-----长安袁氏被董卓灭门。
【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
【英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於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英雄记的版本更合逻辑一些,是先恐绍兴兵,再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等跟众人商议好之后再跟袁绍联系,一起举兵这样。
那么是什么让韩馥的态度截然变化了呢,后汉书和英雄记都说是因为桥瑁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然后韩馥跟下面的人开会后态度180度转变,不仅放了袁绍,还跟他一起起兵。问题来了、传驿州郡的三公移书这么好诈作吗?先说结论:我怀疑这封移是袁隗的手笔。
这时的三公是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这三人并没有激烈反对废立,从洛阳来的韩馥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拿到移书,不仅自己没有怀疑,而且是直接拿来跟下面的人商量,其他人也没有怀疑。董卓后来也没把他们三人怎么样,只是罢职杨彪黄琬。
移/移书:指通过一站接一站方式传递到收件人的文书,东汉的【传驿】系统是为公文传递服务的,比如袁安曾经拒绝为从事传书给县令,让他有公事走邮驿系统。【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当然也会有人利用这个系统来传私信。但这封移书是叫州郡起兵的,不可能以私人名义,且传驿州郡,说明不止冀州一个地方收到了,还有别的州郡也有人收到了,东汉的官方文书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传送流程,这种官方文书,每到一站,接收人都需要登记并检查文书是否完好、是否伪作等等,没问题再发往下一站。公务员们从低级书佐到三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这些文书流程,辨识假文书是他们的基本能力。例:
【入西皂布纬书一封大司徒印章诣 府纬完赐……从事宋掾书一封封破诣府】===这是西汉的一封简,登记了由大司徒盖印的文书一封,【《 汉官仪》: “今司徒太尉下书州郡,文皆称公。”】
【凡制书皆玺封, 尚书令重封。惟赦赎 令司徒印, 露布州郡也】===像这种露布文书,就是公开文件不密封谁都可以看的,司徒做为管人事的三公,盖印的文件也多。
【每下文书,皁囊施检,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袁绍的,皁囊施检是密封的意思,邟乡侯印就是封泥盖在外面了。
那么、三公发文书就要外面盖三个人的印了,拿到移书的韩馥不管当是御史中丞还是尚书,都是跟文书打交道的,假的话他不可能不知道,其他人比如沮授是做过两任县令的高等的茂才,假文书想骗这些人基本不可能。但他们从上到下根本没有人怀疑。而且韩馥说的是袁氏和董氏,是两个势力间的较量,那袁绍一个人在这时显然不能代表整个袁氏。
再来看地图,桥瑁在的东郡倒是跟冀州交界,但要送到韩馥所在的邺城还有一大段距离,如果驿马三十里一置的话,他怎么保证冀州境内的接收人员中不会有人发现这个移书是假的呢?我只能怀疑这个移书是真的,也只有袁隗有能力搞到三公的印章。
【《续汉书· 舆服志上》: “异(驿)马三十里 一置” ,句下刘昭案引《风俗通》 日: “今 邮书椽, 府邮督, 职掌此。”】
如果说释放袁绍是迫于舆论压力,那以韩馥的懦弱程度他怎么敢起兵反董卓的,那三个公也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我能想到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的故主、二元君主中的其中一元、太傅袁隗给他施加了压力。这也能解释他在袁隗死后为什么惶惶不可终日,在二元君主制还没有完全败坏的那时,害死故主就等于社会性死亡了。
再一个、袁隗在八月刚矫诏杀了两个大官,诏都敢矫了,再矫一次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韩馥放出袁绍的时间应该也是正月,因为到二月,董卓的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必须一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迁都了,谁都知道迁都是下策,给到他这种压力的是袁绍联络到了更多得多的人起兵,以及他应该收不到什么税了。
【關東吏民敢行稱亂,總連州縣,擁兵聚眾以圖叛逆,】==蔡邕宗廟祝嘏辭(190年四月初一),这里说的是总连州郡,以图叛逆,那么一说明人多,二说明还没有打过来。
【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来)〔东〕下,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华峤后汉书,这里又有BUG了,这个边章从187年死到190年死了几年了还在出现,董卓称杨彪为公,称袁隗为袁氏也有点奇怪。他的安排是他自己留在洛阳抵挡关东联军,让袁隗和杨彪带皇帝和百官先去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