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吧 关注:3,015贴子:28,582

回复:关于袁本初这个人的一些细节的推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 190年、关东盟主(上)
通过前面对一些制度、事件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跑路的选择并不多,东汉总共十三州,冀州是最好选择
首先凉州并州已经被打烂,排除,交州还是蛮夷之地,排除,司隶是刚跑路出来的,排除
益州有刘焉又是边地,他当时的想法是还想反攻的,所以排除,同理幽州又有刘虞也排除,扬州也是蛮夷欠发达地区,排除,豫州因为三互法也排除
那么还剩下青、徐、兖、荆、冀,青徐兖都不如冀州发达,荆州只有荆北的南阳这边发达,但地理位置并不好,属于退不可守进不好攻的那种,冀州的中山有袁基的封地,地理位置又好又发达。
190年正月的这次起兵约盟,牵头人应该是张邈兄弟。当然他们应该有联系过袁绍兄弟。前面在史料问题中也提过,因为曹操的关系,在三国志里面写得曹操、张邈、袁绍三个人好像平等的关系,包括曹操那段被董卓通缉的经历,抬高曹操的重要性之后,会让读者们以为关东起兵有且只有春正月这一次。其实不是。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㈠豫州刺史孔伷、㈡兖州刺史刘岱、㈢河内太守王匡、㈣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㈤山阳太守袁遗、㈥济北相鲍信㈦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这个记载肯定有问题,这些人显然不是一起起兵的,还有太祖行奋武将军,这是曹操自己行的吗??这是袁绍在三月自封车骑将军开府后才表的曹操行奋武将军
【超曰:“臧洪海内奇士,才略智数不比于超矣。”邈即引洪与语,大异之。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后汉书
【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洪。洪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自是之后,诸军各怀迟疑,莫适先进,遂使粮储单竭,兵众乖散。】==看誓词,这次的起兵人员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这五个人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㈣是岁中平六年也。】==三国志,武帝纪写的这什么玩意,{太祖至陈留}写得好像曹操单独起的兵一样,是事实但不是事实之全部,两部汉书也吹刘邦刘秀,也没有这样断章起义的。根据其他的资料稍微还原一下就是,曹操到陈留投靠张邈。
【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三国志张邈传
上面两条不同的材料,第一条是说卫兹自己资助的曹操,跟张邈无关。三国志张邈传这条是说曹操与张邈一起首举义兵,到汴水之战的时候,张邈才派卫兹带兵跟着曹操。我发现三国志有在刻意淡化曹操对张邈的依附关系,搞得好像两人平起平坐一样,但是、誓词里面既没有卫兹的名字也没有曹操的名字那么他们两人都只可能是依附在上面五个人其中某一人名下的。综合以上,我合理推测,曹操自己起了一部份兵,投靠张邈,并且要求张邈他们攻董卓,张邈于是派卫兹带人跟着曹操参加了汴水之战。
然后他们遥推袁绍做盟主,可以理解。桥瑁在洛阳就叫袁绍去出头图董卓,整个名头大的打旗号送死你先去。
这时董卓的反应不是迁都,而是加大兵讨伐山东,被郑泰他们忽悠劝住了。【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再来看袁绍这边,他得到消息后当然是想起兵向东,同时得到消息的韩馥选择把他软禁起来看住。
【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韩馥见人情归绍,忌其得众,恐将图己,常遣从事守绍门,不听发兵。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馥于是方听绍举兵。乃谋于众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刘惠勃然曰:“兴兵为国,安问袁、董?”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后汉书袁绍传把软禁时间安在了袁隗被杀之后,但这个时间段显然跟他自己的供词对不上,所以我还是以他自己说的为准,软禁时间应该是正月。先后顺序是:袁绍招兵、联系其他各路人马等-----酸枣起兵-----袁绍被韩馥软禁-----被释放-----韩馥同意和袁绍一起起兵-----袁绍盟誓后出发向东、韩馥留在河北做后勤-----韩馥绝他军粮/与战不利-----长安袁氏被董卓灭门。
【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
【英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於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英雄记的版本更合逻辑一些,是先恐绍兴兵,再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等跟众人商议好之后再跟袁绍联系,一起举兵这样。
那么是什么让韩馥的态度截然变化了呢,后汉书和英雄记都说是因为桥瑁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然后韩馥跟下面的人开会后态度180度转变,不仅放了袁绍,还跟他一起起兵。问题来了、传驿州郡的三公移书这么好诈作吗?先说结论:我怀疑这封移是袁隗的手笔。
这时的三公是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这三人并没有激烈反对废立,从洛阳来的韩馥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拿到移书,不仅自己没有怀疑,而且是直接拿来跟下面的人商量,其他人也没有怀疑。董卓后来也没把他们三人怎么样,只是罢职杨彪黄琬。
移/移书:指通过一站接一站方式传递到收件人的文书,东汉的【传驿】系统是为公文传递服务的,比如袁安曾经拒绝为从事传书给县令,让他有公事走邮驿系统。【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当然也会有人利用这个系统来传私信。但这封移书是叫州郡起兵的,不可能以私人名义,且传驿州郡,说明不止冀州一个地方收到了,还有别的州郡也有人收到了,东汉的官方文书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传送流程,这种官方文书,每到一站,接收人都需要登记并检查文书是否完好、是否伪作等等,没问题再发往下一站。公务员们从低级书佐到三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这些文书流程,辨识假文书是他们的基本能力。例:
【入西皂布纬书一封大司徒印章诣 府纬完赐……从事宋掾书一封封破诣府】===这是西汉的一封简,登记了由大司徒盖印的文书一封,【《 汉官仪》: “今司徒太尉下书州郡,文皆称公。”】
【凡制书皆玺封, 尚书令重封。惟赦赎 令司徒印, 露布州郡也】===像这种露布文书,就是公开文件不密封谁都可以看的,司徒做为管人事的三公,盖印的文件也多。
【每下文书,皁囊施检,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袁绍的,皁囊施检是密封的意思,邟乡侯印就是封泥盖在外面了。
那么、三公发文书就要外面盖三个人的印了,拿到移书的韩馥不管当是御史中丞还是尚书,都是跟文书打交道的,假的话他不可能不知道,其他人比如沮授是做过两任县令的高等的茂才,假文书想骗这些人基本不可能。但他们从上到下根本没有人怀疑。而且韩馥说的是袁氏和董氏,是两个势力间的较量,那袁绍一个人在这时显然不能代表整个袁氏。
再来看地图,桥瑁在的东郡倒是跟冀州交界,但要送到韩馥所在的邺城还有一大段距离,如果驿马三十里一置的话,他怎么保证冀州境内的接收人员中不会有人发现这个移书是假的呢?我只能怀疑这个移书是真的,也只有袁隗有能力搞到三公的印章。
【《续汉书· 舆服志上》: “异(驿)马三十里 一置” ,句下刘昭案引《风俗通》 日: “今 邮书椽, 府邮督, 职掌此。”】
如果说释放袁绍是迫于舆论压力,那以韩馥的懦弱程度他怎么敢起兵反董卓的,那三个公也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我能想到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的故主、二元君主中的其中一元、太傅袁隗给他施加了压力。这也能解释他在袁隗死后为什么惶惶不可终日,在二元君主制还没有完全败坏的那时,害死故主就等于社会性死亡了。
再一个、袁隗在八月刚矫诏杀了两个大官,诏都敢矫了,再矫一次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韩馥放出袁绍的时间应该也是正月,因为到二月,董卓的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必须一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迁都了,谁都知道迁都是下策,给到他这种压力的是袁绍联络到了更多得多的人起兵,以及他应该收不到什么税了。
【關東吏民敢行稱亂,總連州縣,擁兵聚眾以圖叛逆,】==蔡邕宗廟祝嘏辭(190年四月初一),这里说的是总连州郡,以图叛逆,那么一说明人多,二说明还没有打过来。
【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来)〔东〕下,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华峤后汉书,这里又有BUG了,这个边章从187年死到190年死了几年了还在出现,董卓称杨彪为公,称袁隗为袁氏也有点奇怪。他的安排是他自己留在洛阳抵挡关东联军,让袁隗和杨彪带皇帝和百官先去长安。


IP属地:广东128楼2024-06-20 17:18
回复
    12. 190年、关东盟主(中)
    从韩馥把袁绍放出开始,他应该是联系到了更多的人来起兵,具体有哪些人下面一个个说明。这个才是把董卓逼到迁都的事情,就是关东不受他号令控制的人已经多到他不能呆在洛阳了,哪怕跟杨彪他们翻脸也必须要迁都,前面黄巾起义的时候我们看到,八个州都起事了东汉朝廷也没有想过迁都,董卓当时也是讨黄巾将领之一,情况他是非常清楚的。而且董卓一开始面对山东起兵想的是发大兵讨伐而不是迁都,谁都知道迁都是下策,这说明袁绍给他的压力超过了黄巾那次,也肯定远不止酸枣那几个人,起码他认为他大可能保不住洛阳了,因为如果只是迁都的话没有必要焚烧洛阳,他烧了洛阳就说明他的心理预期是洛阳一定会被关东盟军占领而他再也不会回来,所以才要烧掉也不给关东盟军吃住占领。
    袁绍这边约盟的盟友,请留意这些盟友对盟主不仅是口头称呼,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力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认为自己对某人某事有管辖权,肯定是经双方或多方确认过的,可以说多或少的问题,但绝不是遥推的空头名号。
    01 兖州山阳太守袁遗:这没什么好说的他从兄
    02 幽州右北平公孙瓒:【今行车骑将军袁绍,托其先轨】【孤与足下,既有前盟旧要,申以讨乱之誓】,袁绍的车骑将军是他自封的,冀州牧也不是朝廷任命而是韩馥转让的,公孙瓒不承认他的冀州牧却承认他行车骑将军,再结合袁绍的供词申以讨乱之誓来看,公孙瓒也是他这次约盟的其中一员。
    03 幽州牧刘虞,继续瓒哥供词【绍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横责其钱】,上谷在幽州,袁本初一个勃海太守是怎么管到幽州的太守去了呢,而且还把人杀了,那说明他跟刘虞也结盟了,对这些盟友是有管辖力的。同理甘陵相应该归冀州牧韩馥管辖,但袁绍却能向他要钱,钱不到位就把人杀了。
    04 京兆尹长安虎牙营都尉刘勋,还是瓒哥供词,【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勋仍有效,又降伏张杨】
    05 并州司马张杨,同上,【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屯漳水。】,屯在上党附近
    06 南匈奴单于于夫罗,同上,河内附近?
    07 并州西河太守崔钧【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为西河太守。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狱,锢之,锒铛铁锁。】==后汉书,崔烈因为儿子跟袁绍一起起兵,被董卓下狱了。【傅子曰: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缣巾组
    08 冀州全州,【献帝春秋曰:绍合冀州十郡守相,众数十万,登坛歃血,盟曰:‘贼臣董卓,承汉室之微,负兵甲之众,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鸩太后,戮杀弘农,提挈幼主,越迁秦地,残害朝臣,斩刈忠良,焚烧宫室,蒸乱宫人,发掘陵墓,虐及鬼神,过恶烝皇天,浊秽熏后土。神祇怨恫,无所凭恃,兆人泣血,无所控告,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义士奋发,云兴雾合,咸欲奉辞伐罪,躬行天诛。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戴天子。】
    09 司隶河内太守王匡,从后面的情况来看王匡听命于袁绍
    10 青州刺史焦和,【九州春秋曰:初平中,焦和为青州刺史。是时英雄并起,黄巾寇暴,和务及同盟,俱入京畿,不暇为民保障,引军踰河而西。未久而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这里写了焦和也是同盟,联系到后来焦和死了袁绍认为他有管辖权让藏洪领青州刺史而没有激起过多的反抗来看,这里对他的支持还是可以的。
    11 酸枣那五个人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再加上济北相鲍信
    12 郑泰做内应未遂:【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这里董卓差点被忽悠让郑泰领兵来讨伐袁绍了
    13 伊阙(洛阳八关之一)都尉张承未遂:【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徵,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適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他儿媳是杨峻的姐妹
    14 兖州济阴太守XX: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袁叙不太可能从190到200都做济阴太守【應劭曰:「關東義兵先起於宋、衛之郊,東郡太守橋瑁負眾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棄好即戎,吏民殲之。草妖之興,豈不或信!」】
    15 扬州丹阳太守周昕:【术遣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昕,越为流矢所中死。】【会稽典录曰: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明于风角,善推灾异。】==袁本初迷信的朋友+1
    16 长沙太守孙坚:见下面张纮给袁术写的信
    17 袁术:要他服从袁绍管辖有难度,但、起码也可以说是暂时的共同目标吧
    18 荆州南阳太守张咨:荆州情况比较复杂,我对下面这资料的理解是,袁术、孙坚跟袁绍、张咨表示有共同的目标讨董,这里孙坚是用公文移檄走程序来申请军粮的,而张咨不给的理由是孙坚是邻郡(长沙)的二千石,不关他的事,但没有说阻止或者谴责孙坚起兵从他的地盘上过去到洛阳?或者孙坚认为他们是同盟他就应该给粮?
    【英雄记曰:咨字子议,颍川人,亦知名。献帝春秋曰:袁术表坚假中郎将。坚到南阳,移檄太守请军粮。咨以问纲纪,纲纪曰:"坚邻郡二千石,不应调发。"咨遂不与。】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於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
    【然臣愚所守,志无倾夺,故遂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
    19 颍川太守李旻:【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之。】
    暂时找到这些,由袁绍供词来看,他是认自己主动引会英雄、歃血漳河做主盟人的这次盟誓,而不是酸枣一月份遥推他的那个盟主,也不是说董卓回长安就解散了。由誓词内容可知,这时董卓已经迁都并烧洛阳了。迁都的时间史料都写在二月,但这个有问题,应该在三月。所以袁绍盟誓出发的时间也是三月,这才是真正逼到董卓要迁都的义兵,除了本人的供词,我们再来看其他人的供词
    藏洪:约196年他还在称呼袁绍为盟主。【行矣孔璋!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授命于君亲;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长安。】
    【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鷪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雠,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
    陈登:194年,陈登拥立刘备入主徐州,写信给袁绍告知此事,称呼他为盟主【献帝春秋曰: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东吴:这篇张纮为孙策代笔的信可代表部份名士和东吴的看法===举义兵是因为擅废置,害太后、弘农王,略烝宫人,发掘园陵,发掘园陵是迁都后的事情,所以孙坚是跟着袁绍这一次起兵的。【吴录载策使张纮为书曰:"曩日之举义兵也,天下之士所以响应者,董卓擅废置,害太后、弘农王,略烝宫人,发掘园陵,暴逆至此,故诸州郡雄豪闻声慕义。神武外振,卓遂内歼。元恶既毙,幼主东顾,俾保傅宣命,欲令诸军振旅,然河北通谋黑山,曹操放毒东徐,刘表称乱南荆,公孙瓒炰烋北幽,刘繇决力江浒,刘备争盟淮隅,是以未获承命櫜弓戢戈也。】==话说别人都是连名带姓骂,怎么张纮还避讳上了用河北代替,你骂袁绍,还怕袁术生气啊?
    【關東吏民敢行稱亂,總連州縣,擁兵聚眾以圖叛逆,】==蔡邕,说关东总连州县,这就不止是酸枣那几个人了,而是迫于总连结了州县的压力
    蔡文姬----悲愤诗,依然是先迁旧邦,然后海内兴义师,蔡文姬、张纮与袁绍的供词的时间一致,都可对应他们认为迁都后才是大规模义兵兴起之时,也就是袁绍三月主盟那次。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后汉书把董卓焚洛阳宫室的时间写在三月初九【已酉,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所以袁绍盟誓在三月初九以后,邺城到孟津约350公里,当时的骑兵应该是少数,步兵以人力走的话算15天左右才能到。
    【故遂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袁绍说韩馥不给他军粮,导致他没有来得及救长安的袁家。
    再来说三月迁都的问题,【(正月初十)辛亥,大赦天下。癸酉(?一月没有癸酉,只有二月初三是癸酉?是一月错还是癸酉错?),董卓杀弘农王。白波贼寇东郡。二月乙亥(初五),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庚辰(初十),董卓杀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珌。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丁亥(二月十七),迁都长安。董卓驱徙京师百姓悉西入关,自留屯毕圭苑。壬辰,白虹贯日。三月乙巳(初五),车驾入长安,幸未央宫。已酉(初九),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这是后汉书给的时间表
    这里董卓罢黄琬和杨彪的时间二月初五也说明董卓迁都跟荥阳卞水都没关系,这时间应该还没发生大战争他就必须要迁都了,就是袁绍结盟了那么多人给他的压力。
    然后我们看一下当事人之一蔡邕给的时间表
    【嗣曾孫皇帝某,敢昭告于皇祖高皇帝,各以后配。昔受命京師,都于長安,國享十有一世,歷年二百一十載。遭王莽之亂,宗廟墮壞。世祖復帝祚,遷都洛陽,以服中土,享一十一世,歷年一百六十五載。予末小子遭家不造,早統洪業,奉嗣無疆,關東吏民敢行稱亂,總連州縣,擁兵聚眾以圖叛逆,震驚王師,命將征服,股肱大臣,推皇天之命以已行之事,遷都舊京。昔周德缺而斯干作,應運變通,自古有之。于是乃以三月丁亥來自雒,越三月丁巳至于長安,敕躬不慎,寢疾旬日,賴祖宗之靈以獲有瘳,吉旦齋宿,敢用潔牲,一元大武,柔毛剛鬣,商祭明眎,薌合嘉蔬薌萁,嘉薦普淖,鹹鹺豐本,明粢醴酒,用告遷來,尚享。】----蔡邕----宗廟祝嘏辭
    他写的迁都时间都是三月,到长安的时间是丁巳(三月十七),然后献帝在路上还病了,寢疾旬日,吉旦(四月初一)齋宿,祭祀高祖,这个四月初一的时候减去三月十七,刚好一旬左右,是能对得上的,本月只有二十九天。
    那么在当世人的资料逻辑时间对应面前,我只能认为后汉书记载错了,以蔡邕的这个时间为准。问题是三月丁亥來自雒,三月没有丁亥,只有二月有丁亥,可能范晔就以这个时间作离开洛阳的时间了?但二月丁亥是十七,从洛阳到长安不可能要一个月,才300多公里,我怀疑是不是转抄错误,三月初七(丁未)或十一(辛亥)?
    【戊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这里问题又来了,三月十七刚到长安,(十八)戊午,董卓就从洛阳遥控在长安的司隶校尉杀了袁家几十个人,这也不太可能,只能把他们被杀的时间再往后推。而且如果三月初九董卓烧洛阳,到三月十八日袁家被杀只有九天,袁绍说因为韩馥不给军粮他才没能杀进洛阳,这九天的时间也太短了,骑兵可以,步兵靠走路的很难。
    再来看军事推进的情况,因为曹操的原因,魏书写到好像就只有曹操主导打了一次荥阳汴水,然后就散伙高置酒会抢地盘了,其实不是,军事行动是从190年三月一直到191年董卓回长安为止不断地进行着,并且大的战役应该是下半年的平阳津之战,就是董卓派人打败王匡的那次,因为蔡邕为这次战役上表请功了,如果曹操那次是大战役的话,也没看到徐荣升官?


    IP属地:广东129楼2024-06-22 13:47
    收起回复
      12. 190年、关东盟主(下)
      先说曹操,三国志武帝纪的时间实在是太乱了
      【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这里的时间跟袁绍的供词就对不上了,按第一段说劫迁天子焚烧宫室,是三月,那么汴水之战发生在三月之后,然后曹操回到酸枣,见到高置酒会开始大骂并指点江山,“诸君听吾讲。。。孟津。。。”这段的时候,袁绍早就在孟津了,所以这个时间就很扯。【然臣愚所守,志无倾夺,故遂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
      我的推论时间如下,十二月曹操在陈留己吾起兵,一月酸枣盟誓,同时袁绍被放出,然后跟很多人约盟准备向洛阳,曹操急于立功,张邈于是派卫兹分兵带一部份跟着曹操,到荥阳汴水时遇到了徐荣。看地图荥阳属于河南尹。
      那么曹操为什么这么急于发动战争呢,除了他本身就好乱乐祸以外,还有他当时在政治上处于快完的一个形势,当官的进升之路要靠家世、名声、社交、能力、机遇等等,家世先不说了,名声上因为杀了吕家人,他在名士圈里也不会有好的上升途径,自己的社交方面,相比何进,他可能更受灵帝重用一点,但是灵帝死了,何进执政时把他闲置,何进的第一马仔袁绍,政变过程完全没有找过他。他本来就不算核心内部的这下还把名声搞臭,按正常的发展已经快完了,靠着战争博一把还有望以武立功重新爬起来,至于产生的尸山血海就只是四个汉字而已。
      武帝纪这里写曹操怎么回的酸枣就是遮遮掩掩,一面说曹操的人和马都受伤了,人又少,一面又说徐荣谓【酸枣未易攻也,引兵还(河南尹)】,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曹操真的这么少人又受伤的话,徐荣是猪吗?直接在河南尹范围内把曹操干掉不就好了?后面又接一句莫名其妙的扯到了在兖州的酸枣,我只能认为还有其他人参战了被魏书隐去以衬托曹操的孤胆英雄
      《九州春秋》:未久而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魏书》:汴水之败,(鲍)信被疮,(鲍)韬在陈战亡。
      《典论》: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可能曹操是先锋,碰到了徐荣被打得很惨,兖、豫之师们(真的搞不清楚到底有哪些人了)继续跟徐荣战斗,这也是曹操和曹洪得以顺利逃跑的原因吧,不然曹洪马都没有了怎么逃回还不被徐荣杀的。然后关东盟军虽然打不过,但徐荣也认为不能冒然进攻酸枣,所以徐荣还留在河南尹,酸枣那帮人还屯在酸枣,袁绍和王匡屯在河内,孔伷和李旻屯在颍川,韩馥留在邺城提供粮草武器【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三国志
      【㈡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这个有可能是190也有可能是191,190年底孙坚在这条线上作战,颍川太守李旻还被董卓给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们在马上的春天还能再聚起社日吗?
      【先是,馥从事赵浮、程涣将强弩万人屯孟津】==这里应是韩馥派的人按盟誓去帮袁绍的,按他的说法,韩馥不给军粮武器,导致他没有在家人被杀之前攻进洛阳,那么前面的兖、豫之师败绩也可以理解了,没粮没武器就是打不过。这已经在孟津了,跟洛阳就一河之隔。
      另一边董卓开始发疯,杀了袁家在长安的几十口人,这个时间在上节已有疑问三月十七到长安十八就杀人不太可能,会不会是五月十九(戊午)?
      【㈠ 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三国志
      【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卓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瓌譬解绍等诸军。绍使王匡杀班、瓌、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后汉书里杀人和派人到关东譬解从语感上相连的关系,如果三月杀,六月才派人去就有点奇怪了。
      我怀疑找袁绍的这几个人都不敢直接找他本人,而是先找的王匡,可能害怕一去就被大复仇挂脑的袁本初祭了,谁知道还是没逃过,连跟王匡有亲戚关系的胡母班都逃不过。
      另外、胡母班那个遗书编的可能性太大了,赵岐跟胡母班都不是同一个时间去的关东。【谢承后汉书曰: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班与匡书云:“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仆与太傅马公、太仆赵岐、少府阴修俱受诏命。关东诸郡,虽实嫉卓,犹以衔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独囚仆于狱,欲以衅鼓,此悖暴无道之甚者也。仆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而足下张虎狼之口,吐长慐之毒,恚卓迁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难,然耻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灵,当诉足下于皇天。夫婚姻者祸福之机,今日着矣。曩为一体,今为血绚。亡人子二人,则君之甥,身没之后,慎勿令临仆尸骸也。”匡得书,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于狱。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
      董卓派人到关东和解,可能的另一大原因是他收不到税了,【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后汉书
      盟军这边术哥这时也激起了大复仇主义,韩馥可能也害怕了开始供给军粮,前面赵浮程涣屯在河阳,王匡就在孟津(见地图),袁绍应该也在河内,是不是在治所怀县?酸枣那帮人是解散了吗?曹操从扬州募兵后具体是几时去投靠袁绍的没查到。
      【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國兵討逆賊故河內太守王臣等,屯陳破壞,斬獲首級,詣朝堂上賀,臣邕奉賀錄,故羽林郎將李參遷城門校尉,而署名羽林左監,右衛尉杜衍在朝堂而稱不在。錄咎在臣不詳省案。使參以亡為存,衍以存為亡。錯奏謬錄不可行。侍御史劾臣不敬,當賜刑書,懲戒不恪。陛下天地之德,不辱收戮。丙辰詔書,以一月俸贖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臣邕頓首死罪。不惟石慶數馬之誤。簡忽校讎不謹之愆,雖見原宥,仰愧先臣,傷肌入骨,不勝忪蒙流汗。】----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这里有今月十八日,又有丙辰,我查到只有在190年九月份是当月十八在丙辰之前的,九月十八(乙卯),九月十九(丙辰)
      那么就是九月左右就发生了河阳津(孟津)战役
      【魏书曰:韩浩字元嗣。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
      【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过津北,破之,死者略尽。】
      另一路的袁术孙坚接着攻,从刘表十一月到任荆州刺史的时间反推,孙坚杀王叡张咨的时间可能也就是九月十月左右,这样的话跟王匡的时间就能合起来了,有可能真的是那边张咨不给军粮延误了时机。
      【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郡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之。卓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后汉书
      【卓曰:“然,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山阳公记载,这个也有bug,这里面怎么会有刘表的名字呢,刘表是关东起兵后的190年下半年才被董卓首肯派往荆州做刺史的,他也没有明确起兵。
      盟军在190年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打败董卓攻进洛阳,可是也没有让董卓控制关东,随着董卓越来越没钱,进入洛阳是迟早的事。但这时候袁绍的大问题是要考虑董卓死后的局面怎么办,刘协是董卓立的他不能北面,四世三公的朝廷政治根基也被清除,他想到的是另拥立刘虞来破局,这又跟其他一些对谁来做皇帝不是那么敏感的人有冲突了。


      IP属地:广东130楼2024-06-24 14:44
      回复
        190年三月袁绍结盟地图示意,地图上可以从人口密度看出给董卓的压力直观上有多大


        IP属地:广东131楼2024-06-24 14:59
        回复
          大家,最近查资料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这个贴子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错误,还有很多遗漏及不全之处,我想把这个贴子删了,另发一个新贴
          问问大家意见?反正这个贴的讨论也基本没有,要不是手机端能看到阅读数,我还以为自己一直单机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3楼2024-07-19 16:39
          收起回复
            lz分析得好详实啊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4楼2024-07-23 21:04
            回复
              附资料8
              附8.1 大婆神教:我这里把所有热衷于给古代妻子分妻妾、孩子分嫡庶,更变态的是把女儿还分嫡女庶女,喜欢讨论编造谁是谁生的,嫡子女如何如何比庶子女地位不同,妻妾地位如何天差地别之类的人统称大婆神教。
              据我现在观察,大婆教是近十来年才有的还处于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她们是现在进行时态,有着在现代现实生活中的目的和诉求才发明了一系列的历史和话术。起码在网络上这套洗脑词深入人心,袁本初就是大婆教受害者之一,只要是他的信息总少不了有人要说一下他是庶子,写本书都要标题为{庶出的盟主},包括本吧所有讨论袁绍身世的内容全部使用的都是神教话术和洗脑内容。
              在有关古代婚姻的视频或影视剧中,一旦说到一夫多妻或评论说一夫多妻的时候,总是有大婆跳出来评论并“科普”给你:中国古代几千年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多么天差地别,妾就是工具奴婢替妻生子的,妾生的孩子全部要记在妻名下等等BLABALA。。。反正差不多是这些吧,我没看全过
              在我们那个年代,被教育的明明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怎么被发明成一夫一妻多妾制几千年了?我这还是跟以前一样,把得到父母认可、孩子序齿、自己也在户主户籍上的配偶都称为妻子,所以广义中,我还是认同中国古代都是一夫多妻制,那如果不是妻,她们在户籍上是什么呢?一个公司有总经理副经理,你总不能说这个公司是一经理多副经理制吧?副经理也是经理级。而且,中国古代从甲骨文有记录起,就是**社会,男的跟男的是真的要争,家务事夫妻事都奉行民不告官不管的,谁当官闲得没事天天跑别人闺房去看他妻妾怎么地位高低的,大婆教在刻意抬高大婆地位,搞得好像大婆有自主权和对老公其他妻妾的完全处置权而不是户主附属似的。实际大家都一样。
              汉以后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在汉代和之前,确定是多妻,汉之前的战国春秋,秦和楚两强国都是不行周礼的,连嫡长子继承制都不是强制,更不会去搞什么一夫一妻了。
              妾这个字是最古老的甲骨文字之一,原来的意思是【女奴】,对应的男奴就是【臣】,在汉代,妾还没有完全脱离它原来的奴的意思变成代指小老婆,我不知道后面朝代的妾和大婆教现在说的妾到底是被扭曲到什么程度了
              比如汉代著名的【隶臣妾】,这里的臣和妾就是指男奴和女奴了,还有句网络广泛流传的半编造名言【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这句话应该是出自班彪给刘秀的上书【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原话比编的这个霸道百倍好听,可能那人以为臣妾是小老婆的意思,于是改了个皆为汉土,实际上汉人对【人】的征服诉求高过【土地】,那时人口密度又不大,大把土地。这明显是以现代人之心度汉人之腹了。这里的臣妾就还是原来的意思。
              那汉人怎么区分很多个老婆呢,有时候用妾,比如刘秀说阴丽华【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有各种妻,妻、下妻、小妻、偏妻、旁妻、辅妻、少妻、继妻等等,随便看看汉书/后汉书就知道汉代多妻。户籍和律令等正式文件中用的也是【X妻】这些名词,户籍上奴婢有女奴、婢、妾等名词指代,东吴出土了非常多户籍简,有兴趣可参看上面各种的妻。
              例:窦融的妹妹就是王邑(在昆阳被刘秀打败的那个)的小妻,神教说妾能随意被发卖?谁敢发卖窦融的妹妹,那只有刘秀了,但是他不会干这种事的,【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后汉书,这道诏书真的是少有的中国古代人性之光了。
              【臣畅小妻三十七人,其无子者愿还本家。自选择谨敕奴婢二百人,其余所受虎贲、官骑及诸工技、鼓吹、仓头、奴婢、兵弩、厩马皆上还本署。】==后汉书,刘畅上书名词可参考。
              【球小妻,程璜之女,璜用事宫中,所谓程大人也。】==还有大婆神教说的什么做小妾身份低贱的人才做的,娘家不跟户主是亲戚,也是鬼扯,窦融就跟王邑很亲近,大太监程璜的权势你说跟他不是亲戚?
              嫡女庶女就更鬼扯了,嫡这个字是正统继承的意思,女人都没有继承权,嫡嫡庶庶地分给谁看呢?东汉所有的皇后,除了灵思何皇后,从光武的郭后阴后到献帝的伏后曹后,都是贵女出身。可你看史书中谁在意过她们是嫡女还是庶女啊?还有公主,皇帝的女儿在没封号之前统一称序齿皇几女这样,连母亲都很少记载,只要是皇帝的女儿就行了。
              再来看民间,袁隗的马夫人,赵岐的马夫人,袁遗的妈妈何夫人,杨彪的妈妈袁夫人,孙权的袁夫人,袁绍的刘夫人,高干的妈妈袁夫人,这些都是贵女了吧,当时谁管她们是哪个老婆生的啊,只要父系是贵人,她们就是贵女。
              对了刷袁绍的视频时免不得又刷到周瑜,然后总看到一帮大婆神教在那扯小乔不是妻是妾、还给你科普纳字是妾用的,妻用娶字等等鬼扯一大堆,简直像精神病开会。就郑玄和许慎都没他们对这汉字这么执着这么了解。实际上,管你娶妻纳妾呢,又不是皇帝还有专用的字,汉人都可以用。随便找找就有
              【后钧取掖庭出女李娆为小妻】==后汉书,看东观那帮写史书的也写的取小妻
              【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这里又用纳字了,人家还要摆酒的哦
              那么大婆神教为什么要发明这些离谱的东西呢,我观察到,无论其他人怎么解释中国古代嫡庶大婆不是她们编造的那样,不管摆出多么多的资料信息,从没见哪个大婆神教教员被说服过,她们根本不管史料和出土实物证据,依然坚持,那么如果一个成年人闭着眼睛说瞎话、揣着明白装糊涂,排除精神病以外,她们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把她们叫做现代公羊人,就是像公羊派那样,托古改制,动不动地古者怎么。。。三皇五帝。。。尧舜。。。怎么怎么样,要求当时的人和皇帝按照公羊所托的[古者]们去做事,至于哪些是编来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改制},为了改制编个名目是可以的,只要原心是好的,那么就可以做假,同样的只要原心是坏的,就不可容忍一切,就这是汉人断是非的原则之一:原心定罪。
              在现代文明的伦理中,夫妻双方可以自由恋爱也可以自由结婚也可以自由离婚再婚,所有的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这本来是人权进步的好事情,但是有帮人希望跟一个男人结婚后,就永远绑定吃死他,不准他离婚、即使离婚也要多分钱等等。但是、这种诉求在现代社会肯定不现实,于是他们将现在的小三/二奶代入为古代社会的妾,在拔高大婆地位的同时,直接将妾发明为低大婆一个阶级的低贱群体,不断地进行洗脑强化,希望人们认同之后,也将现在的小三/二奶生的孩子都当贱民甚至奴婢看待,包括搞什么后妻孩子不如原配孩子这些,以此打压小三或者说威胁别的女人不要跟自己抢老公,还有就是对分财产的利益诉求要多给她!?古代的女人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她们一点也不在乎,只是用来改制的托古工具而已,她们喜欢说古代就是这样的啊,妾就是低贱是工具啊。。。用编出的古制来压现代人,这很公羊
              但是这一套和现代社会实在是太割裂了,且随着平权的发展更加地割裂,我曾看过有现代的大婆娇妻真的代入到她们编造的古代妻妾制中,发贴子说要老公找个小妾来帮她干活,她只要管钱就好了。这毫不意外地被当精神病围观,也就是说这套变态地扭曲人性的东西在现代是不可行的,这导致他们进一步地在各种古人和古装剧地加倍地编造和意淫,以满足自己大婆的幻像以及希望真的有人受这套洗脑帮她像按照她的想像对待小妾那样对待小三。
              再来看看汉人的宗法嫡庶
              邓绥在殇帝崩后,不选和帝的亲儿子平原王刘胜继位,而是选择了和帝的侄子安帝过继继位,下面是皇太后策书,说安帝是章帝的【嫡皇孙】,但是,安帝是章帝庶子清河王刘庆的儿子,生母是刘庆的左姬,刘庆的王妃是耿氏,按大婆神教的算法,安帝可是庶子中的庶子了,但按汉人的宗法邓绥依然说他是章帝嫡皇孙
              【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章帝世嫡皇孙,谦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一人有庆,万民赖之。’】
              还有顺帝刘保的生母只是一个宫人,大婆神教可能把这种孩子叫庶长子?但汉人不兴这个,看群臣拥立顺帝即位时,依然说他是正统、嫡统。
              【尚书令刘光等奏言:“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弃天下。陛下正统,当奉宗庙】【孙程谓济阴王谒者长兴渠曰:“王以嫡统,本无失德,先帝用谗,遂至废黜】
              以上的事例足以说明,汉人的宗法嫡庶、大婆小妾跟现在网络上争论的东西根本是两回事,汉人一个多妻制就可以消解完大婆。所以跟大婆神教花太多时间理论这些浪费时间


              IP属地:广东135楼2024-07-24 14:30
              回复
                附8.2 庶出的盟主
                说回袁绍,他的生母是傅婢,和嫡庶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谱牒上和官方简历上他父亲是袁成,母亲是袁成夫人。先说关于他的出身,我赞同魏书的说法,他是袁逢生的被过继给袁成。
                傅婢(御婢)在汉代是一种有陪睡功能的高等奴婢,前面有讲过,汉律中,儿子跟父亲的妻妾傅婢通奸,都是乱伦的大罪。但奴婢还是奴籍,在汉代只能算半个人,他们的户口是挂在户主名下入一次户籍,也还跟牛羊车马一起算做主人的财产入一次财薄。
                【军使者张敞承宦官旨,奏绲将傅婢二人戎服自随,】==后汉书,宦官参奏冯绲打仗还带着傅婢,这两人肯定就不是干粗活的了,侍侯长官的生活兵士也可以干。
                【前频阳耿定上书言商与父傅通】==汉书,王政君的哥哥王凤为了打倒政敌王商,奏他跟父亲的傅婢私通,最后成功把他整死了
                【传至曾孙颇,尚平阳公主,坐与父御婢奸。自杀,国除。】==汉书
                袁绍的妈妈就是这种傅婢,从他的美貌来倒推,这位傅婢妈妈想必也十分美丽。奴婢和良民生的婢生子,一般有几种处理
                01 不涉及列侯爵位的情况下,可继后,王莽在卑谦未篡时,买了一个奴婢送给后将军朱子元,因为他无子,而王莽打听说这个奴婢可以生出儿子,显然这个奴婢如果生了儿子,就是给他家做继承人继后的了。
                【曾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硃子元无子,莽闻此兒种宜子,为买之。”即日以婢奉子元。其匿情求名如此。】==汉书上
                02 被主人承认但不跟主人其他妻妾的孩子一起,还是王莽,他和侍者生的孩子一开始不被他跟其他妻妾的儿子们一起序齿,后来有人上书给王莽【使上言:“兴等母虽微贱,属犹皇子,不可以弃。】
                【初,葬为侯就国实,幸侍者增秩、怀能、开明。怀能生男兴,增秩生男匡、女晔,开明生女捷,皆留新都国,以其不明故也。】==汉书
                03 不知道承不承认,但依旧是奴籍且跟着奴婢妈妈姓,最著名的就是卫子夫卫青了,他们的母亲卫媪就是奴婢,卫青在生父郑季家被当做奴仆。这就是术哥的【从吾家奴乎!】来源了吧?
                04 正常跟兄弟序齿跟父亲姓。
                另外:我看到有种说法说伯是嫡子的字,孟是庶子的字,不知道源头是哪里,但以汉人多妻和推崇兄友弟恭的观念来看,都顺序序齿了不太可能在孩子的字上这样区分,时时刻刻都顶着个让所有人一看就区别出嫡子庶子的字,这也太奇怪了,像大婆神教才能干出来的事。
                东汉列侯爵位的继承顺序是,嫡子,然后是下妻子,再然后是偏妻子,如果都没有的话就国除,当然这是一般情况,如果皇帝特别优待,还可以使用绍封继绝来让这个爵位传承下去。
                列侯的继承程序,例:如果袁逢过世了,尽管所有人大家都认同袁基是继承人,但他此时还不可以被叫做或自称是安国亭侯,而是要将袁逢的死讯,还有袁基的出身情况报给朝廷,皇帝批准了他继承这个爵位他才可以继承,这不是像家产一样家主家人分好就行的了。皇帝有时候也可能以各种各样不同的理由不给继承直接国除的。
                婢生子无列侯继承权。另外、离婚后出妻子继承权在继妻子之后。
                那我们知道儒家的一切伦理构造都是以基于亲亲/尊尊/长长的关系来展开的,首先是血缘,汉人不兴找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做养子,实在无子要过继也是从自己亲人处优先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三国志注引典略
                那么综合以上的信息,如果他是袁成亲生的,不管他生母是谁,不管他个人品德如何,以儒家第一原则血缘论他都是唯一的继承人,身为两个大儒门生的公孙瓒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但瓒哥檄文就这个事还专门给袁绍列了一条罪名,骂他不可以为人后,这个语感就是说这个【后】不是生出来的唯一一个而是有得选出来的,他不能为人后、还可以选更好的别人为人后,那只有过继能解释了。
                袁术的【从吾家奴】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他不过继的话,就有可能把他当家奴了?!,如果他是伯父生的唯一的儿子,怎么也不能家奴
                他们不服气的点可能是,按公羊子以母贵的理论,在袁家有更多贵女生下的孩子可以过继给袁成为后的情况下,袁汤却选了一个婢生子来过继,是否真的【以义不宜】?
                【皇甫谧逸士传曰:汝南王鉨,字子文,……及袁绍与弟术丧母,归葬汝南,鉨与公会之,会者三万人。】==这篇之前论过可能是编的材料里面,说的是袁绍与弟,而不是从弟
                【袁绍辟大将军府……弟术为尚书,不欲为台下,告疾求退。】--英雄记,也是弟术,而不是从弟术,两个材料说明起码当时有些人认为他们是亲兄弟
                再来看第一节有推测过袁绍在东观汉记的资料来源可能是蔡邕或杨彪,这两人都有足够的动机不记录这种私事
                还有他搞那个给袁成追服守孝三年,有点演过头了吧,用脚演技袁本初!


                IP属地:广东137楼2024-07-25 23:52
                回复
                  附资料9 相关文书
                  附9.1 上献帝自陈章(196年)
                  译文也是从后汉书白话本翻译直接抄的,小部份自己修改或说明
                  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哭而崩城者。每读其书,谓为信然,于今况之,乃知妄作。何者?臣出身为国,破家立事,至乃怀忠获衅,抱信见疑,昼夜长吟,剖肝泣血,曾无崩城陨霜之应,故邹衍、杞妇何能感彻。
                  译:臣听说以前有哀叹而导致霜陨,悲哭而导致崩城的事,每次读到都相信,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才知道是妄作。为什么呢?臣奋身为国,破家立事,忠心耿耿反而获得罪过,信念坚定反而遭到怀疑,我昼夜长吟,剖肝泣血,但也没见到崩城陨霜的应验,所以邹衍、杞妇又怎么能感动天地呢?
                  臣以负薪之资,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常侍张让等滔乱天常,侵夺朝威,贼害忠德,扇动奸党。故大将军何进忠国疾乱,义心赫怒,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故授臣以督司,谘臣以方略。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合图,事无违异。忠策未尽而元帅受败,太后被质,宫室焚烧,陛下圣德幼冲,亲遭厄困。时进既被害,师徒丧沮,臣独将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竦剑翼室,虎叱群司,奋击凶丑,曾不浃辰,罪人斯殄。此诚愚臣效命之一验也。
                  译:我以卑贱的才能,从(大将军)年掾属中被提拔出来,在宪台(侍御史)任职,又升为校尉(虎贲中郎将、西园校尉)。常侍张让等人扰乱天道,损害朝廷威严,残害忠良,煽动奸党作乱。因此大将军何进忠心报国,痛恨贼臣作乱,忠义之心,赫然大怒。因为我略有气节,可以为将军效鹰犬般的功劳,所以授予我督司之职(司隶校尉),听取我的计谋策略。我不敢害怕强暴者,而避开祸害以求福祉,因此跟何进一同谋划(杀宦官的事),事事都完全没有异义和违背。但是,忠诚的计谋还没有实现,而何进元帅受败(被杀),太后被作为人质,宫廷被焚烧,陛下圣德年幼,亲自遭受了那场灾难。当时何进已经被谋害,长官和手下们都很沮丧,只有我独自率领一百多家兵,在承明(殿?)抽出戈矛,在冀室(正殿旁室)拔出剑(真我剑也未尝不利!),勇猛地呵斥各部门官吏,奋力击打凶恶的乱党(太监),不到十二天,竟把罪人全部杀尽。这是我为朝廷效力的第一大验证啊。
                  会董卓乘虚,所图不轨。臣父兄亲从,并当大位,不惮一室之祸,苟惟宁国之义,故遂解节出奔,创谋河外。时卓方贪结外援,招悦英豪,故即臣勃海,申以军号,则臣之与卓,未有纤芥之嫌。若使苟欲滑泥扬波,偷荣求利,则进可以享窃禄位,退无门户之患。然臣愚所守,志无倾夺,故遂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鸟兽之情,犹知号呼。臣所以荡然忘哀,貌无隐戚者,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顾私怀己,不能全功。斯亦愚臣破家徇国之二验也。
                  译:正碰上董卓乘(王室乱的)虚空,谋图不轨。我的父兄(袁隗袁基)亲族都身居高官。但我不害怕一家的遭祸,只考虑维护国家安宁的大义,因此便解节出走,到黄河以北去开创和谋划新的出路。当时董卓正企图勾结外援,招徕并讨好英雄豪杰(我袁本初正是英豪之首!),因此任命我为勃海太守,并给我军号(前将军),这样的话我和董卓没有一点私怨。如果我要随俗浮沉,窃取荣华富贵,以求得私利,那么我向上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后退就不会有家族的祸患。但是我所愚蠢地坚守信念,心志不变,所以引会英雄,发动百万部队,在孟津饮马,在漳河边盟约。当时的冀州牧韩馥心怀鬼胎,想独揽大权,便断绝我的军粮,不能继续前进,以致让狡猾的贼子董卓肆意荼毒,杀害了我全家,无论尊卑大小,都在同一天遭到杀害。就是鸟兽,也还知道哀声鸣叫啊。我之所以荡然忘记悲哀,看起来似乎没有哀戚忧伤,这是因为忠义和孝顺两种气节,往往不能同时实现,如果只顾私利,那就不能成全功业。这是我牺牲小家以维护国家的第二个验证。
                  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城。臣乃旋师,奉辞伐畔。金鼓未震,狡敌知亡,故韩馥怀惧,谢咎归土,张杨、黑山同时乞降。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会公孙瓒师旅南驰,陆掠北境,臣即星驾席卷,与瓒交锋。假天之威,每战辄克。臣备公族子弟,生长京辇,颇闻俎豆,不习干戈;加自乃祖先臣以来,世作辅弼,咸以文德尽忠,得免罪戾。臣非与瓒角戎马之势,争战阵之功者也。诚以贼臣不诛,《春秋》所贬,苟云利国,专之不疑。故冒践霜雪,不惮劬勤,实庶一捷之福,以立终身之功。社稷未定,臣诚耻之。太仆赵岐衔命来征,宣明陛下含弘之施,蠲除细故,与下更新,奉诏之日,引师南辕。是臣畏怖天威,不敢怠慢之三验也。
                  译:另外,(191年)十万黄巾军焚烧青州、兖州,黑山、张杨践踏冀州一带,我便调动军队,奉命讨伐叛逆。进军战鼓尚未敲响,狡猾的敌人知道就会灭亡,因此韩馥满怀恐惧,请罪归还领地,张杨、黑山也同时乞求投降。我当时承制暗地里将自己比作窦融(行车骑将军开府),让议郎曹操权且担任兖州牧。(192年界桥)正巧公孙瓒率军向南冲来,掠夺冀州北部地区,我紧接着星夜驾车奔驰,凭席卷一样的气势,与公孙瓒进行交锋。凭借老天的威力,我每次战斗都能取得胜利。我是公族子弟,在京城长大,颇熟悉礼仪,不学习打仗的事;加上自己的祖辈,世代担任辅佐大臣,都是以礼乐教化的文德尽忠效力,所以得以避免(杀人的)罪戾。我并不是跟公孙瓒角逐兵马势力,争夺战阵功劳的人。我确实认为,贼臣不消灭掉,会被《春秋》所贬斥;(春秋说)只要有利于国家,不用疑虑可以专事专断。因此我冒着风霜,踏着积雪,不畏辛劳,实在是希望有幸获得一次大捷的福分,以创建终身的功业。国家尚未安定,我对此感到十分耻辱。太仆赵岐奉命远征,宣扬陛下包容宽大的措施,消除细小的隔阂,跟臣下一道开创新局面。接到诏令当天,我便率领军队返回南方。这是我害怕朝廷天子威力,不敢怠慢的第三个验证啊。
                  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令名显达,登锋履刃,死者过半,勤恪之功,不见书列。而州郡牧守,竞盗声名,怀持二端,优游顾望,皆列土锡圭,跨州连郡,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臣闻守文之世,德高者位尊;仓卒之时,功多者赏厚。陛下播越非所,洛邑乏祀,海内伤心,志士愤惋。是以忠臣肝脑涂地,肌肤横分而无悔心者,义之所感故也。今赏加无劳,以携有德;杜黜忠功,以疑众望。斯岂腹心之远图?将乃谗慝之邪说使之然也?臣爵为通侯,位二千石。殊恩厚德,臣既叨之,岂敢窥觊重礼,以希彤弓玈矢之命哉?诚伤偏裨列校,勤不见纪,尽忠为国,翻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号于边狱,白起歔欷于杜邮也。太傅日 位为师保,任配东征,而耗乱王命,宠任非所,凡所举用,皆众所捐弃。而容纳其策,以为谋令臣骨肉兄弟,还为仇敌,交锋接刃,构难滋甚。臣虽欲释甲投戈,事不得已。诚恐陛下日月之明,有所不照,四聪之听有所不闻,乞下臣章,咨之群贤,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若以臣今行权为衅,则桓、文当有诛绝之刑;若以众不讨贼为贤,则赵盾可无书弑之贬矣。臣虽小人,志守一介。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则伏首欧刀,褰衣就镬,臣之愿也。惟陛下垂《尸鸩》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
                  译:再则,我推荐的将校,大都是素有德望的精英,威名显达。他们赴汤蹈火,死去的人超过大半,勤勉恭敬的功德,不被文书记载。而州牧郡守,竞相盗取声名,三心二意,迟疑不决,左右观望,却都被分封土地,赐给玉器,势力跨越州郡,这就是远近的人迟疑不决,议论纷纷(我)的原因。我听说,坚持教化的时代,德高望重者地位显赫;兵荒马乱的时代,战功卓著者赏赐丰厚。陛下流离失所,洛阳城断了祭祀,全国的百姓伤心落泪,有志之士悲愤惋惜。因此忠臣竭忠尽力,不惜肝脑涂地、肌肤横分而毫无怨悔,这是因为被仁义所激励的缘故。如今赏赐那些没有功德的人,却疏离了有功德的人;排斥忠臣和功臣,便辜负了大众的愿望。这难道是朝廷的长远打算吗?还是有哪些谗人的邪说使得陛下您这样的呢?我的爵位已是通侯,官位是二千石。这已经是特殊的恩德,我难道还敢暗中希求更厚重的礼遇,希求赐给彤弓玈矢吗?确实只是因为悲叹伤心(我的)偏将、裨将及各位校尉,辛勤劳作却不被记载,尽忠为国反而成为重罪。这就是蒙恬之所以在边疆的牢狱哀声长号,白起在杜邮欷歔叹息的原因啊。太傅马日䃅位为皇帝师保,受命巡视东方,却乱耗皇帝的命令,宠幸和任命的人都很不恰当,凡是他所起用的人,都是大家所排斥唾弃的。但是(朝廷?)采纳他的计策,以他为谋主,让我和骨肉兄弟(术)反过来变成了仇敌,相互拼杀,造成的祸乱十分惨重。我虽想解下盔甲,放下戈矛,但现实的情况不得已。我确实担心陛下如同日月般的光明,却有照耀不到的地方;广开四方的听力,也有听不见的地方。因此请求颁下我的奏章,向各位贤臣征询意见,让三公九卿讨论我的罪戾。如果认为我权宜办事是反叛,那么齐桓公、晋文公也应当受斩尽杀绝的刑罚;如果认为不讨伐逆贼的人是贤者,那么赵盾就不会遭受被史官司写上‘弑君’的贬损了。我虽是小小人物,志向却坚定如一。如果我因此能够申明我的忠直之心,对得起先帝(灵帝),那么低头接受刑刀,揭起衣服跳下汤镬,我也心甘情愿。愿陛下仿效《尸鸩》的公平如一,铲除奸邪的言论,不要让我含恨在三泉。
                  ------------------------------------------------------------------------------------------------------------------------------------------------------------------------------------------------------------
                  解读:这是一篇半投降半谈判的上书。
                  比较搞笑的一点:原来袁绍到196年,刘协朝廷给他的官职还是勃海太守二千石,人家吕布都仪同三司了啊,怪不得被吕布瞧不起。这也可看出,他跟刘协的关系实在是僵到了极点。
                  首先为自己叫冤,然后讲述自己正义勇敢诛灭宦官的事情,对大将军和国家都尽忠
                  然后是引会英雄讨董,并重点讲了在可以荣华富贵保全全族的情况下,依然只考虑国家的正义福祸,为此全家被杀,我只会比鸟兽的号呼更痛苦,但是我一心尽忠荡然忘哀
                  然后讲自己参照窦融的事例,承制行车骑将军事并开府,奉辞伐畔,军事上打击了黑山黄巾公孙瓒张杨等,政治上韩馥怀惧把冀州牧让给了我,我又封议郎曹操做兖州牧。关于承制、讨贼的是在附资料7经权中有讲述过,他说的这些【苟云利国,专之不疑】【社稷未定,臣诚耻之。】【诚以贼臣不诛,《春秋》所贬,】解释自己为什么承制的依据都来自春秋公羊,认为权宜之计是可以的,当然最后谁来决定权宜到什么地步是可以的,就看双方的实力了。然后呢当皇帝派赵岐来宣示诏令,我马上就退兵了,这也是我不敢违背陛下您天威的证明。
                  我表行的那些将校,死伤过半,朝廷却没有记载他们的功劳,那些三心两意到处观望的州牧郡守却能被裂土赐官,我们肝脑涂地毫无怨悔,但是陛下您赏罚不公,这是有远图的心吗?还是有谁进了谗言呢,我爵为通侯,位二千石勃海太守,【注意这里位二千石,车骑将军肯定不止二千石,二千石在东汉一般代指郡国守相,这里他称自己二千石,一说明朝廷一直没有给他升官,另一方面他这里不再自称行车骑将军,还是以朝廷封的勃海太守自称】,已经是您的恩德了,我不敢再希求更贵重的礼遇,我只是伤心我的将校们没有得到应得的。
                  朝廷任命的太傅马日䃅挑拔我和骨肉兄弟自相残杀,因为有这些奸臣,导致我本来想解下盔甲,但事不得已(我不能解下兵权!)
                  乞求陛下您将我的奏章给群臣们看,让他们议论我的罪戾吧,这里也说明他在朝廷已经完全没有人帮他说话了,要自己请求群臣们说说话
                  后面的齐桓晋公赵盾那些理论又是来自公羊。
                  意思就是,皇帝您身边的小人很多,我有危险,再加上社稷未定我想建立功业,所以我不会解甲,但是呢,我也愿意放弃现在搞的承制自封而把自己纳入到陛下您的体系之中来,但但是呢,如果这样的话那我现在官太小了,自己才是一个二千石,怎么给手下人封官呢,所以您给我再封个大点的官、让我可以行权自治、赏罚分明,那么我也愿意奉陛下为正统不再寻求对立。显然朝廷收到了他的意思,只是给他封的太尉他不满意这个条件,于是又封了大将军,这样就表面上解决了跟刘协之间的矛盾。这封上书看来,他的办法也是随着形势发展而会变化的一个人,不是那种死脑筋刻板印象固执派。


                  IP属地:广东138楼2024-07-26 11:45
                  回复
                    13.191年、领冀州牧
                    袁绍在190年约盟的关东联盟
                    01 组建了一个有着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讨董的松散联盟
                    02 成功让董卓的经济崩溃,可以预见的就是董卓势力内部的分裂和崩溃,一定要打仗死多多的人才算是成功吗?不死那么多人的情况下迫使敌人崩溃不是更上策?很多人喜欢像游戏中一样杀杀杀觉得很有爽感吗?
                    03 自己起兵起码能自保,而不是像呆在长安或洛阳的其他人一样任董卓宰割,这样就有了生存和进一步谈判的本钱。
                    但是他也只是勉强自保而已,那些打着袁氏旗号起兵的人各怀野心,就像后来的献帝把名器割让给曹操一样,当别人可以随便打着你的旗号的时候,说明你的利用价值也快完了。
                    谁敢在刘秀当皇帝的时候打着刘秀的旗号擅自行动呢?
                    袁家在朝廷的根基被董卓连根拔起,他拥立的皇帝也被董卓杀了,政治上的后路都被堵死,现在需要他拿出过硬的表现出来让人追随和信服,但是190年九月的孟津一战败给董卓,让他没有建立起来盟主该有的威信,这样在之后的调和盟友矛盾、分配战后利益、讨董后的话事权等一系列事情上被动了。
                    13.1 豫州、司隶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190年底袁术占领了荆州最大的南阳郡,刘表到任后给他补了手续正式成为南阳太守
                    刘表到任荆州刺史的时间是190年十一月,那么回推,孙坚应该是十月左右杀掉了原来的荆州刺史,然后又杀掉了南阳太守张咨,去鲁阳被袁术表领豫州刺史,原来的豫州刺史孔伷不见记载了,就当他病故吧。
                    【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
                    但是,袁绍也有可能在孔伷死后安置了自己的人,这个豫州从事有几种解读
                    【献帝纪曰: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余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获袁绍豫州从事李延,煮杀之。】==这条材料没有写时间,有可能是190也有可能是191
                    01 袁绍说他兼领司隶,在司隶的架构里每州都有从事,当然是作监察用
                    【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02 这个人是孔伷死后袁绍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代替之前,先派了一个从事
                    03 袁绍有派人来领刺史,就是周㬂?,但是没有记载或者当时没有跟董卓作战?
                    【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
                    周昕(大哥)、周昂(二哥)、周㬂(三弟),可能是三兄弟
                    丹杨太守周昕==这应该是讨董前朝廷封的,曹操到丹杨募兵,周昕也有给他人。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
                    九江太守周昂,这应该是191年左右,袁绍通过刺史陈温把周昂弄成了九江太守,然后小弟就被他派去领豫州,那么为什么孙坚那么厉害却打不过周㬂呢,这里就可以理解了,可能是他大哥二哥也派兵帮他了,后面周昂被袁术攻,周㬂也去帮忙了。就像公孙瓒用从弟领勃海一样。
                    【术从兄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
                    【《吴录》曰: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㬂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坚慨然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言发涕下。㬂字仁明,周昕之弟也。
                    《会稽典录》曰: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㬂,㬂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次兄九江太守昂为袁术所攻,㬂往助之。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
                    问题就是,袁术和袁绍都派人领豫州这个事,是否有互相知会呢?事实谁也理不清了,但两人的矛盾显然进一步加深了。当然袁绍身为盟主对于讨董后的利益分派是有问题的,如果他能召集这些人坐下来一起谈应该会处理得更好,但是当时没这个机会,袁术也不服他,很难去猜测他当时心理到底怎么想。
                    191年二月,袁术派孙坚带部曲和豫州兵在阳人大战胡轸,斩首都督华雄,然后进军大谷(洛阳八关之一),
                    【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轸军大败。董卓遂发掘洛阳诸帝陵。夏四月,董卓入长安。】
                    191年四月,董卓发掘帝陵,退回长安。孙坚攻入洛阳。袁绍向东屯在了(兖州)延津
                    【㈠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
                    【术遣越与坚攻昂,不胜,越为流矢所中死。】==然后孙坚回来抢豫州,此时袁术和公孙瓒结盟,派公孙越和孙坚进攻周昂,这他们是进攻方来看,这个周昂应该是已经在豫州阳城占领住了。然后公孙越被流矢所中死了
                    曹操从扬州募兵回来后,投靠袁绍在河内,他也想抢一块地盘,于是跟胡母班家的人一起,利用别人之间的恩怨杀了王匡,时间应该是在190年十月到191年四月之间,四月之后他应该是跟着袁绍回去往冀州方向了。另外,王匡的从事韩浩后来成为了大魏忠臣,是夏侯惇手下,被封在超级好地万岁亭侯。在杀王匡的事情上曹操可能就跟这个韩浩勾搭上了。
                    【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
                    【谢承后汉书曰:匡少与蔡邕善。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
                    董卓入关后,先是留朱俊守洛阳,朱俊在之前打仗时就有使用家兵,所以这里合理推测他是有一部份自己的私兵,朱俊跟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想反董,于是跑路到了荆州。董卓重新用杨懿为河南尹,守洛阳。得到这个消息的朱俊又从荆州攻上来了,杨懿逃跑,朱俊屯兵中牟(河南尹内),并移书州郡,想另起一个联盟来讨董,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其余的州郡也给了一点,徐谦还推举朱俊行车骑将军事,所以191年的豫州司隶这块,几个势力都有在混战。
                    分别是袁绍/周昂,袁术/孙坚,朱俊/陶谦
                    13.2 幽州
                    这个时候,袁绍在找出路,实力上要拿到冀州,名份上要自己拥立皇帝,他的选择是刘虞,但问题是刘虞当不了皇帝
                    当皇帝的要素,天命(实力)、法理,他都没有
                    实力上连公孙瓒都不服他,大家认可他是一个好人,但好人不等于皇帝
                    法理上,他是刘秀的废太子刘疆一脉,东汉皇帝嫡派全是明帝刘庄血脉,刘疆本来就不是嫡脉,他这条下的子孙的继承权上的法理性是0,而刘虞连刘疆的嫡脉都不是,只是一个普通宗室,连牵强的法理都找不到。
                    两汉都以疏宗来做宗正管理宗室,所以做过宗正的人一方面不用怀疑他们的宗室身份,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跟皇位是绝缘的,像刘焉刘虞都做过宗正。
                    【延熹二年(159):宗室蕃诸侯:五属内,居国界,有罪请;五属外,便以法令治;流客虽五属内,不得行复除。】==甘谷汉简,这条诏令就是说跟皇帝在五服外的宗室,连最后的免服役这一点点特权都没有了,他们要像普通人一样升迁生活,当然,表现好的如刘焉,还能特别以宗室除中郎。
                    但袁绍也没有什么好的人选,东汉限制宗室比西汉更加的严格,导致宗室中也没有出太多有实力的人才。刘虞反对自己做皇帝,那袁绍退一步,让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他还是拒绝。前文有说袁绍并不是要破坏汉制反而做为汉制的既得利益者,他是非常守护汉制的,他不希望破坏秩序,可是名义上必须有人来建设一个汉制机构并运转起来啊,那刘虞不愿意,只有他自己来了,他这也是逼不得已承制的不是吗
                    【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
                    另一边公孙瓒在189年左右被刘虞调到右北平屯兵,但他却一直不妥刘虞对异族的方案,他应该是自己跟袁绍结盟而不是挂在刘虞下面的。公孙瓒也派了人在兖豫之师里面,这也可跟袁绍说的【孤与足下,既有前盟旧要】互相验证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绍客逢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后汉书把他们商议谋冀州的时候安在191年,但根据袁绍写给公孙瓒的信,190年更为合理,他那时候就在考虑董卓之后的局势了,包括派人去领豫州
                    【绍惧,乃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范,遣之郡,欲以相结。而范遂背绍,领勃海兵以助瓒。】==后汉书这里把袁绍让勃海太守给公孙范的时间安在公孙瓒发檄文之后,这跟袁绍自己的供词是对不上的。他让勃海太守的时间应该是190年或191年初
                    【故解印释绂,以北带南,分割膏腴,以奉执事,此非孤赤情之明验邪?岂寤足下弃烈士之高义,寻祸亡之险踪,辍而改虑,以好易怨,盗遣士马,犯暴豫州。】==这里袁绍解印释绂在公孙瓒犯暴豫州(19104左右)之前,也就是界桥之前的之前他就让勃海了,这个更合理一些,你要让公孙瓒南下,总得有个名份吧,这时候汉朝的各种制度还没有完全的崩坏
                    还有一个原因,袁绍在190年从冀州出发后,就一直屯在河内,然后是延津,没有回冀州,这跟他说的把勃海太守让给公孙范是能对上的,【卓以为然,乃遣授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绍犹称兼司隶。】==在后汉书里还有这句话,绍犹称兼司隶,那么他屯在河内就说得过去了。
                    从地图上看,公孙瓒从右北平或蓟县南下勃海也是比较方便,派从弟公孙范领勃海。
                    然后跟袁术结盟,派另一个从弟公孙越跟周㬂作战在豫州死了


                    IP属地:广东140楼2024-08-11 20:09
                    回复
                      13.3 冀州
                      我认为袁本初对冀州的谋划不是在退还延津的191年四月之后,而是在这之前的190年甚至189年跑路之后,前面提过韩馥并不符合清选重臣的州牧标准,是董卓被忽悠了派来的,而袁隗对此至少表示了默认。
                      【绍客逢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这里没有记载逢纪说话的时间,但有公孙瓒南下之语,再根据袁绍自己写给公孙瓒的信可知,把勃海让给公孙范是在豫州之前的事,后汉书把这事安在191年公孙瓒檄文之后是有问题的跟袁绍本人说法对不上,我以本人说的为准,那可能是190年他成为盟主之后就给了==【故解印释绂,以北带南,分割膏腴,以奉执事】
                      袁绍190年三月从勃海出发后,屯兵在河内,然后在191年四月回到了兖州的延津,再然后是河内朝歌,最后韩馥让位的时候袁绍在黎阳,老婆孩子在刘岱那里做人质,都没有在勃海。这些情况与他说的让勃海给公孙瓒是可以相互验证的
                      【馥不从,乃避位,出居赵忠故舍。遣子赍冀州印绶于黎阳与绍。】
                      【明年,馥将麴义反畔,馥与战失利。绍既恨馥,乃与义相结。】==191年,原来韩馥的将领麴义反叛,袁绍与他相结
                      【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城。 臣乃旋师,奉辞伐畔。】==这是他自己的解释为什么回冀州,因为黄巾烧青州兖州,于夫罗胁张杨犯冀州
                      【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麴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袁绍本来安排张杨和于夫罗屯在漳水,单于执张杨跑到了黎阳,董卓可能?派在并州的度辽营耿祉军来讨单于,被单于攻破,于是董卓采取怀柔策略,封张杨为河内太守,张杨原来是丁原的人,正是董卓指使吕布杀了丁原。
                      【等说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这里袁绍还在延津的四月左右,公孙瓒已经是乘胜南来了,没有找到记载他乘的什么胜,可能是黑山?
                      【贼帅常山人张燕,轻勇 捷,故军中号曰飞燕。善得士卒心,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
                      【后馥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韩馥尝试在安平抵档公孙瓒,但打不过
                      然后袁绍这边就是从延津往冀州走,韩馥派的人赵浮和程奂也回冀州,到朝歌清水口的时候【时绍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余人,整兵鼓夜过绍营,绍甚恶之。】==被绍哥厌恶啦
                      这时候韩馥面临的问题不是他可以处理得了的:
                      01他肯定是压不定南下的公孙瓒兄弟的
                      02 黄巾+黑山+张杨他更加搞不定
                      03 自己的部将麴义叛变,他与战失利【明年,馥将麴义反畔,馥与战失利。】
                      04 他不给袁绍粮草间接害死了故主袁氏几十口人的道义压力
                      于是在七月,让冀州牧给袁绍。那么,袁绍也要面对黑山、黄巾、张杨于扶罗、董卓、刘协、冀州内部,其他十二州盟友不服他的的协调等等比韩馥还要复杂百倍的问题,他在得到冀州牧之前的情况是军无斗粮,机械不严,立可饿杀,这样的不利局面谁说的他空手套冀州?
                      【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己离散,虽有张杨、於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小从事等请自以见兵拒之,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明将军但当开阎高枕,何忧何惧!”】
                      【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闻而谏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
                      【仆师徒肇合,机械不严,强弱殊科,众寡异论,】
                      公孙瓒得到勃海后,以勃海为基地,开始攻打跟勃海交界的青州黄巾,其中一部份的黄巾进入了勃海,跟黑山合流,公孙瓒在东光大破他们,名声大震,这时是十一月
                      【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拜奋武将军,封蓟侯。】==这里也是搞笑,袁绍封曹操做奋武将军,那边董卓也封公孙瓒做奋武将军,【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十一月,青州黄巾寇太山,太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勃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
                      可能公孙瓒看到一个武夫董卓靠几千精兵就废立皇帝,掌控了大权,也认为自己也可以靠幽州突骑一试?从幽州插手到豫州再到冀州,破黄巾之后,又借口豫州战场被杀的从弟公孙越之死,跟袁绍撕破脸皮,发出了那篇尔母婢也的檄文,想要谋取整个冀州,甚至把手伸到了青州兖州【瓒乃自署其将帅为青、冀、兖三州刺史,又悉置郡县守令】,冀州各地也响应公孙瓒,【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
                      其中,前来投靠韩馥后转投了袁绍的大汉纯臣荀彧可能也在这时跑路了,但是我对这位的纯度有点点疑问
                      已知韩馥和袁绍一起谋划想要另立刘虞做皇帝,又已知荀彧到冀州的时候韩馥已经让位,那么荀彧肯定也知道韩馥和袁绍在做对刘协不臣的事情,在明知道的情况下,依然要来投靠辅佐韩馥,也就是说他是知道如果袁绍他们拥立成功的话皇帝会换的,那么换皇帝这事对荀彧来说好像也没那么重要,那么他对皇帝的忠臣度嘛。。。
                      另外,三国志给出他跑路的理由是有超远的先见之明,【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但这里又有BUG了,众所周知,韩馥是个庸才,那你都来投庸才了,成不成大事就不是你来的原因。总不能袁绍比韩馥还庸才吧?所以既然来投韩馥那因为袁绍不能成大事而跑路的理由就太牵强了,跟冀州其他郡的某些人一样望风而跑更说得通吧
                      奇怪的是公孙瓒连尔母婢也都作为一条罪来骂袁绍了,找星工看星相也作为一条罪来骂,但是却没骂他另立刘虞这条比看星相重要万倍的事情呢?
                      此时袁绍能控制的可能就是邺城附近的一点地方了,退无可退,见地图


                      IP属地:广东141楼2024-08-14 09:25
                      回复
                        13.4 青州
                        这一年青州刺史还是焦和,在190年焦和本来想发兵跟袁绍他们一起讨董,兵还没发好,青州就被黄巾寇,他自己也无力平息,且爱好迷信【前刺史焦和好立虚誉,能清谈。时黄巾群盗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和欲与诸同盟西赴京师,未及得行,而贼已屠城邑。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群神。又恐贼乘冻而过,命多作陷冰丸,以投于河。众遂溃散,和亦病卒。】,按公孙瓒年底自己任命青州刺史的情况来看,焦和应该差不多这个时间病死。
                        公孙瓒在这年底私署田楷为青州刺史,并派刘备一起在青州,大约在和冀州勃海交界的平原附近
                        13.5 兖州
                        东郡:东郡太守桥瑁这年被兖州刺史刘岱杀了,原因据应劭说是【應劭曰:「關東義兵先起於宋、衛之郊,東郡太守橋瑁負眾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棄好即戎,吏民殲之。草妖之興,豈不或信!」】,刘岱重新任命王肱做东郡太守,但黑山略东郡,王肱不能制【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曹操从190年战败徐荣,然后到杨州募兵,帮他募兵的丹杨太守周昕也是袁绍的人,回来后就到河内投靠了袁绍,应该是一路跟着袁绍回冀州,这里曹操到东郡应该也是袁绍和刘岱的意思,曹操的兵和粮很大部份是袁绍在供。袁绍用曹操也是有原因的,如前所述,他和他家结交的武将本来就少,可用之人更少,再加上现实的情况表明是无论他派出的王匡,还是刘岱张邈这些人,对打仗都不是行家,而曹家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
                        但是曹操成为东郡太守后,治所没有在原来的濮阳,而是改为了离冀州更近的东武阳。
                        泰山:泰山太守此时是应劭,【十一月,青州黄巾寇太山,太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勃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
                        山阳郡:太守袁遗
                        济北相:鲍信,鲍信对曹操说袁绍将会是又一个董卓,曹操还“善之”,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个上位主君,对正在帮你的人,这样阳奉阴违且很多年,都很下三滥,不管是编的还是真的。我想再对袁绍瞧不起的人也不会拿他来比董卓,曹操还他XX善之!【信言于太祖曰:“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响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
                        13.6 徐州
                        徐州刺史陶谦,跟袁绍不同盟,他想让朱俊做盟主另搞一个同盟,也派人到长安去拜诣刘协,【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
                        190年的广陵太守张超,应该起兵后就到酸枣了,陶谦?或朝廷另任命了赵昱为广陵太守
                        【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
                        13.7 杨州
                        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此时孙策应该跟周瑜在一起
                        13.8 荆州
                        东汉最大的两个郡之一南阳郡,被袁术在190年实质占领,刘表于190年十一月到任荆州刺史,与当地的蒯蔡大族合作,搞定了除南阳外的荆州地区,治襄阳。
                        另一边袁术派孙坚继续抢荆州的地盘时,被刘表派黄祖兵射杀。【初平三年(此处三国志误,应是初平二年),(袁)术使(孙)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13.9 并州 凉州 益州 交州
                        益州:【(刘)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刘焉的儿子刘范和刘诞在长安朝廷做人质
                        凉州:不知道这两个割据到了多少地盘【《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
                        并州:史料都比较空白,奇怪的还有崔钧在西河起兵后也不见记载了,只说他避到了襄荆
                        交州:此时的交州刺史可能是朱俊的儿子朱符,但交州一向是士家的势力范围,187年士燮为交趾太守
                        十三州中,经济、户口、民生相对较好的州是冀州、司隶、豫州,然后是荆北、青州、徐州、幽州,再然后是兖州、益州、荆南、杨州、交州,再然后是打烂的凉州、并州
                        从上述190、191的记载回看,袁绍显然是对整个关东都有全盘的考虑和插手,也就是他所说的【夫有平天下之志】而不只是河北这一块,尽管他想维持住大一统的秩序不太成功,这一部份非河北的情况被淡化了,另外还有两个材料加强了他只想着割据河北抢地盘的这种印象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这里奇怪的是没有提到豫州这么重要的地方
                        还有一条材料是跟曹操的对话【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争天下不像是袁绍会说出来的话。。。
                        这两条材料的对话都只提到了黄河以北,跟他实际上的操作是有矛盾的


                        IP属地:广东142楼2024-08-17 19:14
                        回复
                          续。史料的引用、验证和信用度
                          BUG 011 袁绍、张邈、曹操


                          IP属地:广东143楼2024-08-20 14:49
                          收起回复
                            赞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楼2024-08-20 16:34
                            回复
                              14. 192年、大丈夫当前斗死
                              【袁绍及公孙瓒战于界桥,瓒军大败。】==多亏了英雄记,让我们还能看到战场信息,原文附上,很多年后在官渡,袁本初你是不是以为张郃高览也会像你在界桥一样当前斗死?
                              【《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楣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散走。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瓒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瓒部迸骑二千余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瓒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却;会麹义来迎,乃散去。】
                              【绍军广川,令将麹义先登与瓒战,生禽纲。瓒军败走勃海,与范俱还蓟,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
                              约192年春,袁绍和公孙瓒战于界桥(冀州),麹义在这一战中生擒了公孙瓒私署的冀州牧严纲,公孙瓒在界桥败后,退回勃海,然后跟公孙范一起回到蓟县,等于袁绍又拿回了勃海,稍微站稳了一点脚根
                              此时长安也发生了巨变,司徒王允找到了除董卓的突破口===吕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又因为他是并州人,和董卓的凉州派不和,于是成功策反吕布杀了董卓并夷灭三族
                              【夏四月辛巳(二十三),诛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者张种抚慰山东。】
                              【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谋诛卓。】==士孙瑞是盖勋提拔的人,还有皇甫嵩终于出来了【使皇甫嵩攻卓弟旻于郿坞,杀其母妻男女,尽灭其族。】
                              【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袁家的门生这时跑出来对董卓挫骨扬灰
                              【及卓被诛,以嵩为征西将军,又迁车骑将军。】==192这年,王允以皇甫嵩为车骑将军,袁本初你这个山寨的行车骑将军?!我们再看看刘协朝廷和袁绍的关系僵到了什么地步,王允派张种去抚慰山东,没有任何记载给袁绍升了官,但是明确记载的是刘虞和公孙瓒都升官了,只有他袁本初在朝廷这里还是个反贼
                              【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后汉书,注意公孙瓒的易侯是县侯,易县在冀州,所以他为什么在易京筑堡呢,这里是人家名正言顺的封地,且他以前将军督幽并青冀四州,他才是朝廷任命的。这也让公孙瓒有了攻打袁绍的名份。==
                              【会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邑,督六州;瓒迁前将军,封易侯。】==三国志,除掉公孙瓒督的四州,那么刘虞要督的六州可能就是:荆州(刘表此时还只是荆州刺史)、杨州(杨州刺史陈温)、豫州(乱斗中,周㬂?孙贲?)、兖州(朝廷任命的刺史金尚VS绍哥任命的兖州牧曹操?)、徐州(徐州刺史陶谦),交州(刺史朱符),所以从这种安排就能看出来王允的私心了,他抛弃了曾经上书救过他命的袁隗的从子袁绍,而选择了两手来制衡甚至是攻打袁绍,一手是让有声望的刘虞试图通过升官督六州的方式让刘虞来接管成为山东的人望领袖,另一手是安排会打仗的公孙瓒直接督袁绍刚站稳一点的冀州,试图借公孙瓒的手来除掉袁绍,很显然,如果袁绍回到朝廷,王允就无法总揽朝政了,这几个人包括袁绍刘虞和公孙瓒,这时好像都没有想过这可能是汉王朝最后的良改机会了,都认为自己才是那个可以救王朝总朝政的人。
                              注:关于刘虞督的是哪六州,两本史料都没有记载,上面六州是我猜测的,他应该督不到关西那边,王允的安排是让
                              皇甫嵩来管理关西这边的军队。【(五月二十)丁未,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
                              但是,恰恰是关西这边出了大问题,王允杀掉了只是听到董卓死讯叹气的蔡邕,还杀了另一个叫丁彦思的人,我怀疑这个人就是丁宫。
                              【五月丁酉(初十),大赦天下。】==这次的大赦应该是跟前面东汉的那些常规大赦一样,没有特别指明给董卓那些部曲的,且这时皇甫嵩还是征西将军,不知道王允怎么昏的头,既不跟袁绍谈判,也不跟董卓部曲谈判
                              吕布跟王允几次提出要赦免安抚好董卓部曲,然后把董卓的财物派发给这些人,王允不听。又有人跟王允说,让最适合的人皇甫嵩来接管这些人,这样的话朝廷和他们两方都会放心,也只有皇甫嵩有这个威信了。王允还是不听,这时的凉州烂仔们已经等了一个月,皇甫嵩都升车骑将军了还是没来接管他们,他们也就不得不怀疑朝廷是不是真的想杀光凉州人,再一个,董卓和袁氏有血海深仇,会不会把他们交给袁绍袁术兄弟俩?那还有命吗?
                              【“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这里说的是凉州人素惮袁氏,而不是袁绍一个人,在袁安篇已提出过,袁氏这种不跟武将结交、不习干戈的传承家风,虽然免除了自家在皇帝那里可能的谋反疑心,咸以文德尽忠,但需要武力的时候,这个就成为致命的缺陷了。
                              这时烂仔中的一个顶级烂仔贾诩给李傕他们出主意反攻长安,贾诩明知道这帮人是什么水平,却让他们总揽朝政,这是让民众没有活路给自己一条命让路了【武威人贾诩时在傕军,说之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反,攻京师。六月戊午(初一),陷长安城,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并战殁,吏民死者万余人。李催等并自为将军。】==于是六月初一,这群人攻入长安,献帝的汉军禁军不敌边军,王允被杀,朝廷又落入凉州军阀手中。
                              【(六月)李催杀司隶校尉黄琬,甲子(初七),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
                              可能约192年四月前,袁本初派出了星相大师崔巨业去攻击公孙瓒?!---无法理解的一个袁本初的操作之一,故安在幽州,又打出冀州了,然后失败又退回到巨马水(冀州中山境内)被公孙瓒追击【绍遣将崔巨业将兵数万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因为三国志记载说公孙瓒破绍军后叫刘岱把袁绍老婆孩子赶走跟袁绍绝交,刘岱不同意,并听从了程昱的意见帮助袁绍拒绝公孙瓒,又后汉书记载刘岱死于本年四月,如果下面的这段不是魏书编出来写程昱多么英明神武的话,那么、巨马水之战就应该在四月之前紧接着界桥之后了,【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东郡太守曹操大破黄巾于寿张,降之。】
                              【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三国志
                              没有记载袁绍对于长安的巨变有什么动作,全是他不喜欢的人,哼!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可能他想着就看你们能乱到什么地步,最好统统内讧死掉【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
                              司隶线:董卓封的河南尹朱俊此时仍在中牟,以陶谦为代表的另一批人想再组一个联盟,这次换讨李傕了,名单是11个人:徐州刺史陶谦、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徐州)阴德、东海相(徐州)刘馗、彭城相(徐州)汲廉、北海相(青州)孔融、沛相(豫州)袁忠、太山(兖州)太守应劭、汝南(豫州)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袁绍应该对此没有兴趣,不然袁忠没理由不去找自家兄弟而找朱俊。另外张杨在河内【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而李傕简单化解了这次联盟,【用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策,征俊入朝。】==征朱俊入朝为太仆。
                              徐州线:在这个上书中陶谦还只是徐州刺史,那么下面的操作应该也是周忠贾诩的主意了,李傕个文盲应该想不到这么多。
                              【时董卓虽诛,而李傕、郭汜作乱关中。是时四方断绝,谦每遣使间行,奉贡西京。诏迁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陶谦于192年从徐州刺史升为徐州牧
                              请注意192年的徐州【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这时徐州百姓家产殷实,谷物丰足,流亡民众多归向这个地方。
                              荆州线:同样的刘表也从荆州刺史升到了荆州牧,当然荆州最重要的南阳郡还是在袁术手中。刘表开始治理荆州。【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豫州线:孙坚应该是死于191年底,袁术继续用孙坚的人来打拼地盘,让孙贲领豫州刺史,不过豫州到底有多少地方能听命于他要打问号,【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比如上面名单中的汝南太守徐璆就不会听命于孙贲,所以实际上袁术所控制的大郡应该就是南阳附近,另外阳翟在颍川,他对颍川有多少控制力也不好说。但是他成为了刘协朝廷拉拢来打袁绍联盟的对象,另外周忠是周瑜的从父。
                              【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术哥都假节并封县侯了,绍哥还是个乡侯,话说袁绍从守孝复出后好像基本在袁术之下,尚书VS侍御史,长水校尉VS虎贲中郎将,河南尹VS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VS司隶校尉,后将军VS勃海太守,南阳太守VS勃海太守,左将军南阳太守阳翟侯VS勃海太守邟乡侯
                              兖州线:【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东郡太守曹操大破黄巾于寿张,降之。】===四月刘岱被杀,曹操降服青州黄巾,袁绍说他表曹操做兖州牧,但朝廷应该是没有同意的,因为随后朝廷派金尚来担任兖州牧,被大汉忠臣曹孟德公然攻击朝廷命官,金尚投向袁术【昔将金元休向兖州,甫诣封丘,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
                              【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三国志袁术传这里不提前情太恶心了,前情是曹操打跑了朝廷任命的金尚,金尚跑去找袁术,袁术护送金尚到陈留,再次被曹操和袁绍两个反贼合击破了。
                              杨州线:【术以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三国志说袁术杀了陈温,但英雄记说陈温是病死的,我这里以当世人的说法更为可信【臣松之案《英雄记》:“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自病死。袁绍遣袁遗领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袁术更用陈瑀为扬州。瑀字公玮,下邳人。瑀既领州,而术败于封丘,南向寿春,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更合军攻瑀,瑀惧走归下邳。”如此,则温不为术所杀,与本传不同。】而且袁术并没有自己领其州,他用的是徐州人陈瑀,同时袁绍用袁遗领杨州,袁遗打不过,在逃往沛国(应该是去袁忠那里)时,为兵所杀。
                              【术从兄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术遣贲攻破昂于阴陵。】==孙贲继续为袁术抢地盘,阴陵在九江
                              【将数百骑出武关,欲诣袁术。布自以杀卓为术报雠,欲以德之。术恶其反复,拒而不受。】==吕布在六月后从长安逃出来投靠袁术,术哥不喜欢他,于是吕布跑到河内张杨那
                              青州线:192年袁绍在河间附近遇到了张超的马仔藏洪,留下并派他出任青州刺史,同时公孙瓒又置有青州刺史田楷,双方长达两年的惨烈争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幽州线: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加深中,公孙瓒封了前将军,更加不把刘虞放在眼内,请他都请不到啦,【故虞所赏赐,瓒辄纱夺。虞数请会,称疾不往。】,另一边辽东太守公孙度使辽东属国成为一方没受战火波及的土地,收留了许多逃亡战乱的人士。
                              凉州线:【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继续由韩遂马腾割据中,同时还要跟羌人打【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少为郡吏州从事。初平中,从马腾击反羌叛氏。】
                              ============================================
                              同年,【八月,遣日及太仆赵岐,持节慰抚天下。】==192年八月,太傅马日䃅和太仆赵岐从长安出发到山东慰抚天下
                              【九月,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镇东将军。济出屯弘农。】===所以191年六月李傕入长安后,李傕自为车骑将军,前将军是公孙瓒,后将军是郭汜,左将军是袁术,右将军是樊稠,还真的没有给绍哥留什么位也没人联系他?!


                              IP属地:广东145楼2024-08-26 19: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