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包线,列车停靠站简化,直快车不再东北环停一大圈了,直接干到南口;然后南口经居庸关、青龙桥到康庄的区段,虽然肯定有技术停车,但时刻表上也不写了(随着时间推移,列车时刻表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停车不办客越来越常见了)当然这30公里,上坡还是需要70分钟,下坡则需要90分钟。过了康庄后,列车的行驶速度恢复正常。北京出发,到张家口需要4小时,到呼和浩特需要12小时,这并不比当今的普速列车慢太多,直到去年高铁开通运行,这一区段运行时间缩短到普速的1/4
运行在京包线的旅客列车:
43/4:北京-兰州特快,当时北京-兰州,1特快1直快,直快是121/22次,走陇海京广,耗时比这个特快还短。之后短短10年,得益于陇海、京广大通道的提速,121/2次直快升级为特快75/6,然后变成K75/6次,T75/6次,近几年升级为Z75/6,改为Z129/30;速度从120到140到160,车底从22B到25G(这一中间阶段可能非常短暂,资料非常有限,存疑)到25K再到25T,四连升。相比之下,运行于塞外的43/4次则波澜不惊,K43/4一直用了20年,直到近年延长到了敦煌,也间接说明此车已经不再是兰州和北京间铁路出行的主流选项。当然在前提速时代,全国的铁路都跑不快,内蒙的铁路客运和关内尚未拉开较大差距,京包的均速,除了翻八达岭的30千米,比沪杭和京广线衡广段还好看,比浙赣、湘黔之类的线路不知道好多少了,当时从中原地区坐火车去河套平原,比去贵州、福建,甚至包括广东广西方便得多。直到经过多次提速,当T75/6可以在京广线一路狂奔时,K43/4仍在燕山深处,在塞外草原以远低于120的速度不达速行驶,到这时候,K43/4逐渐转向旅游型列车。(另一件有意思的事,91年的时候,游字头列车几乎是精英中的精英,沪宁的游1/2次,济南-青岛,大连-沈阳的旅游列车,跑的比特快还快,而且在全民22B的时代,开S25B空调车风气之先,可以说是先进列车的标兵;而现在,Y开头的列车基本混到了客运列车的中下等,甚至给人感觉像变相开行临客的感觉,旅游列车虎落平阳,反映出30年间旅行观念的巨大变化)
89/90次:北京-呼和浩特的经典列车,91年该列车夕发朝至,用时12小时,如今K89/90用时9小时38分;当时此车兼职二连浩特和外蒙国列任务
155/6/7/8次:常州-包头,当时该列车京沪线常州-北京一天一夜,上下行都是从午夜跑到午夜,在天窗的边缘疯狂试探,北京-包头16.5小时。后来这车延长到杭州,成为今天Z281/2/3/4次,过北京而不入,在丰台换挂(不然此车必成为动集客流的一大威胁);在上海则进上海南站
169/70:北京-银川,94年列车升级为77/8次特快,后来的K177/8,随着石太、太中银的开通,此车离开了塞北苦寒之地,在全程160的线路上,一路高升,直到今天Z275/6/7/8次直特(目前此车全程仅需要10多个小时,全列卧铺,bee格甚高)
175/6/7/8:西安-包头,陇海、南同蒲、北同蒲、京包的C形走位,后来的1671/2/3/4普快,后来随着包西线拉通,不再绕道山西,并升级为K。
263/4:北京-包头,当时全程16个多小时,后来K263/4的前身
295/6:北京-包头,另一趟夕发朝至列车,后来就难以追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