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7贴子:181,926

回复:《【紅樓夢】觀義覺迷論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惜春作的是海灯,一发清净孤独。明朝最后的一点血脉希望朱由榔,在毫无希望的昏暗苦海中挣扎,寄希望于出家为僧来摆脱世间的纷乱。菱歌寓江南美好的情景,《采菱歌七首》南朝宋文人鲍照创作的一组诗。


IP属地:上海406楼2022-05-02 14:32
回复
    宝钗作七言律诗一首,灯谜谜底是蜡烛。内容如下: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蜡烛,古时候也用来做计时工具,“焦首”“煎心”就是指灯芯,“无烦侍女添”就不是指油灯需要填油,“两袖烟”,大厅里一般是一边摆放一支蜡烛或者一个灯座上各插两支,灯灭时升起的两柱烟。这首灯谜也回应第十八回省亲诗中的去“玉”改“蜡”。但这首诗确实是在形容朱由检度日如年煎熬的心情,所以各版本把宝钗和黛玉的诗对掉,出现了争议。关于薛蟠和薛蝌名字中的虫字边,可能作者就是为了要联系这“蜡”字,表达他们是被纳降之人。


    IP属地:上海407楼2022-05-02 14:33
    回复
      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中的各人诗句,薛宝钗所作的诗夺得第一。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海棠诗都带门、盆、魂、痕、昏,这是难点,却也是寓意。此诗其中几句比较容易看得出来,胭脂代血,血影;冰雪代洁,洁魂。吴三桂欲凭廉洁之躯,效那白帝托孤之重,不想朝代又到了那没落之时。葫芦庙,葫芦案,你作者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IP属地:上海408楼2022-05-02 14:34
      回复
        史湘云第一首诗: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蓝田玉——贾宝玉(李自成),霜娥——薛宝钗(吴三桂),倩女——林黛玉(朱由检),第一句应黛玉曲中的“阆苑仙葩”,阆苑是昆仑山仙境,西王母的住所,形容李自成自此而来。后两句就是寓事寓景寓情。自是霜娥偏爱冷,站在吴三桂山海关这个角度,北边是冷,南边是暖,李自成是暖香丸,多尔衮是冷香丸,可惜大顺改造不好暖香丸,满清造出了冷香丸配方,吴三桂选择了冷。顺着这个思路,那冷子兴要更改一下影射人物了,冷子兴影射的应该是顺治。皇太极之子,冷之子,兴盛起来,他这一代夺得天下。另有冷眼旁观这场大戏之意。但是小说开头1627年,福临还没出生呢,冷子兴怎么就跑出来了?小说开篇与结尾是后来者在增加的,不重要的角色就不一定会按小说主体内容过程来编写,他们只是为了增加意味。当然,也不一定就是福临,但至少是满族皇室中的一位。冷子興這個人物,應該也是後來者添加的,因爲沒有納入到賈家甄家系統裏去。非关倩女欲离魂,吴三桂不是因为崇祯驾崩才选择满清一方,他是因为李自成的所作所为。


        IP属地:上海409楼2022-05-02 14:34
        收起回复
          史湘云第二首诗: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第一句,指吴三桂在山海关可以发挥他的才能,也适合在朝中担当重任。第二句,“花”指陈圆圆,“人”指朱由检。后两句表达朱由检,“玉烛”指朱由检,“晶帘”这日字可能指皇帝,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三个皇帝围攻大明朝的含义。“月”就是月宫,代明皇宫,“痕”指泪痕。此中之苦都难以向嫦娥诉说。


          IP属地:上海410楼2022-05-02 14:35
          收起回复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钗作的一首螃蟹诗,虽暂时还不知道这是作者在表达这段历史的哪个细节,不过从中能窥见一二。螃蟹八只脚,张献忠有“八大王”称号,这就联系起来了。接下来看薛宝钗讽刺螃蟹的诗句是怎么写的: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诗中是在讽刺李自成,毫无章法的乱爬,“酒未敌腥还用菊”,谁是酒谁是菊谁是姜?酒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腥就是指满清,菊就是林黛玉朱由检和明季三帝,姜就是指自己吴三桂。宝钗大怒那回,凤姐说:谁还吃生姜呢,怎么这么热辣辣的。这姜也是指宝钗这个吴三桂。如今我吴三桂破釜沉舟又有什么好处,历史只剩下了这亡国的悲伤。禾黍就是亡国的意思,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觞,古代的一种酒器,这里指的就是起义,如歃血为盟。桂霭桐阴和长安涎口是地点,重阳就是重逢的深意,如菊花诗中有句:慰语重阳会有期。宝钗的螃蟹诗被众人公认为绝唱,书中写道“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其实作者的用意已经明写出来,这不是在讽刺世人不是泛指,因为过于毒了,这些诗作中是写有大寓意的。俗语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注意其中的“陈”字,多义字,陈通旧意,我不知道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如果是清代,那这句俗语就很有可能出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为什么不用“沉”字,如沉香。薛宝钗(吴三桂)比做姜,那王熙凤(李岩)比做什么呢?那就是醋!贾宝玉的螃蟹诗中有句:泼醋擂姜兴欲狂。就是说我李自成呀,驱使着醋攻打那姜,兴致越偏狂。


            IP属地:上海411楼2022-05-02 14:35
            收起回复
              第五十一回,关于薛宝琴的怀古诗十首。
              1、 【赤壁怀古】 司棋——史可法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矩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2、 【交趾怀古】 待书——郑成功
                 铜柱金城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3、 【钟山怀古】 入画——丁魁楚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4、 【淮阴怀古】 尤二姐——朱国弼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5、 《广陵怀古】 尤三姐——寇白门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尽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6、 【桃叶渡怀古】 鸳鸯——左良玉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7、 【青冢怀古】 金钏——金毓峒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
              8、 【马嵬怀古】 紫鹃——周皇后
                 寂寞脂痕积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
              9、 【蒲东寺怀古】 林红玉——慧梅
                 小红骨贱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10、 【梅花观怀古】 贾兰——柳如是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分别对应周瑜(赤壁之战)、马援(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周颙(周颙(yong)钟山出仕)、韩信(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隋炀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桃叶(王献之迎送桃叶)、王昭君(王昭君出塞)、杨贵妃(自缢马嵬坡)、小红(来自《西厢记》)、杜丽娘来自《牡丹亭》),这些是考典出来的。曹雪芹真会顽啊,不仅有俗语让你猜,有史料让你猜,还有文人雅士的高档诗谜让你猜。其实写这十首诗的用意,书中啰啰嗦嗦一大堆话已经写在下面了,交代了如何去看。第十首前边已经解释过了,根据这种隐喻的概念,就可以跟大观园里的其他人物来对照看。它实际上就是对没有判词的其他钗进行的一次详细补充。只是难度比较高,因为以前不知道对应的是哪个角色。至于表意上要猜的物品谜底,只是为了行乐,我就不考虑了。


              IP属地:上海412楼2022-05-02 14:36
              回复
                而在此十首之前,还做了点低难度的试题功课,那便是谁作的诗谜就对应的自己,如史湘云的《点绛唇》说的就是他自己这个张献忠,“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这是张献忠人生经历。宝钗的是“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何曾听闻这人间的慈悲,写的就是山海关是座城楼而不是钟楼。宝玉的“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琅玕节三月份,春笋萌芽的节庆之日后黛玉归天,将和宝玉天上人间相隔,叹悲伤。《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有载“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琅玕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黛玉作的“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就是形容最后激战的场面,天下的形势。主人指崇祯皇帝,三山可能指崇祯仅存的三股中坚力量,吴三桂的辽东精锐,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三边官兵,以及湖北左良玉军团。又或仅仅指的是吴三桂独立名。
                李纨和丫鬟也做了基本解说四句:“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一池青草青何名”=“蒲芦”,“水向石边流出冷”=“山涛”人物,“萤”=“花”物品(真是难以理解古人的想法)。对这十首影射人物先做个粗略的匹配,可能多有不确,先做个参考吧,这得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人才能顽得起的。


                IP属地:上海413楼2022-05-02 14:37
                回复
                  【赤壁怀古】隐言史可法(司棋),明末抗清名将,字宪之,号道邻。明朝灭亡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城破,法拒降遇害,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孔尚任所著《桃花扇》将史可法写成投江而死,于是民间广为流传。所以作者更可能是以这样的野史传说为题材创作的红楼梦。《史可法遗笔》中写道:“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希望夫人杨氏和他一起殉国,但是史可法这最后的希翼落空了。人到绝望之时是很脆弱的,从此书信就可看出来。史可法所处的环境不是那种热血的要为崇高事业献身的境况,也不是那种视死如归的壮汉在临死前说些漂亮话:“夫人,望速速撤离,莫以愚夫为念,将愚夫那未尽的寿命一并收下,请坚强的活下去,带大我们的孩子,往今以后一定要幸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依然舍身殉国,凛大义。潘又安可以参考一下杨夫人(史可法第二任妻子)。


                  IP属地:上海414楼2022-05-02 14:37
                  回复
                    【交趾怀古】隐言郑成功(待书),明末抗清名将,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 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南京,后被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金门岛金城,自明末清初以来,金门的发展史就与郑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IP属地:上海415楼2022-05-02 14:37
                    回复
                      【钟山怀古】隐言丁魁楚(入画),这个典故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需要先说明一下。周颙钟山出仕这个典故,钟山,即今南京紫金山,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北山移文》创作于南朝(480年),当时有一个叫周颙的人, 他最初自命清高, 隐居北山(南京钟山), 不肯出仕。后来, 周颙应诏出仕,职满后路过建康要到北山去, 孔稚珪就写了这篇《北山移文》来讽刺他隐居是为了待价而沽,换取更高官职。脸皮厚,不知羞耻,说“厚颜无耻”比说“寡廉鲜耻”还要严重。这可能就是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不高的原因之一,大概也是作者考虑把宝钗家定位皇商,冷子兴定位古董商的原因。不过怎么说呢,北山移文中的思想有其片面性。丁魁楚,字中翘,号光三,归德府永城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明朝覆灭后,丁魁楚与瞿式耜、吕大器等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红楼梦书中写“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指的是清兵南下后,丁魁楚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入岑溪,被清将李成栋诱骗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降清后被斩杀。作为永历政权的秉政之臣,以职位相争,因循苟且,“弃君营私”,不致力于抗清复明的大业。丁魁楚四十年的积蓄,全部为李成栋所据有。入画太可怜了,我的三观已毁。


                      IP属地:上海416楼2022-05-02 14:37
                      回复
                        【梅花观怀古】隐言柳如是(贾兰),不在梅边在柳边,李纨在书中被称作老梅,这句就是在说此首诗不为抒写钱谦益而为赞赏柳如是。这首诗灵感来源于《牡丹亭》,书中的男主人公名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杜丽娘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婵娟,明月;团圆,中秋月。一别西风又一年,顺治四年(1647年)钱谦益因反清案被捕入狱,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处奔走,最后救出了钱谦益,从别离到团圆正好相隔一年时间。


                        IP属地:上海417楼2022-05-02 14:38
                        回复
                          第七十回,林黛玉作《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悄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里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作者作诗作文的风格一般都是预示性的,前后回合呼应相衬的笔法。这首桃花行也不例外,下面稍做一下隐意上的解读。第一句,桃花指明朝的忠臣良将,东风指清朝,此时清朝动静不大;而此时明朝群臣也显得孤弱乏力。第二句,宫廷外的群臣与宫廷内的皇族,簇拥在一起。第三句,清朝有意试探明朝的动静,宫廷外的群臣也想知道朝中的旨意。第四句,朝廷外的群臣依旧按章办事,宫廷内皇族日渐凄惨。第五句,群臣体谅皇家的忧愁,这盛衰荣辱的气息随着清朝的逼近而来。第六句,清朝的消息投入宫中,朝廷群臣随着战报倍感消沉。第七句,“栏”指山海关一线长城,匹配贾雨村的诗“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下都关注那山海关一带的战事),朱家凭借山海关防线迎面着清朝的敌视,“茜裙”暂不解。第八句,天下男女乱纷纷,各有各的心事。第九句,烽烟中,双方将士成千上万,炮轰楼阁的火光笼罩城壁,鲜血一片模糊。第十句,天上降下的火弹击碎李家的香巢,大顺的春梦将要破灭,向西退却。第十一句,望向盆中之水,影照见脸上的血迹凝结。第十二句,这血就如同那鲜艳的胭脂,将士的鲜血,朱家的眼泪。第十三句,若将朱家的泪水比做那桃花,如何分得清是朱家血泪长流还是鲜花的明媚娇艳。第十四句,泪眼中瞻望那明清战事,泪干明亡万事休。第十五句,残明事迹诉说着憔悴的皇家人,疲惫的将士守护着将亡的明王朝。第十六句,“杜宇”,即杜鹃鸟,据《成都记》载:杜宇又曰杜主,自天而降,称望帝,好稼穑,治郫城。后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明朝灭亡,杜鹃一声,紫禁城内空余明末的血泪。到此,明白了“紫鹃”一名的意义!紫鹃的紫字,同紫禁城的紫字,天帝所居紫微宫中杜鹃之义。


                          IP属地:上海418楼2022-05-02 14:38
                          回复
                            石匮书曰:我朝天下,不亡于正德,应亡于天启。若我先帝(崇祯帝),勤俭精明、锐意图治,宵衣旰食、惕厉焦劳;其奈有君无臣,社鼠城狐,共亡其国:实是中兴之令主,反为亡国之孱王。天道至此,颠倒极矣!但其正命殉亡,身死社稷;千秋抱痛,万姓悲思。汉、唐、宋末代之君,所不能效其万一者也。余故于甲申三月,遂痛明亡。乃以弘光、永历仅列世家,不入本纪;此则痛思先帝,真同鹃泣。世有罪我,窃附麟书。


                            IP属地:上海419楼2022-05-02 14:39
                            收起回复
                              “真同鹃泣”,紫鹃一名的意义再加详注:
                              《史记·封禅书》:“而雍菅庙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
                              《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后人哀杜伯之忠,立祠于杜陵,号为杜主,又曰右将军庙,至今尚存。”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成都记》:杜宇又曰杜主,自天而降,称望帝。”
                              清·周亮工《书影》卷五:“杜宇亦名杜主,见《成都记》。杜主,人罕用之。”参见“杜宇”、“杜鹃”。
                              杜鹃一词的由来。为什么悼明之亡?不需要今人多加解释。


                              IP属地:上海420楼2022-05-02 14: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