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吧 关注:10,829贴子:202,940

回复:关于卫青后期冰点境遇+可怜避祸的荒谬性 总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倒觉得炉法纯青了,开始时的长途奔袭闪电战到后来长途迂回奔袭,闪电战,围歼战,再到漠北大战车骑结合的战法,两翼包围,无不显示他超人的军事才华。
狠命的抱住这位筒子亲~~~~~~~想法完全一致!
所以啊,杀人的刀比不过史官的笔!


90楼2010-02-27 23:08
回复
    我觉得太史公还是很HD的,这个“天幸”主要是指霍去病常常孤军深入的情况……
    突发奇想,会不会是因为卫青的战法太过中规中矩了……就是那种先立不败之地……因此,胜了,也没有什么好写的……
    霍去病……估计是没有随军记者……太史公不知道详情……当事人又跟舅舅一样低调,完全不接受采访……
    太史公一气,除了官方文书,什么都不写了!
    ----------------------
    说到中规中矩,这点儿我坚决不同意,不是我不替太史公说话,他的确对外戚有偏见,连李靖都说‘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备者孙武、卫青,诸葛亮儿’,岳飞也说‘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
    奇袭龙城算中规中矩?改革兵法算中规中矩?声东击西,偷袭还在被窝里的贤王怎么也算不上中规中矩?里面哪场大战不是用奇策灵活制敌,甚至转败为胜
    说起来,霍去病是极其bh的攻击力和深入敢战的千里奔袭,卫青反而是很善用奇策之类不常规的打法,说卫青带兵稳我是同意的,比如说很多战,因为带的辎重多,队伍大,都是首尾和旁侧相互照应,又分股出击,以防被匈奴针对部分突破。但说他中规中矩和王教授说他后期全靠小心保全差不多都有后世误传在。
    能想到因形式改革骑兵的,想到趁敌空虚打其不备的奇才怎么也不可能用兵叫保守到平淡,更不至于没什么好写。最后一战,始料不及的情况,那个武钢阵,诱敌深入,合围包抄他也真想得出来。
    说白了,卫青那种打法和小霍不是同一型,但也是把命放在裤腰带上胆量和智慧的当机立断和大胆执行。断错一点,假如把敌军埋伏的地方当成空虚的地方去追打,或结阵中间出了纰漏,就是性命不保的事。哪个不比李将军射虎有可写性
    ps 卫青打仗辎重带的算有点儿大的,最重的也不是人头数,而是夺回的牲口数,这点想必汉武帝也该知道些,要不然也不会骠骑将军杀敌数是大将军一倍时才轶禄与大将军等
    


    91楼2010-02-28 03:59
    回复
      我倒觉得卫帅的胜战已经惯坏了当朝者的胃口了。估计上上下下都有一种跟着卫青就是胜利的理所当然想法了。所以漠北之战后,对于李广的死,太史公的猜测就是完全筑立在胜战的基础上的。
      卫青战法中规中矩吗?我倒觉得炉法纯青了,开始时的长途奔袭闪电战到后来长途迂回奔袭,闪电战,围歼战,再到漠北大战车骑结合的战法,两翼包围,无不显示他超人的军事才华。再说打仗哪有想先立不败之地就能不败的。
      太史公对卫霍是有些负性情绪,文中还可以读的出来的,本来写的就白开水一样了,再加上这一点小情绪,难怪后世的文人都跟着酸溜溜了。就小霍的不省士他都能写的那么详细,小霍的功绩倒都是官方文书了。
      ------------------
      同抱,同亲


      92楼2010-02-28 04:03
      回复
        60.180.123.* ~~
        IP君~欢迎乃到卫青吧哈~~俺粉心水乃滴观点哈~~有时间就来玩哈~~


        93楼2010-02-28 09:49
        回复
          • 115.222.140.*
          我也同感,司马谈是在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史记中司马迁记载卫帅的事迹应该是来自于司马谈的记载---------
          现在才注意到这一条,那么司马迁做太史令的时候是在元封年间,卫霍对匈奴的战役都早已打完了。而且小霍跟李广父子都已经翘了。他为毛这么捧李氏父子,那么就因为“出身良家,秦名将李信”之后吗?
          秦将李信的作为只要稍读史书的人也明白,在名将辈出的秦朝,他真的真的。。。。。。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要是汉武一朝,李信后代李广为尊,这才是一大杯具吧。猪猪陛下的谥号也要改一改了,还怎么打匈奴,立武功?很多人都说是当时汉朝有文景之治留下的雄厚的实力,所以才有卫霍的建功立业。这点我也同意,一个人建功立业自然脱离不了社会环境。但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卫霍之前卫霍之后汉武一朝对外武功的一比较也就明白了(真奇怪那些人那么喜欢关公战秦琼的比较,这么简单的比较却从来不屑干)。
          司马迁对外戚的偏见的确是非常深的,参见后面的李广利与李陵的差别待遇也可略见一斑,虽然我非常非常不DJ李广利,但他封侯也是以军功封侯的,倒是太史公尤为赞赏的李陵米有一点功劳。
          估计太史公骨子里有文人的清高,看不起骑奴出身又有裙带关系的卫青,但是,不得不说,对于卫霍的功绩他还是如实记录下来的。所以,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一直不变。
          至于说小霍的天幸,我倒不觉得是太史公的HD,我觉得更象是衬前一篇李广的数奇,若不是有这一词,怎么会有后来的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不败由天幸的诗呢?
          


          94楼2010-02-28 11:48
          回复
            • 24.208.179.*
            ls忘了一点吧,太史公是因为替谁求情获罪的
            其实不用把谁想的就没有一点儿私心,如果说刘彻有,司马迁又何尝没有,这也是人之常情,想想他这边坐在牢里忍受汉武帝的宫刑,那边还花大笔墨赞美他的最亲近的小舅子和外侄,也是强人所难嘛。比起现在个颠倒黑白的,司马也只是对卫霍冷淡了些,能记的坏处详写些,能略的优点功绩尽量白开水,说不定对汉武帝写的那个本纪更惨呢,于是被野猪毁了。
            只是有些可惜卫霍夹在里面,有大才又出力,辛辛苦苦的建不世功业,甚至谈不上直接得罪谁,却因外戚被连累了这么久
            


            95楼2010-02-28 13:32
            回复
              楼主和几位IP都说的很有见地,欢迎大家常来卫青吧做客 ^-^
              卫青打仗辎重带的算有点儿大的,最重的也不是人头数,而是夺回的牲口数,这点想必汉武帝也该知道些,要不然也不会骠骑将军杀敌数是大将军一倍时才轶禄与大将军等
              ++++++++++++++++++++++++++++++++++++++++++++++++++++++
              一言以蔽之,就是“战术高度”与“战略高度”的区别。
              说点个人小想法,大家毋笑话。
              霍去病的打法很凌厉,重在给敌军重创,是对敌人看得见的当前资源以摧毁;而卫青的打法则很狡猾,在打败敌人的同时注意了对看不见的未来的有生资源的摧毁。
              比如卫青元朔二年打河朔那仗,是略河南地、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元朔五年右贤王那战,则是得匈奴“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元狩四年漠北大战,击败单于后,杀到赵信城将敌方的“积粟”用以自己军队食用,同时烧毁了带不走的剩余积粟。
              肥美的河朔草原、耐以生存的牛羊牲畜、养育后代的人口,这些都是卡着匈奴咽喉的再生资源啊!结果全找这些下手……挠墙~
              卫青的战法总是给我这么种感觉——只是当前打赢了对方、获得华丽的首虏率还不算很牛,要连对方未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可能资本都削掉才叫真牛!
              PS 外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身份,反而是那些对有才华、又不飞扬跋扈、还建不世功业、同时享有崇高威信得以善终的外戚戴着有色眼镜说三道四的人,才比较丢人~
              


              96楼2010-02-28 15:32
              收起回复
                • 115.222.140.*
                是的,比如第一次打的龙城,其实这个已不在于首俘数了,首先,龙城在匈奴人心目中有关至高的地位是祭祀祖先祭拜天地的圣地,换句话说就是在匈奴人祖先的头上撒野啊。换了个别的地方,给匈奴人的震憾也绝不会这么大,就是“给你当头一棒”。
                至于河朔吗,黄河九曲唯富一套,夺了这么富饶的草原,就是对匈奴的生存基地,生存经济的摧毁。卫青“两出定襄”后,一只鞋听从赵信的建议迁漠北,其实,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漠南无法生存下去,才会迁移偏远的漠北。否则以匈奴人对土地的重视程度,怎么会轻易放弃。
                有了卫青这么狠辣的打击和摧残,后面的霍少华丽丽登场,风卷残云不知有多痛快了。
                至于辎重,战线拉得这么长,军需也大,消耗肯定大。不管是卫青,小霍都是一样需要的。史记中就重点写了漠北之战马匹的消耗。


                97楼2010-02-28 15:57
                回复
                  抱住IP君转圈圈,龙城之战的意义的确不仅仅在于那700多的首虏率,我觉得这也很有心理战的意味。
                  第一刀就直插对方心中的圣地,在心理上对匈奴也是种震慑。不知怎么,每看一遍《卫将军骠骑列传》,越是能体味卫帅打胜仗的不容易……突变因素太多了,还是在对方的地盘上,变幻莫测~~
                  惊觉已经歪楼了,正回来正回来,汗……
                  


                  98楼2010-02-28 17:18
                  回复
                    肥美的河朔草原、耐以生存的牛羊牲畜、养育后代的人口,这些都是卡着匈奴咽喉的再生资源啊!结果全找这些下手……挠墙~
                    ----------------------------------------------
                    话说陛下就是对数钱特别感兴趣~ 话说每次看见人说大将军没创意 俺都很想挠墙~   欺骗性太强了说


                    删除|99楼2010-02-28 20:23
                    回复
                      技术贴,先按爪印,慢慢爬楼
                      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卫帅威武


                      100楼2010-03-01 08:14
                      回复
                        看了看,觉得大家都为卫霍抱不平,都认为太史公不厚道。
                        《汉书》的《司马迁传》赞曰:【……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以人物述史,在描写上各有不同,读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但是,将这种差异全部归罪于司马迁因受刑而对武帝不满,从而在主观上对人物有抑扬予夺……
                        难道如刘向、扬雄都没有感觉吗?
                        以往我也这么认为太史公对卫霍不满,但是,重复读《史记》与《汉书》之后,倒是觉得,又是一个二手资料造成的影响。
                        首先,在《史记》中,太史公并没有对李陵的叛国行为作任何辩解,在《李将军列传》的赞中,更是提都没有提李陵,在《太史公自序》中,更是直书【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他是在受刑之后,才立志著书述志的,而当时是天汉二年,卫青过世都已经七年了,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话而受刑,之后,对皇帝不满,咱可以理解,但是,你会迁怒已经过世七年甚至更久的重臣?——即使他们曾经被那个皇帝重用、信任!
                        如果是这样——这个心思也未免太曲折了!
                        不要忘了,【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太史公并不是元封元年就任太史令,而是元封元年司马谈卒后三年才任太史令,基本上,这个时候,卫青离死也不远了。卫氏最显赫的时候也过去,司马迁对外戚再不满,又能对卫霍有多深的反感?更何况,司马迁既然将外戚列入世家,又当真对外戚有多少不满?
                        其次,【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只看此句便知道,司马迁写卫霍的列传主要还是记他们的功勋,也就是写汉武朝的武功,而不是写两个人。其实,看司马迁自己所列的标准,我总觉得卫青其实可以写入世家的,为什么归入列传?全是因为贬抑外戚?这是不是将太史公的良史之名看得太轻了?
                        我不想这样看轻司马迁的心血,抛却主观的喜恶之后,我看到了【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也就是说,至少在司马迁最初的计划中,《史记》只打算写到元狩年间。当然,最后,他是将时间结束于太初,但是,私以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自己参与了太初改制的事情,而是有了新计划。
                        若是止于元狩年间,卫霍更多还是作为将军而出现在朝堂的,以将军来说,他们的军功是最重要的,却也因此,而被归入列传。
                        再次,卫霍的描写为什么如此公式化?全是因为司马迁的个人喜恶?还是那句话,作为良史,司马迁父子会真的对卫霍有如此深的不满?事实上,通观《卫将军骠骑将军》,便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太史公与卫霍二人并不亲近,连最后的【太史公曰】都是出自苏建之口,根本没有涉及任何关于太史公本人对卫霍感觉。
                        为什么?
                        我觉得是因为司马迁父子与卫霍不熟悉,或者说,他们从未进入武帝的内朝决策层。而我们都知道,卫霍低调,或者说卫家人都低调,从《史记》到《汉书》,与卫氏相关的八卦有多少?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了……我们能要求司马氏父子写出更丰富的内容?
                        最主要的是,司马迁父子的八卦还是很有职业素养的,基本上都是经得起考证的~~~~
                        最后,说说卫霍列传的平淡。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司马迁父子只是史官,推崇的是春秋笔法。那是什么玩意儿呢?说白了,就是微言大义。再惊心动魄,落于笔下,也只有极简炼的字句。再说白一点,就是那种越是重大事件,越要举重轻!——望天……其实我觉得就是装十三……
                        其实,卫霍的列传是标准的史书文法……在列传中,有比较清晰的时间脉络,也就是,某时某地发生某事,依次写下去。这其实是本纪的写法……
                        如果从一家之言的角度考虑,有起伏波澜才能写得好看……我们看看卫霍的经历……望天……这种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然后有人要说了,其实一点也不简单,每个事件都可以写出很精彩的故事~~~
                        的确~~~可是,我们都清楚,当时匈奴虽然被打惨了,但是,并没有臣服,换了你是汉武帝与卫霍等高层将领,你会允许一个太史令将战事的每一个细节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走了哪条道?发生了什么事情……ORZ~~~~我是不敢想像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太史令都知道,但是,他敢写吗?那是能写的吗?
                        摊手……所以,我还是认为,《史记》在描写上的差异是与其当代史的定位有关系的,并不全然是司马迁本人的喜恶造成的。
                        至于是偏向,我们也必须明确——虽然司马迁在情况不明的时候为李陵说了话,但是,很显然,司马迁后为可没有认为李陵是被冤枉的!
                        《报任安书》:【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怎么看都是司马迁认为自己被李陵连累!本来是【窃不自料其卑贱】,那人却【生降】了……
                        ——何曾有为李陵辩解?
                        以上多少是个人观点,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凭印象就指责司马迁厚此薄彼。
                        还有那个为李陵说情……我觉得还是自己看原文比较好,不要因为历来专家什么都这样说,就认为肯定是的~~~~那也太对不起司马迁写的“降”字了~~~~


                        101楼2010-03-01 15:39
                        收起回复
                          回复:96楼97楼
                          所以说开山难,行路快,尤其是边开山边把旁边杂草和挡道的都收拾干净的处理就更意义非常,大将军这几仗内在的价值绝对不只是表面的首掳,更在对匈奴后备资源的打击。
                          至于辎重,战线拉得这么长,军需也大,消耗肯定大。不管是卫青,小霍都是一样需要的。史记中就重点写了漠北之战马匹的消耗
                          --------------------
                          但ms小霍打的那几仗,跑的极其远,耗费记载来看,倒好像没那么多辎重,我很好奇他真是打到哪吃到哪吗?
                          不知是不是打法的问题,觉得卫帅的几个大战一出来耗的辎重怎么就显得恁庞大,好像属于耗费的也大,抢来的也多,总体下来还是自己搜刮的更多,,,,咳,其实这种用自己很多的钱武装抢敌人更多的钱 来打击敌人补充自己的战法,和野猪很多政策很相似嘛 


                          102楼2010-03-01 16:10
                          回复
                            但ms小霍打的那几仗,跑的极其远,耗费记载来看,倒好像没那么多辎重,我很好奇他真是打到哪吃到哪吗?
                            ——————————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这事……可不像是漠北大战时的记录……


                            103楼2010-03-01 16:26
                            回复
                              至于青山吧主说的司马迁的问题,我保留意见,对一段事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是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喜恶,这倒不一定是什么坏事或者见不得人。就比如卫霍的个性和身份,的确很多文人看不顺眼,尤其是以刚正之类著称的清贫文人,多是如此。
                              我很难想象司马迁在情况不明的时候替李陵说了话,却被汉武帝迁怒下狱还受大刑,他只是对李陵有不满觉得他连累自己,对汉武帝却还是甘之如饴,没有情绪,更没不满外戚,那也……‘忠诚’的太很了点儿。
                              如果说卫霍是因为事关机密不方便写,那为什么说一句‘阴授上届,不让李广当前锋’,很多人分析过这个问题,很蹊跷,因为这一战汉军的作战对象相当明确,霍去病打击单于,卫青打击左贤王,出发前得知最新情报后立即针对性地变更部署(可惜这份最新情报是错的),也就是说,在汉武的作战计划中,隶属于卫青的李广根本没有对上单于的可能,他之前“诫”个什么?更何况,既然是阴授这么秘密的事怎么连司马迁都知道还记了,要么汉武帝在李广自杀之后说这就是朕让卫青做的;否则…
                              司马迁可是把东路、西路出兵都有记下的,要不然也不至于这么推测李广之事,他既然能记这个出兵的路线,已经出兵完了,仗打胜了,漠北无王庭了,这次详细打法又会什么国家机密不能记下?
                              每个战争打法和战术安排都是灵活机动的,不可能说对匈奴上次是这样打,下次还是这样打,就是司马迁不记,作为对手的匈奴也更了解前几次他们是怎样出兵、具体走哪条路对付自己的,所谓情报资料的机密一般是事前的而不是事后的,实话说,各个军队里有太多剑蝶了,更不至于沦落到让当时的敌人拿着史记来分析作战,汉武帝他们又怎会怕泄漏所谓机密不敢让司马迁详写下来。那历史有那么多详细的大战,具体记录之人岂不都是找死?
                              我相信司马迁的素养,所以才觉得他在自身这个情况下,还能把该有的功过记下来,而不是抹杀所有功绩,颠倒黑白是非倒置,虽然是下笔有轻重,这在后来很多所谓大文人一需要借古咏今,就不惜贬低英雄功绩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相比起来太史公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但怎么写,有没情绪,从行文之间的平淡如水或者热烈澎湃还是能感觉的,其实也阻止不了,也无可厚非,没必要非替他这一层都辩白了。这个我们从史记里了解真相就够了,从这点还是要感谢太史公的
                              


                              104楼2010-03-01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