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双修# 这才是“提升阳气”的根本方法,事关修行的根本秘法!
“阴盛阳衰”的现状,不仅是指现代人男不男,女不女,男人不够担当,女人不够温柔,阴阳失衡,甚至阴阳错位,更是无意中显露出现代人的体质越来越呈现出阴气(寒湿之气)太重,而阳气太弱的不争之实。所以,近几年来,中医界“扶阳”的呼声越来越高,诚为明察之见。
但是,在身体“扶阳”的同时,我们少有思考,人的阳气何以越来越少?如果只知一味“扶阳”——开源,而不知道“杜漏”——杜绝阳气消耗之根源,也是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抛开饮食起居等一些表层的因素,我以为,深层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欲望太重而引起思虑深重而烦杂。
佛教有一个名词“五蕴”(色、受、想、行、识),又叫“五阴”,所谓“五阴”者,是指这五个因素,如乌云一般覆盖、遮障住了人的真心本性的光辉,使人不能以本具的智慧之光看清实相,所以才有永无休止的痛苦烦恼。正是这“五阴”障碍了人的觉悟与解脱。
而这“五阴”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想阴”。“想阴炽盛”既是我们这些凡夫实际的心理写照,又正是由凡入圣,修行解脱的关键。“五阴”如环,像锁链一般牢牢锁住了我们而不得自在,而“想阴”这一环又最为容易打破。
所以,从佛法修持的角度看,修行的秘法,就是从破“想阴”入手。“想阴”若破,“五阴”之锁链就应声而断,于是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
慧的。不然就掉在自欺欺人的心理游戏中而难以自觉。
更有甚者,如此的“观照”时间久了,反而容易形成对念头的一种执着和依赖,没有念头可“观照”反而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此阶段的“观照”本质上是回忆,所以当然更不用说这种“观照”中隐含着的细微的分别、判断、思量带来的紧张和疲惫感。
真有相应智慧、气魄的行者,一上手就直观当下,一切妄念当下冰消瓦解,就此安住于此前念无逝,后念未起的“相似空”的境界。如此,方堪称观照的伊始。
这种对“相似空”的观照对定力、慧力的提升是很有力且很必要的。对于色身的转化也是很有益的。
不过,这仍然是二元对立的观照,仍然会产生对这个“空”境的执着。
此时,若能在观空的定力基本养成后,心念一转,不再观照这个熟悉的“相似空”,而是安住于“观照”本身。在此所说的“观照”是动词,即不是观照者,也不是观照的对象(相似空)。
于此,我常常会告诉学生这样的“口诀”:安住于观照,而不要安住于对对象的观照。
但人的惯性是很强的,因为“观照”这个词总是隐含着一个对象,所以,往往道理上明白,实践上却又流于对对象(空境)的观照上去了。
倒不如到此阶段,换一个词来表达此阶段的修持更为妥当:知道。
“知道”有一个所谓的空境,好,保持“知道”就好了,不要再去管空或不空了。
“观照”容易执着于对象,而“知道”则偏于对主体的安住;
因为人的执着性太强,所以,换个名相来帮助学人逐步放下执着,其个修持的核心和方向并没有改变,只是教学的方便而已。
上根器的人,上手就是持在这个知道上,不为境界所动,正如禅宗所谓:龙衔宝珠,游鱼不顾。
知道念头来来去去吗?知道身体各种感觉吗?OK,不要管它们,只是保持“知道”!
这才堪称真正的观心法门。
你“知道”了吗?