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吧 关注:3,015贴子:28,579

关于袁本初这个人的一些细节的推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找一个输家的资料真不容易,好多没有记载或者A记和B记有不同的地方,只能根据当时的普遍惯例、某些事件的经纬逻辑、和别人的事例,间接来推测有关他的一些细节。
下面的制度习惯、人例和事例基本只算到董卓时。献帝后只作参考用。
如果后面继续看资料发现有问题会在原贴修正
1024 V0
1. 呱呱孤嗣
关于生年,没有记载。吧主也论证过,我就补充一下蔡邕,现在可找到蔡邕确定时间最早的墓志,是公元153年给他的一位族人蔡朗写的。同时蔡邕是胡广的得意学生,少有名气,给袁成写碑就不奇怪了
另外,从当时人的习惯和蔡邕自己的作品来看,基本都是去世后就写墓志,很少在多年后再补墓志,基于此,袁成的墓志也应该是在他过世之后就写而不是很多年后补的。
我把袁绍生年推到公元154
参考资料:琅邪王傅蔡朗碑,作者蔡邕
君讳朗,字伯明 。。。。年五十八,永兴六年夏卒,吗呼哀哉!
东汉没有永兴六年的年号,所以这个可能是抄写的时候抄错了,考据蔡邕的人修正时间为永兴元年或二年,也即是153或154年
1.1 姿貌威容
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 柴毂,填接街陌。==后汉书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三国志
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英雄记
描述都大同小异,显然他们是一样的信息源,这里的【宾客所归,倾心折节,士无贵贱,与之抗礼】来源是东观汉记,后汉书的基础也是东观汉记
宾客所归倾心折节 ===北堂书钞卷三十四引东观汉记袁绍
士无贫贱,与之抗礼===北堂书钞卷三十四引东观汉记袁绍
===今案陈俞本改注范书贫作贵聚珍本姚辑本东观记无袁绍传
北堂书钞卷三十四是关于任贤礼贤而不是个人容貌的所以没有有姿貌威容这几个字,
但后汉书英雄记三国志这几家的内容都是有姿貌威容+折节等语,所以我推测个人长相(因为出色所以才被记录)+个人风采(折节下士)会连在一起记入传记,作为这个人的初步介绍,他们应该都是从东观汉记直接搬来的,毕竟都没有见过他本人
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史书,在隋朝时还有一百多卷,且隋朝人看到的内容是东观汉记袁绍,而不是袁绍传,这可能是残稿或没写完
再来看一下作者们,灵帝朝参与过编辑汉记的作者有:马日䃅、韩说、卢植、蔡邕、杨彪等
东观记的时间范围据看过实物的隋志讲是:“上自光武,下至灵帝”,但是还有一些比较零散的献帝朝记录,蔡邕临死前曾求王允让他写完汉纪,杨彪在蔡邕死后甚至到许昌后都还有继续补汉记,其中的卢植传、王允传、蔡邕传,应该都是出自杨彪之手,后来杨彪被曹操下狱,汉记也就停止了,袁绍此时还没有死。而献帝朝内容另有献帝起居注、三国志等记录
那么,对袁绍的这个描述【有姿貌……之抗礼】最有可能的作者就是蔡邕或杨彪,不管是他俩中的谁,都是与他认识多年的、亲身互相接触过的一手信源,而不是史官根据听说传闻编辑出来的材料。
参考来源: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版,最后有介绍这个史书从写作到失散的过程
待续


IP属地:广东1楼2023-10-24 17:55回复
    2. 幼使为郎
    1025V0
    袁绍是诏除郎这一点没有疑问
    绍少为郎,除濮阳长==后汉书
    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英雄记
    袁绍生而孤,幼为郎==英雄记
    2.1 诏除郎:指没有经过行政程序选拔(就东汉来说,正途程序就是察举征辟)而直接由皇帝下诏拜除的郎官们,为了把他们和察举的郎官分别开,于是叫诏除郎
    2.1.1 这种郎官就前途和名声来说,都比孝廉郎要差
    前途方面,好的出补机会都会优先给孝廉郎,比如尚书郎这种台阁显职,指定只从孝廉郎里面再选最好的补员,史料记载的诏除郎,大约只有20%可以升到二千石,而孝廉郎出身的名人就太多了。
    名声方面,举孝廉即是说你(起码表面上)是一个德行(孝子)和能力(廉吏)兼备且得到了乡议和政府都认可(得到认可才有可能被举)的在社会受人尊敬的人
    但是诏除郎是只要皇帝愿意就可以拜除,除的理由各种各样
    01 以父祖任除即是任子制(袁敞)
    02 以父祖功恩除(藏洪、袁赏)
    03 以父祖死事除(冯绲、虎贲和羽林郎甚至可以父死子继)
    04 宦官子弟除(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后汉书杨秉传)
    05 外戚子弟除,另外光武帝还除过一些开国功臣子弟为郎(骘字昭伯,少辟大将军窦宪府。及女弟为贵人,骘兄弟皆除郎中==和帝记)
    06 以上计吏除(度尚)(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后汉书杨秉传)
    07 普拜(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一人为郎、舍人==安帝纪建光元年诏)
    08 花钱买郎
    09 皇帝看到谁了喜欢就除,当时杨秉就说桓帝道路横拜(随便乱拜郎),要他停止这种行为。
    这样的诏除,里面的人流可想而知鱼龙混杂,对应当时受尊崇的名士清流,他们就显得浑浊不堪了,当官的能力也让人怀疑。行政官僚们不愿意起用这些郎官,一个是能力问题,另一个是在察举制度下,他们更愿意起用孝廉郎,因为孝廉郎的举主府主就是这些官僚,日后他们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而诏除郎的举主是皇帝。
    也因为孝廉郎的前途名声更好,加上东汉中后期察举制日益腐败,所谓【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权贵人家更愿意运作自家子弟去孝廉,原来举的孝廉是县功曹袁安这样的,现在孝廉是举二十岁的袁术。这导致了诏除郎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很多人即使被诏除为郎也不去做或者半路跑路
    黄琬:以祖父三公除童子郎,直接不就
    刘焉:焉少任州郡,以宗室拜郎中。去官居阳城山,精学教授===辞职跑路
    冯绲:以父死事除童子郎,做了几年跑回到郡里,重新从郡吏开始,然后再察举起家
    何休: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不就
    藏洪:以父功除童子郎,他应该没有去或者去了很短时间就跑路了,因为他后来是去太学,然后举孝廉,然后再除孝廉郎,再以三署郎补县长这个察举路线
    周勰:勰字巨胜,少尚玄虚,以父任为郎,自免归家==跑路
    黄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不就
    显然诏除郎在当时的士子中地位是比较低的,当然中后期以后,公府辟除比州郡察举更受名士们欢迎
    所以好的工作机会都会移到公府辟除的属官和察举郎官,上面讲了诏除郎的举主是皇帝,那皇帝(和依附皇帝的宦官)也需要安排给他的人一些职位,针对人事权的争夺导致皇帝要通过下诏来特别让官僚们起用诏除郎,当然即使起用他们普遍也比孝廉郎起官更低
    永元元年春三月甲辰,初令郎官诏除者得占丞、尉,以比秩为真。==和帝记
    (孝廉郎们可补县令长,比丞、尉级别高)
    阳嘉元年闰月丁亥,令诸以诏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顺帝记
    当然这些诏令后来都没有得到完全执行, 后期宦官当政也有一些诏除郎除补官不比孝廉郎差,这些都事在人为可以运作,名声就没办法了,宦官本身名声就够烂
    这些情况袁逢袁隗应该很清楚,当时的袁绍自己应该也很清楚,以他家的家风,如果袁绍自己不愿意,他们应该也不会勉强他去做,但是他还是接受去了并努力升官。
    2.1.2 郎官年龄限制
    孝廉郎在左雄(顺帝时)改革察举制度时,规定年龄必须在40岁以上
    后面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这个制度没有持续下去,比如袁术曹操都是20岁就举孝廉。但是在献帝前还是有一个默认的惯例,就是再怎么年轻,也得及冠了再上
    诏除郎没有年纪限制,最小的记载有十二岁,西汉刘向为撵郎,所以诏除郎里面有一些童子郎的记载。
    2.1.3 郎官拜除时的起官秩
    孝廉郎和诏除郎一样,除郎后,都要呆在三郎署(指五官郎署、左郎署、右郎署,署位置在皇宫南宫外,太学的对面)等候除补。
    三署郎官也分几种不同的等级
    郎中:比三百石
    侍郎:比四百石
    中郎:比六百石
    另外虎贲郎中比三百石,羽林郎中比二百石
    只有很少一些人能直接被除到比四百石以上的侍郎比如光武除过一些功臣外戚子弟,基本上后面孝廉郎和诏除郎起官都是比三百石郎中,太子舍人更低一级是比二百石,以袁绍的情况,没有发现他当时有什么异于其他人的地方可以被直接除到比四百石以上的侍郎,何况还是童子郎,所以按一般情况推他起官为比三百石小郎中
    参考资料: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汉魏制度丛考
    秦汉郎吏制度考
    东汉诏除郎初探——以荫任除郎与上计拜郎为中心
    等等…..
    待续


    IP属地:广东5楼2023-10-25 12:45
    回复
      2.2 少年袁郎
      1025V0
      发不出,截图


      IP属地:广东6楼2023-10-26 06:28
      回复
        3. 濮阳县令(一)
        绍少为郎,除濮阳长==后汉书袁绍传
        这个濮阳长的记载有问题,且早有人注意到了,先看一下不同的记载
        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后汉书许劭传
        同一本书许劭传说他是濮阳令
        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建安十年(206),辟司空掾,除东郡濮阳令===高诱在《淮南鸿烈解叙》自述
        建安十年,曹操任命高诱为濮阳令
        黄浮,字隐公,阳安人,年二十……因随人到京师求学。岁余,除昌虑长、濮阳令
        ==后汉书集解78单超传注引汝南先贤传
        黄浮是桓帝时期做的濮阳令
        再来看律令,西汉初出土的律令实物说明濮阳是一个八百石大县
        长陵、濮阳,秩各八百石==张家山汉简《(吕后)二年律令》
        西汉后期有一次针对官制的大改革,【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也就是说八百石的县废除,变成六百石县,五百石的县废除,变成四百石县
        这样的话,濮阳在西汉末变成了一个六百石县,依然是大县
        东汉县级基本跟西汉末制度差不多,从西汉末后分成了四等
        第一等:洛阳,洛阳令一千石
        第二等:大县县令:六百石
        第三等:大县县长:四百石
        第四等:小县县长:三百石
        再来看看人口和地理数据
        汉书地理志:东郡有濮阳、观县、聊城、顿丘、发干、范县、茬平、东武阳、博平、黎县、清县、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廪丘县二十二。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
        后汉书郡国志:东郡有 濮阳燕白马顿丘东阿东武阳范临邑博平聊城发干乐平阳平卫穀城共十五个县和候国,比西汉时的二十二还并省了几个
        永和五年(140)人口数据,东郡,15城,136088户,60.3393万人
        就算平均下来也是9000户/县了,而濮阳做为郡治,应超过平均数的9000户
        另外,曹操在177年出任和濮阳同属东郡的顿丘令六百石,根据汉朝行政惯例,郡治所在的县级别最高,濮阳怎么也不能比顿丘的级别低,最多同级也是六百石
        那么汇总上面这些信息,只能认为袁绍传可能记载有误,他不是四百石的濮阳长,而是六百石濮阳县令。
        从比三百石郎中,到六百石县令,他起码要升两大级,在十几岁的年纪


        IP属地:广东8楼2023-10-26 18:48
        回复
          4. 颇闻俎豆
          从郎中到县令这期间,他干什么工作升了级,又怎样得到了六百石县令的位子呢,史料还是没有记载,卡在这里了==
          要知道,即使孝廉郎,出补也是三百石或者四百石,诏除郎以弱冠补六百石县令真的很令人费解====先空在这里,等多看一些资料再补回来
          目前的两条路线,一条郎中----谒者,另一条郎中----黄门侍郎,都不太能说服到自己。
          但是先把当县令的年龄扣出来
          4.1 弱冠
          袁绍除县令的时间倒是有记载是弱冠,汉人的弱冠在二十岁左右,但是这个二十岁可左可右,下面举两个例子
          建初二年(公元77)春三月辛丑,诏曰:比年阴阳不调……朕在弱冠,未知稼穑之艰难
          ==这是汉章帝的诏书,说自己在弱冠,汉章帝出生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
          是年21年,汉人算22岁
          广复与敞、虔上书驳之,曰:“臣闻君以……甘、奇显用,年乖强仕;终、贾扬声,亦在弱冠。汉承周、秦,兼览殷、夏,祖德师经,参杂霸轨
          ==这是胡广反对左雄对孝廉的年纪设限而写的一篇奏章,里面举例了一些很年轻就有作为的名人,其中在冠弱就扬声的终、贾指终军和贾谊,终军18岁就闻名,汉人是17实岁
          我只是针对袁绍的情况找的例子,弱冠有没有更宽的时间范围就不清楚了,但起码说明汉人的弱冠在18-22之间的范围内都算
          给他当县令的时间安到公元173年初,19岁
          4.2家馆授学
          汉代小孩一般6岁左右开蒙,到15岁前为小学,15岁后就是大学了
          小学有几种方式学习
          第一种:私馆:就是私塾的前身,一般教授开蒙认字、孝经、论语等
          第二种:郡县开设的小学校,内容也是孝经、论语等等
          第四种:家馆,家里有人教,内容就各家不同了,比如袁家在15岁前就要学习家传的易经,之外还要学习百家众氏
          明习易学,从诲如流。百家众氏,遇目能识===袁满来碑
          到15岁如果继续念书的话就可以选择
          第一种:私馆:也就是大儒们比如卢值他们的精舍,跟随老师学习
          第二种:进入太学
          第三种:郡国学校,这样的学生和太学生一样也叫诸生
          第四种:家馆,自己家里人或者请老师来教,学习家学和其他经书、知识、礼仪等
          根据袁满来碑,袁家孩子15岁前就要学习家法了,所以他们不去太学,也不去别人家的私馆,那么应该都是在家馆家习
          具体到袁绍家,人口简单就孤儿寡母,家法易经也不好教,所以可能是跟袁基他们一起在家馆学习,当然上学会不会受人欺负就不好说了
          开蒙的时候算160年,再看一下这个时间段的长辈们
          袁汤:应该过世于155-160之间,根据华山碑,袁逢161已经继承了安国亭候
          袁逢:此时在外做弘农太守,而后升为京兆尹,可能到灵帝即位前才调回洛阳
          所以在他开始学习需要大人(男)教导的阶段
          01 继父在他出生就死了
          02 生父在外做官
          03 祖父也死了
          只有一个叔父袁隗还能照顾一下,还真是体长妇人,他自己追感幼孤也的确够孤的
          待续


          IP属地:广东9楼2023-10-27 15:12
          回复
            5. 濮阳县令(二)
            袁绍在县令的位置上做得怎么样,只有英雄记一句有清名,其余全无记录,那么只能从当时县令的普遍工作内容、加上他去冀州后的管治方法、个人的家风性格等等反推一下县令期间的日常工作情况。
            看上去东郡不算一个很富有的地方,但是也没找到是平县还是剧县的记录
            永初元年,癸酉,调扬州五郡租米,赡给东郡、济阴、陈留、梁国、下邳、山阳。===后汉书安帝纪
            永初二年,十二月辛卯,禀东郡、钜鹿、广阳、安定、定襄、沛国贫民。===后汉书安帝纪
            永建三年,夏四月癸卯,遣光禄大夫案行汉阳及河内、魏郡、陈留、东郡,禀贷贫人。===后汉书顺帝纪
            八年,东郡、济阴盗贼群起,遣大司空李通、横野大将军王常击之。===后汉书耿纯传
            永元二年,迁东郡太守。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后汉书鲁丕传
            5.1 县官日常
            5.1.1 人事:
            01县令/县丞/县尉这些县长吏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其余的小吏可以由县官自行辟除,当然去外地当官大部份要辟当地人做吏员才好管理
            02 除了朝廷定好的员额外,县官也可以自己带一些私人的舍人门客帮忙,或除为小吏,我认为袁本初就任的时候有带这类人员帮他,毕竟太年轻了,家里世代当官,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吏带他也更容易上手
            03 县令可以带家属也可以不带家属上任,平时住县舍,县寺(后代的县衙)就有县舍给县官和县吏们居住,县舍也有饭堂提供伙食给他们
            04 按出土的简牍资料和史料文件来看,两汉县的定员大约就二三十人,算是典型的小政府尤其是东汉,那么加上另二三十个他私人聘请的门客舍人主薄等私吏,算下来要管理50个人左右(不算里的那些小卒类)
            5.1.2 听事
            县官们一般3-5日在县寺正厅听事(大会)一次,袁本初这么有苟进之心又年轻,应该会勤快点,就当他3天听一次好了,勤事也是考课加分项。
            不听事的时候,县官和县吏、门客舍人们还是可以在偏厅处理事情。
            跟后代不同,两汉并不以外任县吏为耻,反而是升官中的加分项
            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 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汉明帝
            一县之官统管着这个县的几乎所有事务,东汉边县的话还是会涉及兵事,濮阳是内县,就没有这项了,简单说一下工作内容
            01理讼断狱 这是县官考课的重要项目,有很多的县令长亲自处理的案例,县里也有牢狱,是否明断是非,快速做出处理,平息纷争且服众,就是能与不能的表现之一。
            02治安管理 破坏治安的两类人,一类是普通老百姓,太穷或太恶,这一类人需要看县官的教化能力了,毕竟烂命一条,罚无可罚
            另一类就是郡县的大姓豪右,这类人横行乡里,普通县官他们就敢不放在眼里,这就需要县官有手段有威信有背景能降住他们,需要的时候县令长还会亲自抓人
            03 征发徭役 徭役有国家摊派和县乡里自行摊派的两种,以袁绍的清名来看,他应该不会是乱派县乡徭役给民众的
            04 劝课农桑 在农业社会,从朝廷到平民,每日运行都以农时为基准,崔寔的《四民月令》就是指导民众根据时令每月该干什么活,另外,东汉汝颍地区是经济和文化高地,种地技术也是当时最先进,那么帮助治内人民提升生产力应该对袁绍来说不是太大难题
            05 兴学教化在县寺的外面(像皇宫的太学一样),设有学官,每个县都有经师或学官祭酒来教县民文化经学,人教化得好了自然犯罪率会降低,东汉有很多儒生出身的县令亲自在学官教书的记录,不过袁绍应该不会自己教,还是会请经师来讲解,并且要劝民来读书。
            06 赈恤穷寡 袁本初这项应该干得很好,还有就是引导县民进行合适的祭祀,汉代非常注重祭祀和孝,这都需要县官来做出表率,县寺里也会画一些有政绩的前代县官画像、孝子列女画像,还有刻上像《四民月令》这样的教材,或者朝廷发下来的政策诏书等信息在墙壁上,引导县民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曹魏
            07 迎来送往 濮阳是郡治,除了平时要侍奉郡守以外,还要侍奉好各种在官驿站经过的大小官员们
            我们看到的袁本初,基本都是他作为上位者的身份,但是看简牍资料的时候,会想一下天生的上位者袁本初在年轻时客观作为下位者的立场时也跟其他县令一样,在竹简上怂怂地写着这类行政术语文书应该很有趣,比如
            县令绍冒死罪敢言之......
            县令绍顿首顿首......
            县令绍叩头死罪敢言之......
            5.1.3 上计
            到了袁本初拿手的上计环节,东汉每年8月秋收后进行案比上计,首先由乡一级进行统计工作,然后上报到县里,县令确认没有问题后,会由县丞去郡国受计评分,然后到中央的三公府受计评分,人事、民事方面由司徒受计,工事方面由司空受计,兵事由太尉受计,内地县来说司徒受计就是主要项目,能不能升官就看受计的数据好不好了,当然也有御史台会监察受计
            上计的项目有
            01 户薄:这是最重要的一项,县里有多少户,多少口民包括奴婢,多少财产包括牛羊,每人多少岁包括每个人的身份关系都要详细记录,因为这关系到租税和徭役的征算,户口比前一个年度增加的话,那县令就会加分
            02 刑政:按东汉评分标准,监狱里人少就是加分项,监狱人多的话会认为你这个县官教化和管治都不行,才使得民不安宁,到后期会有人对这些监狱案件隐瞒不报
            03 财薄:包括田亩数、收支报表、仓库出入报表等,仓库有盈余,田亩数有增加就是加分项
            04 其他事项
            去到郡国或中央受计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长官甚至皇帝的质询,所以这个上计吏非常重要,要掌据全县的所有情况,作出合适的回答
            汉朝是长官责任制,县令长对以上所有事务都负责,所以一个县官的担子还是挺重,这时候他的名声是清,不是像后期在冀州的宽,那么说明他年轻时还是比较有锐气的
            以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他怎么也要经过上计才能使治理的清名传到洛阳,一个财年有点少,就给他算两个财年了,另外因为三年一大比,如果成绩好的话就可以升职,他没有升职记录,就算他没有做够三年
            即173初-174年濮阳县令
            然后就是回汝南守孝六年,东汉的孝期三年,实际上25个月左右,所以他守孝实际时间就是五年左右,给他推算为175-179年,然后180年回到洛阳
            待续。。。


            IP属地:广东11楼2023-11-17 11:43
            回复
              6. 汝南袁氏
              6.1 家学易【孟氏】
              易经为汉代五经之首,袁氏从西汉袁良师从孟喜,并被举明经入仕,开始世代相传孟氏易家法,这是一种以卦象气为主的解易之法,这些以卦气象为主导的易学派别也称【汉易】,具体内容实在是现代人我无法理解的知识盲区,汉代的各种史料中有无数的涉及易经的信息,比如把人体五脏对应五行?望气?在黄巾起义的时候,有人提议让太学生们去黄河边念孝经,一个原因说是因为要教化黄巾军,另一个原因说是因为汉是火德,而黄巾是土德,孝经也是火德,念孝经就可以压制土德的黄巾,我???现代人只会拿个仪器测空气吧,无法理解汉代人对阴阳五行这玩意的狂热信仰
              臣闻之于师曰:“汉为火德,火生于木,木盛于火,故其德为孝……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后汉书荀爽传
              汝南袁氏的师法和家法表如下,是从战国时代开始没有间断的今文经学派
              战国孙虞----西汉田何----丁宽----田王孙----孟喜[师法创立易<孟氏>]----袁良[转入家法]----东汉袁安----袁京/敞[有教授记录]----袁汤/盱----袁逢/隗----袁绍/术/宏等
              虽然孟氏易是东汉十四家官学之一,但袁家并没有人担任过太学的博士,袁京有私人教授及著书的记录,同时也是东汉著名的隐士学者之一。
              大家知道,在汉代武帝以后,儒家经学就是文化正途,但有几个原因导致后世对袁家学阀的印象惨淡
              01 汉易的衰落,从宋朝开始,易经转入了义理派,卦象派很多资料都佚失了
              02 从西晋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禁纬书,卦象和纬书紧密相关,这也导致卦象派的衰落
              03 玄学佛经的竞争影响
              04 具体到袁家,因为汉易的衰落,加上袁绍袁术两兄弟做了军阀,导致人们忘了汝南袁氏是东汉的顶级文化层
              根据袁安碑、袁敞碑到袁满来碑,袁家人都要学习这个家法。
              但是袁本初的家法经术水平好像一般般,没有看见他说话或者留下来的文章里面引用【易】的内容,或者记载他自己打卦解卦望个气什么的。信这个倒应该是真家族信仰,就是找个星工看星象的眼光好像也不行,还派星工去打仗还输了,要是他那么会看,怎么就预见不到自己会输
              当然他也不是那种狂热迷信者只会派星工打仗,也是会同时研究地道云梯啊这种先进有用的科学技术
              待续。。。。


              IP属地:广东12楼2023-11-17 12:49
              回复
                发不出,截图了
                6.2 安国亭侯(一)


                IP属地:广东16楼2023-11-19 11:21
                回复
                  6.3 从明经到名臣—汝南袁安
                  首先看下袁安的履历,简直是东汉官僚们的仕进模版,也是皇帝们喜欢的完美臣子

                  教育背景是正统今文经儒学易经家法,正途察举出身,做过县功曹,熟知吏事,同时又有在朝堂坐而论道决定国定大方向政策的宰相之能,忠于国家朝廷却不爱结党营私,集文化、吏能、品德于一体,是让人畏而爱之的名臣
                  作为汝南袁氏事实上的开创人,就也不能不详细了解一下这位名臣的处事原则、观念等等,因为他必然带给后代子孙们重大的影响
                  6.3.1 以宽济宽1#袁
                  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鞠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汉书袁安传
                  以宽济宽是袁绍常被骂的一个点,说他纵容属下捞钱,源头原来在这里,袁安弹劾处理了那么多人,却从不以臧罪(贿赂)来追究人,相对于不孝不忠,首先儒家对贪污贿赂这个事并没有很严重的排斥,然后袁安对此的解释是“凡读书做官的人,理想高的希求任宰相,理想低的希望任州郡的长官。在圣明的时代禁锢别人,我是不忍心做的”,而且听到他这个话的人还会感激自励,说明起码在东汉那个年代,这种观念是得到一部份认可的,且他认为这个行为对朝廷和民生并不是伤害那么大
                  在处理楚王刘英案的时候(后面会详细介绍这个案件),周济了四百余家,不愿意连坐更广的人,能放就放,所谓【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用刑不如行恩】显然袁绍也是这种思想,除了宦官他要赶尽杀绝,对其他人基本没有连坐的处罚,到冀州后手握生杀大权时也从没有夷过谁的族
                  另外他也不是那种故作清高的人,在规则范围之内也会给自己家谋利益,比如为人诟病的任子制,袁安似乎并不排斥,让儿子袁敞通过这一途径入仕做太子舍人

                  6.3.2 不结党营私
                  汝南是结党的重灾区,是名士和党锢的发源地之一,袁绍也以结党为荣(骂公孙瓒:既乃残杀老弱,幽土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光武帝就骂过汝南人结党,袁安这个人却不乱结交,也不拉帮结派,专心当个臣子,这肯定会让皇帝更喜欢。
                  安字邵公,质性清严,不交异类。为功曹----北堂书钞卷三十七
                  光武时有欧阳歙案,欧阳歙是大儒名士,在汝南做太守时很得人心又教授家传的欧阳尚书,一堆门生故吏,他犯罪被光武下狱后,这些门生故吏纠结到上千人一起给他求情,向刘秀施压,最终光武没有放过,杀了欧阳歙
                  歙在郡,教授数百人,视事九岁,征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狱。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后汉书
                  后来,一个叫戴凭的汝南人,在面见刘秀时处处顶撞,刘秀实在受不了,骂道“汝南子欲复党乎?”==你们汝南人想再结党吗?
                  时诏公卿大会,群臣皆就席,凭独立。光武问其意。……帝怒曰:“汝南子欲复党乎?”凭出,自系廷尉,有诏敕出。--后汉书儒林传
                  而袁安跟这些人完全不一路货,争谏时就算只有一个人也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只要他认为是对的。
                  6.3.3 正直
                  但袁安为政同时也严明果决、正直有能,从他当政的县长、县令、太守任上处理刘英案、河南尹能久任视事十年来看,他的吏能真的是超级厉害
                  但是他认为是原则性的问题是,一概力争到底,且无所畏惧,争到了从皇帝到大臣都依赖他的程度
                  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四年春,薨,朝廷痛惜焉。==后汉书袁安传
                  他的正直一个公私分明,上下顺畅,严重有威,这样自己的决断才能服众
                  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后汉书
                  另一个就是天天弹劾外戚窦家及其走狗了
                  01反对窦宪征匈奴,这个下一节详讲
                  02 反对外戚窦氏破坏汉朝法度,有罪就要被他弹劾,司隶校尉、河南尹他也照弹不误
                  窦宪既出,而弟卫尉笃、执金吾景各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景又擅使乘驿施檄缘边诸郡,发突骑及善骑射有才力者,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遣吏将送诣景第。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辄承景檄,当伏显诛。又奏司隶校尉、河南尹阿附贵戚,无尽节之义,请免官案罪。---后汉书袁安传
                  待续。。。。


                  IP属地:广东19楼2023-11-21 14:50
                  回复
                    发不出,又要截图
                    6.3.4 han first


                    IP属地:广东21楼2023-11-21 15:51
                    回复
                      6.4 通往世族之路—安国亭侯(二)
                      6.4.1 否极泰来
                      在东汉处于宗族的形成时期,我们都知道,想要成为世族,需要三位一体,即累世家学、累世官位、累世声名
                      家学:从袁家各人的记载来看,袁家对家学孟氏易非常重视,子弟必须学习,并通过袁京,到达了东汉文化顶层
                      官僚:从袁良在西汉入仕到袁彭安帝期,袁家已经经营六代,不断有人才出来,又因为和帝崩后,东汉皇统几次绝嗣,外藩继位的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需要得到更广泛的支持,那么累世官僚的袁家在政争中也变得更有利用价值,成为几方拉拢的对象,但是在朝堂上一代人厉害、两代人厉害的有很多,不管内部子弟不争气还是外部斗争失败的原因,能保持到三代以后都站到高点的实在太少,先来看一下袁家从袁安这第一代成为名臣之后,如何成为世族的路程,中间遇到的危机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这可作为后来袁基袁绍袁术对面一些政治问题的参考面
                      公元92年(永元四年)三月,袁安去世,袁安生前一直反对窦宪家族,如果窦宪继续掌权,就不会有汝南袁氏了,可是、
                      仅仅在袁安过世后几个月,汉和帝就扳倒了窦氏(后面会专门写汉代的各个宫廷政变),于是,一直以来维护着和帝的袁安在死后又护荫了子孙,和帝朝,袁安的儿子袁敞一路升官(袁安另一个儿子袁京志不在当官,成为当世最知名的隐士和易经学者之一)
                      敞字叔平,少传《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禄勋。元初三年,代刘恺为司空。明年,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洩省中语,策免。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后汉书
                      终于在公元116年升到司空,这时候又得罪了另一个外戚邓氏,因为儿子泄露禁省事件而在117年自杀,虽然朝廷最终对这件事进行了冷处理,还是以司空之礼对待袁敞,但如果邓氏继续掌权,袁家就会继续靠边站,不会站到最高位上,可是、
                      仅仅4年之后,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邓骘自杀,安帝亲政(安帝是外藩继位),之前反对邓氏的袁家又得到了重用,这时候的袁家代表是袁京的大儿子袁彭,一路升官,到顺帝初(公元126左右)升到了光禄勋
                      子彭,字伯楚。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絜之美,比前朝贡禹、第五伦。未蒙显赠,当时皆嗟叹之。====后汉书
                      这里注意:顺帝刘保原来是安帝的太子,后被废,然后通过宦官政变反正,扳倒阎氏外戚,被宦官拥立为帝,而在这次政变登基之后,袁彭当上了光禄勋,这说明在政变时或者更早之前袁家的立场就是偏顺帝的,所以在顺帝朝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用,这时候另一个重要的袁家人、袁彭的亲弟弟袁汤,开始登上朝堂了


                      IP属地:广东22楼2023-12-04 13:08
                      收起回复
                        怎么又被吞了,截图
                        6.4.2 yuan first


                        IP属地:广东24楼2023-12-04 14:16
                        回复
                          6.5 累世声望
                          前面已经写了世族的三位一体中的二位,官位和文化,这里写一下声望
                          在党锢前,总体来说,袁家属于执行袁安的审慎孤立态度,并不那么结党站队得明显,个人品德上也无可指摘
                          袁安:袁安困雪、东汉名臣,这在前面都介绍过了
                          袁京:山中高士,潜心研究经学,声望自不必说是好的了
                          袁敞: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
                          袁彭:子彭…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絜之美,…..当时皆嗟叹之
                          袁汤:彭弟汤,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能被诸儒称其有节,个人品德上也没得说
                          袁贺: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礼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袁闳迎袁贺丧的情况和后来居处仄陋来看,袁贺也是没钱的清官
                          袁盱:盱后至光禄勋。时大将军梁冀擅朝,内外莫不阿附,唯盱与廷尉邯郸义正身自守===自身正守
                          袁成:父成,五官中郎将,壮健好交结,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袁逢袁隗他们在下一节详细写,从上面这些姓袁的个人品德上来看,到袁逢为止,他们向上攀爬的过程,用袁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下面中括号这段,不能说多么地清流,但也不浊
                          【臣备公族子弟,生长京辇,颇闻俎豆,不习干戈;加自乃祖先臣以来,世作辅弼,咸以文德尽忠,得免罪戾。臣非与瓒角戎马之势,争战阵之功者也】
                          6.5.1宣文候袁逢
                          两汉一般来说,有爵位才会在死后有官方谥号,所以袁安没有谥号而袁汤袁逢都有
                          袁逢谥号:宣文,谁都知道这两个是好字
                          宽厚笃信,著称于时==后汉书写袁逢的个人品德也是好
                          因为袁隗先袁逢为三公,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为袁隗在升官过程中一直在袁逢之上,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约160年袁逢是弘农太守,然后升任京兆尹,是东汉唯二的两个尹字尾的郡守(另一个是河南尹)
                          在灵帝即位左右升为太仆
                          袁隗只有少历显官的记载,但具体历了什么显官不清楚,只有在马夫人的墓志有提到他当过诸侯王国的官员,在灵帝即位时,袁隗是大鸿胪
                          自公历据王官至宰相==司徒袁公夫人马氏碑,作者也是蔡邕
                          东汉九卿排名如下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太仆位在大鸿胪之上,太常、光禄勋、太仆也是升任三公最多的三个职位,而袁逢又参与策立了灵帝,常理来说,下一个三公应该是他,但是在熹平中,他去做了甚至不是公职的国三老,而后变成闲职的北军屯骑校尉,再然后在178年由屯骑校尉升任司空,这中间从中二千石的高级九卿到无公职国三老再到比二千石的屯骑校尉,说明他被左迁或靠边站过
                          熙(熹)平中,天子引袁逢為三老,賜玉杖==华峤后汉书引太平御览
                          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后汉书
                          左迁的原因不清楚因为身体情况还是政治斗争,但是他应该在172年还是太仆
                          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后汉书
                          这里提到的袁逢还是太仆,这个时间约172年,因为这里有少府段颎描述,他170年前都在打仗,170年春进入朝廷,开始是侍中,升到少府,173年升太尉,应该是以少府升三公,所以这个时间段约171-172年这样
                          但是袁逢本人并不是只是宽厚笃信的老好人一个,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还是会坚持出手做一些事情,比如查办如日中天的宦官,就虽然表面上宽和博大,但内里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是比袁隗更锐角的一个人
                          或者是他对宦官的态度导致他靠边站了?
                          览等得此愈放纵。览兄参为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太尉杨秉奏参,槛车征,于道自杀。京兆尹袁逢于旅舍阅参车三百余两,皆金银锦帛珍玩,不可胜数。览坐免,旋复复官。===后汉书
                          宦官侯览以诛梁冀有功被桓帝封高乡侯,侯览哥哥侯参为益州刺史,竟然直接抢民众的钱,被太尉杨秉举奏侯参,侯参在道上自杀,这时身为京兆尹的袁逢亲自带人在旅舍查抄侯参的财产车有三百多辆,侯览因此而变免官,但很快又复官。
                          这是大约165年左右的事情,侯览也是造成第二次大规模党锢的罪魁之一
                          172年,侯览自杀
                          6.5.2以宽济宽2#袁
                          宽厚笃信,著称于时,这是后汉书的记录,还有墓志上的记录
                          凡所临君明而先觉,故能教不肃而化成,政不严而事治,其惠和也晏晏然,其博大也洋洋焉,信可谓兼三才而该刚柔,无射于人斯矣。
                          铭曰:天鉴有汉,赐兹世辅。显允厥德,昭胤休序,峨峨雍领宫,礼乐备举。穆穆天子,孝敬允叙。降拜屏著,奉馈西序。威仪聿修,化溢区宇。乃尹(《文选·沈约齐安陆昭王碑》注引作「乃抚」。)京邑,总齐禁旅。(《艺文类聚》四十七)
                          蔡邕写的袁逢教不肃,政不严,所以有路中悍鬼袁长水
                          6.5.3风水迷信2#袁
                          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了一件事,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因为光和元年的司徒不是袁逢,袁逢也从没做过司徒,但这个记录所记的司徒又不太像袁滂的风格,另外里面说羊陟是河南尹,但他任河南尹的时间是在光和元年之前,姑且一看
                          说有一个叫赵壹的人是郡上计吏,到达京师。司徒袁逢受计,上计吏数百人,都拜伏在庭中,没有人敢仰视,赵壹独自拱拱手而已。袁逢望着他感到惊讶,叫左右的人去责备他,说:“下郡的计吏对三公长揖不拜,是什么缘故呢?”赵壹答道:“从前郦食其对汉王长揖,今对三公长揖,为什么突然感到奇怪呢?”袁逢便敛衽下阶而到堂下,拉着他的手,引置到上座,因而问西方的事,非常喜悦,看着赵壹对在座的人说:“此人是汉阳赵元叔。朝廷的臣子没有谁超过他的,我请他与诸君别坐。”在座的人都集中视力观看。赵壹从司徒府出来,前往河南尹羊陟府第,……当时那些计吏多有隆盛装饰的车马帷幕,唯独赵壹柴车草屏,露宿车旁,引羊陟前坐车下,左右的人,没有不叹息惊讶的。羊陟就与他言谈,直至黄昏时候,尽欢而去,拉着他的手说:“良璞不雕琢,一定有以泣血来表明的人了。”羊陟便与袁逢共同称赞推荐赵壹。赵壹的声名震动京师,士大夫都想目睹他的风度、文采。
                          这里的【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
                          看得有点恍惚
                          【袁绍败于曹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
                          怎么都喜欢拉别人的手!
                          这还没完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这个人还长得帅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初袁逢使善相者相壹,云“仕不过郡吏”,竟如其言。==袁逢甚至还找看相的去看这个赵壹的面相,相工说他“仕不过郡吏”??
                          爹找看相的看官员前程
                          儿子找看星的去打仗
                          绍:基因决定我迷信


                          IP属地:广东25楼2023-12-05 10:40
                          回复
                            6.6 作为党人和名士的汝南袁闳、汝南袁忠
                            东汉中后期开始士林品评结党互抬身价
                            陈蕃做尚书令时曾向桓帝推荐过三位处士,当桓帝问这三人谁为先后时,陈蕃对袁闳的评价是: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后汉书,说他因为是公族出身,从从小的训诲中就明白了道理
                            范滂美而称之(袁闳)曰:『隐不违亲,身不绝俗,可谓至贤也。』---太平御览五0八引皇甫士安高士传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伏见处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桓帝乃…...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稺、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稺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后汉书郭泰传(何颙的朋友、八顾之一)中说党锢时,只有两位知名人士免祸,身为太学领袖的郭泰没有被害到,另外还有一个没被害到的就是汝南袁闳
                            忠字正甫,与同郡范滂为友,俱证党事得释---后汉书
                            袁闳的弟弟袁忠是另一个党锢重要人物范滂(八顾之一)的朋友,在因党事被抓后解释了自己就被放了
                            像何颙这样没有累世三公家世的就要被通辑,还有无数被追杀、被迫逃亡的党人们,或在狱中被严刑拷打至死,或流放边地,或全族被禁锢当官,而这两兄弟好手好脚放回汝南,没人继续追究他们,第二次党锢扩大化时,也没人追究他们,不得不说袁逢和袁隗护得一手好侄子
                            与在此之前袁家的大风格不同的是
                            01 他们开始结党
                            02 他们追求清流名声,刻意与从父家拉开距离,并为了搞出自己的名声做出种种现在来看不理解的事情,当然,当时的清流比袁闳更奇葩的多的是,看完之后就觉得袁绍用守孝六年把自己搞成名士的方式在清流那真的算轻的,只是他更出名让人以为这种表现方式夸张了
                            来看看他们的装逼事迹
                            不接受从父们给的钱财,自己过苦日子养名也就算了,好歹把这钱给点老母让她过好点也行啊,但是他不仅不给,反而给自己专门弄了一间房子,跟老母妻子儿子都隔绝不见,然后……每天在房间中东向拜母??老母想见他,还要自己跑到他的房子,母亲去世了,也不制服??显得自己有多特立独行吗这是
                            闳……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
                            然后,咒自己家,这段也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的人编出来的,因为很不合逻辑,这里记载袁闳说这话的时候党事还没有,即是166年之前,166年前怎么就乱世了?还什么晋之三郤,我怀疑是编的按在袁闳名上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延熹末,党事将作===后汉书
                            袁本初回汝南奔母丧的时候,因为车徒甚盛,怕被许劭看见,就自己单人骑马跑回家,这个事被后世人拿来说他装,但是、当时的情况,骑马已经不算装了,清流们为了显得自己清,不骑马,而改骑牛,坐牛车!?与骑马的富贵人家区分开
                            绍:我的帅脸和我的粉丝不允许我骑个牛!
                            忠字正甫……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袁忠更进一步,坐柴车
                            闳……父贺,为彭城相。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白夫人,乃密呼见。既而辞去,贺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
                            ==袁闳更更进一步,车和牛都不要了,用走的!连亲爹用车送他都不要!
                            他们还有另一个弟弟,袁弘
                            弘嘗入京師太學,其從父逢為太尉,呼弘與相見。遇逢宴會作樂,弘伏稱頭痛,不聽音聲而退,遂不復往。紹、術兄弟亦不與通---谢承后汉书
                            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后汉书说他变了姓名,但是又能让自己姓名上史书??
                            自己跑到太学结党,袁逢呼他到家里去,他见袁家正在开PARTY,说头痛然后跑路,也不跟绍术来往,且终生不仕
                            就像东汉末年的王朝高层撕裂一样,自上而下的,汝南袁氏也开始撕裂了。。。。
                            ====================================================================
                            另外、袁忠在献帝初平年间出任过沛相,也即是曹操的本郡郡守,三国志武帝纪引《曹瞒传》
                            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於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说袁忠任沛相的时候尝试过查办曹操,同郡的桓邵也看不起曹操,后来兖州大乱,桓邵、袁忠都跑到交州避难,曹操派使者让交阯太守士燮杀了他们
                            及天下大乱,忠弃官客会稽上虞。一见太守王朗徒从整饰,心嫌之,遂称病自绝。后孙策破会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献帝都许,征为卫尉,未到,卒===这是后汉书的版本
                            也是说袁忠去了交阯避难,但是,献帝都许后,征他为卫尉,他也应征了,在路上死了
                            至于人到底是曹操杀的还是从交阯到许昌的路上病死的就各有各说了,不过曹操有足够的动机且从袁忠的死亡中得益了
                            但是、献帝都许后,征袁绍的从兄弟为卫尉这个事倒是很值得注意,这个安排(还包括在此之前让袁忠出任沛相)是杨彪的主意?袁绍的意思?还是刘协身边其他人的主意?
                            在汉代的宫廷禁军守卫制度中,卫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政变部份再详细介绍这些环节),九卿中卫尉也仅次于光禄勋排第三位,但是袁忠本人根本没有部曲可去守卫献帝的,而献帝的汉军差不多都完了,他拿什么去守卫?又或许是袁绍和刘协小朝廷的关系实在太差,要借袁忠来向袁绍要人?
                            总之这件事放到袁绍冀州篇的时候还要好好再查查资料想下各种可能性
                            待续。。。。。。


                            IP属地:广东26楼2023-12-06 14:01
                            回复
                              有没有大佬教一下怎么发贴
                              直接贴文上来被吞,发截图也被吞,截图反转再发上来还是被吞


                              IP属地:广东30楼2023-12-07 19: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