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吧 关注:229,099贴子:16,634,038

回复:【讨论】前提速时代(81-96)列车时刻表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石德、石太线,经典的天津-广州153/4次(现T253/4),太原-上海171/2/3/4(现K371/2/3/4,最近缩短到昆山),长春-石家庄211/2/3/4(后来K1525/6/7/8),天津-郑州225/6(后K329/30,改京九),天津-西安261/2(后K213/4,改走绥德),四方-太原275/6/7/8 (后来2575/6/7/8)已经上线运行,这一段线路地处平原,已经复线化,因此均速能到达60左右;一部分列车在此基础上继续西行,就进入了太行山深处的石太线。老石太线全程225千米,用时5小时,当年山西与东部平原区联系不便可见一斑。


200楼2021-01-05 22:49
收起回复
    95年时,青岛-济南直快列车一般需要6.5小时左右,均速能达到60+,从胶东半岛出发,当时可以到达京沪、武汉、太原、通化、丹东和兰州/西宁,当时青岛-广州列车和青岛-成都列车尚未开行


    201楼2021-01-05 22:55
    收起回复
      当时烟台开通了前往京沪和省会的旅客列车,蓝烟线标准不高,均速只能达到40左右;而鲁南的临沂、日照当时也迎来了开往省会的旅客列车


      202楼2021-01-05 22:58
      收起回复
        鲁西南的菏泽、济宁95年也迎来了旅客列车。
        郑州-合肥直快,也利用西安-广州车升级特快后的271/2/3/4车号开了起来(93年升级),初期全程需要13.5小时,后来运行时间不断缩短。
        鲁西南和皖西北的铁路面貌,在90年代初解决了通车的问题,90年代后期,京九铁路开通后,这一带的铁路客运从落后走向先进,如今,京九铁路已经承担起大量南来北往的直达特快列车,特别是对于东北开往华南的列车,京津冀去往江西、福建的列车,京九铁路发挥了主导作用


        203楼2021-01-05 23:05
        收起回复
          95年,从合肥到上海仍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旅途,不管是隔夜特快还是需要走上一整个白天的直快。那时候合肥与厦门虽然开通了直通旅客列车,但列车需绕行南京,然后沿宁芜线、皖赣线南下,走出了一个大问号。另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是,部分列车当时终到上海的时间是前不着村、后不搭店的凌晨2点多,先不说旅客下车后怎么办,这个时间让京沪线上海段如何安排天窗检修,实在是看不懂


          204楼2021-01-06 22:28
          收起回复
            京九线贯通前,阜阳还是铁路的末梢地带,90年代中期,外出务工的大潮已经开启,然而从皖西出发出发经铁路外出务工并不方便


            205楼2021-01-06 22:31
            回复
              黄山-常州;铜陵-上海快客


              206楼2021-01-06 22:34
              收起回复
                南京-广州211/2次直快,一直到后来的1311/2,K527/8,都是串联起苏南和广州的绝对主力。与此同时,皖赣线沿线广大地区可以乘坐357/8/9/60次直达长三角。除此之外,在前提速时代,沪宁短途列车,更多地是通过这种22B管内快车的形式实现,全程5-6小时,许多乡镇级小站当时就有这种列车停靠


                207楼2021-01-06 22:47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分别以沧州站和苏州站为例,分析京沪线北段和南段在95年的通达状况。沧州站当时每日有62趟列车停靠,包括京沪线一半左右的特快列车,途径京沪线北段,天津-德州之间所有的直快列车和普客,就通车范围而言,向东北方向可以抵达黑吉辽三省,最远能到达佳木斯;向南可乘坐45次到福州,但反向46次不停车,福建和江西2省有去无回,回程最远可到达杭州(32次特快),京沪沿线各地都很方便,此外通过156次列车,可以到达京包线沿线,通过261次列车和384次直快,两趟车在德州向西直抵山西,进而最西可以到达西安,而去往京广线石家庄以南广大地区,则有154/3次直快列车,可以通过这趟车去往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总而言之,当时沧州除了去往西南地区和大西北,通达度还是很可观的。
                  这62趟车在早晨分布最集中,夜间上行车较少,旅客列车在沧州站,一般停车7分,要较好地接发这些列车,需要2条上行到发线,2条下行到发线,至少是一个3台6线的总规模(假设同向2趟车使用同一到发线,前车开出与后车进站停车,间隔不小于10分钟),在候车室的安排方面,假设旅客在开车前60分钟开始候车,上行安排3个候车区,下行3个候车区,分别对应不同车次,就足以满足不同列车的候车需要。按一趟车150人乘车计算,沧州站95年时年发送旅客大致有300万人,候车室常态客流1000人左右。



                  208楼2021-01-06 23:21
                  回复
                    接下来我们以苏州站为例,分析95年京沪南段城市铁路出行状况。95年,苏州站每日接发旅客列车84列,可为非常忙碌了。这其中,包括京沪线一半左右的特快列车,(13/4,21/2,45/6是不停的,还有一班无锡-上海的管内特快也不停),几趟旅游列车,所有的直快,华东各省管内快车占据接近一半,此外还有几班普客站站乐。管内列车多是当时苏州站的一大特点,这与当时长三角经济起飞,人员流动增加有关。
                    论通达度,苏州站借助紧邻上海站的优势,北上能到哈尔滨,覆盖东三省,此外还能到包头、太原,西北能乘坐沪乌特快一路直抵乌鲁木齐,还有一日2班去往成都的直快。苏北、皖北、胶东半岛地市也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覆盖。相比之下,苏州去往除苏南、安徽南部以外的长江以南地区不太方便,只有一趟南京西-广州211/2次直快,联系浙赣线杭州以远、京广线南段广大地区,云贵则为空白,说明当时京沪-沪杭跨线车不多,而且比较短途化。
                    论车站组织,假设同一到发线相邻两班车至少间隔10分钟,候车室旅客开车前60分钟开始候车。经计算,苏州站需要5条到发线来处理所有列车,对应1座侧式站台+2座岛式站台。站改前苏州站,基本就是这种配置。候车室方面,去往南京和上海方向至少各需要开辟5片候车区域,来容纳不同列车同时候车。保险起见,考虑到苏州站还有几趟始发车,客流较大,一楼和二楼各需要至少6个候车区。候车室人流量,平均1000人,高峰期可能有2000人。日旅客发送量达到1万人并不奇怪,高峰时可能有2-3万人/天。年旅客发送量300-500万人。由此可见,苏州站当时客流压力不小。
                    在线路检修方面,苏州站下行天窗安排在午夜12点前后1.5小时;上行天窗在312次发车后,不过这个328次夹在中间,非常碍事,不知道沪宁短途车安排在如此离谱的时段,下半夜2点多始发,是出于什么目的。




                    209楼2021-01-07 23:19
                    收起回复
                      1995年,在完成复线化后,沪杭全程实现了3小时运行,杭甬线也基本能实现3小时通达


                      210楼2021-01-10 17:23
                      回复
                        杭州-金华,最快约需3 h,均速60+,但过了金华,随着铁路进入山区,车就开的慢了起来。金华-衢州82千米,一般需要1.5 h,衢州-上饶121千米,一般需要2小时15分出头,上饶-鹰潭106千米,一般接近2h,鹰潭-向塘西105千米,需要110分钟,继续向西,列车需要2小时到达132千米外的新余站,再用2h到达萍乡,行走完整个沪杭+浙赣,到达株洲,1148千米需要20+小时。可以看出,浙赣线当时即使是特快列车,技术速度也只有50-60,浙江-江西两省交界处车速最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线路条件恶劣,限速低(可能只有80?),二是部分区间仍是单线,时刻表中列车在浙赣沿线车站普遍停车时间长,却难以核实待避,可能说明列车运行中,相当多的时间浪费在会车,第三,当时的牵引机车仍以ND2为主,原产于欧洲的该机车,对东南地区湿热天气条件不适应,也降低了运行效率。


                        211楼2021-01-10 17:39
                        收起回复
                          79/80次列车从株洲经柳州前往贵州,耗时一天一夜
                          一些管内特快列车,包括上海-宁波97/8次,福州-龙岩95/6/7/8次,杭州-宁波95/6次,福州-南平95/6次,南昌-九江81/2,83/4次,说是特快列车,其均速不过50左右。考虑到彼时高速公路还不普及,长途汽车走国道,国道穿过每个城镇中心,汽运未必能威胁这些旅客列车的市场。


                          212楼2021-01-10 17:48
                          收起回复
                            浙赣线的直快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51/2次作为K111/2的前身,由上海开往贵阳。此车后来以五里墩闻名于世,不知道95年时,是否也面临着五里墩问题。从时刻表来看,那时候车速较低,中午上海发车,摸到鹰潭就凌晨2点半了,五里墩应该第二天下午了
                            179/80次当时是广西去往上海的一大主力,与后来的K537/8和T25/6相比,恍如隔世
                            205/6/7/8由上海去往长沙,夕发夕至,与如今的夕发朝至相比,时间长了2倍多
                            209/10杭州-广州,后来延长宁波,改为K209/10/11/12
                            211/2南京西-广州,是苏南与广东当时唯一的直达车,后来演变为1311/2--K527/8
                            95年,上海与武昌开通221/2/3/4次直快,即后来K121/2/3/4,但当时的速度是在无法恭维,行车时间超过一天一夜,均速不足40.目前上海-武昌的直特,耗时已经短到影响睡眠的地步了,用时缩短三分之二
                            上海-怀化227/8次,午夜由上海发车,天亮才走到义乌,下午天黑前只能到达向塘,如今K807/8次这段距离可以在一夜间完成
                            此外,由于当时江西、福建附属于上海铁路局,因此部分管内列车如今成为跨局列车
                            比如371次直快,当时下午发出,第二天早上到达,现在这一区间夜间普速耗时不足睡眠时间,不怎么开了
                            395/6次杭州-厦门直快,即后来的2025/6次列车,杭州-鹰潭足足要走上12小时,鹰潭-厦门16小时
                            397/8次福州-上海,用时也超过一天一夜,是K197/8的2倍
                            当时因为上海-金华需要8小时以上,因此完全可以运行夕发朝至列车
                            浙赣线当时普速列车的旅速还不如京包线、宝成线,严格意义上讲,95年浙赣线的火车还不比今天越南的旅客列车快,而十年出头,07年这一段线路就能以200的速度开通动车,2010年之后这里成为普速列车的天堂,东沪昆快速列车如今长期位居快速列车旅速排行榜前列。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13楼2021-01-10 20:13
                            收起回复
                              浙赣线江西段,著名的福州-广州车上线了


                              214楼2021-01-10 20: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