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广线部分列车欣赏
141/2次为运行于武昌和北京间的直快列车,全程运行20-21小时,沿途停靠较多的县市级车站。此车90年代演化为245/6次直快,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行列车早晨由武昌发出,午后到傍晚扫过河南京广线沿线各县市,晚间进入河北省,终到北京站的时间一直是丧心病狂的凌晨4:00,下行车上午从北京站发出,第二天早上终到武昌。后来一说此车秽土转生为武昌-天津的直快列车,从2545/6到1155/6再到K919/20,最后演化为T319/20,因其在京九线(K919/20时代以前,此车不走京九,而是经石家庄、德州)采用限速120的客机牵引,不能达速而成为笑谈,最终经营惨淡,销声匿迹。另一说98年随着京广北线完全电气化,加上准高25K车底和SS8问世,白天时段北京-武汉的铁路列车被T79/80代替,由于线路改善,20个小时的旅行时间早已不是必须,原有的直快停运。
37/38次为今Z37/8的前身,一直坚持夕发朝至的运营模式(不过80年代初因速度较低,实际上为夕发午至)。后来较早地升级为高等级空调车(还因空调问题发生过火灾)。
15/16次在过去40年,则长期生存于京广食物链顶端。与今天相比,当时旅客列车长期不停车续航能力较低,即使最高等级的列车,在线路条件充分好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连续不停靠运行300千米以上的操作(京沪济南-徐州区间,京广郑州-信阳区间,均为300多公里,是当时列车时刻表上,高等级列车连续运行能力的上限),因此彼时京广铁路信阳车站,拦停了所有的客运列车。
另外一个不太被注意的细节是,当时京广铁路信阳-广水区间,和今天的理解有本质区别。该区段途径大别山,虽然在今天的铁路运行中,这样的山脉根本不值一提,但在当时,低功率的内燃机车通过鸡公山时仍有显著的掉速现象。(这种状况对货运的限制更大)原有线路走向小区半径路段多,限速80,直到07年动车开通前夕,才截弯取直修建鸡公山隧道,具备160km/h运行条件。
此外,当时旅客列车途径武汉三镇时,必停汉口、武昌两站,141次列车还加停玉带门站,这样一来,旅客列车在武汉市内,往往需要花费1-1.5h的时间。
p.s. 时刻表在这一部分错误略多,比如15次和37次下行不可能长时间停靠李新店站,从运行时间分析,停靠的应为信阳站。下行141次,在驻马店-确山区间20千米仅运行7分钟,也是不可思议的。上行38次到达驻马店站的时间应为0:21.

141/2次为运行于武昌和北京间的直快列车,全程运行20-21小时,沿途停靠较多的县市级车站。此车90年代演化为245/6次直快,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行列车早晨由武昌发出,午后到傍晚扫过河南京广线沿线各县市,晚间进入河北省,终到北京站的时间一直是丧心病狂的凌晨4:00,下行车上午从北京站发出,第二天早上终到武昌。后来一说此车秽土转生为武昌-天津的直快列车,从2545/6到1155/6再到K919/20,最后演化为T319/20,因其在京九线(K919/20时代以前,此车不走京九,而是经石家庄、德州)采用限速120的客机牵引,不能达速而成为笑谈,最终经营惨淡,销声匿迹。另一说98年随着京广北线完全电气化,加上准高25K车底和SS8问世,白天时段北京-武汉的铁路列车被T79/80代替,由于线路改善,20个小时的旅行时间早已不是必须,原有的直快停运。
37/38次为今Z37/8的前身,一直坚持夕发朝至的运营模式(不过80年代初因速度较低,实际上为夕发午至)。后来较早地升级为高等级空调车(还因空调问题发生过火灾)。
15/16次在过去40年,则长期生存于京广食物链顶端。与今天相比,当时旅客列车长期不停车续航能力较低,即使最高等级的列车,在线路条件充分好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连续不停靠运行300千米以上的操作(京沪济南-徐州区间,京广郑州-信阳区间,均为300多公里,是当时列车时刻表上,高等级列车连续运行能力的上限),因此彼时京广铁路信阳车站,拦停了所有的客运列车。
另外一个不太被注意的细节是,当时京广铁路信阳-广水区间,和今天的理解有本质区别。该区段途径大别山,虽然在今天的铁路运行中,这样的山脉根本不值一提,但在当时,低功率的内燃机车通过鸡公山时仍有显著的掉速现象。(这种状况对货运的限制更大)原有线路走向小区半径路段多,限速80,直到07年动车开通前夕,才截弯取直修建鸡公山隧道,具备160km/h运行条件。
此外,当时旅客列车途径武汉三镇时,必停汉口、武昌两站,141次列车还加停玉带门站,这样一来,旅客列车在武汉市内,往往需要花费1-1.5h的时间。
p.s. 时刻表在这一部分错误略多,比如15次和37次下行不可能长时间停靠李新店站,从运行时间分析,停靠的应为信阳站。下行141次,在驻马店-确山区间20千米仅运行7分钟,也是不可思议的。上行38次到达驻马店站的时间应为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