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冢吧 关注:21,657贴子:298,562

回复:宝塚饭的社会学——明星形成于剧场之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翻译辛苦了~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2-27 11:38
回复
    2 两种序列,Star路线与资历
    在确认了Top Star是绝对的存在之后,接下来阐述一下与之相关的其他明星的序列关系吧。在宝塚歌剧团,成员并不叫“剧团员”,而是因其对以前重视的学校制度的延续而称为“生徒”,从初舞台开始算为研究科一年、二年……因为有这样按照学年来考虑年度的习惯,在这里也要依据于此。
    在宝塚歌剧团的出演者也就是生徒们之中,首先形成的是Top Star及与之相关的前途有望生徒的明星路线序列。与男役Top Star所对应,一般会设置二番手、三番手,再加上若手,上位五六人左右会得到明星待遇。Top Star是绝对的第一位,最接近其地位的是担任准主演的二番手。但是二番手以下,特别是三番手再往后的流动性非常高,只能依据每次演出的角色分配或者使用方式来判断其地位。就算是二番手,也不保证肯定能升任为下一个Top,再下面的明星更不必说,并不是按顺序向上提拔的。根据演出安排,同一个角色会让复数的演员分别饰演,比如二番手和三番手轮流演,或者三番手以下轮流演之类。因此,演员的变化让作品的乐趣成倍增长,增加观众的观剧次数也是剧团为了票房收入的目标之一。但是与此同时,分享同一个角色的明星之间的序列关系也被搅乱。在这个明星路线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按部就班升上Top,大部分情况下会分成最终留在Top路线里的人和被甩出去的人。就算截止到某个时期明星们的顺序暂时稳定,也会不知在哪个时间点,将中间的某个生徒从路线“拔除”,有必要让位于下方的番手越过她。这时,经常会像这样设置双卡司或者三卡司。比如说二番手与三番手饰演同一个角色,此时的序列关系等于暂时平等。那么意味着对二番手来说是降格,对于三番手来说则是升格。反过来说,二番手能力(这里的能力包含着实力、人气、剧团的人事构想等种种含义)强大的情况下,是不会和三番手替役的。这时会被授予实实在在的二番手地位。像这样采取多卡司轮换的情况,大概都隐含着给学年最下的生徒升格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来自剧团的推动。像这样,虽然在组内享受引人注目待遇的几个人可以说是暂时身处明星路线,但也应该注意这个位置是暂时的不安定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2-02-27 12:51
    收起回复
      与这样的男役明星路线相对应,担任女性角色的“娘役”也同样存在序列。在宝塚,男役担当和娘役担当是固定的。偶尔也有男役转为娘役,或者在秀的某个场面里由男役扮演娘役,或者由娘役出演小男孩角色,不过这些都属于例外。将男役担当者和娘役担当者明显区分开来,是所有角色都只由女性饰演的宝塚歌剧团的必然战略,这一点与歌舞伎的性别分配是一致的。在由同性组成的演技集团之中,不得不比日常世界更加强调男女的性别分配。如果不这样,在舞台上就很难分辨出“男”和“女”。在宝塚歌剧团,虽然娘役的待遇不如男役,但一般存在着作为Top Star的搭档,固定出演女主角的娘役Top Star。在娘役之中,虽然也有作为女二号,地位相当于二番手的位置,但那只是是否有个人属于“希望之娘役”这种程度,并不会被看作进入类似男役那样的明星路线。娘役的地位比起男役流动性也更高。那是因为,娘役Top Star对男役Top Star来说是否合适,或者说从学年或体型、擅长领域等种种方面是否有利于那位Top或歌剧团,从这种视点被选拔出来的情况占大多数,偶尔也会有娘T位置空缺,或者由多个生徒轮流负责的情况。
      连接着Top Star之位的明星路线内存在着数人,但路线之外的生徒也并非全是同等待遇。在宝塚歌剧团,学年及成绩被设置成序列的第二个核心。一个组大概有80名成员,依据这个核心被排序。而且Top Star也不例外,同时身处这个序列之中。
      经历了宝塚音乐学校的研修时代,生徒两年后会迎来初舞台。初舞台这一年就是研究科一年,之后是研究科二年、三年这样累积“学年”。到研究科七年为止,在剧团内部都是“生徒”的待遇。生徒在研七之前人如其名,也会像“学生”一样参与新人公演。男役在新人公演里是否会被给予主演位置,基本决定了之后能不能进入明星路线。接下来研究科八年之后,虽然习惯上仍然继续被称为“生徒”,但会根据每年的合同决定劳动条件。也就是说,实际上已经不是“学生”了。虽然Top Star在研十三到研十五这段期间就任的情况比较多,因为并非由学年或实际年龄决定,会有一定幅度的时间差。过去就任时间比较早的,像是汀夏子或者鳳蘭、天海祐希都是研七就上Top了,大地真央和杜けあき是研十。2006年成为星组Top的安蘭けい则是研十六才就任,被称为盛开最迟的Top。虽然Top Star在组内基本属于上级生集团,但几乎很少是最上级生。与明星路线无关,在高学年的成员里,会从最上级生集团中选择组长及副组长。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02-27 14:05
      回复
        感謝翻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2-02-27 14:11
        回复
          在宝塚歌剧团,存在着与明星路线的序列所不同的,由这个学年顺决定的序列。在同一学年内,“生徒”时代的最后一次考试(研究科五年)的成绩顺序决定了排序。每年四月左右出版的杂志《宝塚おとめ》会介绍歌剧团所有团员的资料,除了最前面Top Star及娘役Top Star的彩页,每一组都按照学年·成绩顺序来刊登姓名和照片。在那之中,Top Star也在其学年·成绩相应的页码被刊登出来。那位Top Star最后一次的考试成绩不如同期其他生徒的话,就算她是Top,资料也要排在成绩比她好的同期后面。这个学年·成绩的排序,每次演出排练集合日发表的角色分配表(香盘表)也同样依据于此。
          对歌剧团来说,不如说生徒全员按照这个学年·成绩序列才是基本,只有那几名明星路线的生徒同时还位于其他的明星序列。试着解释一下这两种核心的区别的话,明星路线是例外且流动的序列,学年·成绩作为根基序列,从研究科五年之后就稳固不动了。那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总之宝塚歌剧团的生徒,所有人都被编入在某个序列之中。
          如果通过没有变化的学年·成绩顺序来决定舞台的角色分配的话,那就只有什么都不做也能达成的资历排序,产生不了任何紧张感或期待值。只要静静等着总有轮到的时候。这个序列系统之所以能带来紧张,因为它在这个不动的基本序列中加入了属于另一种次元的流动序列。其他的大多数剧团或者演出团队也是这样,每次演出都有主要角色的排序吧。但是,它们不存在一个不动的序列。能不能担任主演,出场多不多,台词多不多,即使有围绕着这些的竞争,在不存在明确顺序的集团中以主演为目标,和像宝塚那样,在学年·成绩这个序列被公之于众的基础上以主演为目标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在其他的剧团或者团队中虽然也存在着经验的差距,或者有出身的区别,但是不存在能一律比较的“序列”。如果说普通剧团的形象是从地面各处不同地点以上层为目标的话,宝塚歌剧团的形象则是从零开始一阶一阶上升的同时,在某处突然越过好几阶而上升。在这个意义上,宝塚歌剧团的升任系统可以说是比较接近普通公司的出人头地路线。在基本遵循一段一段上升的规则之上,偶尔也会有不寻常的上升行为——也就是说正因为这种不确定的Top竞争,才引发了形式独特的粉丝活动。在最开始讲述的新专科的设置,就是这种竞争的新展开,或者说进一步加速化。关于这一点,之后会再详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2-02-27 18:28
          收起回复
            3 Top竞争,解读人事暗号
            那么,依据以上两种核心构筑的序列,首先在舞台上就可以看出来。
            让很多初次观看宝塚歌剧的人惊讶的是,在其他剧团演出时相当于谢幕的场景——在宝塚这被称为终场的盛装游行——出演者会从舞台上的大阶段按顺序下台阶登场,越往后越会出现背着大羽根出来的光景。当一位背着大羽根的出演者独自歌唱时,一般会觉得这就是主演吧。但是在那之后,羽根更大,衣服更华丽的出演者顺次出现,还准备了让最后登场的Top Star沐浴在聚光灯下独唱主题曲的高潮部分这样的精彩场面。再之后,全体出演者华丽地站成一列,Top也总是处于中心位置。这个场面也是典型的为了展示Top Star在舞台上永远在中央。就算在完全没有预习过宝塚歌剧舞台的普通人看来,台上所有人长得都一个样,也会知道Top Star在什么位置。在现在描述的盛装游行部分,最后登场的三个人,也就是男役二番手、娘役Top Star和Top Star,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会背着巨大的羽根。其中,Top Star的羽根是最大的,而且背面还装饰着好多被称作“尼亚加拉”,如同这瀑布一般垂到地面的长羽毛。Top Star的羽根会像这样以最大限度的华丽程度来制作。
            如此花费心思将Top Star在舞台上凸显出来,并不仅仅是在盛装游行的时候。所有的场面都在进行同样的举动。不仅登场顺序和中央位置是固定的,灯光照明也一样,沐浴在最耀眼光芒中的还是Top Star。另外,根据场面设置会有巨大舞台上只有Top Star一个人的情况,或者独自慢慢走过被称为银桥的,宝塚歌剧独特的前方舞台。本来,使用这些并不是Top Star的特权,二番手或者娘T,根据情况在那之下的明星路线生徒也会被给予机会。但是,不管是什么演出,Top Star一定会有这些精彩场面,次数和那个场景所占据的时间也更长,不可能有其他的生徒在这方面超越Top Star。服装的豪华程度和服装数量也是如此,无论如何只有Top Star是与众不同的。每次演出准备的主题歌也是由Top Star负责演唱。


            IP属地:北京23楼2022-02-28 08:50
            收起回复
              宝塚的剧场内设置有非常精密的舞台装置,其中一部分就是多样的升降台。Top Star多数情况下会使用舞台前方正中的升降台,也会随着圆形转台上升登场或是下降退场,也经常使用设置在左右舞台袖的升降台。Top Star在使用升降台登场时,一定会打为了让人注意到此处的聚光灯,Top Star从舞台袖的花道登场时也是,会设置特意将观众的注意力从主舞台吸引过来的演出手法。就算故事正在舞台中央进行,也会在Top Star登场之前给花道打光,或者吹响铜管乐器之类。仿佛打断正在进行的故事的这种“约定俗成”,也是舞台全体都是明星中心主义的表现。
              以Top Star模式的演出为首,二番手以下的序列也是相同的作法。二番手有着比照Top Star的“特典”,三番手以下再比照二番手。也就是说,在观看舞台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在当下时点生徒们的“格”,也就是顺位。
              在生徒们从下位开始顺次登场直到Top这样的场景,登场顺序晚的人是属于上位的位置。另外在这个时候,有多少人一起出来——也就是说是单独登场,还是单独+后面带着几个人登场,或者同等级的三个人中有一个人登场,在同等的三个人中是否站在C位,同等两个人的话是站在舞台上手侧还是下手侧,穿着看起来一样的服装但是不是特意做了不一样的装饰之类的,演出的各种细节都是推测那位生徒在现时点所处地位的素材。即使是相当于五、六番的若手,没有分配到什么重要的角色,如果得到了能接近Top Star的角色(Top Star角色的身边人,或者和Top一起登场的机会较多,或者有Top Star的对手戏这样的角色),也可以推断出有推她进入明星路线的可能性。宝塚歌剧的舞台并不是单纯按顺序给予二番手以下的人待遇,可以说是暗含着为了让不寻常的上升变为可能的伏线。如果用演艺圈的话来说,就是要走红了吧,在维持原本的学年序列的同时,在细节之处加入了通往明星路线序列的要素。然后,无论是生徒本人还是粉丝,都会注意到这些微小的差别。如果是了解宝塚歌剧这些手法的人,自然而然就懂得“解读”。并不需要特别是某人的粉丝,今后谁会作为明星而得势,根据她的待遇就推断得出来。当然这样的待遇,可能会因为演出家的喜好等特殊原因,有时只限定在一次演出里。因此,想要解读人事的话,必须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IP属地:北京24楼2022-02-28 09:56
              回复
                我并不打算在这里探究采取这种方式的歌剧团的意图。但是,宝塚歌剧的这种方式,一点一点地往前推,多少能够缓和从原本的序列跳到明星路线时给予粉丝的冲击吧。实际上,对已经习惯解读这种微小暗号的宝塚粉丝来说,虽然称不上提拔但早早被推的生徒被明确重用之时,也就是登上明星路线之时,会比较容易接受歌剧团这样的意向。偶尔会听到人说“我早就觉得那孩子能出头”(进入明星路线之类),从这种话中能显示出来,早早就注意到了剧团的信号,并预见到了这一点,这会让人感受到一种优越感。有自己预先知道的满足感,也很难产生“为什么是这孩子”的疑问。因为是已经准备就绪的事情,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歌剧团的人事安排,有极少数的例子是没有遵循这个手续,到了一定程度的高学年突然给予明星待遇。这时粉丝的排斥就会相当强烈。因为这与年轻生徒的“提拔”不同。不仅因为如此唐突的人事而被直接损害利益的生徒的粉丝会反对,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粉丝也会广泛排斥。这是因为剧团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毫无新人公演主演经验的朝海ひかる,都已经过了新人公演的学年,却突然在2000年雪组的《凯旋门》中,作为“役替公演”,饰演了一次主演轟悠的角色。因为这个时期正好有柏林公演,应该担任新人公演主役的貴城けい及其他主要成员都在海外出差组。因此,即使新人公演本身无法举行,表面上策划了这样的特别公演取而代之,实际上相当于紧急准备的新人公演,谁都会这么想。在这之前,不存在没有当过新人公演的主演就成为Top Star的生徒。没有站在大剧场中央演戏,凭一个人就撑起巨大舞台的经验就当Top Star,是不可考虑的事情。为了让朝海有这种经验,才特意设置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役替公演。虽然新人公演学年之前的朝海也算是潜力股,但从入团时她就是作为明星候补生的安蘭けい、春野寿美礼、成瀬こうき等同期生之下的配角来培养的。不过与歌剧团预想“相反”的是她突然走红,很快变得有人气。因为人气涨到难以无视的程度,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歌剧团的首脑们重新注意到了她的魅力,但是之后她突然就“进入路线”了。而且并不只是路线而已,到此为止,她成为Top的概率相当高这件事已经明明白白了。其他也有,虽然没有这么大的冲击,但之前完全不受注目,却在新人公演的最终学年突然被授予女主角的例子是檀れい。这个举措也被看作为了让她成为娘T而临门一脚。虽然她现在活跃在电影及广告中,但她成为娘T的经过是很多粉丝难以接受的,特别当时网络上的舆论也很不安稳。虽然娘役的情况没有男役那种给粉丝的冲击大,但也受到了非常多的反对。尽管这类情况比较罕见,但是一想起这些例子,为了某种程度上避免粉丝的反对,果然还是提前慢慢推来表明剧团的意向比较好吧。本来,从另一面来看的话,毫无准备的唐突人事不管对生徒还是对粉丝都是刺激也是事实。


                IP属地:北京25楼2022-02-28 13:18
                收起回复
                  一旦试着关注序列及明星人事,宝塚歌剧的舞台也可以说是作品内容或信息中都埋藏着人事暗号。粉丝们基于这些暗号预测着未来。越是疯狂的暗号越让粉丝集中意识于此。
                  在舞台之外的场面,Top Star和如下的序列也被遵守着。电视上经常会播放宝塚歌剧团的排练镜头,现在有一个叫做宝塚SkyStage的专用频道必定会播出这类内容,粉丝们也可以看到排练时的样子。一组的生徒全员集合在一个大教室里。排练初日的集合日,随着角色分配发表,大家开始坐着读剧本,但是这里座位的顺序也是决定好的。最前排正中是Top Star,她的两边是二番手和娘T。主要地位之外的生徒,则是按照惯例的学年顺。后边的几排都是按照学年顺坐在长椅子上,然后,连椅子都没有的研究科一年的生徒们就坐在地板上。最下级生需要一直注意周围环境,为了上级生干活跑腿。像这样的座位顺序,生徒们出去歌剧团外面也一样要严格遵守。比如说在作为观众观看其他生徒的晚餐秀时,桌位也是按照学年顺序排的。还有,在这个集团内作为最下级生的生徒,已经养成了从各种各样方面照顾上级生的习惯。就算外出时也要遵守歌剧团内部规则的行动虽然可能让人难以理解,但是想想体育系的前辈后辈关系,或者公司的上司部下关系,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独特之处在于,Top Star这个绝对地位的存在,以及生徒们各自的粉丝也形成了组织化。
                  宝塚的序列在歌剧团的官方媒体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宝塚歌剧团官方发行的杂志有月刊《歌剧》及《宝塚GRAPH》。这些杂志里会刊登生徒off时的照片,也就是并没有化舞台妆的模样。虽然每期刊登的成员有变化,但Top Star是几乎每期的开头几页都会登场的。而且,这些杂志的封面也是观察宝塚人事的重要指标。能登上封面的只有身处明星路线的生徒们。多数情况是Top Star或者二番手单独登封,不过《宝塚GRAPH》近年来刊登复数明星的次数也变多了。但是,《歌剧》比起《宝塚GRAPH》版式更加严格,它的封面样式从过去开始就没变化过。刊登明星脸部大特写的封面以现在的感觉来看有些老气,与迎合时代变得时尚的《宝塚GRAPH》相对,《歌剧》看不出任何变化。《歌剧》的封面是每月一个人,五组的Top和二番手加起来使用了十个月份。因此,剩余的两个月是谁登封就变得很重要。有时是比较有前途的三番手,或者学年较高的三番手,也有刊登资历较足的娘T的非常规情况。
                  这两本杂志,特别是每年一月号的照片页暗含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只会刊登各组的路线明星,在五组同步刊登的情况下顺序也是决定好的。其中有就任顺序或者学年顺序这样的秩序。通常,一个人独占一页的是Top Star·娘役Top Star·二番手,虽然也会拍摄其他数人,但是能登载在彩页上的话是作为路线生前途有希望的一种标志。当然,并不是说登了一次,之后就永远有保障了。


                  IP属地:北京26楼2022-02-28 16:29
                  收起回复
                    没想到关于人事的细节这么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2-02-28 23:43
                    回复
                      另外,还有从很久以前就每年发行的三种日历(明星日历、舞台日历、桌上日历),其中最重要的是规格较大的明星日历。这个日历也是从几十年前开始就一直没有变化,设计风格比较老式。Top Star是单人拍摄,不过二番手以下如何刊登,每年都会有些许差别。二番手和娘T经常是多人拍摄。因为这个日历以前是用于阪急员工送给客户的,由于营业的意图,多数时候封面会使用年轻的娘役。用虽然还没有成为娘T,但被认为最接近那个地位的娘役作为封面,也是宝塚其他的官方媒体上见不到的特征。近年,也开始有使用数名若手男役作为封面的倾向,一方面是带有外部宣传的商业意识,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可以推测未来人事的材料。
                      另外一个重要的媒介,是每次演出的场刊。这上面会刊登舞台妆造型出演者们的照片。当然基本上Top Star、娘役Top Star、二番手三个人每个人会独占一页,在那之下的生徒们的待遇就有了微妙的差异。一页上有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像这样照片越来越小,剩下其他人仅仅是按照学年顺像点名册一样来排列照片。最下级生连这次演出专用的照片都不拍,就反复使用初舞台时的照片。但是,与角色的大小无关,成为上级生的话就不会被当做“其他”来对待,会保证刊登定妆照出来。如果在这种上级生群体中出现了若手的照片,那位生徒就会被视为前途有望,或者已经进入了明星路线。
                      像这样,舞台、私下、媒体等等,种种场面都暗示着推测明星制度序列未来的线索。因此,生徒的粉丝不会错过这些,虽然不至于拼命,也不会毫不关心。粉丝聊天或者网络论坛上的话题很多都集中在这些事上。公演初日一拉开大幕,谁的待遇如何了,盛装游行的顺序是怎样的之类的repo就交织在一起。
                      正因为Top Star的地位绝对稳固的另一面,是明星路线的不安定,粉丝怀揣着期待与不安,一边解读着多种多样的含义一边观看宝塚歌剧的舞台。再加上,这并不局限于那些只迷恋某一位生徒的粉丝的行动。就算是没有特定喜欢哪位明星的普通宝塚饭,并没有很热心关注这类话题,也会被无意识卷入解读人事的游戏。区别只不过是在这方面倾注了多少精力而已。如果是特定的粉丝,经常会有感情用事的反应。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2-03-01 10:25
                      收起回复
                        日更好快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2-03-01 10:53
                        回复
                          剧团的物料真是处处体现地位啊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2-03-01 15:41
                          回复
                            4 新专科制度
                            在这里回到最开始所说的新专科制度的话题。
                            既然有“新”,就有“旧”。宝塚歌剧团从以前开始,就在演出单位的五组之外设立有“专科”这个特别构成。在那里配置了脱离了各组,学年相当高的生徒。一般情况下相当于组长的学年,就算年轻,也比各组的Top Star的学年都要高。专科的职责,是让这些在歌·演技·日本舞等方面能力优异的生徒,作为实力派辅助加入各组的演出。在宝塚歌剧团,各组的明星系统并非完全依靠“实力”形成。但是只有这个专科,可以说是聚集了实力雄厚的成员。她们作为资深老手,担任各种演出中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说,可以称为上级生组成的专业集团。从属于专科的成员与明星路线无缘,大多数是在剧团待了很长时间的人。
                            与这个一直以来的专科有所区别的“新专科”出现于2000年。要说这个消息为何有冲击力的话,是因为这个新制度,把当时那个时点各组的二番手和三番手,也就是正位于明星路线上的十名生徒,一起从各组抽离被放去了专科。也就是说,暂且告别了“组内的”Top竞赛。这件事的反应,用薮下哲司的话来形容是“引发了粉丝间的巨大恐慌”。在宝塚歌剧团的官方媒体《歌剧》的读者投稿栏目,也刊登了对新专科制度困惑不解的声音。
                            那个时候的歌剧团的确有太多路线明星,但是Top的更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那么频繁,可以说是塞车了。当时有种只要进入明星路线,按顺序等着就可以暂时安心的气氛。在这种状况下,Top之下积攒了太多明星,还出现了高龄化的问题。当时的Top Star的下一代已经研十二或研十三了。经过二番手三番手,研十左右的生徒再继承位置时也已经不算太年轻。新专科制度,基本明确算是宝塚风格的裁员制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2-03-01 20:42
                            回复
                              以前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二番手三番手堆积的情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明面上会有个什么理由,都采取Top不久后退团的形式解决。这绝对不会被表述为“裁员”或者“提前退任”。像这样的案例在Top竞赛中是个别例外的情况,粉丝们也同样将其视为特殊案例。但是2000年时,因为所有的组内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没有采取找理由让Top一起退团这样明显的重组策略。五个组的二番手和三番手,并不是传统的专科,而是被配置到新设置的专科,在各组演出中以嘉宾出演的身份参与。演出之际,她们在这个组里的待遇等同于之前的二番手或三番手。虽然在舞台上的待遇不变,但却远离了组内的Top竞赛,采取了这样的奇妙方法。
                              这个制度,虽然仅限于宝塚内部和粉丝内部,却让人预感到了巨大的地壳变动。以此为契机,不仅至今为止比较安心按顺序等待的二番手及她的粉丝开始焦虑,四番手以下的生徒和她们的粉丝也突然开始紧张起来。距离Top本该还有数人的漫长竞争之路上,视野突然开阔起来。就算新专科成员在舞台上仍然拥有等同二番手三番手的地位,那也不过算是友情出演,以组内的固定成员来说,若手的排序被认为一口气提升了不少。以前要是二番手和四番手之间有四五年的学年差,就不得不依照原本的序列规则老老实实等待,但是现在变成了同等竞争的立场。从以前开始,番手不同的明星和她们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竞争的倾向,这个新专科制度进一步激化了这种倾向。从这个意义上,无论对生徒还是对粉丝来说都是很大的冲击。本来不管是生徒还是粉丝,都是带着对常年生活的组的眷恋成长起来的。以前也是,如果有组替这种形式的变动,重新调动离开原组,无论本人还是粉丝都会有些抵触吧。特别是本来就是原组的路线明星的话更是如此。虽然不能说契机只有新专科制度,但这是将宝塚歌剧团的明星系统与粉丝间的关系引导至新局面的一个象征性事件。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2-03-02 1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