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4贴子:181,924

回复:《【紅樓夢】觀義覺迷論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这一情节具体讲了林四娘的故事,会不会是影射此段前后提到的晴雯呢,应该不会,晴雯是屈死的,跟林四娘的结果不一样,林四娘可没有乌云浊雾,而且作者也不应该如此直接贯通的表达晴雯。那会不会是香菱呢,也不太可能,因为林四娘跟李自成或多尔衮没有任何暧昧关系。那会不会是林红玉呢?应该也不是,林四娘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信息量少,如何能跟宝玉、凤姐、林之孝、黛玉、晴雯、贾芸等等扯上那么纵横复杂的关系呢。下文书中以旁白的言辞说了下宝玉文章的做法,“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可见宝玉的诗词真意在其中,表面看起来敷衍荒唐。且看宝玉以林四娘为题作的【姽婳词】,先以“恒王好武兼好色”做开头,博得个胡言乱语的称号,以愚耳目。“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强调了“不见尘沙起”“俏影红灯里”,这就是在说红楼梦中这个人物也不写真实战场,用红灯里的闺阁事来含沙射影。“叱咤时闻口舌香”,就是夏金桂用骂战来代替叱咤风云的战场。众人拍手笑道:见其娇且闻其香否?宝玉笑道:不待问而可知娇怯之形的了。这就是在说贾宝玉只是耳闻而非见其面,正是书中贾宝玉与夏金桂的关系状态。“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薛蟠可以看做是洪承畴的“王师”,一战再战剿不灭。贾宝玉关心香菱是有道理的,在李自成快被明朝灭绝的时候,皇太极曾经帮过他。“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以前我解释过“腥”“虎”就是清朝。“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桂花夏家是长安富户,所以“秦姬”就是林四娘这个夏金桂,“赵女”就是香菱。“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就是判词中说的“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夏金桂这个林四娘的香魂返故乡。判词上句说香菱,下句说夏金桂。曹雪芹难道被逼到这个份上了,要五官不正的说是非!!不过乱世之中要如何辩明是非曲直呢,都是后世的归结。夏金桂误服自己下药毒死了,就相当于林四娘最后孤身奋战自杀一般,所以宝玉如此反感武死战,相当惋惜。宝蟾这名字可能指的就是“不系明珠系宝刀”中的“宝刀”,这丫鬟影射谁暂不必细究。另外一回情节,王道士的“疗妒汤”,治疗恨意的汤药,表面是说夏金桂的恨意,实际上是给宝钗这个吴三桂准备的汤药,化解对贾宝玉这个李自成的恨意。贾宝玉很想得到这种汤药,结果王道士也无方,只能让李自成随缘化。


IP属地:上海354楼2022-05-01 20:08
回复
    下半回,《芙蓉女儿诔》中的两处重要时间信息,【窃思女儿自临人世,迄今几十有六载。】,到如今几乎有十六年,按崇祯纪年,此时是1643年秋冬。【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李自成与孙传庭从遭遇开始到1643年十月孙传庭战死,崇祯十六年十月往前推五年零八个月,就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季。那年是什么情况呢,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一年春,闯王李自成者,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关中群盗悉平。当是时,总理熊文灿主抚。传庭曰:“尔曹日就熊公言抚,而日攻堡屠寨不已,是伪也。降即解甲来,有说即非真降,吾明日进兵矣。”明日擐甲而出,得文灿檄于途中曰:“毋妒吾抚功。”又进,得本兵嗣昌手书,亦云。传庭怏怏撤兵还。然贼迄不就抚,移瞰商、雒。文灿悔,期传庭夹击。属吏王文清等三战三败之,贼奔内乡、淅川而去。传庭既屡建大功,其将校数奉旨优叙,嗣昌务抑之不为奏。贾宝玉与晴雯相处五年又八个月,所以,从贾宝玉九岁开始,遣晴雯服侍贾宝玉。此回合,贾宝玉十五岁。小说中没有特意写晴雯是什么时候派遣到宝玉房内,第一次出现是第五回在秦可卿屋中睡午觉,晴雯在内四个丫鬟陪着,第二次出现是第八回,晴雯已经来到宝玉房中。第三次出现是第十九回,第二第三次情节都与李嬷嬷有关。按时间顺序来说,晴雯应该是在第十六回秦钟死了以后才正式派遣入宝玉房内。所以嘛,敷衍荒唐的小说而已,不必深究,我也是无可奈何。╮(╯▽╰)╭ 一个几岁小孩,让他搞云雨的事情,问题不是一般的大,红楼梦要深入的看就会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完全无法当做正经学问来研究!小说这种被古人叫做野路子的文章,大多是给民间百姓消遣时光用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小说更通俗易懂,能更好的起到教化作用。但仍然遇到难题,各种曲解八卦,到底是好的教化还是不良的教化。


    IP属地:上海355楼2022-05-01 20:10
    回复
      《芙蓉女儿诔》影射内涵:李自成的《登极诏》。
      新顺王李,诏明臣庶知悉!
      上帝鉴观,实为求瘼。下民归往,祇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濅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神,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绔袴,而倚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袴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躬于恒冀,绥靖黔黎。犹虑尔君尔臣,未达帝心,未喻朕意。是以质言正告:尔能体天念祖,度德审几,朕将加惠前人,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章尔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庆,用章尔之仁。凡兹百工,勉保乃辟,绵商孙之厚禄,赓嘉客之休声,克殚厥猷,臣谊靡忒。唯今诏告,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怨恫于宗公,勿阽危于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于君父,广贻谷于身家。永昌元年谨诏。
                                        檄到如律令!


      IP属地:上海357楼2022-05-01 20:14
      回复


        IP属地:上海358楼2022-05-01 20:15
        回复
          《葬花吟》影射内涵:崇祯帝的《罪己诏》,共六次。
          第一次罪己诏(颁布时间:崇祯八年)
          第二次罪己诏(颁布时间:崇祯十年)
          第三次罪己诏(颁布时间:崇祯十五年)
          第四次罪己诏(颁布时间:崇祯十六年)
          第五次罪己诏(颁布时间:崇祯十七年)
          第六次罪己诏(颁布时间:崇祯十七年)
          第一次,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选自《国榷·乙亥崇祯八年·十月乙巳》)
          诏曰:“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我属夷,流氛原吾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无奈夸诈得人,实功罕觏。虏乃三入,寇则七年,师徒暴露,黎庶颠连。国帑匮绌而征调未已。闾阎彫攰,而加派难停。中夜思惟,业已不胜愧愤。
          今年正月。复致上干皇陵,祖恫民仇,罪实在朕。于是张兵措饷,勒限责成。伫望执讯歼渠,庶几上慰下对。又不期诸臣失算,再令溃决猖狂。甚至大将辱于小丑,兵民敢于无上。地方复遭蹂躏,生灵又罹汤火。痛心切齿,其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内何时休息。已再留多饷,今再调劲兵,立救元元,务在此举。惟是行间文武,主客士卒,劳苦饥寒,深切朕念。念其风餐露宿,朕不忍安卧深宫。念其饮冰食粗,朕不忍独享甘旨。念其披坚冒险,朕不忍独衣文绣。兹择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除典礼外,余以靑衣从事,以示与我行间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以寇平之日为止。
          文武官亦各省察往过,淬励将来,上下交修,用回天意。总督总理,徧吿行间。仰体朕心,共救民命。密约联络,合围大举。直捣中坚,力歼勍寇。盖贼数虽多,真贼原少。真者就歼,其余自靡。但防埋伏更番,不可孤军深入。勿得贪取遗物,纵令奔逃。仍复裹粮相继,勿致中途阙食,有失机会。贼首必诛不赦外,其胁从蚩蠢,又不忍尽杀,量开生路,预行晓示。如投戈散去,准免追求。或乘间来归,即与安置。已许零星散遣,不得仍携械马。本地方一体拊循,严禁侵侮。其乡兵除防守本地外,有堪杀贼愿从征者,许另队随营。
          总督洪承畴已奉尚方,总理卢象升亦许便宜行事。着戎政光禄太仆共发银十五万,内库发大红各色蟒缎绢布二万匹,分解各路。令巡按御史为监军监纪,稽核将士有功,督理军前赏格。或椎牛犒赏,以鼓其气。务赏罚明速。以免沈延幸冒之弊。”


          IP属地:上海359楼2022-05-01 20:15
          回复
            第八十二回,袭人到潇湘馆与黛玉说话,谈起夏金桂与香菱之间的事,黛玉便想起自己将来可能也是这样情形,妻与妾之间的战争,便用话来试探袭人道: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话中带机锋,崇祯问这大明是正统还是大顺是正统?提到这个高桂英自然是有良知的,先就心虚了,说道:做了旁边人,心里先怯了,那里倒敢去欺负人呢。这句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完全就是用来形容明末战争的特点,大顺在西面,大明在东面,李自成是西风,朱由检是东风,西风压倒了东风。大顺是西风,满清是东风,东风又压倒了西风,非常形象的说词。当然,这句也是在说夏金桂,局部战争。桂花夏家是长安大户,那么秦姬就是西风,赵女就是东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IP属地:上海361楼2022-05-01 20:17
            回复
              下半部书中关于几个大人物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元妃亡——黛玉死——两宝结姻——妙玉被劫持,这就是为什么这三段大情节在小说中如此不和谐的原因,他们在影射明末最后挣扎的一瞬间。最可笑的是大女儿死了,家里马上开始办喜事,于俗于国都不合体。黛玉死时,贾府几个主子也当没事似的,不为黛玉请大夫,也不去她身边探望,即使相隔只一个园子。妙玉被强匪劫持,这么大的事贾家好像也当没这回事似的,也不见官府来查案,完全就是无政府状态嘛。书中很多表面情节都是没有逻辑性可言的,实是为了影射历史过程。


              IP属地:上海362楼2022-05-01 20:17
              回复
                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以假混真宝玉疯颠。皇太极死了,宝玉疯癫实是以贾混入甄,以示甄家多尔衮开始独掌大权开始登台表演。
                第九十六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李岩设谋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归顺大顺的假消息传至崇祯处,崇祯方寸大乱迷失本性。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崇祯绝望之下杀妻儿,前往煤山自缢,消息传至吴三桂处,吴三桂最终决定与多尔衮结拜。
                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苦崇祯离魂归天,李自成来到紫禁城这令他魂牵梦绕之地,见到崇祯以发掩面悬于林间,悔恨不已。病字代表明末苦难的病症,症结在于李自成,李自成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第一一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死雠仇赵妾赴冥曹。陈圆圆遭劫,书中写道:【赶出城去,那伙贼加鞭,赶到二十里坡,和众强徒打了照面,各自分头奔南海而去。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难妄拟。】第八十七回、第九十三回中已预先有暗示。不过书中情节可能是作者那个时代的传闻,陈圆圆最终下落一直是清史中一大谜团,最近几年人民网搜索“陈圆圆下落”一文,可以看到史学家的调查结果,谜团已解。也难妄拟,作者多次用到这慎重的字眼,说明都是要根据历史信息来编写,不能凭空捏造。


                IP属地:上海363楼2022-05-01 20:18
                回复
                  第一百十四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甄应嘉蒙恩还玉阙。返哪里的金陵?返回太虚幻境这个金陵。蒙谁的恩?蒙天恩。玉厥,传说中天帝、仙人所居的宫阙,另指皇宫,朝廷。“还”字代表着这是满族人再次入主北京皇宫。 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北京)。1644年五月,多尔衮入紫禁城,九月,顺治入紫禁城。【却说宝玉宝钗听说凤姐病的危急,赶忙起来。丫头秉烛伺候。正要出院,只见王夫人那边打发人来说:“琏二奶奶不好了,还没有咽气,二爷二奶奶且慢些过去罢。琏二奶奶的病有些古怪,从三更天起到四更时候,琏二奶奶没有住嘴说些胡话,要船要轿的,说到金陵归入册子去。众人不懂,他只是哭哭喊喊的。】到金陵归入册子,这里的金陵指太虚幻境这个金陵,册子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就是史册中人物本纪。李岩哭哭喊喊要回天上归入史册。此时贾宝玉经袭人提醒,想起了第五回梦境中的册子,只是记不清了。人都有个定数,宝玉此时有些懂了,想再入仙境查看册子,所以后文才有重游太虚幻境。


                  IP属地:上海364楼2022-05-01 20:18
                  回复
                    【宝钗道:“人要死了,你们还只管议论人。旧年你还说我咒人,那个签不是应了么?"宝玉又想了一想,拍手道:“是的,是的。这么说起来,你倒能先知了”。】作者安排扮演吴三桂的角色与扮演李自成的角色进行对话就是文中之意。旧年求签是在一百零二回末,【宝钗笑道:“我给凤姐姐瞧一回签。”宝玉听说,便问是怎么样的。宝钗把签帖念了一回,又道:“家中人人都说好的。据我看,这‘衣锦还乡’四字里头还有原故,后来再瞧罢了。”】宝玉说宝钗多疑了,衣锦还乡一词从古至今都是好词。宝钗说未必,待要往下说却被家中其他事打断,就此搁笔直到此回再提。衣锦还乡,后世意思是某人做了光宗耀祖的事后荣归故里,确实是个好词。不过一看它的出处就傻眼了,此词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内容是这样的:秦末年间楚汉相争,项羽杀入秦都咸阳,杀秦帝子婴,焚毁宫殿。项羽以事业已成,撤军回江东,有人劝其留帝都,项羽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此一行便失去了一统江山的机会,兵败于垓下,乌江自刎。将李岩之死比作项羽之死,帝都京师留不住,兵败而归至死。之后,宝钗说王家没什么正经人了。此时的李自成党羽一个一个被陷害被离散被剿除,分崩离析。


                    IP属地:上海365楼2022-05-01 20:21
                    回复
                      甄应嘉蒙恩还玉阙。第一次出现了甄家老爷的全名,甄应嘉。大概就是甄宝玉的头衔,真应嘉奖多尔衮,史书上他的谥号是: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虽然他并不是皇帝,由于他的厥功至伟,特别嘉奖此谥号。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将李自成(贾宝玉)与多尔衮(甄宝玉)名字并列的原因之一。


                      IP属地:上海366楼2022-05-01 20:21
                      回复
                        第一百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宝钗见地藏庵两个女尼进屋,便对她们很冷淡。注意红楼梦里,没有正经的和尚尼姑道士道姑角色,作者写的都是世俗的俗家人,除了个别几位虚幻的神仙。这两位是来挑拨惜春出家的。朱由榔受此二人的蛊惑做出偏私的行为,朱由榔决心离家出走。【姑子道:“除了咱们家这样善德人家儿不怕,若是别人家,那些诰命夫人小姐也保不住一辈子的荣华。到了苦难来了,可就救不得了。”】平常人家遇到战乱,或逃或降可保性命,皇家王孙虽荣华富贵,但也保不住永久,到了亡国时,可就救不得了。【为什么如今都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呢。我们修了行的人,虽说比夫人小姐们苦多着呢,只是没有险难的了。虽不能成佛作祖,修修来世或者转个男身,自己也就好了。不象如今脱生了个女人胎子,什么委屈烦难都说不出来。】我们做奴才的人虽说比贵戚劳苦多,只是没有险难。当然成不了大事光宗耀祖,只是混口饭吃,只为传宗接代有个延续,若来世能做个须眉浊物的奸雄,发家致富也就好了。不象当今乱世,若成为一个忠臣良将,有什么委屈烦难都有理无处诉。【那妙师父自为才情比我们强,他就嫌我们这些人俗,岂知俗的才能得善缘呢。他如今到底是遭了大劫了。】那陈圆圆自以为才情高过世人,她就嫌弃我们这些走狗,岂知走狗有走狗的好处,能得“善”缘呢。她陈圆圆如今到底是糟了大劫了。朱由榔被那姑子一番话说得合在心里,打定主意要出家,不再留恋这火坑。然后姑子假意说了一番脱干系的话后去了。


                        IP属地:上海367楼2022-05-01 20:24
                        回复
                          后面,甄贾宝玉相见,见面如旧相识一般,哪里见过?第五十六回梦中相见。“又不能同贾政一处坐着,为甄宝玉又是晚一辈,”这里晚一辈,大概不是指辈分,而是长兄如父的传统观念,贾宝玉比甄宝玉年长一岁。贾政去后,贾宝玉与甄宝玉有了私交的空间,然后只用了一句“彼此套叙了一回,诸如久慕竭想的话,也不必细述。”只是客套了一下,比较贾宝玉与秦钟的私交,简直是天差地别,看角色反面的影射历史人物才能理解。李自成以为得了知己,然而他错了,多尔衮的想法是“只是可与我共学,不可与你适道,”只可与我有共同目标“补天”,但道途不同不相为谋。“他既和我同名同貌,也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了。”多尔衮也是补天石,不同的是,多尔衮是历史上少有的,能完成大一统的补天石,而不是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不是补天石上的精魄神瑛侍者,而是另一个补天石上的精魄,是哪位神仙书中没交代,不需要写,因为不是主角。之后,多尔衮又道:【世兄的才名,弟所素知的,在世兄是数万人的里头选出来最清最雅的,在弟是庸庸碌碌一等愚人,忝附同名,殊觉玷辱了这两个字。】你李自成的才能与名望,我多尔衮早已久闻,是天下数万万人中才出你这么一个英雄,弟多尔衮我庸庸碌碌一等愚人,是万万不能相及的(战略忽悠,先试探)。虽然我们都叫宝玉,然而我多尔衮实属玷辱了这两个字。李自成听了,心想这个人果然与我同心,但你我都是贼寇,怎么他拿我当忠诚良将看待呢?便说:【“世兄谬赞了,实不敢当。弟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何敢比世兄品望高清,实称此两字。”】于是,多尔衮开始道他那游历太虚幻境后的觉悟,【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世兄是锦衣玉食,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所以老伯钟爱,将为席上之珍。弟所以才说尊名方称。】我多尔衮少年时不知天高地厚,自认为是大器之才。岂知家族变数,历经数年的战争,破败不堪。虽不敢说历尽磨难,然世间沧桑领悟了好些。世兄从皇家哪里抢夺了不少财物,无不遂心,必然是兵法韬略(文章经济)之道高过他人,所以老伯钟爱,将为席上之珍。我多尔衮才说宝玉此名属你方称。李自成听了这话头又近了“国贼碌蠹”的旧套,李自成最厌烦名门名教的正理,听不得多尔衮再啰嗦。而贾兰对多尔衮的话甚觉合意,说道:“多尔衮你太谦虚了,若论到兵法韬略(文章经济),实从历练中出来的,方为真才实学。小侄年幼,虽不知兵法(文章)为何物,然将读过的细味起来,比那富家子弟的文章又不知道强多少倍了。”李自成未及答言,听兰儿的话越发不合。这孩子从几时起也学了这一派酸论。那多尔衮的这些话是不是出于真心呢?当然是,下文写道:【甄宝玉听说,心里晓得他知我少年的性情,所以疑我为假。我索性把话说明,或者与我作个知心朋友也是好的。便说道:“世兄高论,固是真切。但弟少时也曾深恶那些旧套陈言,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致仕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如今尚欲访师觅友,教导愚蒙,幸会世兄,定当有以教我。适才所言,并非虚意。”】此番话之后,李自成自然是更加厌烦。这可是多尔衮肺腑之言呀,他以往真实经历。多尔衮听从了大人先生,如范文程(抱琴)等有名大臣的高论,众多忠臣义士齐心合力,才最终再次统一天下。


                          IP属地:上海368楼2022-05-01 20:24
                          回复
                            第一百十五回末至第一百十六回,贾宝玉又开始犯病了,是这次与甄宝玉相见引起的。书中写他俩相谈“冰炭不投”,就是水火不容。李自成对吴三桂说,多尔衮他不过是个“禄蠹”。吴三桂指责李自成:你又诽谤人家,他如何是个禄蠹?李自成道:他说些什么治国之道,又说忠为孝,不是禄蠹是什么?我想来,相貌与他一样,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也不要了。周瑜生前最后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写相貌一样,这只能是帝王相,天下怎能容忍两个皇帝的存在。红楼梦整部书就是在梦境中,作者可以有更多的艺术夸张自由度,写相貌一样没什么不好,有其要表达的含义就行。贾宝玉听了甄宝玉的话甚不耐烦,又被宝钗抢白一场。就是李自成遭到多尔衮和吴三桂双重打击,元气大伤,旧病复发,痴痴呆呆。


                            IP属地:上海369楼2022-05-01 20:33
                            回复
                              宝玉病情日重,有和尚送玉来,和尚便是满族人的象征,就是指满族清兵南下。这便是“甄宝玉送玉”,多尔衮追杀李自成之意,葬送大顺之意。外面小厮跑进来道:“门上来了一个和尚,手里拿着二爷的这块丢的玉,说要一万赏银。”清朝悬赏一万银捉拿李自成。只见那和尚嚷道:“要命拿银子来!"这便是索命来的,和尚手拿着玉在宝玉耳边叫道:“宝玉,宝玉,你的宝玉回来了。”贾宝玉,贾宝玉,你的甄宝玉杀回来了。李自成把眼一睁,吓醒了。和尚把通灵宝玉递给他,贾宝玉将其放在自己眼前细细的一看说:“嗳呀,久违了!”嗳呀,久违了,多尔衮兄!为什么贾宝玉叫的是甄宝玉?这得先说此回回目“证同类宝玉失相知”,人和石头是同类吗,当然不是。人和人是同类,然而人又分三六九等,李自成和多尔衮才是同类人。此时李自成遭重创已神志不清。贾政细看那和尚,又非前次见的(指不是贾宝玉十三岁得病时的和尚,这次见到其实也是癞头和尚的幻形,指代多尔衮前来索命),贾政见过和尚四次: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便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前厅,我一转眼就不见了,第四次最后一次见一僧一道夹着贾宝玉消失于白茫茫旷野之中。贾政便问:“宝刹何方?法师大号?这玉是那里得的?怎么小儿一见便会活过来呢?"和尚微微笑只是要一万银子。此时麝月不小心说了句“真是宝贝,才看见了一会儿就好了,亏的当初没有砸破。” 贾宝玉听了这话,神色一变,又死过去。点醒了李自成为了这块假玉玺想称帝,害死了崇祯帝(林黛玉)。贾政听屋里有情况便进屋瞧视一趟,再回来看时,那和尚便不见了,但凡神仙果然古怪。贾宝玉脉息全无,魂魄早已出了窍,恍恍惚惚赶到厅前,见送玉的和尚仍坐着(原来和尚的元神还在这里,只是身子不知到哪里去了。)和尚起身拉着他就走,穿墙出了房来到荒野,远远望见一座牌楼,来了个神仙似的女人(尤三姐),那女人与和尚打了个照面就不见了,牌楼写着“真如福地”,两边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很熟悉吧,跟第五回的“太虚幻境”是对应的,“假作真时真宜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为什么太虚幻境发生了改变?因为在第九十三回甄宝玉多尔衮梦游太虚后觉醒了。对此时的牌匾对联也解释一下。太虚幻境,明朝顺朝被废除归空;真如福地,清朝真福气也。顺朝这个假去了,清朝这个真来了,清朝战胜顺朝;顺朝归源清朝立世,清朝历史成真,顺朝在史册中被消除。然后转过牌楼,见宫殿宫门上又书四个大字“福善祸淫”,即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副对子“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过去未来的历史,依靠智慧与贤德也无法改变。前因由后结果,要知道你们李自成、朱由检、吴三桂、多尔衮等等人,不是没有缘由的会聚在一起,清朝替代明朝也不是没有缘由的会成为历史,无缘者不相逢。李自成看了后,想问问自己因果来去之事,见鸳鸯与他招手,便直奔而去,见一间配殿,匾额上“引觉情痴”,也写有一副对联“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引导李自成这个情痴让其觉醒,人间的喜怒哀乐都是过眼烟云,都因为他痴迷于皇帝位形成贪念。贾宝玉又找到了上次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到“相逢大梦归”一句,便恍然大悟,知这是皇太极的结局,又看到又副册“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见上面尚有花袭人毙席的影子,知是自己妻子高桂英最后的惨局,便大惊痛哭起来。


                              IP属地:上海370楼2022-05-01 20: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